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禅法的特質
法藏法師
提要
正文
1緣起與目的
2天臺禅法概述
2·1圓教叁種止觀
2·1·1總說
2·1·2別釋
2·1·3小結
2·2別釋叁止叁觀
2·2·1別教次第叁觀
2·2·2圓教一心叁觀
2·3結示本章
3法華叁昧忏儀在天臺禅法中的意義
3·1天臺忏儀行法之目的
3·2法華叁昧之契機
3·3祖師勸修
4法華叁昧忏儀的組織與修法大要
4·1概說
4·2修法總綱
4·2·1內容大要
4·2·2行法組織
4·3正釋修法
4·3·1忏前准備
4·3·2修行事忏
4·3·3正修叁昧
4·3·4隨緣止觀
4·4總歸圓頓
5結論
參考書目
------------------
提要
天臺宗爲中國最早成立的本土化宗派,由于其教法組織嚴謹,而且教理與實踐並重,因此古來即有「教觀雙美」之稱,影響中國佛教至深且钜。天臺宗之教理門,雖以智者大師所說之「五時八教」爲核心,但其目的乃爲凸顯圓教「中道實相」的佛法最高義理。而爲了親證此「叁谛圓融」的究竟真理,智者大師更以經論爲佐助,依慧思大師之親承與自身修證所得爲基礎,而建立大乘圓教所特有之「圓頓止觀」實踐法門,因此圓頓止觀可說正是天臺禅法的精華所在﹗
然而圓頓止觀當如何「具體」修持?厥爲吾等佛子在佛法實踐的課題上,所必須深刻理解的。以圓教的止觀修持說,智者大師一生當中,共提出了「不定」、「漸次」與「圓頓」等叁種圓教止觀法門,而在《摩诃止觀》一書當中,更以四種叁昧行法,作爲具體修持圓頓止觀的實踐方法。因此,叁種止觀的異同與關系如何,將成爲我們把握天臺禅法的重要命題!另外,圓頓止觀所含的四種叁
昧禅觀行法當中,與天臺典籍和教法最有直接關系,內容最爲明確、完整,影響後世最爲深遠的,正是曾經被慧思大師與智者大師所親修、親證的「法華叁昧行法」。智者大師初谒慧思大師時,即被教以修此法門,而大師在瓦官寺時,甚至爲此行法,親自撰寫《法華叁昧忏儀》一卷,做爲教導來學修持法華叁昧之依據,其重要性可知。
本文在探討了天臺叁種止觀的核心思想之後,希望透過對《法華叁昧忏儀》之內容組織,及其在天臺禅法中之地位與實修方式之理解,來呈顯天臺禅法的精神與特質,從而達到具體把握天臺實踐法門之修持要領爲目的。
關鍵詞:五時八教、中道實相、叁谛圓融、圓頓止觀、不定、漸次、四種叁昧、法華叁昧忏儀、天臺禅法
正文
1緣起與目的
佛法雖然強調「解行並進」,要求實踐必須與理論配合,然欲得佛法之真實受用,則「實修」終爲最根本之道﹗因此一切的理論研究,最終若不能導向實踐之路,則理論不過是凡夫的妄想戲論而已,說食數寶之誡早有明訓。天臺宗做爲影響中國甚大、甚久的第一個本土化宗派,其關于佛法之實踐,自有一套嚴密理論爲基礎。尤其智者(538~597)大師綜合了五百年來,流傳在中國的各類大小乘禅法,並配合著自所體證的教理理論,相互構成了一整套禅、教合一的佛法理論與實踐體系。因此若能在天臺的教理思想門之外,另對其禅觀實踐法門有一深刻之理解,則對于吾人在大乘佛法上的實修實證,必能有相當之助益。
另外,誠如《占察善惡業報經》所雲:
若惡業厚者,不得即學禅定智能,應當先修忏悔之法[1]。
又如西藏宗喀巴(1417~1478)大師親承文殊菩薩之教法亦雲:
生起空正見之主因有叁,一者忏罪集福、二者對于上師、本尊不二之啓請(歸命)、叁者輾轉增上思惟所聞之空見[2]。
以上經、論皆強調了修學禅定與智能之前,必須要有忏罪與集福的前方便。既然經、論皆明示〝忏罪〞及〝修觀〞之間的重要關系,則強調以忏悔爲前導而修大乘止觀的法華叁昧忏儀行法,不正與此意相吻合?因此對《法華叁昧忏儀》之研究與實踐,必有助于天臺中道實相禅觀的修持應該是可以確定的,這是我們今日有必要好好研究《法華叁昧忏儀》的第一個理由。
其次,中國佛教自梁武帝(464~549)以降,拜忏風氣即曆久不衰,如今雖然經過千多年之流傳,多少已使得拜忏法門受到扭曲與誤用,然而忏法之契機于中國,亦是明顯之事實。而《法華叁昧忏儀》正是天臺系統忏法的「母體」,它甚至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其它宗派的忏法[3],因此對于「法華叁昧忏儀」的深入研習,必能適當地導正並深化拜忏的思惟與作法,而使之重新回到實修實證的本位上來,這是我們要研究《法華叁昧忏儀》的第二個重要理由。
最後,如衆所周知,圓頓止觀乃天臺最究竟、最圓滿之禅觀實踐法門,而其中所揭橥的四種叁昧行法中,唯有「法華叁昧」行法,爲智者大師所親證[4]、親撰[5]。不但提出最早、內容最爲完備,而且也與天臺的根本經典—《法華經》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有著最直接、密切的關系。從慧思(515~577)大師以降,曆代天臺禅匠、祖師,無不勤修、宏揚[6]此部忏法,可謂〝法華叁昧忏儀〞,正是天臺圓頓止觀行法之重要代表。然而此一忏法卻在明、清以來,逐漸地隱沒而罕見流傳與重視。甚至在近代,亦因其〝忏法〞之名,而被視爲是〝經忏法本〞之流,以至天臺理、事相即圓融的禅修法門,益發地使人陌生和忽視,更惶論依教起修了。今日爲了重顯本忏的禅修內涵與重要性,同時也將天臺禅法的〝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性的理解,則「法華叁昧」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這是我們在研究天臺禅修法門時,不得不同時關照《法華叁昧忏儀》行法的第叁個重要的理由!
