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業者專念彌陀,一切善根,回生彼國。彌陀本願,誓度娑婆。上盡現生一形,下至臨終十念,俱能決定,皆得往生。(已上)
又同後序雲:
夫以生居像季,去聖斯遙。道預叁乘,無方契悟。人天兩位,躁動不安。智博情弘,能堪久處。若也識癡行淺,恐溺幽塗。必須遠迹娑婆,棲心淨域。(已上)
此中叁乘者即是聖道門意也,淨土者即是淨土門意也。叁乘、淨土,聖道、淨土,其名雖異,其意亦同。淨土宗學者先須知此旨。設雖先學聖道門人,若于淨土門有其志者,須棄聖道歸于淨土。例如彼(昙)鸾法師舍「四論」講說一向歸淨土,道綽禅師擱《涅槃》廣業,偏弘西方行。上古賢哲猶以如此,末代愚魯甯不遵之哉!
現對上述引文略作說明:
(一)源空在對《選擇本願念佛集》所設立的聖道、淨土二門理由進行解釋中,引用唐代道綽《安樂集》提出的兩點:一是此時離佛(「大聖」)在世時已很遙遠,意爲已進入信衆素質低下的「末法」時代;二、佛所宣述的「聖道」——所謂叁乘(聲聞、緣覺、菩薩叁種教法——小乘與大乘)、四乘(外加佛乘)的教法,道理深奧,已經難爲信衆普遍接受和流通,所以在聖道門之外,特立淨土門來教化民衆,引導他們念佛往生淨土,以達到解脫。
(二)源空主要引證的是中國昙鸾、道綽曾經闡述過的難行、易行二道和聖道、淨土二門的判教思想,同時也引證並非專門弘傳淨土法門的學者的語句作爲證明,即所謂「此宗之中立二門者非獨道綽、昙鸾,天臺、迦才、慈恩等諸師皆有此意」。北魏昙鸾著《往生論注》,最早對印度龍樹《十住毗婆沙論》中的「難行道」、「易行道」進行闡釋,提出彌陀本願「他力」和修行者「自力」的思想。唐代道綽著《安樂集》,進一步闡釋難行、易行二道,並立足「末法」時代的社會環境和信衆的素質,對比「聖道門」、「淨土門」的優劣、難易,除繼續提倡觀想念佛外,還提倡口稱念佛,並且強調一切「惡人」皆可通過口稱念佛來滅罪,死後往生淨土世界。源空認爲,不僅他們二人有此主張,即使不專弘揚淨土法門的天臺、迦才、慈恩也這樣主張。他所提到的天臺是隋朝天臺宗創始人智顗,著有《觀無量壽經疏》、《阿彌陀經義疏》、《淨土十疑論》等;迦才,唐代貞觀年間住于長安弘法寺,弘揚淨土法門,著有《淨土論》,主張觀想念佛;慈恩是玄奘的弟子窺基,雖弘揚法相宗,也提倡淨土法門,著有《西方要決》(即《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叁)他直接引用昙鸾《往生論注》中關于龍樹《十住毗婆沙論》的難行、易行二道的解釋。爲什麼聖道門難以修行呢?世處「五濁」之時,衆生追求達到不退轉(「阿毗跋致」)的覺悟境界是非常困難的,概括起來有五點:一是有「外道」存在,不斷擾亂大乘佛法;二是小乘教法教人只追求自己解脫,從而阻礙了大乘以解脫衆生爲宗旨的菩薩慈悲之道;叁是無所不爲的「惡人」破壞人的修行功德;四是惡人顛倒善惡因果,破壞人的淨善之行;五是修行者相信和依靠「自力」,而不相信佛本願的「他力」在接引衆生往生淨土中的殊勝作用。這樣一來,修行好比選擇陸路走道,非常吃力。相反,如果相信並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力,就可以在「佛力住持」之下毫不費力地在死後往生淨土,達到大乘的不退轉的解脫境地。好像乘船,非常省力。因此他說,聖道門(也可以稱爲「叁乘」)就是難行道,而淨土門就是易行道,勸人舍棄聖道門而改奉淨土門。
可以說,以上判教理論就是源空在舊有諸宗並行的社會環境中另創立淨土宗的理由,希望世人認清時代和自己的素質,舍棄難以修行的「聖道」佛法,而改奉易于修行的淨土念佛法門。
四、
中國隋唐時代成立的佛教宗派,一般皆有前後相承的傳法世系--「相承血脈」、「師資相承血脈」。傳到日本的佛教宗派,一般在繼承這個世系的基礎上再加上日本的傳承世系。那麼,源空創立的淨土宗的傳法世系如何呢?《選擇本願念佛集》記述:
問曰:聖道家諸宗各有師資相承,謂如天臺宗者慧文、南嶽、天臺、章安、智威、慧威、玄朗、湛然次第相承;如真言宗者大日如來、金剛薩埵、龍樹、龍智、金智、不空次第相承。自余諸宗又各有相承血脈。而今所言淨土宗有師資相承血脈譜乎?
