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旅途的脚印》——放生堪布索达吉的日记▪P6

  ..续本文上一页瞋波涛杂念中。智者了知诸苦乐,悉皆来源于自身,恒时向内观自心,审视自己不放逸。”

  听完我的讲解,小荷花终于释然。放下了对露珠的贪心,对阳光也不再起瞋念,并且皈依佛门。看着小荷花一天天成熟起来,虽然日见枯萎,即将凋零,却充实而自信。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三宝的加持真是不可思议啊!

  一天,就在我即将离去之时,小荷花斩钉截铁地告诉我:“我一定好好修持佛法!”

  其实,小荷花就是每天给我打针的何医生,小露珠是她的男朋友,而阳光是她的姐姐。

  从这个故事里,人们能否找到自己的影子呢?

  壬午年正月二十八日 

  2002年3月11日  

  于厦门174医院  

  关  键

  很多人在修法时不想修或修不起,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世法放不下。禅宗也讲看破红尘,看破了,成就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

  博朵瓦格西说:如果贪执今生的世间法,虽然一开始觉得放松,其实却会被束缚得很紧。修行人应当以智慧之剑斩断贪执今生的念头。断除今生世间法是最好的教言。现在的一些大修行人,整天谈论风脉明点及其他大法,真正分析观察后看破世间的却很少。口头说一些一两天不能修成的大法毫无利益,不如好好灭除贪世之念。如同即将饿死的人,即使让他看着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也无济于事一样。

  不管修什么法,关键在于要懂得诀窍。否则,一味地护持亲友、对付怨敌、积累财产算不上什么智慧。博朵瓦格西又说:闻思再好,不懂得修行教言的人,与傍生没有什么区别。傍生在盘算生计方面,完全可以与人类一较短长。沙蜥蜴为了对付蛇,懂得设计去反咬蛇的身体;乌鸦与猴子也知道互相报仇雪耻;老鼠在积累财产方面的本领,即使世间的守财奴,也不得不甘拜下风;很多动物都精通于抚养自己的子女。作为人,我们又怎能甘愿让自己与旁生不分高低呢?所以,大家应当懂得修行的秘诀。

  开创净土宗发祥地之一——东林寺的慧远法师,就可誉为舍弃世间琐事之楷模。当一方霸主桓玄欲劝其还俗做官,“迷而知返”,享受荣华富贵之际,禅师回书曰:“一世之荣,剧若电光,聚散致离,何足贪哉!浅见之徒,何其惑哉!可谓下士闻道,大而笑之,真可谓迷而不返也。”其不畏强势、淡薄名利之高尚气节,真是令人可赞可叹!

  只可惜世上的聪明人太多,但真正对佛法进行实修的人却微乎其微。

  壬午年正月二十九日 

  2002年3月12日  

  发  心

  无论作任何事,以菩提心摄持极为重要。

  《弥勒请问经》云:“弥勒,流入大海所有之水,纵经数劫难以灭尽。弥勒,若为菩提心所摄之善法,乃至成就无上正等觉菩提之间永不耗尽。”

  如果我们在相续中真正生起菩提心,哪怕做无记之事,也会增上功德。《华严经》云:“发殊胜菩提心之散乱者,彼身所作、语所言、心所思,皆具意义,恒时唯成善法。”并以250种比喻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是闻思修智慧之甘露乳汁提炼而得之醍醐;是灭除众生热恼之清凉月光;是驱除无明痴暗之璀璨杲日;是令有情趋入解脱之无上津梁。

  具备神通的目犍连也不能灭贫女之油灯,因菩提心所摄持故。

  无著得以亲见弥勒菩萨,也因生起菩提心故。菩提心之利益真是数不胜数!

  壬午年正月三十日  

  2002年3月13日  

  

  答  难

  藏地寺院辩论之时经常会涉及到这样的问题:“佛地时有无发心?菩萨戒是否要有一种别解脱戒为基础?”

  对此问题的回答也是众说纷纭、各说不一。

  总结宁玛派无垢光尊者观点之精华,则为:“佛地时无有从仪轨所得的有学道发心,但具胜义发心。因佛具有得而未失、无缘大悲之发心故。”

  《中般若经》云:“我以佛眼照见一切众生,并具发心。赴往东方恒河沙世间之地狱、饿鬼、傍生处为利彼等众生而说法。”

  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受持菩萨戒须别解脱戒中的任何一种,《菩提道灯论》云:“别解脱戒里恒具七种人,菩萨戒只对有缘者,其余不可得。”

  按照中观的观点,任一众生皆可具菩提心,不一定要求必须获得人生。《宝积经》云:“尔时所持法门时,诸天、龙、非天、大鹏、大腹行等无数众生皆发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心。”

  这两种观点并不相违。发真实菩提心后,别解脱戒里不杀生等戒也必定具足。

  此乃祖传的无上至宝啊!

  壬午年二月初一  

  2002年3月14日  

  无  常

  此刻,才华横溢的孙先生坐在我旁边,看着手里自己年轻时的照片,泪水象断线的水晶念珠般洒落下来。

  我知道他是在感慨韶华易失、青春不再,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已如长流之水向东而去,再也无法追寻。

  见此情景,不禁想起《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想这也是他此刻心灵的真实写照吧。

  只可惜他不信佛教,无法用佛教的智慧之剑来斩断这些痛苦,而使这种悲观情绪如汹涌之波涛,一浪高过一浪。真是可悲可叹!

