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禅法的特質▪P2

  ..續本文上一頁深,如彼梯

  。

  又雲:

  漸初亦知實相,〔唯〕實相難解〔難行〕,〔而〕漸次〔易解〕易行,歸戒翻邪向正,止火、血、刀〔叁塗〕,達叁善道;次修禅定,止欲散網,達色、無色定道;次修無漏,止叁界獄,達

  盤道;次修慈悲,止于自證,達菩薩道;〔最〕後〔方〕修實相,止二邊偏,達常住道。是爲初淺後深,漸次止觀相[12]。

  釋「不定止觀」之體相雲:

  不定〔則〕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之日中。〔各面視之,皆是金剛〕

  又雲:

  不定者,無別階位,約前〔有〕漸〔觀〕後〔有〕頓〔觀,或漸或頓,而說「不定」〕。更前更後,互淺互深,或事或理。或指世界〔悉檀〕爲第一義〔悉檀〕,或指第一義爲「爲人」、「對治」;或息觀爲止,或照止爲觀,故名不定止觀[13]。

  最後更釋「圓頓止觀」之能所雲:

  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14]。

  荊溪釋此雲:

  近地之空,與萬仞同體[15]。

  《摩诃止觀》又雲:

  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此明所緣妙境)。系緣法界,一念法界〔叁千性相〕,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此釋能觀妙智)。己界及佛界、衆生界亦然。陰入皆如,無苦可舍;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

  盤,無滅可證。

  無苦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純一實相,實相〔之〕外,更無別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雖言初後,無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16]!

  此外,荊溪大師更于此觀之名義與修法,有簡要之補充說明如下:

  圓名圓融、圓滿;頓名頓極、頓足。又圓者,全也。……體非漸成,故名爲頓。體雖極足,須以二十五法,爲前方便,〔更以〕十法成觀,而爲正修[17]。

  最後荊溪大師更綜合地對以上叁種止觀之異同,及所應之根機差別,有一段整體性的注釋:

  爲叁根者,此叁止觀,對根不同,事〔修〕雖差殊,〔而〕同緣頓理。離圓教外,別無根性,當知此叁〔根性〕,並依圓理,分此叁行〔止觀〕,名叁根性。是故漸次〔根性之人〕,不同于別〔教人〕,〔漸次止觀〕或一日、一月、一生,修之可獲!故雲。文第十判教中雲:「漸觀者,從初發心,爲圓極故,修阿那般那,乃至無作。故知頓人,行解俱頓;漸人,解頓行漸;不定〔人〕,解頓,行或頓、漸」。有人雲〔漸根人〕是別〔教人〕,〔彼〕都不見文旨[18]。

  2·1·3小結

  綜合以上引文可知,天臺所傳之叁種止觀,其下手之方法雖有「漸次」、「不定」與「圓頓」之不同,但同樣都是以「圓教中道實相」之理爲修觀之內容。固然漸次與不定二種止觀,在趣入實相觀的「過程」(事修)上,與圓頓止觀有所不同,但所緣之境與能觀之智,並無本質上的差異(前引文中雲:「事雖差殊,同緣頓理」,又雲:「當知此叁,並依圓理」,正指此意),因此叁種根性之人,所證之理皆是圓教中道實相之究竟真理殆無疑義。只是細觀前叁部禅籍之內容可知,彼叁部書雖亦含有中道實相觀之修觀方法,唯其內容都明顯的,不若《摩诃止觀》來得具體而完整罷了。果真如此,則知此叁種止觀,在觀察實相的根本運心方法上,也應該是沒有差別的,亦即:以不思議一心叁觀之智,緣一念叁千不思議之境,證入不思議叁谛圓融之理。只是圓頓止觀在修法上不假其它方便[19],直于十種境相[20]中,起十種修觀方法[21]以修入實相;而漸次止觀與不定止觀,則需先用其它禅定及修觀方便,巧爲弄引、漸次調熟,方乃修入,以此叁種修觀之下手方便不同故,而分成叁種止觀之法。

  2·2別釋叁止叁觀

  進一步說,如何是不思議「一心叁觀」之智呢?所謂「一心叁觀」乃是圓教修觀方法之總稱,具雲可說爲一心叁止叁觀,但因「叁止」只是偏于定而與慧觀相即互融,如《摩诃止觀》雲:

  此叁止名,雖未見經論,映望叁觀,隨義立名[22]。

  所以一般常略而不言而只說〝叁觀〞。又圓教特別以「一心」叁觀,表示此叁觀雖有叁觀之名,而實于一心中一時而轉無有先後,以檢別于別教人之「次第」叁觀。然此圓教叁觀雖有異于別教叁觀前後次第而修的方法,但仍須以別教的叁止叁觀爲名而各別說明之,蓋別教之外,亦非另有圓教之叁止叁觀可得[23]。因此爲了明白圓教的一心叁觀,以下將先解釋〝別〞教的次第叁觀,以此爲基礎,方能正確地把握圓教一心叁觀的精神。

  2·2·1別教次第叁觀[24]

  《摩诃止觀》卷叁上,先釋別教叁止雲:

  巧度[25]止有叁種:一體真止、二方便隨緣止、叁息二邊分別止。一體真止者,(以下釋體真止)諸法從緣生,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知因緣假合,幻化性虛,故名爲「體」;攀緣妄想得空即息,空即是「真」,故言體真止。

  釋方便隨緣止雲:

  方便隨緣止者,若叁乘同以無言說道,斷煩惱入真,真則不異。……若二乘體真(通教人),不須方便止。菩薩入假,正應行用,知空非空,故言「方便」;分別藥病,故言「隨緣」,心安俗谛,故名爲「止」。

  釋息二邊分別止雲:

  息二邊分別止者,生死流動(住假),

  盤保證(住空),皆是偏行、偏用,不會中道。今知俗非俗,俗邊寂然;亦不得非俗,空邊寂然,名「息二邊止」。

  複次總說別教叁觀雲:

  次明觀相,觀〔亦〕有叁:從假入空,名「二谛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二觀爲方便道,得入中道;雙照二谛,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名「中道第一義谛觀」。此名出《璎珞經》。

  釋其中之二谛觀雲:

  所言二谛者,觀假爲入空之诠,空由诠會,能所合論,故言「二谛觀」。

  此即是圓教中所指之〝空〞觀智,能證得〝真〞谛理。

  更釋平等觀雲:

  從空入假,名平等觀者,若是入空,尚無空可有,何假可入?當知此觀,爲化衆生,知真〔空〕非真,〔故〕方便出假,故言「從空」;分別藥病,而無差謬,故言「入假」。平等者,望前〔二谛觀〕稱平等也。前觀破假病,不用假法,但用真法,破一(假病)不破一(立真),未爲平等。後觀(平等觀)破空病,還用假法,破用既均,異時(二觀)相望,故言「平等」也。

  此即是圓教中所指之〝假〞觀智,能證得〝俗〞谛理。

  最後再解釋中道第一義觀雲:

  中道第一義觀者,前(二谛觀)觀假空,是空生死;後(平等觀)觀空空,是空涅槃。雙遮二邊,是名二空觀,爲方便道,得中道,故言心心寂滅,流入薩婆若海[26]。

  此即是圓教中所言之〝中〞觀智,能證得〝中〞谛理。

  2·2·2圓教一心叁觀

  以上釋別教叁止、叁觀之文,略引如上。若更以此叁止叁觀爲基礎而論圓教之一心叁觀(亦即圓教之止觀),則止觀同時(止即是觀,觀即是止),一、叁相即(一止即叁止,叁觀亦然),叁智(空,假,中)于一心中證,叁谛(真,俗,中)于一境中得。因無叁觀、叁智與叁谛的前後差別,此叁率皆于一念淨心中頓證,而徹見法界性即一念叁千之故,而名之爲〝一心〞叁觀。《摩诃止觀》續釋雲:

  圓頓止觀相者,以止緣于谛〔境〕,則一谛而叁谛(經雲:系緣法界,法界不異,能所一故);以谛系于止(谛由止所成),則一止而叁止。……所止之法,雖一而〔有〕叁〔谛〕;能止之心,雖叁〔止〕而〔同〕一〔谛理〕也。

  又雲:

  以觀觀于境,則一境而叁境(真、俗、中叁谛同時故);以境發于觀,則一觀而叁觀(空、假、中叁觀于一心中得故)。……觀叁即一,發一即叁,不可思議,不權、不實(斥前別教叁觀分權實),不優、不劣(斥前叁智判優劣),不並、不別(斥前別教叁觀有前後),不大、不小(斥前藏、通、別叁人,位立大小)。

  複引《中論》以證叁觀叁止,相即互融之義雲:故《中論》雲: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

  不但這叁谛、叁觀于一心中得,若望別教的次第叁止叁觀而說,亦于一心中得,這正是圓教止觀的特殊之處。如《摩诃止觀》中續釋雲:

  總前諸義(即次第叁觀諸義),皆在一心。其相雲何?體無明顛倒,即是實相之〝真〞,名「體真止」。如此實相,

  一切處,〝隨緣〞曆境,安心不動,名「隨緣方便止」。生死

  盤,靜散〝休息〞,名「息二邊止」。(以上說明叁止于一心中得)體一切諸假,悉皆是空,空即實相,名「入空觀」(即〝二谛觀〞)。達此空時,觀冥中道,能知世間,生滅法相,如實而見,名「入假觀」(即〝平等觀〞)。如此空慧,即是中道,無二無別,名「中道觀」(即〝中道第一義觀〞,以上說明叁觀于一心中證)。……實相之性,即非止、非不止義。又此一念,能穿五住〔煩惱〕,達于實相,實相非觀,亦非不觀(以上更破〝止〞〝觀〞二相之執取)。如此等義,但在一念心中,不動真際,而有種種差別(此則歸結于〝一心〞之中)[27]。

  最後更總結此圓教止觀之義雲:若見此意,即解「圓頓教」止觀相也[28]。

  由此可知,所謂的圓教「一心叁觀」,正是天臺止觀法門中的核心觀法,也是天臺最終極之禅觀法門,此一觀法統一了空、假、中的叁止、叁觀及叁谛、叁智于一念心性當中。同時又依此一念心的〝實相性〞而泯除了止、觀的分立隔閡及谛、智的對望不融,從而將先天本具性德與後天緣起修德加以融合,將心、物二元的凡夫世界,看透爲混然一體的法性世界。此一觀法不同于藏、通、別叁教之觀法,而同爲〝漸次〞、〝不定〞與〝圓頓〞叁種圓教止觀行法所共同依用的大乘圓頓止觀法門。

  2·3結示本章

  綜觀本章所提諸種天臺禅觀法門,我們應可約略理解天臺禅法的主要精髓所在,今爲更具體把握天臺禅法的整體性,茲…

《天臺禅法的特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