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叁昧忏儀輔行集注序▪P5

  ..續本文上一頁雲:“若欲廣知,應尋《摩诃止觀》。當知止觀一部,即法華叁昧之筌蹄;一乘十觀,即法華叁昧之正體。”因此,以上之說明,不過略引入門,學者當發長遠心,爲自利利他而深研、深修此叁昧行法。

  別明求生淨土

  最後在結束本段說明之前,關于本忏的內涵,尚有一點值得一提:雖然關于智者大師臨終前,是往生極樂或投識兜率?依于不同的文獻記載,似乎各有說辭,然而在大師親撰的本忏儀文中,于修“發願悔”時,明文寫著:“願命終時神不亂,正念直往生安養,面奉彌陀值衆聖。”卻是不爭的事實!平心而論,大師應緣示現東土,實乃久修菩薩(《感通錄》雲,彼爲藥王菩薩示現),若本若迹,吾等凡夫皆難測其實。但聖人設教,唯在利生,所謂利益“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濁惡世中”之衆生,豈不正是吾輩?依此而思,則願文中之求生極樂,于今日吾人實有深意焉。《法華經》藥王本事品雲:“聞是經典,如說修行,于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衆,圍繞住處,生蓮華中。”此往生極樂之法門,亦一實相經中,佛所親宣之法門。故知求生淨土,實有深義,非只愚夫、愚婦之輕易勾當。天臺大師以降,諸天臺宗匠,率多教在天臺,行歸淨土,想非偶然。

  本忏所依

  此外,關于本忏行法之根據,主要是依據《普賢觀經》及《安樂行品》已如前述,然而仍有一些行法,雖亦是《法華》之精神所攝,但具體的卻是援引他經而來,例如:五悔修法,乃是由《金光明經》除業障品中的四悔|忏悔、勸請、隨喜、回向,另于回向悔中別開“發願悔”而來。至于前四悔之修法,除《金光明經》有提出外,其實更是廣見于其它經論當中,如《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菩薩藏經》、《大乘叁聚忏悔經》、《華嚴經》行願品乃至《十住毘婆沙論》除業品等,率皆論及。而大師更于《摩诃止觀》卷七下,針對此五悔而有詳釋。另如正修章中的供養、禮拜、贊歎等,更是散見各大乘經論當中,不遑備舉。至于忏六根法,則主要見于《普賢觀經》,故《修忏要旨》雲:“此六根忏文,非人師(指大師)所撰,乃聖語親宣。是釋迦本師說,普賢大士爲叁昧行者,示除障法門。”由此可見,此法華叁昧之行法,確實是有各種大乘經論的聖言以爲根據的,故大師于此忏法之標題下,才會標示雲:“辄采法華,普賢觀經及諸大乘經意,撰此法門,流行後代。”願有心實修之佛子,不以此忏爲“一家之言”而輕忽之。

  勸請正修

  此部法華忏法,自天臺創教的一千叁百多年以來,即被世世代代的佛弟子們所修習著。不但早已成爲後代各天臺學者,撰造其它忏儀的基本參考,同時其所揭示的修行方式與理念,更隨著天臺宗學的廣弘與融入他宗,而成爲中國佛教修行的主要特色所在!此部忏法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與重要性由此可見。若更由其以究竟一乘的《法華經》之修習爲核心的立場來看,所謂“圓頓大乘,究竟于此”(見頁3之引文),則此部忏法,在整個大乘佛法的理解與修證上,具有舉足輕重而超乎宗派的地位,更是不在話下。這也正是此部《輔行集注》,之所以要進行編纂的正面原因所在。

