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昙鸾的淨土思想(董群)

  論昙鸾的淨土思想

  第二屆淨土會議論文

  東南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董群

  昙鸾(476~542)是慧遠之後對淨土宗産生實際影響的第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奠立了淨土宗的基本理論框架,比如難行和易行之別,他力和自力之分,持名念佛的重視,並依中觀之說,以無生說往生,不斷煩惱而得涅槃,主張信、願、念佛作爲修持淨土的基本原則,以往、還二義釋回向,以法性和方便分析兩種法身。如此等等,對于淨土宗的創立作出了基礎性的理論貢獻,其思想影響到道綽、善導,而成淨土宗所謂「叁系」中的善導一流。

  一、易行道

  淨土宗思想的重要特點是指出了易行道的修行方法。從昙鸾開始,這一思路就已經明確了,其思想淵源來自《十住毗婆娑論.易行品》中對于菩薩求阿惟越致(不退轉)的難易兩種方法(道)的區分,「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昙鸾將此概括爲難易兩類,「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這實際上也有判教的意味。

  難行道的提出依據,是基于佛教對末法時代世道人心的估測,「難行道者,謂于五濁之世,于無佛之時,求阿鞞跋致爲難。」一是五濁惡世,減劫時有劫、見、煩惱、衆生、壽命五種汙濁。二是無佛,指末法時代,有教而無行無證果者。在這樣的情形下,要精進修行,非常困難。昙鸾具體地提出五種困難。一是外道擾亂菩薩法,二是聲聞乘人只求自利,妨礙大乘佛教的慈悲法門,叁是無所顧忌的惡人破壞佛教的勝德,四是一些人顛倒善惡,從而障礙清淨之行,五是只有自力而沒有他力。

  昙鸾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易行道,「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修易行道有兩個基本前提,一是信,信仰西方安樂淨土世界,二是願,發願離濁世而往生淨土。此如《阿彌陀經》中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同時,要依他力,在佛願力的決定安住維持下,入正定聚,即斷惑入涅槃,這就是阿惟越致境界。《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易行道,實際強調的是往生淨土的易行之道。而此種易行道首先在北方地區流行,也和北方地區的社會、人心、文化相關,可以說是應機之說。

  二、十念念佛

  如何修行才是易行道?依昙鸾之意,念佛,特別是十念念佛,才是真正的易行道。

  念佛是一個非常古老的修行法門,《阿含經》中就將念佛列入六念、十念之一。一些大乘佛教經典,也曾著力討論念佛,淨土宗經則具體提出多種念佛方法,而在昙鸾,著重強調了持名念佛。

  依宗密對于念佛的分類,念佛有稱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等四種基本方法來看,淨土宗經中著重強調了稱名念佛、觀想念佛等類。比如稱名念佛,《阿彌陀經》提所講的「執持名號」即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無量壽經》中四十八願之第十八願即是十念念佛,「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經》明確持無量壽佛之名,「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又雲:「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這也是講十念。

  至于觀想念佛,《觀無量壽佛經》中提出的十六觀爲代表。

  昙鸾主張以持名念佛爲基本的念佛方法,他也簡單討論到了觀相念佛和實相念佛,但更多地闡明十念的持名念佛,他可謂是中國佛教稱名念佛的始祖。《十住毗婆娑論》中提到念佛,是念十方佛名號,「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昙鸾的念佛,從內容講,可以是念佛的莊嚴相好,念佛的光明,念佛的神力,念佛的智慧,念佛的本願,等等,但更重視念佛的名號。從物件講,專指念西方安樂世界阿彌陀佛,特別是十念,「稱阿彌陀佛名號,願生安樂。聲聲相次,使成十念也。」

  什麼是十念?是無雜心地念佛,心無他想地念佛,「言念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無他心間雜,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爲十念相續。」昙鸾舉人遇賊追殺渡河可脫之例,想到要渡河,就是一念,渡河之念不雜,就是十念。不能簡單地理解爲注重從一念一直到十念的由一到十的數字上,「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複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也。」

  依叁輩九品之說,十念念佛或稱名念佛,乃是專對于下輩下生類而言的。「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生于下輩下品者,是根性極淺衆生,正是這一點,顯示出此修造方法運用的廣泛性。

