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
謝路軍
作者簡介:謝路軍,1965年生,哲學博士,現任教于北方工業大學。
摘要題:本文擬通過對淨土宗實際創始人善導佛學思想的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流行情況的考察,以理清中國淨土宗思想發展的基本思路和重要特色,進而確定善導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曆史地位。
淨土宗作爲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在曆史上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即宋元明清時期,它與禅宗成爲中國佛教兩大主流宗派。善導(613-681年)作爲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自然也顯得耀眼和突出。中國佛教的發展,大體經曆了經典佛教和民俗佛教兩個階段,而善導淨土宗的創立,是經典佛教向民俗佛教轉折的一個重要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說,善導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裏程碑式的人物。
對于善導在淨土宗中的重要地位,佛教界和佛教學者都予以肯定。如蔣維喬在《中國佛教史》史說,善導之念佛「遺後世以絕大影響」,(注:《中國佛教史》卷二,第十四章《唐之諸宗》篇,第37頁,民國叢書選印本,1989年8月第1版。)「善導流之念佛,實可謂爲後世念佛教之根本。」(注:《中國佛教史》卷二,第十四章《唐之諸宗》篇,第37頁,民國叢書選印本,1989年8月第1版。)黃忏華說,善導「完備地組成了淨土一宗的宗義和行儀。」(注:《淨土宗》篇,《中國佛教》第一冊,知識出版社,1982年版。)近代佛教革新運動的宣導者太虛法師說:「善導爲淨土宗之光大者,爲中國最推崇之祖師。即在日本,亦以其爲淨土宗之主要人物。後來專稱名號之念佛法門,即奠基于此,故善導實爲中國淨土宗風範之確立者。」(注:《佛學入門》第117頁,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遺憾的是,目前國內對善導淨土思想乃至整個淨土宗的研究都相當薄弱,幾乎是一片未開墾的荒地。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一些人看來,善導的淨土思想,義理比較簡單,似乎沒有多少研究價值。這些人忽略了這樣一個曆史事實:簡單義理的背後卻有著複雜的曆史背景和深厚的思想基礎。通過對善導淨土思想的研究和分析,正可以反映出中國佛教發展的曆史過程和趨向,以及淨土宗的信仰特色。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淨土宗是否是一個佛教宗派的看法有分歧,有些著名的佛教研究專家認爲,淨土宗從嚴格意義上講,能否作爲一個佛教宗派尚有問題,(注:詳見《論中國佛教無「十宗」》,《湯用彤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55-370頁。)這也影響到人們對善導淨土思想的研究。
一、善導淨土思想的基本特點
善導佛學思想的基本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即:超越性、他力性、簡易性、平民性。
(一)超越性。善導爲衆生指明了往生的歸宿——西方極樂世界。衆生念佛的目的就是脫離「此岸」苦難世界,到達「彼岸」的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在善導的淨土思想中,具有鮮明的超越性特點。
一般說來,中國佛教宗派大都側重于通過心的修持以求覺悟成佛。其中最突出的如禅宗,更是主張自心是佛,並批判西方極樂世界,否定彼岸世界的存在。禅宗認爲衆生能否成佛就在于一念之間,慧能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48卷,第350頁中。)佛就在心中,不在心外。關于此岸、彼岸問題,慧能明確地說:「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爲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爲彼岸,故號波羅蜜。」(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48卷,第350頁中。)慧能通過「波羅蜜」一詞的解釋,說明是否到彼岸的關鍵在于心的著境或不著境,心著境就會起生滅,謂之此岸,心離境無生滅,謂之彼岸。慧能又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48卷,第352頁中。)勸人不要「願東願西」,最主要的是在修持「自心」上下功夫。慧能還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48卷,第352頁中。)明確地反對身外求佛,反對往生西方淨土的說法。可見,禅宗不提倡外在超越,反對成佛往生彼岸世界。至于天臺宗、華嚴宗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無視彼岸世界的傾向。
