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八歲的時候,母親還算年輕,臉色白裏透紅,眼睛象黑色的寶石,牙齒潔白如雪。一天,我與母親在山上放牧,山上的樹木郁郁蔥蔥,牧草青翠欲滴,花朵五彩缤紛。我們一起捉起了迷藏,當我從花叢中找到母親時,覺得她象仙女一般美麗。也許這印證了漢地的一句說法:“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如今,歲月的刀斧已將母親的臉刻得溝壑縱橫,兩腮凹陷、牙齒脫落,腳也一瘸一拐,幾近殘廢,整天只有拿著一根手杖挪動著沈重的身軀。如果我提起她年輕時代的卓卓風姿,誰也不會相信。歲月不饒人啊!
父母的恩德是難以估量的,佛陀在《父母恩德經》中宣說了父母的種種恩德。阿底峽尊者也說:孝敬父母與修大悲空性無別。記得曾有一位居士將此話告訴父母,令父母對佛法生起信心,因而皈依了佛門。
但藏族有一句話:“母心如水,子心如石。”母親的心如水一般柔軟,兒子的心卻如石頭一般堅硬。當很多人意識到父母的艱難,想孝敬時,父母已撒手人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所以,趁著父母還健在,應該好好地孝敬老人。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行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叁春晖。”
其實,對母親最大的報答莫過于令其學佛,誠信叁寶。令我安慰的是,母親虔信佛法,並已出家,這也算是我略盡的孝道吧。
母親,不要牽挂您這個不孝之子。您好好念佛,祈禱叁寶,我病好了會盡快回來的。
壬午年二月初四
2002年3月18日
勸 勉
修行的人不僅要時常觀自己的內心,方便之時也要度化有緣之人,如自己的家人、朋友及同事,令其皈依、學佛甚至出家學道。很多人也曾嘗試過,但因一兩次的努力,效果並不明顯,便“知難而退”。其實,這也是菩提心尚未真正融入自己相續的原因。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轉世爲精進力比丘,爲勸勉吉祥寶王子棄惡行善、皈依佛門,用了84000年(那時衆生壽命很長)。其間,他時常坐在王子院子門口的階梯上,受盡了衆人的無端攻擊,嘗夠了王子的傲慢無理。爲度化衆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終于感動了王子,使之對佛法生起了強烈信心,並皈依佛門。
《經觀莊嚴論》雲:“佛子依勝勤,成熟諸衆生,爲生一善心,千萬劫不厭。”無垢光尊者也說:“應當發心乃至僅有一個有情未從輪回中解脫之前,願爲度之而生生世世住于輪回,日日夜夜無有厭倦地精進。縱然是百俱胝劫中令一個衆生相續中生起一刹那的善心,也應當以最大的勇氣盡力而爲。” 作爲追隨佛陀足迹,擔當如來家業的大乘佛子,我們應該如此而行。
能夠調服一個衆生令其生起菩提心,功德也是極爲可觀的。《中觀四百論》雲:“若有建寶塔,高與世間等,調服使發心,說福勝于彼。”
說著容易做著難,這裏就有幾個剛強難化的醫生,我天天給他們宣講佛法,至今卻一個皈依的也沒有,真令人慚愧。
壬午年二月初五
2002年3月19日
光 陰
世人喜歡以光陰比喻時間,而我更喜歡把它想象成一條一去不複返的河流。
孔子走到河邊說:“逝者如斯。”
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你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一位智者說:“生命在流動,它是一條河流。”
先哲們都以此強調時光的珍貴。的確,曾經如同河流般消失了的時光,永遠不複回歸。無論它是輝煌還是暗淡,幸福還是憂傷。人的生命在即生中只有一次,以什麼樣的方式度過這段光陰,值得我們深深地思索。
今天一位驕傲的知識分子問我:“您老是強調要我們背誦經論。但我總覺得修行人應以發菩提心、調服煩惱、觀修禅定爲主。理論上的東西,了解其大概就行了,何必一一背誦浪費很多時間呢?”他說的有道理,但我知道他每天“節約”的時光,並不是用來做他所說的重大要事,而是用于散亂、閑聊、癡睡等無義之事。我回答他說:“你說的有道理。如果你的時間真用于發菩提心、修禅定,我當然隨喜。但你是否整天都修禅定而沒有時間背誦呢?不是吧。”一句話仿佛使他恍然大悟。他說:“我明白了。其實我嘴上說的好聽,實際上並沒有好好珍惜時間。從今天起,我要從散亂中至少抽出半個小時背誦。”聽了他的告白,我很感欣慰。不僅僅是他,如果所有的修行人每天哪怕抽出十分鍾,背誦一個偈子,記下一段公案,一定會有所裨益的。
魯迅先生也說:“我不是什麼天才,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看書和寫作了而已。”世間的名人懂得對光陰的珍惜,卻不知道用于修行;修行的人懂得修行,卻往往不知道珍惜時間。