  一般認爲,念佛法門相對其他的修行方法,要容易得多,但昙鸾指出,雖然稱此爲易行道,但真正要不雜心念地念佛,對于凡夫來說,念佛也不容易,原因在于其心如同野馬,攀緣六塵,「一往言十念相續,似若不難。然凡夫心猶野馬,識劇猿猴,馳騁六塵,不暫停息。」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念佛法門似易實難。如何才能不難?「宜至信心,預自克念,便積習成性,善根堅固也。」應當樹立對于淨土的信心,克除他念、雜念,逐漸積習成性,使善根堅固。做到這些,才能真正說是易行道。

  這種念佛,昙鸾解釋爲止的一種含義。止有叁義,第一義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因爲如來名號以及西方安樂淨土能止一切惡。

  叁、五念門

  昙鸾宣導的更廣泛的修行方法,是依世親《淨土論》(《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中的五念門,禮拜門、贊歎門、作願門、觀察門和回向門。禮拜門是修修身業,禮拜阿彌陀佛之像,其特別的含義,昙鸾認爲是「歸命」,禮拜只是一般的恭敬,而歸命必是禮拜;贊歎門是口業,贊歎阿彌陀佛之名;作願門是修心業,心常發願,願往生阿彌陀淨土,也是修止的內容;觀察門指觀想二類內容,「一者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二者衆生世間莊嚴成就。」觀十七種器世間清淨、十二種衆生世間清淨,是修觀的內容;回向門指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再轉發向衆生,願與其同生安樂淨土。

  對于五門,昙鸾概括爲兩類,一是入,二是出,因爲「門」就有出入無礙的意義,「前四念是入安樂淨土門,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門。」入是自利門,出是利他門。至于回向,昙鸾又細分爲往、還二相,往回向之相,是特別是他的發願層次,「以己功德回施一切衆生,作願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還回向之相,是利他的實踐層次,「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衆生,共向佛道。」往還二相以拔衆生苦爲目的,所以是大悲心的體現。

  四、他力解脫

  昙鸾在講到末法時代行難行道爲何是難的理由之五,就是只有自力而沒有他力,而僅靠自力,難以解脫。易行道爲「易」的理由之一,也在于強調依靠他力。這種他力,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修念佛法門的不同根性的信衆,在其命臨終時,阿彌陀佛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接引。依《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者,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其身,率領觀音、勢至等衆菩薩授手迎接。上品中生者,阿彌陀佛率觀音、勢至與其他大衆持紫金臺前來授手迎接,上品下生者,阿彌陀佛率觀音、勢至與其他眷屬衆持金蓮花,化五百化身佛出現,授手接引。中品上生者,阿彌陀佛率領諸比丘放金色光,來其住所接引。中品中生者,阿彌陀佛率衆眷屬持七寶蓮花,放金色光,前者其住所接引。中品下生者,遇觀音及大勢至,聞法而生淨土。下品上生者,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菩薩化身前來接引,下品中生者,天上雨花,花中有化佛、佛菩薩前來接引。下品下生者,金蓮花來至其住所接引。

  昙鸾對佛的「願力」作具體分析,願是法藏菩薩的四十八願,力是阿彌陀佛的自在神力。兩者相結合,共同作用,才構成他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關于本願,昙鸾特別提出叁願來說明其作用,即十一、十八、二十二願。第十一願說,「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得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二十二願說,「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昙鸾認爲,第十一願中,因爲佛願力的緣故,修行者能夠住于正定聚中,至滅度境界。第十八願中,因佛願力的緣故,修行者只要十念念佛就能往生,免叁界輪回之苦。第二十二願中,因爲佛願力的緣故,而能夠超出常倫諸地之行。因爲佛願之力,衆生往生「速得成就」。正如此,昙鸾要衆生相信佛的願力,「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他力並不是憑空作用的,必須要依自力的前期修行。昙鸾說,「佛力雖能度一切衆生,要須有因緣。」所謂因緣,昙鸾主要是指與佛的因緣,如果與佛無緣,佛力不起作用,不聞不見。要具備這種佛緣,必須有修行,叁輩九品往生者之中,都有著不同…

《論昙鸾的淨土思想(董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