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八岁的时候,母亲还算年轻,脸色白里透红,眼睛象黑色的宝石,牙齿洁白如雪。一天,我与母亲在山上放牧,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牧草青翠欲滴,花朵五彩缤纷。我们一起捉起了迷藏,当我从花丛中找到母亲时,觉得她象仙女一般美丽。也许这印证了汉地的一句说法:“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如今,岁月的刀斧已将母亲的脸刻得沟壑纵横,两腮凹陷、牙齿脱落,脚也一瘸一拐,几近残废,整天只有拿着一根手杖挪动着沉重的身躯。如果我提起她年轻时代的卓卓风姿,谁也不会相信。岁月不饶人啊!
父母的恩德是难以估量的,佛陀在《父母恩德经》中宣说了父母的种种恩德。阿底峡尊者也说:孝敬父母与修大悲空性无别。记得曾有一位居士将此话告诉父母,令父母对佛法生起信心,因而皈依了佛门。
但藏族有一句话:“母心如水,子心如石。”母亲的心如水一般柔软,儿子的心却如石头一般坚硬。当很多人意识到父母的艰难,想孝敬时,父母已撒手人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所以,趁着父母还健在,应该好好地孝敬老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行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其实,对母亲最大的报答莫过于令其学佛,诚信三宝。令我安慰的是,母亲虔信佛法,并已出家,这也算是我略尽的孝道吧。
母亲,不要牵挂您这个不孝之子。您好好念佛,祈祷三宝,我病好了会尽快回来的。
壬午年二月初四
2002年3月18日
劝 勉
修行的人不仅要时常观自己的内心,方便之时也要度化有缘之人,如自己的家人、朋友及同事,令其皈依、学佛甚至出家学道。很多人也曾尝试过,但因一两次的努力,效果并不明显,便“知难而退”。其实,这也是菩提心尚未真正融入自己相续的原因。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转世为精进力比丘,为劝勉吉祥宝王子弃恶行善、皈依佛门,用了84000年(那时众生寿命很长)。其间,他时常坐在王子院子门口的阶梯上,受尽了众人的无端攻击,尝够了王子的傲慢无理。为度化众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终于感动了王子,使之对佛法生起了强烈信心,并皈依佛门。
《经观庄严论》云:“佛子依胜勤,成熟诸众生,为生一善心,千万劫不厌。”无垢光尊者也说:“应当发心乃至仅有一个有情未从轮回中解脱之前,愿为度之而生生世世住于轮回,日日夜夜无有厌倦地精进。纵然是百俱胝劫中令一个众生相续中生起一刹那的善心,也应当以最大的勇气尽力而为。” 作为追随佛陀足迹,担当如来家业的大乘佛子,我们应该如此而行。
能够调服一个众生令其生起菩提心,功德也是极为可观的。《中观四百论》云:“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调服使发心,说福胜于彼。”
说着容易做着难,这里就有几个刚强难化的医生,我天天给他们宣讲佛法,至今却一个皈依的也没有,真令人惭愧。
壬午年二月初五
2002年3月19日
光 阴
世人喜欢以光阴比喻时间,而我更喜欢把它想象成一条一去不复返的河流。
孔子走到河边说:“逝者如斯。”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一位智者说:“生命在流动,它是一条河流。”
先哲们都以此强调时光的珍贵。的确,曾经如同河流般消失了的时光,永远不复回归。无论它是辉煌还是暗淡,幸福还是忧伤。人的生命在即生中只有一次,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这段光阴,值得我们深深地思索。
今天一位骄傲的知识分子问我:“您老是强调要我们背诵经论。但我总觉得修行人应以发菩提心、调服烦恼、观修禅定为主。理论上的东西,了解其大概就行了,何必一一背诵浪费很多时间呢?”他说的有道理,但我知道他每天“节约”的时光,并不是用来做他所说的重大要事,而是用于散乱、闲聊、痴睡等无义之事。我回答他说:“你说的有道理。如果你的时间真用于发菩提心、修禅定,我当然随喜。但你是否整天都修禅定而没有时间背诵呢?不是吧。”一句话仿佛使他恍然大悟。他说:“我明白了。其实我嘴上说的好听,实际上并没有好好珍惜时间。从今天起,我要从散乱中至少抽出半个小时背诵。”听了他的告白,我很感欣慰。不仅仅是他,如果所有的修行人每天哪怕抽出十分钟,背诵一个偈子,记下一段公案,一定会有所裨益的。
鲁迅先生也说:“我不是什么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看书和写作了而已。”世间的名人懂得对光阴的珍惜,却不知道用于修行;修行的人懂得修行,却往往不知道珍惜时间。
