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及目錄的整理
戊一、翻譯諸家
己一、玄奘(602~664)
己二、義淨(635~713)
己叁、實叉難陀(652~710,于阗人)
己四、地婆诃羅(685~688來華,中印人)
己五、提雲般若(689來華,于阗人)
己六、菩提流志(572~727,南印人)
己七、不空(705~774,北印人)
注:中國四大譯家爲:鸠摩羅什、真谛、玄奘、不空。
戊二、經錄
己一、《大唐內典錄》(道宣)
己二、《譯經圖記》(靖邁)
己叁、《開元釋教錄》(730,智升)
己四、《續開元釋教錄》(800,圓照)
丁七、佛教與儒道二教之抗爭與調和
戊一、與儒教的抗爭主要在夷狄及倫常的範圍中(佛教世界主義與儒家民族主義的對立)。最後則走向佛教的中國倫常之融入及宋、明理學之勃興。
戊二、與道教的對立主要在國家地位及佛道先後乃至神通力用上的競爭。最後則導向道教引佛典而造道經;佛教發達了祈禱齋儀等宗教儀式。
丁八、會昌法難之因緣始末
戊一、遠因:功德使在唐室衰微之際,仍大力地造寺、起塔,引發財政的困難;寺院田園廣大,僧尼人數過多而皆免除徭役,亦造成有識者譏嫌。
戊二、近緣:教團內僧尼腐敗墮落,私度、僞濫僧充斥橫行,造成大衆普遍反感。因此深信道教之唐武宗,乃受道士趙歸真之唆使,及宰相李德裕的推動而策謀廢佛。
戊叁、開始:會昌二年(842)開始勒令不如法修戒行者還俗,並沒收其財産,五年八月更下诏「毀佛寺勒僧尼還俗製」。除首都及各州各留小部份寺院及僧人外,其它僧院及僧尼、寺院奴婢皆令還俗。共毀寺4600所,庵堂四萬余所,還俗者26萬5百人,奴婢15萬人,沒收寺田數千萬頃,金、銀、銅佛像等均被改鑄貨幣或農具。爲叁武一宗之中最慘烈者。
戊四、結束:六年(846)叁月武宗卒,宣宗繼位,又興佛教。然中國佛教已經論章疏散逸,人才絕迹,傳承失去,而元氣大傷矣。
丙四、祖述融攝期(845~1279,約唐末至南宋結束):
丁一、唐末至五代的佛教轉換期(845~960):
在唐室一路的衰微中,由于武宗廢佛的損害,已使佛教的發展,只能在〝療傷〞的過程中,逐漸地累積另一波佛教發展的資糧。外在環境上:
戊一、貴族社會沒落,士人庶民階級擡頭,佛教亦因而走出首都而進入各地民間。
戊二、會昌法難乃至五代的戰亂,已使得學問佛教急速地消失,因此實踐的禅宗開始盛行于民間各地。
戊叁、五代中央政府(梁、唐、晉、漢、周)交替頻繁,而中央之外的吳、南唐、前蜀、後蜀、南漢、楚、吳越、閩、南平及北漢等地方政府則相對穩定,因之佛教亦較興盛。其中尤以南唐、吳越、及閩爲代表。
戊四、來自印度、西域的傳譯沖激已漸消失,佛教的外在活力,需由新興的祖師禅給予提供。
戊五、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六月七日)的廢佛:
以整頓教團爲出發,非以宗教偏見爲內涵,叁武一宗之末。仍有合格僧尼六萬一千多人。五年後禅讓于宋,廢佛亦止。
丁二、宋代(文治國家)的佛教複興(祖述型與中國實踐型佛教之興起)
戊一、宋太祖的複興政策
戊二、印經事業的興起
戊叁、僧伽管理製度的更形深入。(度牒、僧官、寺院製度)
戊四、佛教史(天臺、禅宗爲主)的發達。(由于臺、禅二宗的對立而起)。
戊五、諸宗的興起與複興
己一、禅宗的大興
己二、天臺宗的中興
己叁、華嚴宗與律宗的再盛
己四、淨土宗依附于禅、教而大盛(結社念佛風氣鼎盛,常有萬人結社之會)
戊六、宋儒與佛教的互動
己一、國族主義的再度擡頭,而有了情緒性的排佛
己二、透過閱讀、論辯與交遊,宋儒修正了排佛的心態,並吸收了華嚴及禅宗的唯心思想,而開創了宋、明儒教的性理儒學。
己叁、佛教中亦倡議了叁教調和說(道教之全真教開祖王重陽亦探之)
戊七、居士奉佛,著述弘法的興起。唐代以前,主要由僧伽所推動,今則更加入有學問及地位之居士的協助,因此不但將佛教更推進了一般社會,更對後世佛法的弘揚有了很大的影響和助益。
丁叁、遼、西夏、金、蒙古等國之佛教(略)
丙五、震蕩衰退期(1279~1911,約元、明、清叁代):
丁一、元代佛教:
喇嘛教興,君主即佛的觀念又起。佛道二教之爭又起。教團因元朝之崇佛,而有膨脹之勢。
丁二、明代佛教:
各宗融合的佛教色彩濃厚。四大師出,佛教稍有中興之勢,而未竟全功。居士佛教漸盛。並以佛、儒兼學爲尚。
丁叁、清代佛教:
朝廷基本一貫崇佛,然僧團已積弱無力久矣!教團雖仍龐大但以佛事爲主。太平天國後,江南佛教重鎮受到破壞不少,雖有複興,但只于硬件而少有內涵矣!晚清方有楊仁山的協助複興。
丙六、變革中興期(民國以後至今):(略)
《《中國佛教史概說》講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