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深,如彼梯
。
又云:
渐初亦知实相,〔唯〕实相难解〔难行〕,〔而〕渐次〔易解〕易行,归戒翻邪向正,止火、血、刀〔三涂〕,达三善道;次修禅定,止欲散网,达色、无色定道;次修无漏,止三界狱,达
盘道;次修慈悲,止于自证,达菩萨道;〔最〕后〔方〕修实相,止二边偏,达常住道。是为初浅后深,渐次止观相[12]。
释「不定止观」之体相云:
不定〔则〕前后更互,如金刚宝,置之日中。〔各面视之,皆是金刚〕
又云:
不定者,无别阶位,约前〔有〕渐〔观〕后〔有〕顿〔观,或渐或顿,而说「不定」〕。更前更后,互浅互深,或事或理。或指世界〔悉檀〕为第一义〔悉檀〕,或指第一义为「为人」、「对治」;或息观为止,或照止为观,故名不定止观[13]。
最后更释「圆顿止观」之能所云:
圆顿初后不二,如通者腾空[14]。
荆溪释此云:
近地之空,与万仞同体[15]。
《摩诃止观》又云:
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此明所缘妙境)。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三千性相〕,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此释能观妙智)。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
盘,无灭可证。
无苦无集,故无世间;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纯一实相,实相〔之〕外,更无别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虽言初后,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16]!
此外,荆溪大师更于此观之名义与修法,有简要之补充说明如下:
圆名圆融、圆满;顿名顿极、顿足。又圆者,全也。……体非渐成,故名为顿。体虽极足,须以二十五法,为前方便,〔更以〕十法成观,而为正修[17]。
最后荆溪大师更综合地对以上三种止观之异同,及所应之根机差别,有一段整体性的注释:
为三根者,此三止观,对根不同,事〔修〕虽差殊,〔而〕同缘顿理。离圆教外,别无根性,当知此三〔根性〕,并依圆理,分此三行〔止观〕,名三根性。是故渐次〔根性之人〕,不同于别〔教人〕,〔渐次止观〕或一日、一月、一生,修之可获!故云。文第十判教中云:「渐观者,从初发心,为圆极故,修阿那般那,乃至无作。故知顿人,行解俱顿;渐人,解顿行渐;不定〔人〕,解顿,行或顿、渐」。有人云〔渐根人〕是别〔教人〕,〔彼〕都不见文旨[18]。
2·1·3小结
综合以上引文可知,天台所传之三种止观,其下手之方法虽有「渐次」、「不定」与「圆顿」之不同,但同样都是以「圆教中道实相」之理为修观之内容。固然渐次与不定二种止观,在趣入实相观的「过程」(事修)上,与圆顿止观有所不同,但所缘之境与能观之智,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前引文中云:「事虽差殊,同缘顿理」,又云:「当知此三,并依圆理」,正指此意),因此三种根性之人,所证之理皆是圆教中道实相之究竟真理殆无疑义。只是细观前三部禅籍之内容可知,彼三部书虽亦含有中道实相观之修观方法,唯其内容都明显的,不若《摩诃止观》来得具体而完整罢了。果真如此,则知此三种止观,在观察实相的根本运心方法上,也应该是没有差别的,亦即:以不思议一心三观之智,缘一念三千不思议之境,证入不思议三谛圆融之理。只是圆顿止观在修法上不假其它方便[19],直于十种境相[20]中,起十种修观方法[21]以修入实相;而渐次止观与不定止观,则需先用其它禅定及修观方便,巧为弄引、渐次调熟,方乃修入,以此三种修观之下手方便不同故,而分成三种止观之法。
2·2别释三止三观
进一步说,如何是不思议「一心三观」之智呢?所谓「一心三观」乃是圆教修观方法之总称,具云可说为一心三止三观,但因「三止」只是偏于定而与慧观相即互融,如《摩诃止观》云:
此三止名,虽未见经论,映望三观,随义立名[22]。
所以一般常略而不言而只说〝三观〞。又圆教特别以「一心」三观,表示此三观虽有三观之名,而实于一心中一时而转无有先后,以检别于别教人之「次第」三观。然此圆教三观虽有异于别教三观前后次第而修的方法,但仍须以别教的三止三观为名而各别说明之,盖别教之外,亦非另有圆教之三止三观可得[23]。因此为了明白圆教的一心三观,以下将先解释〝别〞教的次第三观,以此为基础,方能正确地把握圆教一心三观的精神。
2·2·1别教次第三观[24]
《摩诃止观》卷三上,先释别教三止云:
巧度[25]止有三种:一体真止、二方便随缘止、三息二边分别止。一体真止者,(以下释体真止)诸法从缘生,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知因缘假合,幻化性虚,故名为「体」;攀缘妄想得空即息,空即是「真」,故言体真止。
释方便随缘止云:
方便随缘止者,若三乘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入真,真则不异。……若二乘体真(通教人),不须方便止。菩萨入假,正应行用,知空非空,故言「方便」;分别药病,故言「随缘」,心安俗谛,故名为「止」。
释息二边分别止云:
息二边分别止者,生死流动(住假),
盘保证(住空),皆是偏行、偏用,不会中道。今知俗非俗,俗边寂然;亦不得非俗,空边寂然,名「息二边止」。
复次总说别教三观云:
次明观相,观〔亦〕有三: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义谛观」。此名出《璎珞经》。
释其中之二谛观云:
所言二谛者,观假为入空之诠,空由诠会,能所合论,故言「二谛观」。
此即是圆教中所指之〝空〞观智,能证得〝真〞谛理。
更释平等观云:
从空入假,名平等观者,若是入空,尚无空可有,何假可入?当知此观,为化众生,知真〔空〕非真,〔故〕方便出假,故言「从空」;分别药病,而无差谬,故言「入假」。平等者,望前〔二谛观〕称平等也。前观破假病,不用假法,但用真法,破一(假病)不破一(立真),未为平等。后观(平等观)破空病,还用假法,破用既均,异时(二观)相望,故言「平等」也。
此即是圆教中所指之〝假〞观智,能证得〝俗〞谛理。
最后再解释中道第一义观云:
中道第一义观者,前(二谛观)观假空,是空生死;后(平等观)观空空,是空涅槃。双遮二边,是名二空观,为方便道,得中道,故言心心寂灭,流入萨婆若海[26]。
此即是圆教中所言之〝中〞观智,能证得〝中〞谛理。
2·2·2圆教一心三观
以上释别教三止、三观之文,略引如上。若更以此三止三观为基础而论圆教之一心三观(亦即圆教之止观),则止观同时(止即是观,观即是止),一、三相即(一止即三止,三观亦然),三智(空,假,中)于一心中证,三谛(真,俗,中)于一境中得。因无三观、三智与三谛的前后差别,此三率皆于一念净心中顿证,而彻见法界性即一念三千之故,而名之为〝一心〞三观。《摩诃止观》续释云:
圆顿止观相者,以止缘于谛〔境〕,则一谛而三谛(经云:系缘法界,法界不异,能所一故);以谛系于止(谛由止所成),则一止而三止。……所止之法,虽一而〔有〕三〔谛〕;能止之心,虽三〔止〕而〔同〕一〔谛理〕也。
又云:
以观观于境,则一境而三境(真、俗、中三谛同时故);以境发于观,则一观而三观(空、假、中三观于一心中得故)。……观三即一,发一即三,不可思议,不权、不实(斥前别教三观分权实),不优、不劣(斥前三智判优劣),不并、不别(斥前别教三观有前后),不大、不小(斥前藏、通、别三人,位立大小)。
复引《中论》以证三观三止,相即互融之义云: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
不但这三谛、三观于一心中得,若望别教的次第三止三观而说,亦于一心中得,这正是圆教止观的特殊之处。如《摩诃止观》中续释云:
总前诸义(即次第三观诸义),皆在一心。其相云何?体无明颠倒,即是实相之〝真〞,名「体真止」。如此实相,
一切处,〝随缘〞历境,安心不动,名「随缘方便止」。生死
盘,静散〝休息〞,名「息二边止」。(以上说明三止于一心中得)体一切诸假,悉皆是空,空即实相,名「入空观」(即〝二谛观〞)。达此空时,观冥中道,能知世间,生灭法相,如实而见,名「入假观」(即〝平等观〞)。如此空慧,即是中道,无二无别,名「中道观」(即〝中道第一义观〞,以上说明三观于一心中证)。……实相之性,即非止、非不止义。又此一念,能穿五住〔烦恼〕,达于实相,实相非观,亦非不观(以上更破〝止〞〝观〞二相之执取)。如此等义,但在一念心中,不动真际,而有种种差别(此则归结于〝一心〞之中)[27]。
最后更总结此圆教止观之义云:若见此意,即解「圆顿教」止观相也[28]。
由此可知,所谓的圆教「一心三观」,正是天台止观法门中的核心观法,也是天台最终极之禅观法门,此一观法统一了空、假、中的三止、三观及三谛、三智于一念心性当中。同时又依此一念心的〝实相性〞而泯除了止、观的分立隔阂及谛、智的对望不融,从而将先天本具性德与后天缘起修德加以融合,将心、物二元的凡夫世界,看透为混然一体的法性世界。此一观法不同于藏、通、别三教之观法,而同为〝渐次〞、〝不定〞与〝圆顿〞三种圆教止观行法所共同依用的大乘圆顿止观法门。
2·3结示本章
综观本章所提诸种天台禅观法门,我们应可约略理解天台禅法的主要精髓所在,今为更具体把握天台禅法的整体性,兹…
《天台禅法的特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