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禅法的特质
法藏法师
提要
正文
1缘起与目的
2天台禅法概述
2·1圆教三种止观
2·1·1总说
2·1·2别释
2·1·3小结
2·2别释三止三观
2·2·1别教次第三观
2·2·2圆教一心三观
2·3结示本章
3法华三昧忏仪在天台禅法中的意义
3·1天台忏仪行法之目的
3·2法华三昧之契机
3·3祖师劝修
4法华三昧忏仪的组织与修法大要
4·1概说
4·2修法总纲
4·2·1内容大要
4·2·2行法组织
4·3正释修法
4·3·1忏前准备
4·3·2修行事忏
4·3·3正修三昧
4·3·4随缘止观
4·4总归圆顿
5结论
参考书目
------------------
提要
天台宗为中国最早成立的本土化宗派,由于其教法组织严谨,而且教理与实践并重,因此古来即有「教观双美」之称,影响中国佛教至深且钜。天台宗之教理门,虽以智者大师所说之「五时八教」为核心,但其目的乃为凸显圆教「中道实相」的佛法最高义理。而为了亲证此「三谛圆融」的究竟真理,智者大师更以经论为佐助,依慧思大师之亲承与自身修证所得为基础,而建立大乘圆教所特有之「圆顿止观」实践法门,因此圆顿止观可说正是天台禅法的精华所在﹗
然而圆顿止观当如何「具体」修持?厥为吾等佛子在佛法实践的课题上,所必须深刻理解的。以圆教的止观修持说,智者大师一生当中,共提出了「不定」、「渐次」与「圆顿」等三种圆教止观法门,而在《摩诃止观》一书当中,更以四种三昧行法,作为具体修持圆顿止观的实践方法。因此,三种止观的异同与关系如何,将成为我们把握天台禅法的重要命题!另外,圆顿止观所含的四种三
昧禅观行法当中,与天台典籍和教法最有直接关系,内容最为明确、完整,影响后世最为深远的,正是曾经被慧思大师与智者大师所亲修、亲证的「法华三昧行法」。智者大师初谒慧思大师时,即被教以修此法门,而大师在瓦官寺时,甚至为此行法,亲自撰写《法华三昧忏仪》一卷,做为教导来学修持法华三昧之依据,其重要性可知。
本文在探讨了天台三种止观的核心思想之后,希望透过对《法华三昧忏仪》之内容组织,及其在天台禅法中之地位与实修方式之理解,来呈显天台禅法的精神与特质,从而达到具体把握天台实践法门之修持要领为目的。
关键词:五时八教、中道实相、三谛圆融、圆顿止观、不定、渐次、四种三昧、法华三昧忏仪、天台禅法
正文
1缘起与目的
佛法虽然强调「解行并进」,要求实践必须与理论配合,然欲得佛法之真实受用,则「实修」终为最根本之道﹗因此一切的理论研究,最终若不能导向实践之路,则理论不过是凡夫的妄想戏论而已,说食数宝之诫早有明训。天台宗做为影响中国甚大、甚久的第一个本土化宗派,其关于佛法之实践,自有一套严密理论为基础。尤其智者(538~597)大师综合了五百年来,流传在中国的各类大小乘禅法,并配合着自所体证的教理理论,相互构成了一整套禅、教合一的佛法理论与实践体系。因此若能在天台的教理思想门之外,另对其禅观实践法门有一深刻之理解,则对于吾人在大乘佛法上的实修实证,必能有相当之助益。
另外,诚如《占察善恶业报经》所云:
若恶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能,应当先修忏悔之法[1]。
又如西藏宗喀巴(1417~1478)大师亲承文殊菩萨之教法亦云:
生起空正见之主因有三,一者忏罪集福、二者对于上师、本尊不二之启请(归命)、三者辗转增上思惟所闻之空见[2]。
以上经、论皆强调了修学禅定与智能之前,必须要有忏罪与集福的前方便。既然经、论皆明示〝忏罪〞及〝修观〞之间的重要关系,则强调以忏悔为前导而修大乘止观的法华三昧忏仪行法,不正与此意相吻合?因此对《法华三昧忏仪》之研究与实践,必有助于天台中道实相禅观的修持应该是可以确定的,这是我们今日有必要好好研究《法华三昧忏仪》的第一个理由。
其次,中国佛教自梁武帝(464~549)以降,拜忏风气即历久不衰,如今虽然经过千多年之流传,多少已使得拜忏法门受到扭曲与误用,然而忏法之契机于中国,亦是明显之事实。而《法华三昧忏仪》正是天台系统忏法的「母体」,它甚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其它宗派的忏法[3],因此对于「法华三昧忏仪」的深入研习,必能适当地导正并深化拜忏的思惟与作法,而使之重新回到实修实证的本位上来,这是我们要研究《法华三昧忏仪》的第二个重要理由。
最后,如众所周知,圆顿止观乃天台最究竟、最圆满之禅观实践法门,而其中所揭橥的四种三昧行法中,唯有「法华三昧」行法,为智者大师所亲证[4]、亲撰[5]。不但提出最早、内容最为完备,而且也与天台的根本经典—《法华经》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有着最直接、密切的关系。从慧思(515~577)大师以降,历代天台禅匠、祖师,无不勤修、宏扬[6]此部忏法,可谓〝法华三昧忏仪〞,正是天台圆顿止观行法之重要代表。然而此一忏法却在明、清以来,逐渐地隐没而罕见流传与重视。甚至在近代,亦因其〝忏法〞之名,而被视为是〝经忏法本〞之流,以至天台理、事相即圆融的禅修法门,益发地使人陌生和忽视,更惶论依教起修了。今日为了重显本忏的禅修内涵与重要性,同时也将天台禅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性的理解,则「法华三昧」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这是我们在研究天台禅修法门时,不得不同时关照《法华三昧忏仪》行法的第三个重要的理由!