具有以上叁項理由之故,因此本文在介紹完天臺各種止觀禅法概念之後,更選定以「法華叁昧忏儀」爲代表,希望透過對此天臺宗所獨創的行法,做一概括性的理解,從而把握天臺禅法的實踐特質,以爲吾等實際修持大乘禅觀之指導。
2天臺禅法概述
2·1圓教叁種止觀
2·1·1總說
闡述天臺禅法的典籍,主要有四部,皆智者大師所述,由其門人記錄、重治或略出而成。今分別依講說年代之先後,表列如下[7]:
書名 年代 地點 別名 止觀分類 備注
釋禅波羅密(十卷)
陳宣帝太建年間(567~575)〔30~38歲〕 金陵瓦官寺講
次第禅門,禅波羅密次第法門,禅門修證 漸次止觀 法慎記爲叁十卷,章安再治爲十卷
六妙門(一卷) 太建年間(567~575)宣講,太建九年(577)撰成〔40歲〕 講于瓦官寺撰于天臺山
六妙門禅法,修禅六妙門
不定止觀 爲陳朝尚書令毛喜(516~587)而說,曾失傳于日本
(天臺)小止觀(一卷) 太建十年。〔41歲〕 天臺山
略明開蒙初學坐禅止觀要門(淨辯私記本),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坐禅法要,童蒙止觀
《釋禅波羅密》二、叁、四卷之精要書
爲俗兄陳針而說,或雲令高足慧(淨)辯略出。
摩诃止觀(十卷)
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57歲〕
講于荊州玉泉寺 圓頓止觀
章安記,初有叁本,此爲再治本
綜觀智者大師四十一歲以前的叁部禅法[8]內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發現,早期的天臺禅觀,雖是慧文(?~535~)、慧思及智者叁位大師一脈相承,自所親修、親證的結晶。然而在禅定理論的表述與修定技巧的運用上,則仍以南北朝時代即已盛行于中國北方的聲聞禅法,及羅什(344~410)大師所傳的大乘菩薩禅法爲基礎,配合著自所親證的經驗,而加以綜合性地組織、整理[9]。此中雖已有天臺實相禅觀的內容在,但因仍屬「廣說諸禅」的性質,故並未凸顯天臺禅法不共他宗的原創性特質。唯有在《摩诃止觀》出後(大師五十七歲,講于荊州玉泉寺,見前表),方才總攝了前叁部禅法的內容,而將之完整地納入「中道實相觀」的大乘禅觀體系當中,從而徹底彰顯了天臺宗特有的「圓頓止觀」禅法。然而圓頓止觀並非憑空而生,事實上它與天臺四種教判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四種教判,乃是指天臺判攝一代時教的教理深淺,將之分爲四類,亦即〝藏、通、別、圓〞四教,它們分別有所屬的觀法,以爲修行之根本。其中〝藏〞教爲純聲聞法,不通大乘以〝析空〞爲觀;〝通〞教爲聲聞法而通後大乘,以〝體空〞爲觀(以上二教但有〝空觀〞而無〝假,中〞二觀,後二教則反之);〝別〞教爲別菩薩法,乃權教菩薩所獨修之法,以〝次第叁觀〞爲觀;〝圓〞教爲究竟佛乘之法,乃大乘圓頓、終極之教法,以〝一心叁觀〞爲觀。此一心叁觀,正是天臺判教中,最爲究竟的止觀法門,它依于根性的不同,又分叁種修行方式,而所謂的〝圓頓止觀〞,正是這叁種方法當中,最直捷了當而快速究竟的方法,也是天臺禅觀中最特殊的所在!《摩诃止觀》卷一上雲:
天臺傳南嶽叁種止觀:一漸次〔止觀〕,二不定〔止觀〕,叁圓頓〔止觀〕。皆是大〔教〕,俱緣實相〔境〕,同名止觀。……爲叁根性,說叁法門[10]。
這是說明了天臺圓教止觀禅法的總綱,此中如前表所示,《釋禅波羅密》與《小止觀》,诠「漸次」止觀;《六妙門》诠「不定」止觀;《摩诃止觀》诠「圓頓」止觀。然而已如前述,此叁種止觀既然皆是「大乘」圓教之法,因此同樣皆以「實相」爲所觀境,而且同名爲「一心叁觀」。所以荊溪(711~782)解釋上段文字雲:
應知「止觀」二字,無非「摩诃」,即是一心叁止叁觀之止觀也[11]。
換言之,所謂圓教的〝一心叁觀〞,其實是包含叁種止觀在內的。
2·1·2別釋
那麼他們之間有何種差別,而須別立叁法?《摩诃止觀》卷一下,對這叁種止觀之相貌,各有精要之說明,彼釋「漸次止觀」之相雲:
漸則初淺後…
《天臺禅法的特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