  世间的一切,包括青春、财富、感情甚至生命都是瞬息即逝的,白居易有诗言:“勿叹韶华子,俄成皤叟仙。”虽然想留住青春年华,然而生死的脚步却一刻也不会停留。若不利用青春年少的大好时期好好修法,真是令人叹息。麦彭仁波切说:“韶华瞬逝财富动,生命如住阎罗齿,然诸世人不修法,呜呼人行真希奇!”

  也许试着给他讲讲这些道理,聪明的他会想通的。我决定合上书本,好好和他谈谈。

  壬午年二月初二  

  2002年3月15日  

  功  德

  一提起功德,无论是否信佛,只要心地善良之人都喜欢做。比如到寺院供香、顶礼、在佛堂供水果、鲜花、为寺院捐款、供养大德、修建希望小学、为贫困山区捐物……。

  包括一些做了坏事的人,为了不使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也会做一些功德以弥补罪过。

  据说一些地方的寺庙,在大年三十晚上,居然人满为患,烧香磕头的人络绎不绝。公安局、消防车随时在为可能发生的火灾或拥挤不堪的人群作防范。进门的队伍绵延了几条街,门票一涨再涨,仍阻止不了蜂涌而至的人流。

  在随喜之余,也令我想到《圣者大涅槃经》中的经文:“若人有生年,以无量七宝,卧具及神馐,供养一切佛,不及一刹那,为众发愿心,功德无有量。”一切功德之中,发菩提心的功德是最大的。哪怕在一刹那间生起愿菩提心,功德也是很大的,生起行菩提心的利益就更是无法衡量。

  《胜月女经》云:“仅思利他心,利益尚无量,何况行利益?”

  因此,作为修行人不应求形象上的相似功德。哪怕每天一次,在床上静下来发起殊胜菩提心,其功德也是无量的。

  壬午年二月初二  

  2002年3月16日  

  大  法

  很多修行人都喜欢求大法,大手印、大中观、大圆满、大威德……。还喜欢拜见一些大和尚、大活佛、大法师……。这些特别喜欢大法的人以为可以因此而得大证悟。

  其实不然,不论求什么法,都应与自己的根基相应,自己应具有修此法的基本条件。否则,将一事无成。

  萨迦班智达的大弟子加尔瓦样功巴,是藏地历史上有名的大成就者,他说:“人们往往只对高深的法趋之若骛,低劣的法不能令其满足。他们对大空性、大无生、高深莫测的大法总是投以关注、欣喜的目光,从不观察自己的相续与佛法是否相应。虽然所修的法是大圆满,但也无济于事,因为大圆满的修行者必须是大圆满的根器。目睹现在的人口若悬河地谈论着象马一样价值昂贵的法,而其人的价值却不如一条狗。已经与法背道而驰,却不愿修习。其实与说唱者扣人心弦的歌声,鹦鹉巧舌如簧的重复没有区别。如果已经了知一两个法,就应当身体力行,实际修持。一旦通达了一两种法,就应让其与内心相融。如果心法未能互相交融,那么,就如同水与粉末未能融合一般,人法之间也相距万里,而不能真正地互相容纳。法就如同肺叶作成的菜汤一样(肺叶全部漂荡在汤面上)仅仅漂浮在口头,而没有任何意义。(整日怨天尤人、骄傲自满,滔滔不绝地抱怨。)这样,修法的意义也就不能充分体现了。”

  无论什么法,都应该融入自心,并付诸实践,而不应将其作为一种摆设或向人炫耀的资本。《萨迦格言》也云:“愚者学问挂嘴上,智者学问藏心底,麦秸漂于水面上,宝石沉没于水底。”

  修行人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而应踏踏实实的从头做起。

  壬午年二月初三  

  2002年3月17日  

  母  亲

  离开喇荣已有160天了,这是母亲今天在电话里提醒我的。可见她日日都在挂念着远方的不孝之子。

  如同世上所有的母亲一样,母亲对我的成长和修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艰苦的岁月里,母亲含辛茹苦、忍辱负重,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力和善良的品格。

  我两岁的时候,一次突患疾病。母亲背着高烧不退、奄奄一息的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几十公里外的县城走去。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吃了多少苦,马不停蹄地走了整整两天两夜。看到昏迷不醒的我终于从死魔的嘴里逃脱出来,母亲淌满汗水的脸上才绽开了笑颜。

  在我儿时的每天晚饭之后,全家人都会围着火塘,母亲就开始念诵她每日的必修课——《极乐愿文》,红红的炉火映着她年轻如花的脸庞,使我生起一种像面见度母一样的圣洁感。娓娓的颂经声仿佛来自于空行刹土,在帐篷间久久回荡……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建立了我最初对佛法的认识。直到如今,每当看到或听到《极乐愿文》的颂词,母亲念诵经文的声音就会在耳边回响。我至今尚能完整地背诵《极乐愿文》,母亲实在是功不可没。

  记得我七…

《《旅途的脚印》——放生堪布索达吉的日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