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禅法的特質▪P3

  ..續本文上一頁將天臺各類禅觀及行法名相等,作一綜合圖表以助理解:

  天臺禅觀總圖:

  總結本章所談,我們了解到:天臺圓教的止觀法門雖有叁種,而實際的修觀內涵並無分別,然而若就教法的深入與完備看,則《摩诃止觀》所宣說的圓頓止觀法門,才是天臺大師最圓滿、成熟的極說!這也正是天臺禅法的主要特質所在。因此天臺禅法的精華,當以《摩诃止觀》中所揭示的「圓頓止觀」爲究竟,應是毫無疑義的。

  3法華叁昧忏儀在天臺禅法中的意義

  天臺止觀法門的特質及根本運心方法既如上述,則「法華叁昧」等行法之提出,其用意安在?

  3·1天臺忏儀行法之目的

  蓋天臺中道實相觀法雖如前述,以〝十境〞爲所緣,運用〝一心叁止叁觀〞爲方便,觀〝一念叁千〞皆爲不可思議〝叁谛圓融〞之實相,然對初學之人,欲于靜中直觀此理尚難得力,何況于動中曆境對緣而任運修此?爲了要讓新學的行者,能順利地趣入叁谛圓融的圓頓止觀當中,則除了先要以二十五事[29]爲遠方便調熟身心外,更要運用禮敬、贊歎、五悔與誦經等叁業之禮拜、稱唱、旋繞、誦持及如理作意等,來預先達到消業、集福、除障與息心調身等目的,以漸次趣入「法華」義海。有了這樣的行法方便來調熟身心與意識,才能內外一致而又沒有障礙地,緣《法華經》的義理[30]而修習圓頓止觀法門,這正是「法華叁昧」行法之所以被提出的主要目的與意義!正如天臺大師在本《忏儀》之「證相分別第五」中所示:

  當知叁七日爲期,作如上所說六時而行者,〔正〕爲教新學菩薩,〔以彼〕未能入深叁昧〔故〕,「先以事法[31]調伏其心」,破〔彼〕重障道罪。因此身心清淨,得法喜味[32]。

  引文中所謂的「以事法調伏其心」,正是叁昧忏法的目的所在。又如《摩诃止觀》卷二上,亦以「有相行(事修)」與「無相行(理觀)」的觀念,而兼帶提到了「忏儀行法」的禅觀作用,彼文雲:

  特是行人,涉事修六根忏,「爲悟弄引」,故名有相;若直觀一切法空爲方便者,故言無相[33]。

  由此可知,若就廣義的立場說,臺宗所謂的「叁昧行法」,正是以「事修」和「理觀」組合而成的一整套修觀儀軌,依于這樣的儀軌,吾人可以漸次調熟身心(文雲:爲悟弄引),而自然地趣入天臺圓頓止觀的禅觀修持之中,以證得圓教不思議中道實相之理。只是,這類的叁昧行法,若依身儀來分,則有常坐(一行)叁昧、常行(佛立)叁昧、半行半坐(法華、方等)叁昧及非行非坐(隨自意)叁昧等四類的不同[34]。它們各自因依不同的典籍,而有不同的事修方式,其理觀所緣之境亦因此也有下手方便處的不同,此中「法華叁昧忏儀」,即屬半行半坐叁昧的一種。

  3·2法華叁昧之契機

  當然一切法皆不可思議,一切法門亦無有高下可分,唯有應機爲上,因此欲修習圓頓止觀,並非唯修「法華叁昧」不可。然而自從智者大師創建天臺教法以來,法華叁昧的修持即一直曆久不衰,而且長期地受到天臺學者們的重視。個中原因,一部份故然與中國佛教對《法華經》修持的廣大久遠與特別契機性有關[35],另一部份則是因爲它的曆史性地位,這點已在本文第一章中有所提及。除此之外,則是與它的善巧易行,以及經典的強調和祖師的評價有關:首先以善巧易行說,「常坐叁昧」以長時禅坐爲務,末法衆生心性欲燥難安,複又業障深重,常坐之中,即便沒有魔考,亦常墮于昏、掉兩邊,卒難得益。再如「常行叁昧」,于九十日中但立不坐,由于時日久長,末世衆生報體嬴弱,不堪耐苦,疲累之中複又易生幻境擾人,因此亦難普遍弘揚勸修。「非行非坐叁昧」,雖有隨時用心,不拘形儀之善巧,然而修無定相,緣無定境,末代衆生情染垢深,觸境辄迷,若先無固定修觀之內容與所緣境,則難生慧觀,初機欲修卒難入手。唯「半行半坐叁昧」,動靜互調、語默兼施、時日非長,而又能依緣觀修、誦文思義、定慧雙運,可謂善巧調適,不緩不急,正合末法衆生之根機,這也正是天臺諸祖師一向對《法華叁昧》多所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3·3祖師勸修

  其次,如智者大師依《普賢觀經》之意,而勸修本忏法雲: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欲修大乘行者,……欲見普賢菩薩色身者、……及十方佛者,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欲得聞十方諸佛所說,一念之中悉能受持……欲得與文殊師利、普賢等諸大菩薩,共爲等侶者。欲得普現色身,……欲得一念之中……入不思議一乘者。欲得……現身……具一切諸佛自在功德者。先當于空閑處,叁七日一心精進,入「法華叁昧」。若有現身犯五逆、四重,失比丘法,欲得清淨,不具沙門律儀,……亦當于叁七日中,一心精進修「法華叁昧」。……法華叁昧,亦複如是,能興一切衆生佛法珍寶,是故菩薩行者,應當不計身命,「盡未來際」修行此經,況叁七日耶[36]?

