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謝路軍)▪P2

  ..續本文上一頁雲:「豎出者,聲聞修四谛,緣覺修十二囚緣,菩薩修六度萬行,此涉地位,譬如及第,須自有才學,又如曆任轉官,須有功效」。(注:《大正藏》47卷,第210頁。)所謂「豎出」,是指聲聞、緣覺、菩薩各需經過種種修行,才能成就正果。如同必須有真才實學,才能考試及第;又如必須有一定的政績,才能官職升遷一樣。「橫出者,念佛求生淨土,譬如蔭敘,功由祖父他力,不問學業有無,又如覃恩普轉,功由國王,不論曆任淺深。(注:《大正藏》47卷,第210頁。)所謂「橫出」,是指只要念佛,就可求生淨土。如同官宦家子弟,憑靠祖父輩的力量,不管本人有無學問,都能做官;又如皇親國戚,憑靠國王的恩澤就可升居高位。「橫出」與「豎出」,不過是一種比喻而已,但是,它的確形象而生動地反映了善導稱名念佛和其他修持方式的不同,表現出簡單易行的特點。

  清代僧人悟開分析了簡易的含義。他在所著《念佛百問》中說:「簡易之語,其意有二:一則就中下之根,說要截斷輪回,徑往西方,永超生死,只消專志念佛,心不顛倒,不論賢愚,皆能成就,故雲簡易;一據六度萬行,祇劫熏修,方成佛道,今則六字洪名,不拘久近,果能正念分明,便得彌陀接引,托質蓮胎,俱臻不退,豈非簡易?」(注:《續藏經》2編14套4冊,第402頁。)悟開所說的「簡易」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說中下根人只要一心念佛就可往生;二是說不同于繁雜的修行,只要口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死後阿彌陀佛就會前來接引,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宋代王日休說:「淨土之說,有理有迹,論其理,則見于日用之間,而未嘗離,……論其迹,則見于早晨一茶之頃,而不必終日泥,十念法門是也。」(注:《龍舒增廣淨土文》《大正藏》47卷,第254頁。)又說:「此十念法門,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爲暗室,一燈照之,則爲明矣!故雖殺牛屠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難,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職業,在士不妨修讀,在商賈不妨販賣,在農人不妨耕種,在公門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參禅。凡一切所爲,皆不相妨。」(注:《龍舒增廣淨土文》《大正藏》47卷,第254頁。)

  近代淨土宗十叁祖印光大師還針對稱名念佛的簡易性特點指出,此一法門更契合在家人修行。他說,念佛一法「于在家人分上,更爲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禅,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爲,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爲方便。」(注:《印光法師文抄》,轉錄自《淨宗法語大觀》第288、289頁。)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皈依淨土法門,在家奉佛,就是例證。他有詩曰:「余年七十一,不複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嗟跎;但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衆,同念阿彌陀!」(注:《徑中徑又徑》《續藏經》2編14套5冊,第451頁。)可見淨土法門的簡易性是白居易選擇淨土信仰的重要原因。清代濟能纂輯《角虎集》中有《念佛歌》雲:「百行無知念佛好,念佛之人少煩惱;忙閑不廢用功夫,他日免受閻王考。」(注:《續藏經》2編14套3冊,第270頁。)竭力推崇念佛法門。

  近代佛教有所謂「居士佛教」的說法,形成這種格局的原因頗爲複雜,然簡便易行的稱名念佛淨土法門的流行,應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平民性。在封建社會沈重的階級壓迫與剝削下,廣大農民和都市下層人民渴望幸福生活,自然會寄希望于修持易于操作、且許諾死後即能往生極樂世界的宗教,善導的淨土法門可以說正適應了他們的這種信仰需要。與貴族佛教不同,善導的淨土思想具有平民性。

  善導竭力宣揚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美妙莊嚴,以及皈信淨土的種種利益,以滿足信徒的精神需要。如他的《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提到了念佛有「五種增上利益因緣」,說念佛可以「滅罪」、「護念」、「見佛」、「攝生」、「證生」。(注:見《大正藏》47卷,第24-28頁。)唐代文谂、少康集錄的《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中就有念佛治病之說。文說:「梁氏浩州人,兩目俱盲。因僧勸念阿彌陀佛,一受教後,叁年不絕,雙眼俱開。」(注:《大正藏》51卷,第108頁上。)迦才的《淨土論》中,也記載了縣尉溫靜文婦身患重病,常年臥床不起,念佛痊愈的事例。(注:詳見《大正藏》47卷,第99頁中下。)《樂邦遺稿》卷下《修西方如現受官職》篇則宣揚「修西方者,且受一官之謂也。」(注:《大正藏》47卷,第243頁中。)《念佛鏡》中《念佛得益門》篇專門列舉了善導集的念佛二十叁種利益。(注:詳見《大正藏》47卷,第123頁上。)《釋淨土群疑論》、《樂邦文類》、《龍舒增廣淨土文》、《蓮宗寶鑒》、《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等很多淨土經典,幾乎都有專門的章節講到念佛的利益。