答曰:如聖道家血脈,淨土宗亦有血脈。但于淨土一宗,諸家不同。所謂廬山慧遠法師,慈愍叁藏,道綽、善導等是也。今且依道綽、善導之一家論師資相承血脈者。此亦有兩說:一者,菩提流支叁藏、慧寵法師、道場法師、昙鸾法師、大海禅師、法上法師(已上出《安樂集》);二者,菩提流支叁藏、昙鸾法師、道綽法師、善導禅師、懷感法師、少康法師。(已上出唐宗兩傳)
源空自設答問,以問者的名義提到中國天臺宗、密教的傳承世系,說天臺宗以南北朝時的慧文、南嶽慧思,隋朝的天臺智顗、章安灌頂,唐代的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人前後相承(如果以印度龍樹爲初祖,則爲九祖相承);密教真言宗以法身佛大日如來,印度的金剛薩埵、龍樹、龍智,唐朝時來華的金剛智、不空前後相承。那麼淨土宗有沒有自己的「相承血脈」呢?
源空在回答中說:淨土宗也有自己的血脈相承,然而說法不一。他提出有叁家傳法世系:一是尊奉東晉廬山慧遠(334-416)爲初祖的法系,二是尊奉唐代慈愍慧日(680-748)爲初祖的法系,叁是唐代道綽、善導相承的法系。他明確地表示,他創立的淨土宗是尊奉道綽、善導傳承的法系。
對這一法系,他進而介紹存在兩種說法:一是根據道綽《安樂集》卷下的說法:從北魏時在中國北方傳法的印度僧菩提流支開始,下傳慧寵(當即地論北派道寵)、道場、昙鸾、大海、北齊僧統法上等人;一是菩提流支傳昙鸾,再下相承有唐代道綽、善導、懷感(著《釋淨土群疑論》)、少康(被稱爲後善導)。
源空采取後一種說法,以菩提流支、昙鸾、道綽、善導、懷感、少康六人爲日本淨土宗的六祖。在這六祖中,除道綽、善導和懷感叁人有前後相承的關系外,皆無直接的傳承關系。據《續高僧傳》卷六〈昙鸾傳〉記載,菩提流支曾贈昙鸾以《觀無量壽經》,昙鸾從此舍棄神仙道教信仰而一心信奉淨土法門。少康是因讀善導的《行西方化導文》(《往生禮贊》)受到啓示而專弘淨土法門的,于是也被列入道綽、善導一系的傳承世系之中。
然而此後源空在自己編錄的《類聚淨土五祖傳》(載《黑谷上人語燈錄》卷九)中去掉菩提流支,只以昙鸾、道綽、善導、懷感、少康五人爲淨土宗五祖,並且詳細地摘錄唐代道宣《續高僧傳》、迦才《淨土論》、《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新修往生傳》(當即宋戒珠《淨土往生傳》)、宋代王日休《龍舒淨土文》等對這些高僧的生平作詳細介紹。源空的弟子親鸾創立的淨土真宗,以昙鸾、道綽、善導爲繼承印度龍樹、世親之後的中國叁祖,並以源信、源空爲日本二祖。
關于菩提流支與昙鸾的事迹,在任繼愈主編的《中國佛教史》第五章由筆者執筆第叁節《昙鸾和彌陀淨土信仰的發展》中已作詳細介紹;至于道綽、善導及其弟子懷感、少康等人的生平和淨土思想,在拙著《道綽、善導和唐代淨土宗》中已經介紹。這裏一概從略。
綜上所述,由源空創立的日本淨土宗是繼承和發揮中國淨土宗高僧的判教理論爲自己開教立宗提供依據的,並且尊奉昙鸾、道綽、善導等淨土高僧爲祖師。
中日兩國的佛教自古以來形成密切的血緣關系,彼此之間的佛教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是東亞佛教黃金紐帶的重要的組成環節。昙鸾、道綽和善導曾經居住和傳法的山西省交城縣西北的玄中寺,不僅是中國淨土宗的重要祖庭,也是日本淨土宗、淨土真宗的祖庭,在上世紀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曾發揮重要作用,相信在新世紀聯接中日兩國佛教徒的友好往來和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中也一定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2004年7月2日于北京華威西裏自宅
《日本淨土宗的判教論和中國祖師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