既然我们无法使时光倒流,如何使人生过得完美,不致临死之时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就应当如海绵挤水一样挤出每一分、每一秒,作有意义的事,而不应散乱度日。
壬午年二月初六
2002年3月20日
深 思
名副其实的大德们修行时,从不希求名声、财富及世间妙欲。恒常以身体力行来断除世间贪欲,希求来世解脱。
藏传佛教噶举派大译师慈祥(绰迫罗杂瓦(1173-1225),曾到印度、尼泊尔依止克什米尔班智达等大成就者,其间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精进研学,终得精通显密教言。回藏地后,广建寺院、弘扬佛法,使佛法之精妙甘露得以沐浴四方。他说:“不知身寿似水泡,不念死主已迫近,纵然修善极众多,仍为此生之武器。不晓名利乃幻化,未弃贡高利牵缚,纵然被奉为圣者,仍为八法之仆役。今生残体未放弃,纵然励力勤修善,终将赤手奔来世,前途渺茫真可怜!不懂轮回之过患,欲妙享乐不知厌,夸夸其谈空口言,亦为狡诈伪君子。”
他的大弟子《布顿佛教史》作者布顿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也说:“为了即生亲怨之利益,贪瞋积财摄受诸眷属,死时眷属受用不跟随,业果苦痛唯有己承受。梵天帝释转轮之王等,所获轮回乐果不稳固,死时未必不会堕恶趣,当于轮回生厌仁亲哲!”(布顿名)
读到这些言教,联想到自己一生中虽然表面行善,但仔细观察,归根结底往往是为了自己今生的利益。为众生、为来世的成分究竟有多少,没有很大把握。前辈大德们的高尚心行真令人羡慕。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从现在做起,也许还不是很晚。
壬午年二月初七
2002年3月21日
意 供
有等持及观想能力的人,依靠意幻供养不仅方便而且功德很大。其具体方法如下:
以等持观想各种供品持于手中,供养释迦牟尼佛或其他佛菩萨。若观想能力成熟,可观想尽法界、尽虚空界,遍满诸传承上师、十方三世一切佛,种种菩萨、修行僧众海会围绕。《宝箧经》云:“掌中观想诸供品,供养一尊佛陀前,供养诸佛亦复然,仙人等境仍如是。”《华严经》中也有相同描述。
再观想自己与六道之无量众生以胜妙之供养:上妙珍馐、轮王七宝、华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麦彭仁波切云:“等持意供者,以信心与恭敬心为基,由等持幻变无边之供云,以智慧了知彼无自性者也。”
由此可见,与其为供养上师、佛陀而以欺骗手段造作恶业,还不如以清净心意幻供养为妙。
供养乃为令诸佛菩萨欢喜之法,“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是每位佛子之本分。但如果为供养佛菩萨而伤害其他众生,实为去本趋末之颠倒行为。
如果每天利用片刻时间,以观想自性清净力之缘起,而修持意幻供养,定会获得无边功德。
众生能依靠如此之多的方便法积累二资,真是令人欢喜。
壬午年二月初八
2002年3月22日
价 值
哈哈!
曾有一个人五年中在上师前听闻了如海一般的显密佛法。离开上师一年后,就把所听闻的一切教言忘得干干净净,只是牢牢记得供养给上师的500元钱。
其实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很多人都不明白,在具德上师前听闻佛法时供养的功德,凡夫是无法衡量的。为听闻佛法作再大的供养也是值得的。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转世为月亮王子时,为听闻四句偈子的佛法,供养了4000两黄金。父王得知后说:“你为法舍弃的财物太多了吧!”月亮王子说:“佛法是十分珍贵的,就是舍弃王位及国家所有的财产也值得,更何况4000两黄金!”
月亮王子所求的只是显宗的一般法门,若在具德上师前得灌顶、密法,其恩德更是金钱所难以衡量和报答的。在《贤愚经》中也有佛陀为听闻四句偈子的佛法,曾在身上点千灯的公案。
即使是世间的智慧,也是以金钱难以衡量的。
曾有一位叫尽见的大臣,国王给了他500两黄金,委派他去购买别国最好的东西。他走了很多国家,一直没有买到。
一天,他遇见一位老人在街上喊着:“卖智慧了!谁要买智慧?”
大臣心想,这个东西我们国家没有,就问道:“怎么卖?”
“五百两黄金,要先付款。”
大臣交出黄金后,老人字正腔圆地说道:“这可是真正的人生智慧,一共12个字,你务必记住“缓一缓,再生气。想一想,再行动。””大臣听后心里直喊冤枉,后悔不迭,认为500两黄金可惜了。
回到家里,已是深夜。进到卧室,见妻子身旁躺着一个人,不由得心想:“这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居然敢红杏出墙,背着我与人通奸!”想到这里,就气不打一处来,立即抽出宝剑向妻子刺去。忽然,他想起了那12个字,就一边念一边仔细察看,才发现那人竟然是自己的母亲。原来,今天妻子生病了,母亲是特意来照料她的。
大臣这才醒悟过来…
《《旅途的脚印》——放生堪布索达吉的日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