  與此類似的勸勉修持,在天臺叁祖慧思大師的《法華經安樂行義》一文開宗明義亦作如是勸持:

  《法華經》者,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間難信法門!凡是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禅定,專心勤學法華叁昧[37]。

  由于有以上所說的善巧修持方便,及天臺兩位重要祖師們的強力推介、勸修,因此「法華叁昧忏儀」行法,一直在天臺圓頓止觀的禅觀修持上,占有極重要和突出的地位[38]與影響[39],也就很自然了。

  4法華叁昧忏儀的組織與修法大要

  4·1概說

  所謂「法華叁昧忏儀」,原名爲「法華叁昧行事運想補助儀禮法華經儀式」[40],乃智者大師在瓦官寺(31~38歲)親筆所撰寫。若就原忏名來理解,可說此忏儀乃是一種禮《法華經》的「儀式」,其以修持「法華叁昧」時所行的各種「行事」與「運想」爲內容,藉此以「補(輔)助」行者證得法華叁昧爲目的。此叁昧的修持,中國佛教中可考據的,最早源于天臺叁祖慧思大師,他在一夏九旬當中,親證了法華叁昧,頓證「一心具萬行」的中道實相理。之後智者大師上大蘇山親谒,思大師因靈山夙緣,而示以「普賢道場」,教修「法華叁昧」,智者大師因此證得了法華叁昧的前方便及旋陀羅尼,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41]。以此實證的心法爲基礎,方能開啓後來號稱教、觀雙美的天臺教學,而垂範後世。由于此一行法,善巧可行,因此慧思大師即非常推崇而勸修,如彼于《法華經安樂行義》中,就曾對此叁昧的疾速成就,引《普賢觀經》意而作說明雲:

  一心專念法華文字(此即「有相行」),精進不臥如救頭然,……不顧身命,若行成就,即見普賢金剛色身,乘六牙象王,住其人前……是時即得具足一切叁世佛法。或一生修行得具足、或二生得,極大遲者,叁生即得[42]。

  之後智者大師甚至在金陵瓦官寺,親自撰寫了修持此叁昧的具體行法,今日所見之《法華叁昧忏儀》即是所作。

  此忏儀的行法內容,主要依《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略雲《普賢觀經》)及《法華經》〈四安樂行品〉意爲骨幹,再輔以《十住毘婆沙》等大乘論典的補充而造成[43],智者大師于本忏「正修叁昧第十」一節中,即補注雲:

  行法相貌,多出《普賢觀經》中,及〈四安樂行〉中。行者若欲精進修叁昧,令行無過失,當熟看二處經文[44]。

  4·2修法總綱

  4·2·1內容大要

  欲理解本忏的修法重點[45],事先預覽忏法之內容綱目,並鳥瞰全忏之組織,誠屬必要。茲將本忏各章節之標題目錄大要表列如下:

  目錄大綱[46]:

  第一章勸修忏法

  第二章行前方便

  第叁章修行方法

  第四章正修忏儀(此爲修法重點所在!)

  第一節嚴淨道場

  第二節淨身方法

  第叁節叁業供養

  第四節奉請叁寶

  第五節贊歎叁寶

  第六節禮敬叁寶

  第七節修行五悔

  第一項忏悔六根

  第一科忏悔眼根

  第二科忏悔耳根

  第叁科忏悔鼻根

  第四科忏悔舌根

  第五科忏悔身根

  第六科忏悔意根

  第二項勸請如來

  第叁項隨喜功德

  第四項回向佛道

  第五項發願往生

  第八節行道誦經

  第一項稱名繞旋

  第二項誦法華經

  第叁項歸依叁寶

  第九節誦經方法(以上皆爲事修、輔行,屬「有相行」)

     第十節正修叁昧(此爲理觀、正行,屬「無相行」)

  第五章證相分別

  全部行法共分五章,第四章爲行法之重心所在,其中複分十種行法,更以第十節「正修叁昧」爲此叁昧行法的核心。遵式(964~1032)大師雲:十科行軌,理觀爲主。傥一以誤,九法徒施[47]!

  4·2·2行法組織

  以下更列本忏之行法組織大綱,俾能通盤掌握行法前後之次第意涵與相互關系[48]:

  4·3正釋修法

  透過以上關系圖,我們可以總括地將整部忏法概分爲四大部份來討論,亦即:

  壇外[49]預行起忏專修前之准備;

  壇內叁業集福除罪等之事忏;

  堂內[50]如理正觀一實相之理觀;

  隨自意一心精進之圓頓止觀。

  4·3·1忏前准備

  首先第一部份,乃是總指正修忏儀之前,一切身、心、道場與內外資具,甚至修忏心理等方面的准備與調適工夫而言。此中包括了本忏法的前叁章,以及第四章的前二節,共五部份。第一章中,主要引《普賢觀經》及《法華經》文意,述說並贊歎修持「法華叁昧」的效果與功德,以啓發行者之信心與意樂,並勸勉大衆修習。第二章則教導行者先建立好修忏之心理准備[51],以使正修時能與法相應,克期得證爲目的。第叁章即在教授行者如何于正修忏時,以事、理二修,達到專心精進,與法相應的方法。此中分事中修一心精進(…

《天臺禅法的特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