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瞋波濤雜念中。智者了知諸苦樂,悉皆來源于自身,恒時向內觀自心,審視自己不放逸。”
聽完我的講解,小荷花終于釋然。放下了對露珠的貪心,對陽光也不再起瞋念,並且皈依佛門。看著小荷花一天天成熟起來,雖然日見枯萎,即將凋零,卻充實而自信。我看在眼裏,喜在心頭。叁寶的加持真是不可思議啊!
一天,就在我即將離去之時,小荷花斬釘截鐵地告訴我:“我一定好好修持佛法!”
其實,小荷花就是每天給我打針的何醫生,小露珠是她的男朋友,而陽光是她的姐姐。
從這個故事裏,人們能否找到自己的影子呢?
壬午年正月二十八日
2002年3月11日
于廈門174醫院
關 鍵
很多人在修法時不想修或修不起,問題的關鍵在于對世法放不下。禅宗也講看破紅塵,看破了,成就也就是輕而易舉的事。
博朵瓦格西說:如果貪執今生的世間法,雖然一開始覺得放松,其實卻會被束縛得很緊。修行人應當以智慧之劍斬斷貪執今生的念頭。斷除今生世間法是最好的教言。現在的一些大修行人,整天談論風脈明點及其他大法,真正分析觀察後看破世間的卻很少。口頭說一些一兩天不能修成的大法毫無利益,不如好好滅除貪世之念。如同即將餓死的人,即使讓他看著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也無濟于事一樣。
不管修什麼法,關鍵在于要懂得訣竅。否則,一味地護持親友、對付怨敵、積累財産算不上什麼智慧。博朵瓦格西又說:聞思再好,不懂得修行教言的人,與傍生沒有什麼區別。傍生在盤算生計方面,完全可以與人類一較短長。沙蜥蜴爲了對付蛇,懂得設計去反咬蛇的身體;烏鴉與猴子也知道互相報仇雪恥;老鼠在積累財産方面的本領,即使世間的守財奴,也不得不甘拜下風;很多動物都精通于撫養自己的子女。作爲人,我們又怎能甘願讓自己與旁生不分高低呢?所以,大家應當懂得修行的秘訣。
開創淨土宗發祥地之一——東林寺的慧遠法師,就可譽爲舍棄世間瑣事之楷模。當一方霸主桓玄欲勸其還俗做官,“迷而知返”,享受榮華富貴之際,禅師回書曰:“一世之榮,劇若電光,聚散致離,何足貪哉!淺見之徒,何其惑哉!可謂下士聞道,大而笑之,真可謂迷而不返也。”其不畏強勢、淡薄名利之高尚氣節,真是令人可贊可歎!
只可惜世上的聰明人太多,但真正對佛法進行實修的人卻微乎其微。
壬午年正月二十九日
2002年3月12日
發 心
無論作任何事,以菩提心攝持極爲重要。
《彌勒請問經》雲:“彌勒,流入大海所有之水,縱經數劫難以滅盡。彌勒,若爲菩提心所攝之善法,乃至成就無上正等覺菩提之間永不耗盡。”
如果我們在相續中真正生起菩提心,哪怕做無記之事,也會增上功德。《華嚴經》雲:“發殊勝菩提心之散亂者,彼身所作、語所言、心所思,皆具意義,恒時唯成善法。”並以250種比喻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是聞思修智慧之甘露乳汁提煉而得之醍醐;是滅除衆生熱惱之清涼月光;是驅除無明癡暗之璀璨杲日;是令有情趨入解脫之無上津梁。
具備神通的目犍連也不能滅貧女之油燈,因菩提心所攝持故。
無著得以親見彌勒菩薩,也因生起菩提心故。菩提心之利益真是數不勝數!
壬午年正月叁十日
2002年3月13日
答 難
藏地寺院辯論之時經常會涉及到這樣的問題:“佛地時有無發心?菩薩戒是否要有一種別解脫戒爲基礎?”
對此問題的回答也是衆說紛纭、各說不一。
總結甯瑪派無垢光尊者觀點之精華,則爲:“佛地時無有從儀軌所得的有學道發心,但具勝義發心。因佛具有得而未失、無緣大悲之發心故。”
《中般若經》雲:“我以佛眼照見一切衆生,並具發心。赴往東方恒河沙世間之地獄、餓鬼、傍生處爲利彼等衆生而說法。”
按照唯識宗的觀點,受持菩薩戒須別解脫戒中的任何一種,《菩提道燈論》雲:“別解脫戒裏恒具七種人,菩薩戒只對有緣者,其余不可得。”
按照中觀的觀點,任一衆生皆可具菩提心,不一定要求必須獲得人生。《寶積經》雲:“爾時所持法門時,諸天、龍、非天、大鵬、大腹行等無數衆生皆發無上真實圓滿菩提心。”
這兩種觀點並不相違。發真實菩提心後,別解脫戒裏不殺生等戒也必定具足。
此乃祖傳的無上至寶啊!
壬午年二月初一
2002年3月14日
無 常
此刻,才華橫溢的孫先生坐在我旁邊,看著手裏自己年輕時的照片,淚水象斷線的水晶念珠般灑落下來。
我知道他是在感慨韶華易失、青春不再,年輕時的美好時光已如長流之水向東而去,再也無法追尋。
見此情景,不禁想起《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詞》:“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顔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顔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我想這也是他此刻心靈的真實寫照吧。
只可惜他不信佛教,無法用佛教的智慧之劍來斬斷這些痛苦,而使這種悲觀情緒如洶湧之波濤,一浪高過一浪。真是可悲可歎!
