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禅法的特质▪P3

  ..续本文上一页将天台各类禅观及行法名相等,作一综合图表以助理解:

  天台禅观总图:

  总结本章所谈,我们了解到:天台圆教的止观法门虽有三种,而实际的修观内涵并无分别,然而若就教法的深入与完备看,则《摩诃止观》所宣说的圆顿止观法门,才是天台大师最圆满、成熟的极说!这也正是天台禅法的主要特质所在。因此天台禅法的精华,当以《摩诃止观》中所揭示的「圆顿止观」为究竟,应是毫无疑义的。

  3法华三昧忏仪在天台禅法中的意义

  天台止观法门的特质及根本运心方法既如上述,则「法华三昧」等行法之提出,其用意安在?

  3·1天台忏仪行法之目的

  盖天台中道实相观法虽如前述,以〝十境〞为所缘,运用〝一心三止三观〞为方便,观〝一念三千〞皆为不可思议〝三谛圆融〞之实相,然对初学之人,欲于静中直观此理尚难得力,何况于动中历境对缘而任运修此?为了要让新学的行者,能顺利地趣入三谛圆融的圆顿止观当中,则除了先要以二十五事[29]为远方便调熟身心外,更要运用礼敬、赞叹、五悔与诵经等三业之礼拜、称唱、旋绕、诵持及如理作意等,来预先达到消业、集福、除障与息心调身等目的,以渐次趣入「法华」义海。有了这样的行法方便来调熟身心与意识,才能内外一致而又没有障碍地,缘《法华经》的义理[30]而修习圆顿止观法门,这正是「法华三昧」行法之所以被提出的主要目的与意义!正如天台大师在本《忏仪》之「证相分别第五」中所示:

  当知三七日为期,作如上所说六时而行者,〔正〕为教新学菩萨,〔以彼〕未能入深三昧〔故〕,「先以事法[31]调伏其心」,破〔彼〕重障道罪。因此身心清净,得法喜味[32]。

  引文中所谓的「以事法调伏其心」,正是三昧忏法的目的所在。又如《摩诃止观》卷二上,亦以「有相行(事修)」与「无相行(理观)」的观念,而兼带提到了「忏仪行法」的禅观作用,彼文云:

  特是行人,涉事修六根忏,「为悟弄引」,故名有相;若直观一切法空为方便者,故言无相[33]。

  由此可知,若就广义的立场说,台宗所谓的「三昧行法」,正是以「事修」和「理观」组合而成的一整套修观仪轨,依于这样的仪轨,吾人可以渐次调熟身心(文云:为悟弄引),而自然地趣入天台圆顿止观的禅观修持之中,以证得圆教不思议中道实相之理。只是,这类的三昧行法,若依身仪来分,则有常坐(一行)三昧、常行(佛立)三昧、半行半坐(法华、方等)三昧及非行非坐(随自意)三昧等四类的不同[34]。它们各自因依不同的典籍,而有不同的事修方式,其理观所缘之境亦因此也有下手方便处的不同,此中「法华三昧忏仪」,即属半行半坐三昧的一种。

  3·2法华三昧之契机

  当然一切法皆不可思议,一切法门亦无有高下可分,唯有应机为上,因此欲修习圆顿止观,并非唯修「法华三昧」不可。然而自从智者大师创建天台教法以来,法华三昧的修持即一直历久不衰,而且长期地受到天台学者们的重视。个中原因,一部份故然与中国佛教对《法华经》修持的广大久远与特别契机性有关[35],另一部份则是因为它的历史性地位,这点已在本文第一章中有所提及。除此之外,则是与它的善巧易行,以及经典的强调和祖师的评价有关:首先以善巧易行说,「常坐三昧」以长时禅坐为务,末法众生心性欲燥难安,复又业障深重,常坐之中,即便没有魔考,亦常堕于昏、掉两边,卒难得益。再如「常行三昧」,于九十日中但立不坐,由于时日久长,末世众生报体嬴弱,不堪耐苦,疲累之中复又易生幻境扰人,因此亦难普遍弘扬劝修。「非行非坐三昧」,虽有随时用心,不拘形仪之善巧,然而修无定相,缘无定境,末代众生情染垢深,触境辄迷,若先无固定修观之内容与所缘境,则难生慧观,初机欲修卒难入手。唯「半行半坐三昧」,动静互调、语默兼施、时日非长,而又能依缘观修、诵文思义、定慧双运,可谓善巧调适,不缓不急,正合末法众生之根机,这也正是天台诸祖师一向对《法华三昧》多所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3·3祖师劝修

  其次,如智者大师依《普贤观经》之意,而劝修本忏法云: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欲修大乘行者,……欲见普贤菩萨色身者、……及十方佛者,欲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欲得闻十方诸佛所说,一念之中悉能受持……欲得与文殊师利、普贤等诸大菩萨,共为等侣者。欲得普现色身,……欲得一念之中……入不思议一乘者。欲得……现身……具一切诸佛自在功德者。先当于空闲处,三七日一心精进,入「法华三昧」。若有现身犯五逆、四重,失比丘法,欲得清净,不具沙门律仪,……亦当于三七日中,一心精进修「法华三昧」。……法华三昧,亦复如是,能兴一切众生佛法珍宝,是故菩萨行者,应当不计身命,「尽未来际」修行此经,况三七日耶[36]?