善導針對一些宗派忽視或否定西方淨土世界的思想傾向,特意提出了「指方立相」的「心」外淨土說,他就《觀無量壽佛經》第八像想觀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解釋說:「或有行者,將此一門之義作唯識法身之觀,或作自性清淨佛性觀者,其意甚錯。絕無少分相似也。既言想象假立叁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豈有相而可緣,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無色,絕于眼對,更無類可方,故取虛空以喻法身之體也。又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注:《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37卷,第267頁中。)「方」,方位,此指西方。善導批評說,用唯心論(「唯識法身之觀」)或觀念論(「自性清淨佛性觀」)解釋阿彌陀佛及其淨土是極其錯誤的。他說既然法身無色,凡夫就無法直觀,這就必須依靠使凡夫能夠集中注意力的形相,也就是要「指方立相」,爲凡夫指明方位(西方淨土),樹立形相(彌陀相好),以使凡夫「住心而取境」,集中心力修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那種離開具體形相的修持實踐,猶如沒有神通力的人,想在空中建造樓閣一樣,完全是一種空想。可見善導宣揚的是一種「心」外淨土,這種淨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既然淨土在「心」外,那麼往生淨土就必然存在「死此生彼」的超越問題。由于善導淨土思想的這一特點,決定了淨土宗的修持實踐中還特別重視臨終念佛。所謂臨終,在善導看來,是衆生由生到死,由死到往生的關節點。即使一生造惡,若能臨終念佛,也可以得到往生。「彼岸」世界是超驗的世界,由此淨土宗人還特別重視和宣揚念佛感應、臨終祥瑞。在淨土經典中,突出地宣揚靈瑞現象,至于淨土往生傳記中的靈異現象,更是比比皆是。淨土宗十二祖徹悟說:修淨業者,有八種事「各宜痛講」,其中之第八事,即「以種種靈瑞,爲往生證驗。」(注:《徹悟禅師語錄》《續藏經》2編14套4冊。)清代張師誠在《徑中徑又徑》中也特列「征驗門」(注:《徹悟禅師語錄》《續藏經》2編14套5冊。),專講淨土宗人的臨終靈瑞。
此外,由于彼岸世界是超越世俗世界,也是超越人的認識能力之外的,一切理念思維、邏輯推理在彼岸世界面前都被視爲是蒼白無力的,因此,善導還特別重視虔誠的信仰,把「信」列爲淨土往生的「叁資糧」(信、願、行)之首。善導在關于念佛之前的心理准備即「叁心」說中,就將「深心」,解釋爲「深信之心」。宋代王日休在《龍舒增廣淨土文》卷一中說:「人驟聞淨土之景象,多不信之,無足怪也。善拘于目前所見,遂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安知有廣廈之清淨?」(注:《大正藏》47卷,第255頁上。)他在此強調的是「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注:《大正藏》47卷,第255頁上。)突出了絕對信仰的重要性。
(二)他力性。善導強調衆生的往生主要是憑借阿彌陀佛的願力。這種力量不是來自往生者自身,而是來自外部,是一種他力。他力性是善導淨土宗思想的又一重要特點,也是淨土宗修持方法的最爲顯著的特點。
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天臺宗等都重于自力成佛,與淨土宗的他力成佛截然相反。在這一點上,禅宗與淨土宗的對立也最爲突出。唐代慧能創立的禅宗標榜「教(其他各宗)外別傳」,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爲宗旨。慧能提倡性淨自悟,即心即佛。約在禅宗五家(曹洞、雲門、法眼、沩仰、臨濟)盛行的時代,一批禅宗大師逐漸形成了這樣一些看法,認爲佛祖一旦成了偶像權威,就會起束縛作用,必須破斥,于是産生了「超佛越祖」、「呵佛罵祖」之說,臨濟宗創始人義玄是「呵佛罵祖」的代表人物,他主張「向裏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注:《古尊宿語錄》卷四,《臨濟語錄》。)這可以說是從根本上破除對佛祖的盲目信仰。南嶽系丹霞天然禅師也說:「佛之一字,永不喜聞。」(注:《景德傳燈錄》卷十四,《大正藏》51卷,第311頁上。)禅師們「呵佛罵祖」的目的,是爲了引導學人憑自力解脫,不必著意外求。他們主張尊重自我人格,高揚自我意識,突出人的主體性,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與禅宗等宗派的自力成佛主張不同,善導把衆生看作末法時代的凡夫,認爲此時凡夫已無法憑自身的努力和修持獲得解脫、成就佛果。善導強調阿彌陀佛願力在解脫凡夫苦難中的決定作用、關鍵作用,宣揚對阿彌陀佛的絕對信仰。提倡稱名念佛,表現出一種在佛教修持中貶低自力、貶低主體性、貶低主觀能動作用而崇拜他力、崇拜偶象、崇拜彌陀佛的救世作用的淨土思想性格。
(叁)簡易性。簡易性是善導淨土思想的又一特點。正如淨土宗人張師誠評論說:「唯持鴻名,頓了生死,如單方治病,直捷簡要,一日之修,功超永劫。」(注:《續藏經》2編14套5冊。)即只要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就能頓了生死,好象單方治病一樣,直捷而且簡要。淨土宗人還把念佛求生淨土稱爲「橫出叁界」,修其他法門爲「豎出叁界」。《樂邦文類》中收錄的桐江法師擇瑛之《辨橫豎二出》篇…
《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謝路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