世間的一切,包括青春、財富、感情甚至生命都是瞬息即逝的,白居易有詩言:“勿歎韶華子,俄成皤叟仙。”雖然想留住青春年華,然而生死的腳步卻一刻也不會停留。若不利用青春年少的大好時期好好修法,真是令人歎息。麥彭仁波切說:“韶華瞬逝財富動,生命如住閻羅齒,然諸世人不修法,嗚呼人行真希奇!”
也許試著給他講講這些道理,聰明的他會想通的。我決定合上書本,好好和他談談。
壬午年二月初二
2002年3月15日
功 德
一提起功德,無論是否信佛,只要心地善良之人都喜歡做。比如到寺院供香、頂禮、在佛堂供水果、鮮花、爲寺院捐款、供養大德、修建希望小學、爲貧困山區捐物……。
包括一些做了壞事的人,爲了不使自己的良心受到譴責,也會做一些功德以彌補罪過。
據說一些地方的寺廟,在大年叁十晚上,居然人滿爲患,燒香磕頭的人絡繹不絕。公安局、消防車隨時在爲可能發生的火災或擁擠不堪的人群作防範。進門的隊伍綿延了幾條街,門票一漲再漲,仍阻止不了蜂湧而至的人流。
在隨喜之余,也令我想到《聖者大涅槃經》中的經文:“若人有生年,以無量七寶,臥具及神馐,供養一切佛,不及一刹那,爲衆發願心,功德無有量。”一切功德之中,發菩提心的功德是最大的。哪怕在一刹那間生起願菩提心,功德也是很大的,生起行菩提心的利益就更是無法衡量。
《勝月女經》雲:“僅思利他心,利益尚無量,何況行利益?”
因此,作爲修行人不應求形象上的相似功德。哪怕每天一次,在床上靜下來發起殊勝菩提心,其功德也是無量的。
壬午年二月初二
2002年3月16日
大 法
很多修行人都喜歡求大法,大手印、大中觀、大圓滿、大威德……。還喜歡拜見一些大和尚、大活佛、大法師……。這些特別喜歡大法的人以爲可以因此而得大證悟。
其實不然,不論求什麼法,都應與自己的根基相應,自己應具有修此法的基本條件。否則,將一事無成。
薩迦班智達的大弟子加爾瓦樣功巴,是藏地曆史上有名的大成就者,他說:“人們往往只對高深的法趨之若骛,低劣的法不能令其滿足。他們對大空性、大無生、高深莫測的大法總是投以關注、欣喜的目光,從不觀察自己的相續與佛法是否相應。雖然所修的法是大圓滿,但也無濟于事,因爲大圓滿的修行者必須是大圓滿的根器。目睹現在的人口若懸河地談論著象馬一樣價值昂貴的法,而其人的價值卻不如一條狗。已經與法背道而馳,卻不願修習。其實與說唱者扣人心弦的歌聲,鹦鹉巧舌如簧的重複沒有區別。如果已經了知一兩個法,就應當身體力行,實際修持。一旦通達了一兩種法,就應讓其與內心相融。如果心法未能互相交融,那麼,就如同水與粉末未能融合一般,人法之間也相距萬裏,而不能真正地互相容納。法就如同肺葉作成的菜湯一樣(肺葉全部漂蕩在湯面上)僅僅漂浮在口頭,而沒有任何意義。(整日怨天尤人、驕傲自滿,滔滔不絕地抱怨。)這樣,修法的意義也就不能充分體現了。”
無論什麼法,都應該融入自心,並付諸實踐,而不應將其作爲一種擺設或向人炫耀的資本。《薩迦格言》也雲:“愚者學問挂嘴上,智者學問藏心底,麥稭漂于水面上,寶石沈沒于水底。”
修行人不應“這山望著那山高”,而應踏踏實實的從頭做起。
壬午年二月初叁
2002年3月17日
母 親
離開喇榮已有160天了,這是母親今天在電話裏提醒我的。可見她日日都在挂念著遠方的不孝之子。
如同世上所有的母親一樣,母親對我的成長和修行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在艱苦的歲月裏,母親含辛茹苦、忍辱負重,表現出極大的忍耐力和善良的品格。
我兩歲的時候,一次突患疾病。母親背著高燒不退、奄奄一息的我,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幾十公裏外的縣城走去。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吃了多少苦,馬不停蹄地走了整整兩天兩夜。看到昏迷不醒的我終于從死魔的嘴裏逃脫出來,母親淌滿汗水的臉上才綻開了笑顔。
在我兒時的每天晚飯之後,全家人都會圍著火塘,母親就開始念誦她每日的必修課——《極樂願文》,紅紅的爐火映著她年輕如花的臉龐,使我生起一種像面見度母一樣的聖潔感。娓娓的頌經聲仿佛來自于空行刹土,在帳篷間久久回蕩……這種耳濡目染的熏陶建立了我最初對佛法的認識。直到如今,每當看到或聽到《極樂願文》的頌詞,母親念誦經文的聲音就會在耳邊回響。我至今尚能完整地背誦《極樂願文》,母親實在是功不可沒。
記得我七…
《《旅途的腳印》——放生堪布索達吉的日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