  然而隨著忏法的流傳日久,及忏法的缺乏弘揚,遂于修忏內涵逐漸疏于了解與重視,而使得天臺忏法在宋初大盛之後(主要是四明知禮與慈雲遵式二大師的提倡與實修而帶動),竟逐步地走向衰竭與惡質化。到了元代,由于蒙古族人的統治之下,其王室對佛法的認識相較于漢人皇帝,則顯得膚淺。在狂熱多于理性的情況下(喇嘛教——西藏紅教的腐化,以推波助瀾也是原因之一),以政府的力量而崇尚經忏消災,遂使得忏儀佛法開始脫離“實修”內涵,而走向“商業化”傾向。到了明初洪武年間,甚至還要政府出面,製定經忏的“公定價格”(見《釋氏稽古略續集》卷二中引〈申明佛教榜冊〉之文),其荒誕可知。直至清末,忏法不但早已失去了大乘了義的甚深止觀內涵,而轉化爲應付與貿易的媒介,甚至在中國佛教中,也幾乎只剩下“通俗”與“腐敗”的外表。有識、有志之士不屑爲之,而不屑的僞濫僧人,則藉此而偷生于教內,腐蝕教本莫此爲甚。時至今日,海峽兩岸,乃至世界漢傳佛教的地區,修忏法門竟然已躍升爲寺院或僧伽個人經濟來源的大宗!而教團內對于修忏的甚深嚴肅層面,具有深刻理解的人更是少見,(或已隨波逐流亦未可知?)關于對修忏法門的誤解,學人有位戒兄甚至曾說出:“祖師真慈悲,傳下拜忏法門,讓我們子孫今日有飯吃……”之類的蠢話!而半年前學人參加一個研討會,亦有一位佛學院畢業僧,竟一味將常住經濟與經忏佛事,視爲重點關系而論述之,完全無視于經忏內在修道的義涵。這正深刻地反應了這一代僧青年,對于忏法所持的理解程度,是何其膚淺。總之,對于今日仍在流傳的各類叁昧忏儀乃至其它修忏法門,白衣只把它當做求安心或度死人的“祭祀式儀”,而僧伽則把它當做接引衆生(上焉)或安頓生活(下焉)的“方便”或“手段”而已。稍稍象樣的出家人尚且如此,更何況等而下之的求名,于修法重心了無所知,以訛傳訛,恐有壞法之失,實乃美中不足。有良知、有擔當、負責任,且愛護佛教的道場主與僧青年,當力求改進。因此,還給忏儀修持法(至少是天臺系統的忏法),一個“本來面目”,正是促成此部《輔行集注》編輯的反面因素。

  只是,《集注》的編輯方式與目標,畢竟是以“理解”爲目的(“輔行”之名,亦由于此),若用做實修的“法本”,則未免顯得太龐大、雜碎。正如慈雲忏主于〈原本序〉雲:“辄引經文,系乎卷末,濫回粗注,錯其篇內。”則“細碎之失,莫得而舉”的過失,將無法避免。因此爲了日後行者實修上的方便與清晰見,學人更依此《集注》爲藍本,重新將誦念有關之儀文,輯爲折疊本,以方便實修時依用爲旨趣。該本除保留必要之少數注文,以爲實修中行事、運想之提醒外,其它批注與說明等,一律省略以求明晰易讀,並另外立名爲《法華叁昧忏儀軌》,以有別于向來所流通者,今則與《輔行集注》一並流通教內。望有心修學法華叁昧之行者,能事先研考此部《集注》,務使對本忏法有一正確認識、好樂與信心之後,再依《儀軌》而修持之。則解行可以並進,教觀可以雙運,修證可以並彰,即或不能現證叁昧,亦種下來日頓悟成佛之大善因緣矣。

  當然,由于學人智能淺薄,學修不足,于編纂過程中,雖屢屢祈求叁寶加被,努力小心避免錯誤。但仍恐舛錯與不妥處頗多,這點還請諸法師大德慈悲見諒,並能不吝給予指教。

  感恩

  最後在結束本文之前,尚要表達學人對以下諸長老大德的由衷謝意與敬意:首先是上妙下境長老對《法華經》的慈悲教導,及《集注》編輯過程中的鼓勵與指導,方能使學人有“信心”將此項工作完成。其次是本因、性妙二法師及朱本章居士叁位大德的支持與協助校稿,以及日新計算機排版公司林佑貞小姐的耐心排版,方能克服諸多校稿及版面安排等方面的問題。再次則是感謝諸多法師、大德的淨財贊助,方能使本忏儀的再次弘通成爲可能。此外,去夏以來,于《法華經》之講經法會中,多位大德複印並流通之各類《法華忏儀》版本,也是促成此《集注》編輯之重要助緣,亦一並表達學人感激之意。當然,昔日常住多年來,讓學人有親自領衆拜忏的機會,更是此次編輯《集注》及《儀軌》的重要誘因與助緣。古德有雲:成事在緣不在能,驗之此事誠不虛假,更願將此次纂輯《集注》及《儀軌》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皆共成佛道。

  時維

  佛曆二五叁九年清明

  定稿于谷關蘭若

  附:重治法華叁昧儀軌編輯說明

  一、《法華叁昧忏儀》流傳千多年來,雖有種種古刻、校刊等版,然皆因“注”文與“正誦”儀文間雜故,用作實修之法本,頗有混淆難分之憾。至于民初延慶寺根慧禅師(谛閑老法師法弟子,傳天臺第四十四代),所重編之法本(名爲《法華叁昧寶忏》),雖無間錯難用之失,然于運心觀想之提示等,稍有而仍嫌簡略,初機行者恐難措心。尤有進者,由于略去忏儀中原有之注文,因而未能有效彰顯運心觀想之用意與重點,以及有相忏後當須誦經、坐禅,修習一心叁觀(無相忏)之原忏精神,致使此忏幾乎與一般應院及佛事法會中之流俗忏法儀式無異。如此不但不能令人生起難遭難遇之恭敬心與歡喜心,且于輕率雜沓之法會形式下,徒使天臺理事相即之一乘妙觀淪喪而殆盡,教觀導引事修之雙璧法門分道而揚镳,思之誠爲可痛!元、明以來的中國佛教,之所以形式多于內涵,理觀漸趨薄弱,宗門、教下皆衰微不振,乃至今日青年佛子于中國佛教信心不足等弊病,未能以教觀導引事修,蓋原因之首也。