  善導的稱名念佛修持方法簡便易行,特別適應廣大平民的需要。《龍舒增廣淨土文》卷六中設專門的《勸修篇》,針對不同職業、根器的人進行勸修。有勸士人、勸有官君子、勸在公門者、勸醫者、勸僧、勸參禅者、勸富者、勸食客者、勸孝子、勸骨病恩愛者、勸婦人、勸仆妾、勸農者、勸養蠶者、勸商賈、勸工匠、勸賣酒者、勸開食店者、勸屠者、勸在風塵者等,幾乎包括了各種各樣的人,其勸可謂廣矣!(注:見《大正藏》47卷,第269-270頁。)清代周克複的《淨土晨鍾》中又有「勸人人念佛」和「勸學者念佛」(注:《續藏經》2編14套2冊,第114、115頁。),把人總分爲有文化的和沒有文化的兩類進行勸說。清代周夢顔也說:「淨土之說,勸大智慧人,化導甚易,因其宿福深厚,根器不凡也;以淨土之說,勸愚夫愚婦,化導甚易,因其胸無成見,如甘之可以受和,白之可以受采也。」(注:《西歸直指》,《續藏經》2編14套2冊,第181頁。)清代悟開說:「只消專志念佛,心不顛倒,不論賢愚,皆能成就。」(注:《念佛百問》,《續藏經》2編14套4冊,第402頁。)反映了淨土思想的「不論賢愚」和重視對「愚夫愚婦」教化的平民特色,具有不同于貴族佛教的特質。

  上述善導淨土思想的四個特點,是有內在的邏輯聯系的。超越實現世界,追求西方極樂世界——彼岸世界,是善導淨土思想的基點。由此進而強調阿彌陀佛作爲彼岸世界教主的地位,及其濟度衆生的宏大願力和作用,爲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憑借他力提供了可能。由于阿彌陀佛在濟度衆生往生西方淨土中的決定性作用,因此也就有稱名念佛修持方法的推出,也就是說,他力性必然推導出簡易性的特點,而修持的簡易性,又適應廣大平民的需要,易爲廣大平民所接受。隨著善導淨土思想的傳播,極大地推動了淨土法門的廣泛流行。

  二、淨土法門的廣泛流行

  自善導創立淨土宗以來,淨土法門日益廣泛流傳。若把種種流傳的情況和表現加以歸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善導稱名念佛法門引發社會的普遍信仰;在民間,淨土集會結社風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淨土。

  (一)引發社會的普遍信仰

  1、善導稱名念佛法門在當時的巨大影響。善導不僅從理論上論證了稱名念佛爲淨土修行的最主要方法,而且也在實踐上盛弘念佛法門,「出即爲人說淨土法,化諸道俗,令發道心,修淨土行,無有暫時不爲利益。」(注:《大正藏》83卷,第158頁。)一時僧俗雲集,轟動京師。很多佛教史籍都記載了當時長安念佛的盛況。《佛祖統紀》卷28就專門列有唐代《往生惡輩傳》一類,收錄了大量棄惡從善,修行念佛的故事。如第一章所述,長安姓京的屠戶,在善導的規勸下,就皈信了念佛法門。在善導的勸勉下,很多人爲了早日往生西方,竟采取了自殺的手段。如《新修往生傳》中就有這樣的記載:「京華諸州僧尼士女,或投身高齡,或寄命深泉,或自墮高枝。焚身供養者,略聞四遠,向百余人。諸修梵行,棄舍妻子者,誦《阿彌陀經》十萬至叁十萬遍者,念阿彌陀佛日得一萬五千至十萬遍者,及得念佛叁昧往生淨土者,不可知數。」(注:《大正藏》83卷,第158頁。)足見當時長安信奉彌陀淨土的盛況。從有關資料看,昙鸾、道綽時尚沒有舍命往生的先例,到了善導時有了自殺舍命往生的事發生,說明一些淨土信衆把善導念佛法門推向了極端,這也足見信仰之深,足見善導淨土思想影響之大。

  2、善導淨土思想在社會上引起了各階層的普遍信仰。有關社會各階層的念佛情況,在各類淨土往生傳記中記載甚詳。如唐代道诜的《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宋代戒珠的《淨土往生傳》、明代袾宏的《往生集》、清代彭際清的《淨土聖賢錄》、近代楊慧鏡的《近代往生傳》等,均有專門的記載。在明代袾宏的《往生集》中,除有「沙門往生類」、「尼僧往生類」,專講和尚、尼姑的往生情況以外,還設有「王臣往生傳」,記述從晉代至明代的上層社會修淨土法門往生的事例。例如,在宋代,丞相張商英在夫人向氏的激發下,皈信了淨土,專念阿彌陀佛。(注:《往生集》,《大正藏》51卷,第141頁上。)朝廷官員楊傑也崇信淨土。如《往生集》之《楊無爲提刑》篇載:「宋楊傑,無爲州人,號無爲子。少年登科,官尚書主客郎,提點兩浙刑獄。尊崇佛法,明悟禅宗。謂衆生根有利鈍,易知易行惟西方淨土。」(注:《往生集》,《大正藏》51卷,第139頁。)大夫葛繁也是少年登科,「官至朝散,凡公署私居,必營淨室,設佛像。」(注:《往生集》,《大正藏》51卷,第139頁。)江公望「官谏議,蔬食清修,述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勸道俗。」(…

《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謝路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