  与此类似的劝勉修持,在天台三祖慧思大师的《法华经安乐行义》一文开宗明义亦作如是劝持:

  《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凡是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37]。

  由于有以上所说的善巧修持方便,及天台两位重要祖师们的强力推介、劝修,因此「法华三昧忏仪」行法,一直在天台圆顿止观的禅观修持上,占有极重要和突出的地位[38]与影响[39],也就很自然了。

  4法华三昧忏仪的组织与修法大要

  4·1概说

  所谓「法华三昧忏仪」,原名为「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礼法华经仪式」[40],乃智者大师在瓦官寺(31~38岁)亲笔所撰写。若就原忏名来理解,可说此忏仪乃是一种礼《法华经》的「仪式」,其以修持「法华三昧」时所行的各种「行事」与「运想」为内容,藉此以「补(辅)助」行者证得法华三昧为目的。此三昧的修持,中国佛教中可考据的,最早源于天台三祖慧思大师,他在一夏九旬当中,亲证了法华三昧,顿证「一心具万行」的中道实相理。之后智者大师上大苏山亲谒,思大师因灵山夙缘,而示以「普贤道场」,教修「法华三昧」,智者大师因此证得了法华三昧的前方便及旋陀罗尼,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41]。以此实证的心法为基础,方能开启后来号称教、观双美的天台教学,而垂范后世。由于此一行法,善巧可行,因此慧思大师即非常推崇而劝修,如彼于《法华经安乐行义》中,就曾对此三昧的疾速成就,引《普贤观经》意而作说明云:

  一心专念法华文字(此即「有相行」),精进不卧如救头然,……不顾身命,若行成就,即见普贤金刚色身,乘六牙象王,住其人前……是时即得具足一切三世佛法。或一生修行得具足、或二生得,极大迟者,三生即得[42]。

  之后智者大师甚至在金陵瓦官寺,亲自撰写了修持此三昧的具体行法,今日所见之《法华三昧忏仪》即是所作。

  此忏仪的行法内容,主要依《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略云《普贤观经》)及《法华经》〈四安乐行品〉意为骨干,再辅以《十住毘婆沙》等大乘论典的补充而造成[43],智者大师于本忏「正修三昧第十」一节中,即补注云:

  行法相貌,多出《普贤观经》中,及〈四安乐行〉中。行者若欲精进修三昧,令行无过失,当熟看二处经文[44]。

  4·2修法总纲

  4·2·1内容大要

  欲理解本忏的修法重点[45],事先预览忏法之内容纲目,并鸟瞰全忏之组织,诚属必要。兹将本忏各章节之标题目录大要表列如下:

  目录大纲[46]:

  第一章劝修忏法

  第二章行前方便

  第三章修行方法

  第四章正修忏仪(此为修法重点所在!)

  第一节严净道场

  第二节净身方法

  第三节三业供养

  第四节奉请三宝

  第五节赞叹三宝

  第六节礼敬三宝

  第七节修行五悔

  第一项忏悔六根

  第一科忏悔眼根

  第二科忏悔耳根

  第三科忏悔鼻根

  第四科忏悔舌根

  第五科忏悔身根

  第六科忏悔意根

  第二项劝请如来

  第三项随喜功德

  第四项回向佛道

  第五项发愿往生

  第八节行道诵经

  第一项称名绕旋

  第二项诵法华经

  第三项归依三宝

  第九节诵经方法(以上皆为事修、辅行,属「有相行」)

     第十节正修三昧(此为理观、正行,属「无相行」)

  第五章证相分别

  全部行法共分五章,第四章为行法之重心所在,其中复分十种行法,更以第十节「正修三昧」为此三昧行法的核心。遵式(964~1032)大师云:十科行轨,理观为主。傥一以误,九法徒施[47]!

  4·2·2行法组织

  以下更列本忏之行法组织大纲,俾能通盘掌握行法前后之次第意涵与相互关系[48]:

  4·3正释修法

  透过以上关系图,我们可以总括地将整部忏法概分为四大部份来讨论,亦即:

  坛外[49]预行起忏专修前之准备;

  坛内三业集福除罪等之事忏;

  堂内[50]如理正观一实相之理观;

  随自意一心精进之圆顿止观。

  4·3·1忏前准备

  首先第一部份,乃是总指正修忏仪之前,一切身、心、道场与内外资具,甚至修忏心理等方面的准备与调适工夫而言。此中包括了本忏法的前三章,以及第四章的前二节,共五部份。第一章中,主要引《普贤观经》及《法华经》文意,述说并赞叹修持「法华三昧」的效果与功德,以启发行者之信心与意乐,并劝勉大众修习。第二章则教导行者先建立好修忏之心理准备[51],以使正修时能与法相应,克期得证为目的。第三章即在教授行者如何于正修忏时,以事、理二修,达到专心精进,与法相应的方法。此中分事中修一心精进(…

《天台禅法的特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