  今欲以教、以觀,導引事修,由有相之方便,入無相之理觀,從而實證大乘一實相印,則以《法華叁昧》爲中心之天臺忏法,誠爲大乘行者修行之初階!緣于此,故先有《法華叁昧忏儀輔行集注》之編纂,以便初心行者于事修中,把握法華一乘實相止觀修法之精髓(詳見〈輔行集注序〉)。然《集注》以說明修忏之事行、教理與運心觀想之深義、方法等爲主,篇幅大且間雜,用爲實修法本,則難收專精便利之效。故今仍依《輔行集注》版式,重采“正誦”之儀文,並將有關運心觀想之原“注”文,及重要之輔助說明等,以小字方式予以保留,再運用現代計算機排版之技術,力求版面之清晰、易誦,盡量避免混淆難分之弊。期使行者措心有據、行止合儀,事修與理觀冥合,有相與無相叁昧並進,則叁谛之親證有期,叁德于一心中可證也。

  二、取名爲“儀軌”,乃爲與“忏儀”原標題有所區別故。

  叁、儀軌之內容與格式,全依學人新編之《法華叁昧忏儀輔行集注》中,有關之正誦儀文及注文重治而成。除爲清晰及完備之理由,而稍做更動與增注外、大體仍保持古板之內容。至于有所更動之部份,其更動之理由及原文之式樣,皆于《集注》中詳明,本《儀軌》則不再重述。

  四、《輔行集注》之編纂,以“廣解忏法內容”爲需要;此《儀軌》之重治,則以“專精修持”爲目的。因此,凡與實際修忏無直接關系之文字,爲避免增加幹擾故,皆未編入。望初修行人,能先詳閱《集注》,以領解法華忏法之精神、觀法及各項內容、進止等,並事先做好必要之准備,再依此忏本而實修,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則,不但“勤苦修行,非涅槃因”,而且徒使大乘一實相觀之法華叁昧忏法,淪爲身、口之儀文,當面錯過深修圓滿大乘之機緣,豈不可惜?

  五、儀軌中之身儀進止及法器運用等標示,乃參考民初根慧和尚所編之《法華叁昧寶忏》、錢召如居士編述之《大悲忏儀》及現今廣慈法師之《大悲忏》錄音帶等,再參酌編者實行之經驗而編定。然亦未有定式,若因緣不同,或有認爲不妥處,行者可自行斟酌,並請不吝指教。

  六、本忏所正依之經典,爲《法華經》及《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行者若能事先詳讀,則修此忏法之資糧將更爲具足。尤其〈安樂行品〉更當熟讀、體會(最好能背誦),則誦經與禅坐中,方收理觀不昧之效。慈雲忏主謂:“十科行軌,理觀爲主,傥一以誤,九法徒施”(見《集注》原本予),可不慎欤!

  七、本忏法可一人乃至多人共修,人數不限;僧俗四衆、天龍八、人非人等皆得修習。以每月六齋日(任選其一)入壇,叁七日一期爲正,若因緣不具,則開緣隨人。

  八、法器使用,爲多人共修而設,若獨修或人少,不用無妨。

  九、原則上,本忏法以“修忏↓誦經↓靜坐禅觀”爲一座,久暫隨緣。若克期精進,大體每日以修六座爲常,然亦隨人、隨事而異。但初修行人,或坐禅修觀不得力,亦可只修事忏及誦經。《忏儀》原文謂“事須久坐。若人本不習坐(初機之人),但欲誦經忏悔,當于行、坐之中,久誦經。疲極,可暫(靜坐)斂念。消(休)息竟,便即誦經,亦不乖行法。”此外,智者大師亦于文中引《普賢觀經》雲:“不入叁昧,但誦持故,見上妙色。”由此可知,初修行人可只修事忏及誦經二行,待身心調熟之後,再加修禅觀亦無妨。(見《輔行集注》第九誦經方法正文)

  十、此外,有關本忏之功德、利益,行前准備,壇場、觀堂、供具、飲食、淨身、衣服等等安排,乃至修忏、誦經之修法內容,以及證相判別等等說明細節,皆于《輔行集注》中有詳釋,此處則不再重述,需者請自行披閱《集注》。

  十一、儀軌中以大字書寫者,皆爲誦念之正文;凡大師對儀式原有之批注,皆以注頂格仿宋字書之;其它補助說明,則以xx降二格書之。之所以仍保留重要之注文及其它補助說明,乃是考慮到:若有行者未暇研讀《輔行集注》,仍能依此《儀軌》之注文,而如法修持之故。

  

《法華叁昧忏儀輔行集注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