既然我們無法使時光倒流,如何使人生過得完美,不致臨死之時爲虛度年華而悔恨,就應當如海綿擠水一樣擠出每一分、每一秒,作有意義的事,而不應散亂度日。
壬午年二月初六
2002年3月20日
深 思
名副其實的大德們修行時,從不希求名聲、財富及世間妙欲。恒常以身體力行來斷除世間貪欲,希求來世解脫。
藏傳佛教噶舉派大譯師慈祥(綽迫羅雜瓦(1173-1225),曾到印度、尼泊爾依止克什米爾班智達等大成就者,其間風餐露宿、夜以繼日地精進研學,終得精通顯密教言。回藏地後,廣建寺院、弘揚佛法,使佛法之精妙甘露得以沐浴四方。他說:“不知身壽似水泡,不念死主已迫近,縱然修善極衆多,仍爲此生之武器。不曉名利乃幻化,未棄貢高利牽縛,縱然被奉爲聖者,仍爲八法之仆役。今生殘體未放棄,縱然勵力勤修善,終將赤手奔來世,前途渺茫真可憐!不懂輪回之過患,欲妙享樂不知厭,誇誇其談空口言,亦爲狡詐僞君子。”
他的大弟子《布頓佛教史》作者布頓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也說:“爲了即生親怨之利益,貪瞋積財攝受諸眷屬,死時眷屬受用不跟隨,業果苦痛唯有己承受。梵天帝釋轉輪之王等,所獲輪回樂果不穩固,死時未必不會墮惡趣,當于輪回生厭仁親哲!”(布頓名)
讀到這些言教,聯想到自己一生中雖然表面行善,但仔細觀察,歸根結底往往是爲了自己今生的利益。爲衆生、爲來世的成分究竟有多少,沒有很大把握。前輩大德們的高尚心行真令人羨慕。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從現在做起,也許還不是很晚。
壬午年二月初七
2002年3月21日
意 供
有等持及觀想能力的人,依靠意幻供養不僅方便而且功德很大。其具體方法如下:
以等持觀想各種供品持于手中,供養釋迦牟尼佛或其他佛菩薩。若觀想能力成熟,可觀想盡法界、盡虛空界,遍滿諸傳承上師、十方叁世一切佛,種種菩薩、修行僧衆海會圍繞。《寶箧經》雲:“掌中觀想諸供品,供養一尊佛陀前,供養諸佛亦複然,仙人等境仍如是。”《華嚴經》中也有相同描述。
再觀想自己與六道之無量衆生以勝妙之供養:上妙珍馐、輪王七寶、華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而爲供養。
麥彭仁波切雲:“等持意供者,以信心與恭敬心爲基,由等持幻變無邊之供雲,以智慧了知彼無自性者也。”
由此可見,與其爲供養上師、佛陀而以欺騙手段造作惡業,還不如以清淨心意幻供養爲妙。
供養乃爲令諸佛菩薩歡喜之法,“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是每位佛子之本分。但如果爲供養佛菩薩而傷害其他衆生,實爲去本趨末之顛倒行爲。
如果每天利用片刻時間,以觀想自性清淨力之緣起,而修持意幻供養,定會獲得無邊功德。
衆生能依靠如此之多的方便法積累二資,真是令人歡喜。
壬午年二月初八
2002年3月22日
價 值
哈哈!
曾有一個人五年中在上師前聽聞了如海一般的顯密佛法。離開上師一年後,就把所聽聞的一切教言忘得幹幹淨淨,只是牢牢記得供養給上師的500元錢。
其實這種現象比較普遍。很多人都不明白,在具德上師前聽聞佛法時供養的功德,凡夫是無法衡量的。爲聽聞佛法作再大的供養也是值得的。
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轉世爲月亮王子時,爲聽聞四句偈子的佛法,供養了4000兩黃金。父王得知後說:“你爲法舍棄的財物太多了吧!”月亮王子說:“佛法是十分珍貴的,就是舍棄王位及國家所有的財産也值得,更何況4000兩黃金!”
月亮王子所求的只是顯宗的一般法門,若在具德上師前得灌頂、密法,其恩德更是金錢所難以衡量和報答的。在《賢愚經》中也有佛陀爲聽聞四句偈子的佛法,曾在身上點千燈的公案。
即使是世間的智慧,也是以金錢難以衡量的。
曾有一位叫盡見的大臣,國王給了他500兩黃金,委派他去購買別國最好的東西。他走了很多國家,一直沒有買到。
一天,他遇見一位老人在街上喊著:“賣智慧了!誰要買智慧?”
大臣心想,這個東西我們國家沒有,就問道:“怎麼賣?”
“五百兩黃金,要先付款。”
大臣交出黃金後,老人字正腔圓地說道:“這可是真正的人生智慧,一共12個字,你務必記住“緩一緩,再生氣。想一想,再行動。””大臣聽後心裏直喊冤枉,後悔不疊,認爲500兩黃金可惜了。
回到家裏,已是深夜。進到臥室,見妻子身旁躺著一個人,不由得心想:“這個水性楊花的女人,居然敢紅杏出牆,背著我與人通奸!”想到這裏,就氣不打一處來,立即抽出寶劍向妻子刺去。忽然,他想起了那12個字,就一邊念一邊仔細察看,才發現那人竟然是自己的母親。原來,今天妻子生病了,母親是特意來照料她的。
大臣這才醒悟過來…
《《旅途的腳印》——放生堪布索達吉的日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