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淨土宗的判教論和中國祖師觀
楊曾文
論文提要:聯系古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情況,主要依據日本淨土宗創始人源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對日本淨土宗的判教論及所尊奉的中國祖師進行介紹,從一個側面揭示中日兩國佛教自古以來存在的血緣關系。
關鍵字:源空、淨土宗、念佛、選擇本願念佛集
作者簡介:楊曾文,生于1939年12月,山東省即墨市人,196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曆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現爲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著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等。
日本的淨土宗從廣義來說,包括鐮倉時期(1192-1333)由源空創立的淨土宗、源空弟子親鸾創立的淨土真宗以及由一遍創立的時宗,乃至包括江戶時期(1603-1867)大通融觀尊奉平安後期良忍的「融通念佛」思想創立的融通念佛宗。
本文僅對源空創立的淨土宗的判教論及其所尊奉的中國的祖師作概要介紹。
一、
日本佛教是中國佛教的移植和發展。
西元6世紀中期中國佛教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到進入鐮倉時期佛教已經在日本流傳達600多年。在此之前流傳于日本的佛教宗派先後有所謂「奈良六宗」和「平安二宗」。奈良六宗是日本以奈良爲國都的時期(710-784)流傳于日本的佛教宗派,包括叁論宗和成實宗、法相宗和俱舍宗、華嚴宗、律宗,皆由赴日傳法的中國或朝鮮的僧人,以及由從中國留學歸國的日本僧人創立的,它們在當時僅相當于佛教學派,至于其中的成實宗、俱舍宗則分別依附于叁論宗、法相宗。平安二宗是日本以平安(今京都)爲國都時期(794-1192)由日本僧最澄、空海分別從中國傳入的天臺宗和真言宗(密宗)。
鐮倉時代是日本曆史上一個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日本成立了由武士掌握全國軍政大權的政治體製──鐮倉幕府,在京都的以天皇爲首的朝廷僅擁有虛位。隨著武士階層在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領域支配地位的確立,在以往依附于皇室和貴族的文化逐漸受到冷落,而反映武士和一般平民思想意識的新文化迅速得到發展。此時佛教已經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之中,與日本固有的以神道爲代表的傳統文化思想和宗教信仰、民間生活習俗密切結合。在新的時代潮流推動之下,一些僧人爲擺脫舊有佛教的腐敗、混亂和嚴重脫離民衆的局面,相繼提出適應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傳法需要的學說,創立了新的宗派,其中有源空創立的淨土宗、親鸾創立的淨土真宗、一遍創立的時宗、日蓮創立的日蓮宗。這些佛教宗派的創始人都是土生土長的日本人,也未曾到過中國留學求法,是據已經在日本流傳的漢譯佛教經典以及中國的佛教著述,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诠釋構建自己的教義體系的。可以說這是中日兩國佛教文化交流的新的形態。
同時,從中國宋元相繼傳入的禅宗得到迅速傳播,也得到以幕府爲首的武士階層的歡迎。
二、
日本平安後期,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信仰開始在平安城東北的天臺宗中心比睿山興起,先後出現幾位提倡淨土信仰的代表人物:源信(942-1017),天臺宗著名學僧,著《往生要集》叁卷,分類引用漢譯佛教經論和中國人的淨土著述達160余種,提倡以觀想阿彌陀佛爲重點的「正修念佛」法門,同時也提倡口稱念佛;空也(903-972)經常到民間宣傳口稱念佛;良忍(1072-1132)融通天臺、華嚴思想,也提倡口稱念佛。他們推動了淨土信仰的流行。源空繼他們之後正式創立淨土宗。日本淨土宗是鐮倉時期成立最早的佛教宗派,因爲特別提倡易于民衆理解和修行的口稱念佛,因而傳播十分迅速,影響越來越大。
關于源空的傳記,主要有信阿《知恩講記》、源智《淨土隨聞記》、《法然上人私日記》、托名聖覺記的《黑谷源空上人傳》、舜昌《法然上人行狀繪圖》、《法然上人傳》及師煉《元亨釋書》卷五〈源空傳〉等。
源空(1133-1212),號法然,俗姓漆間,美作國(今岡山縣)人。父親是位負責地方治安的武士,在源空九歲時因遭人襲擊受傷而死。源空受父遺命不得爲他複仇並出家爲僧爲他祈福。源空先從其舅、天臺宗僧觀覺出家,十叁歲入天臺宗中心京都東北的比睿山,先後師事源光、皇圓。皇圓是著名史書《扶桑略記》的作者。源空跟他學習天臺叁大部──《摩诃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等,並從他受戒。叁年後,源空投到西塔黑谷睿空的門下,聽他講授源信的《往生要集》,並受傳淨土法門。睿空對他刻苦修學的精神十分賞識,稱贊他「法然具足」,給他起法號「法然」,並且用他的先師名字「源光」和自己名字「睿空」中的「源」、「空」二字爲他起法名「源空」。