具有以上三项理由之故,因此本文在介绍完天台各种止观禅法概念之后,更选定以「法华三昧忏仪」为代表,希望透过对此天台宗所独创的行法,做一概括性的理解,从而把握天台禅法的实践特质,以为吾等实际修持大乘禅观之指导。
2天台禅法概述
2·1圆教三种止观
2·1·1总说
阐述天台禅法的典籍,主要有四部,皆智者大师所述,由其门人记录、重治或略出而成。今分别依讲说年代之先后,表列如下[7]:
书名 年代 地点 别名 止观分类 备注
释禅波罗密(十卷)
陈宣帝太建年间(567~575)〔30~38岁〕 金陵瓦官寺讲
次第禅门,禅波罗密次第法门,禅门修证 渐次止观 法慎记为三十卷,章安再治为十卷
六妙门(一卷) 太建年间(567~575)宣讲,太建九年(577)撰成〔40岁〕 讲于瓦官寺撰于天台山
六妙门禅法,修禅六妙门
不定止观 为陈朝尚书令毛喜(516~587)而说,曾失传于日本
(天台)小止观(一卷) 太建十年。〔41岁〕 天台山
略明开蒙初学坐禅止观要门(净辩私记本),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坐禅法要,童蒙止观
《释禅波罗密》二、三、四卷之精要书
为俗兄陈针而说,或云令高足慧(净)辩略出。
摩诃止观(十卷)
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57岁〕
讲于荆州玉泉寺 圆顿止观
章安记,初有三本,此为再治本
综观智者大师四十一岁以前的三部禅法[8]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早期的天台禅观,虽是慧文(?~535~)、慧思及智者三位大师一脉相承,自所亲修、亲证的结晶。然而在禅定理论的表述与修定技巧的运用上,则仍以南北朝时代即已盛行于中国北方的声闻禅法,及罗什(344~410)大师所传的大乘菩萨禅法为基础,配合着自所亲证的经验,而加以综合性地组织、整理[9]。此中虽已有天台实相禅观的内容在,但因仍属「广说诸禅」的性质,故并未凸显天台禅法不共他宗的原创性特质。唯有在《摩诃止观》出后(大师五十七岁,讲于荆州玉泉寺,见前表),方才总摄了前三部禅法的内容,而将之完整地纳入「中道实相观」的大乘禅观体系当中,从而彻底彰显了天台宗特有的「圆顿止观」禅法。然而圆顿止观并非凭空而生,事实上它与天台四种教判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四种教判,乃是指天台判摄一代时教的教理深浅,将之分为四类,亦即〝藏、通、别、圆〞四教,它们分别有所属的观法,以为修行之根本。其中〝藏〞教为纯声闻法,不通大乘以〝析空〞为观;〝通〞教为声闻法而通后大乘,以〝体空〞为观(以上二教但有〝空观〞而无〝假,中〞二观,后二教则反之);〝别〞教为别菩萨法,乃权教菩萨所独修之法,以〝次第三观〞为观;〝圆〞教为究竟佛乘之法,乃大乘圆顿、终极之教法,以〝一心三观〞为观。此一心三观,正是天台判教中,最为究竟的止观法门,它依于根性的不同,又分三种修行方式,而所谓的〝圆顿止观〞,正是这三种方法当中,最直捷了当而快速究竟的方法,也是天台禅观中最特殊的所在!《摩诃止观》卷一上云:
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一渐次〔止观〕,二不定〔止观〕,三圆顿〔止观〕。皆是大〔教〕,俱缘实相〔境〕,同名止观。……为三根性,说三法门[10]。
这是说明了天台圆教止观禅法的总纲,此中如前表所示,《释禅波罗密》与《小止观》,诠「渐次」止观;《六妙门》诠「不定」止观;《摩诃止观》诠「圆顿」止观。然而已如前述,此三种止观既然皆是「大乘」圆教之法,因此同样皆以「实相」为所观境,而且同名为「一心三观」。所以荆溪(711~782)解释上段文字云:
应知「止观」二字,无非「摩诃」,即是一心三止三观之止观也[11]。
换言之,所谓圆教的〝一心三观〞,其实是包含三种止观在内的。
2·1·2别释
那么他们之间有何种差别,而须别立三法?《摩诃止观》卷一下,对这三种止观之相貌,各有精要之说明,彼释「渐次止观」之相云:
渐则初浅后…
《天台禅法的特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