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及目录的整理
戊一、翻译诸家
己一、玄奘(602~664)
己二、义净(635~713)
己三、实叉难陀(652~710,于阗人)
己四、地婆诃罗(685~688来华,中印人)
己五、提云般若(689来华,于阗人)
己六、菩提流志(572~727,南印人)
己七、不空(705~774,北印人)
注:中国四大译家为: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
戊二、经录
己一、《大唐内典录》(道宣)
己二、《译经图记》(靖迈)
己三、《开元释教录》(730,智升)
己四、《续开元释教录》(800,圆照)
丁七、佛教与儒道二教之抗争与调和
戊一、与儒教的抗争主要在夷狄及伦常的范围中(佛教世界主义与儒家民族主义的对立)。最后则走向佛教的中国伦常之融入及宋、明理学之勃兴。
戊二、与道教的对立主要在国家地位及佛道先后乃至神通力用上的竞争。最后则导向道教引佛典而造道经;佛教发达了祈祷斋仪等宗教仪式。
丁八、会昌法难之因缘始末
戊一、远因:功德使在唐室衰微之际,仍大力地造寺、起塔,引发财政的困难;寺院田园广大,僧尼人数过多而皆免除徭役,亦造成有识者讥嫌。
戊二、近缘:教团内僧尼腐败堕落,私度、伪滥僧充斥横行,造成大众普遍反感。因此深信道教之唐武宗,乃受道士赵归真之唆使,及宰相李德裕的推动而策谋废佛。
戊三、开始:会昌二年(842)开始勒令不如法修戒行者还俗,并没收其财产,五年八月更下诏「毁佛寺勒僧尼还俗制」。除首都及各州各留小部份寺院及僧人外,其它僧院及僧尼、寺院奴婢皆令还俗。共毁寺4600所,庵堂四万余所,还俗者26万5百人,奴婢15万人,没收寺田数千万顷,金、银、铜佛像等均被改铸货币或农具。为三武一宗之中最惨烈者。
戊四、结束:六年(846)三月武宗卒,宣宗继位,又兴佛教。然中国佛教已经论章疏散逸,人才绝迹,传承失去,而元气大伤矣。
丙四、祖述融摄期(845~1279,约唐末至南宋结束):
丁一、唐末至五代的佛教转换期(845~960):
在唐室一路的衰微中,由于武宗废佛的损害,已使佛教的发展,只能在〝疗伤〞的过程中,逐渐地累积另一波佛教发展的资粮。外在环境上:
戊一、贵族社会没落,士人庶民阶级抬头,佛教亦因而走出首都而进入各地民间。
戊二、会昌法难乃至五代的战乱,已使得学问佛教急速地消失,因此实践的禅宗开始盛行于民间各地。
戊三、五代中央政府(梁、唐、晋、汉、周)交替频繁,而中央之外的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及北汉等地方政府则相对稳定,因之佛教亦较兴盛。其中尤以南唐、吴越、及闽为代表。
戊四、来自印度、西域的传译冲激已渐消失,佛教的外在活力,需由新兴的祖师禅给予提供。
戊五、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六月七日)的废佛:
以整顿教团为出发,非以宗教偏见为内涵,三武一宗之末。仍有合格僧尼六万一千多人。五年后禅让于宋,废佛亦止。
丁二、宋代(文治国家)的佛教复兴(祖述型与中国实践型佛教之兴起)
戊一、宋太祖的复兴政策
戊二、印经事业的兴起
戊三、僧伽管理制度的更形深入。(度牒、僧官、寺院制度)
戊四、佛教史(天台、禅宗为主)的发达。(由于台、禅二宗的对立而起)。
戊五、诸宗的兴起与复兴
己一、禅宗的大兴
己二、天台宗的中兴
己三、华严宗与律宗的再盛
己四、净土宗依附于禅、教而大盛(结社念佛风气鼎盛,常有万人结社之会)
戊六、宋儒与佛教的互动
己一、国族主义的再度抬头,而有了情绪性的排佛
己二、透过阅读、论辩与交游,宋儒修正了排佛的心态,并吸收了华严及禅宗的唯心思想,而开创了宋、明儒教的性理儒学。
己三、佛教中亦倡议了三教调和说(道教之全真教开祖王重阳亦探之)
戊七、居士奉佛,著述弘法的兴起。唐代以前,主要由僧伽所推动,今则更加入有学问及地位之居士的协助,因此不但将佛教更推进了一般社会,更对后世佛法的弘扬有了很大的影响和助益。
丁三、辽、西夏、金、蒙古等国之佛教(略)
丙五、震荡衰退期(1279~1911,约元、明、清三代):
丁一、元代佛教:
喇嘛教兴,君主即佛的观念又起。佛道二教之争又起。教团因元朝之崇佛,而有膨胀之势。
丁二、明代佛教:
各宗融合的佛教色彩浓厚。四大师出,佛教稍有中兴之势,而未竟全功。居士佛教渐盛。并以佛、儒兼学为尚。
丁三、清代佛教:
朝廷基本一贯崇佛,然僧团已积弱无力久矣!教团虽仍庞大但以佛事为主。太平天国后,江南佛教重镇受到破坏不少,虽有复兴,但只于硬件而少有内涵矣!晚清方有杨仁山的协助复兴。
丙六、变革中兴期(民国以后至今):(略)
《《中国佛教史概说》讲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