此後,源空曾閉關修行,到南都奈良遊學。他在奈良接觸到多種提倡淨土念佛的學說。其中有代表意義的有:叁論宗僧永觀著有《往生拾因》,珍海《決定往生集》,他們已據中國唐代善導《觀無量壽經疏》提倡彌陀本願他力的淨土法門。他還廣泛學習叁論宗、律宗、真言宗等教理。
源空從奈良回到黑谷,集中閱讀佛教藏經,對宣揚淨土法門的經論和著述特別用心閱讀。他在精心閱讀源信《往生要集》過程中對書中引述的道綽《安樂集》、善導《觀無量壽經疏》、《往生禮贊》、《觀念法門》、《法事贊》等著作中的語句非常感興趣,並且找到原著仔細研讀,受到很大啓發。他經過比較,認爲源信提倡的以觀想念佛爲主的念佛法門難以爲一般人理解和修行,而善導特別提倡的口稱念佛法門簡單易學,容易爲普通民衆接受。據現存信阿手抄本《知恩講私記》記載,他曾贊歎說:「善導是彌陀化身也,此疏(按:《觀經疏》)彌陀直說。」他由此決定舍棄以往積累和修持的諸宗教義和法門,確立以口稱念佛爲中心的淨土教說。
此後,他開始了艱苦的傳教過程。他先到京都北面的大原勝林院,邀集當時南北二京著名高僧前來聽他講述以口稱念佛爲主要內容的淨土教義,並回答他們提出的質詢,強調在「末法」時代只有靠阿彌陀佛的本願他力,專念彌陀名號,才能使一切人往生淨土,達到解脫。源空在僧俗兩界逐漸出名,歸依他的人中不僅有一般民衆,也有上層貴族。攝政九條兼實(1149-1207)接受他的淨土念佛法門,勤修口稱念佛,並且從他受戒。源空受他之托,將自己的淨土主張寫成文字,此即著名的《選擇本願念佛集》。
《選擇本願念佛集》是日本淨土宗所依據的主要著作,開宗名義的第一句話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之業,念佛爲先」,概括出了源空淨土主張的基本特色。全書由引述淨土經論、著述--正文和源空評述的「私曰」兩大部分組成。正文除引證淨土叁部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外,還大量引證善導的《觀經疏》及《往生禮贊》、《觀念法門》、《法事贊》,還有道綽《安樂集》、法照《五會法事贊》、窺基《西方要決》等,在評述中也引用中國北魏昙鸾《往生論注》、日本源信《往生要集》等書。然而源空清楚地表明,自己是「偏依善導一師」,是以弘揚口稱念佛的淨土法門爲主旨的。
源空的淨土教說在武士、農民、漁民等普通民衆中得到廣泛傳播後,雖曾受到天臺宗、法相宗等舊有教派勢力的激烈反對,並且由于這些教派一再奏告朝廷招致朝廷的鎮壓和禁止念佛,然而最後畢竟沒能阻擋源空淨土法門的流行,在13世紀以後成爲日本迅速興起的新興民族佛教宗派之一。
叁、
「判教」或稱「教判」,是站在特定的立場對全部佛法進行分類,按大小乘及教理的所謂深淺、高低、顯密等進行排列,將自己最信奉和推崇的教法置于最高地位。中國隋唐時代成立的諸宗派皆有自己的判教理論,作爲自己開教立宗的依據,例如天臺宗的五時八教論、叁論宗的二藏叁*輪論、法相宗的叁時教論、華嚴宗的五教十宗論、淨土宗的二道二門論等。
中國的淨土宗雖然沒有比較嚴格的傳法世系,然而從北魏昙鸾開始直至唐代道綽、善導,也相繼形成自己的二門二道的判教理論。大意是說:進入佛教面臨空前危機的「末法」時代,只有宣說阿彌陀佛西方淨土法門和教人念佛的教說才能引導衆生往生極樂世界,從苦難中得到解脫,稱此爲淨土門,而其他宣說通過自己讀經、修行、坐禅、做種種功德等追求覺悟解脫的教說是聖道門;說淨土門易于爲一般人理解,故稱易行道,而聖道門難以爲一般人理解和接受,稱之爲難行道。
源空的判教學說基本上是繼承了自昙鸾至道綽、善導的判教理論。他在《選擇本願念佛集》中說:
凡此集中立聖道、淨土二門意者,爲令舍聖道入淨土門也。就此有二由: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
此宗之中立二門者非獨道綽、昙鸾,天臺、迦才、慈恩等諸師皆有此意。且昙鸾法師《往生論注》雲:
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雲:
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
難行道者,謂于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爲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分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叁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毘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已上)
此中難行道者即是聖道門也,易行道者即是淨土門也。難行、易行,聖道、淨土,其言雖異,其意是同。天臺、迦才同之,應知。又《西方要決》雲:
仰惟釋迦啓運,弘益有緣,教闡隨方,並沾法潤。親逢聖化,道悟叁乘。福薄因疏,勸歸淨土。作…
《日本淨土宗的判教論和中國祖師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