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安樂集》的淨土思想(業露華)

  論《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業露華

  一、

  在中國佛教諸宗中,淨土一宗以「他力」、「易行」爲顯著的特點。唐宋以後,迅速地傳播于社會各階層。明清以來,佛教各宗不斷衰微,唯有以「見性成佛」爲宗旨的禅宗及以「念佛往生」爲目標的淨土宗在社會上廣泛流行。特別是淨土宗,「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就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寫照。佛教其他各宗,亦大都以淨土往生爲最後歸宿,因而淨土宗實爲對中國民衆影響最大的佛教派別,這種影響,直至今日,還可隨處見其痕迹。

  淨土思想在中國弘傳過程中,《安樂集》一書曾起過不小的作用。《安樂集》又名《淨土論》,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本由中國僧人著的,較早系統闡揚西方淨土思想教義的佛教論著,因此在佛教界曆來頗受重視。唐代道宣稱此書爲「尊崇淨土,明示昌言,文旨該要,詳諸化範。」《安樂集》的作者是初唐時期淨土教的僧人道綽(562—645年)。

  據唐代僧人、佛教史學家道宣所作的《續高僧傳》記載,道綽是並州汶水(今山西文水縣)人,俗家姓衛。他十四歲出家,在太原開化寺師從釋慧瓒,研習佛教經典。後來,因在石壁玄中寺(在今山西省交城縣境內)見到記載東魏時弘揚淨土思想的僧人昙鸾法師事迹的碑文,遂生仰慕之情,于是開始接受淨土思想,並專門從事致力于宏揚淨土法門的工作。據說他一生光講《無量壽經》就達近二百遍,「詞既明詣,說甚適緣,比事引喻,聽無遺拘」。他還勸人念阿彌陀佛名號,用麻豆等計數,每念一聲,計以一粒,如是行之,乃積達百萬斛。相傳他自己每天誦念阿彌陀佛名號達七萬遍。在他如此大力宣揚之下,晉陽、太原、汶水等地道俗,連七歲的小孩都知道誦念阿彌陀佛。淨土一宗在唐代很快興起,與道綽及其弟子善導的大力弘揚有密切的關系。道宣在《續高僧傳》中說:「西行廣流,斯其人矣。」確切地指出了這種情況。因此淨土宗雖然上推東晉時期廬山僧人慧遠爲東土初祖,但道綽實爲中國佛教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之一。

  二、

  道綽一生重于念佛修行,因此他的著述不多。據現在所知,唯有《安樂集》二卷傳世,所以此書可以說是集中體現了道綽的淨土思想,是我們研究道綽思想的重要資料。

  《安樂集》被收于曆代刊刻的佛教大藏經中。近代南京金陵刻經處亦有刻本行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將本書收于第47卷(No、1958),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由石峻、樓宇烈等先生選編的《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中,將本書編入第2卷第3冊。

  書名《安樂集》,意爲本書彙集了有關往生安樂國的各種經論要文。佛教把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稱爲「安樂國」或「安樂淨土」。如《無量壽經》說阿彌陀化國土「無有叁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以「安樂」爲書名,說明本書的宗旨,是在宣揚西方淨土思想。

  淨土信仰産生于古代印度。在古代印度,關于人生是苦的觀念爲許多民衆所接受。由此而産生了希望擺脫現實痛苦,追求極樂淨土的思想。當佛教發展起來後,這種思想逐步滲透到佛教教義之中。在大乘佛教經典中,有許多地方講到諸佛淨土。例如《大般若經》第二會「願行品」中講「有菩薩摩诃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作是願言:我當精勤無所顧戀,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華嚴經.人法界品》講修念佛之昧「悉能睹見一切諸佛及其眷屬,嚴淨佛剎。」《法華經.藥王菩薩品》則說,若有人聽聞本經,並按經中所說方法修行,那麼此人「于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衆圍繞住持」等等。大乘佛教講十方世界有無數的佛,因此佛的淨土也有無數。但在諸種淨土信仰中,較爲流行的有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阿

  佛的東方妙喜淨土以及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其中尤以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信仰更爲發展。大乘佛教經典中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就是系統敘述西方淨土及阿彌陀佛功德的叁部佛經,它們後來成了中國佛教淨土宗的叁部主要經典,一般統稱爲「淨土叁經」。

  隨著佛教的傳人,淨土思想也開始在我國流傳。據記載,早在西晉時,我國就開始出現信仰西方淨土、希望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東晉時期的廬山僧人慧遠,及其領導的僧團,曾在廬山結社念佛,並與同道諸人在廬山般若臺阿彌陀佛像前立誓,希望來世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而北魏時的僧人昙鸾,曾長期在石壁玄中寺活動,宣揚淨土教義。他注釋世親的《無量壽優婆提舍願生偈》,按照龍樹《十住毗婆沙論》中難易二道說加以發揮,主張他力本願說,開始闡明淨土思想的特色。南北朝以後,淨土信仰進一步在各地流傳,對淨土經典的研究也日益發展。如當時的僧人淨影慧遠、靈枯、吉藏、法常等都曾爲《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經》作注疏,智顗、道基、智俨等亦各著書討論佛身佛土。其他學派如地論師、攝論師等也都對淨土信仰諸問題,如淨土的分類所屬,往生的等級、往生的可能性以及生因、淨土修行方法等展開了論述,促進了淨土思想的發展及淨土信仰的流傳。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是以闡發本派宗義爲主,以淨土修行爲輔,有的還認爲淨土宗所說的稱名念佛是墮于有相之見。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立志以弘揚淨土法門爲己任的道綽就要力排衆議,大力宣揚淨土念佛法門的優越性,以擴大淨土思想在佛教信徒中的影響,于是《安樂集》就産生了。

  《安樂集》上下二卷,分爲十二門,每一門中又分爲若幹類,全書以《觀無量壽經》思想統以貫之,主要宗旨在于破除異義,宏揚淨土法門。本書注重經證,廣引典籍。據統計,書中共引佛教各種經、律、論五十多部,以此來勸信往生,論證淨土思想。

  本書上卷共分叁門。第一門又分九類,主要論述淨土法門易修易行,念佛叁昧是一切叁昧中王,又詳細說明阿彌陀佛及西方淨土的果位功德。

  第二大門分成叁類,主要是告誡凡是希望將來往生西方淨土的信衆,必須先發菩提心。所謂「菩提心」,就是指欲上求佛道、下度衆生的大願心。道綽認爲只有先發菩提心,才有可能修得往生。他還批評了大乘佛教其他一些派別對淨土法門的異見。

  第叁門又分爲四類,在這一門中,道綽明確指出了淨土法門是時、教相應的方便法門,是末法時期的易行之道。這一門是全書的重點,是道綽淨土思想的要旨。下卷的各門幾乎都是圍繞著這一門所說的內容進行反複論證,並加以多方發揮的。

  下卷從第四到第十二,共有九門。每門又分爲叁四類不等。主要內容是緊緊環繞第叁門中提出的中心思想,大量引證中國佛教曆代高僧的言行以及佛教的經論加以證明,又反複論證說明在十方世界諸淨土中,以此西方淨土最爲優越,諸種叁昧中以念佛叁昧更爲殊勝。道綽不厭其煩地引經據典,來說明淨土法門具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以此勸人信奉淨土法門,祈求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叁、

  在衆多卷帙浩繁的佛教經論中,《安樂集》的篇幅不算太大。但它的主題明確,內容集中,其中時教相應說、分別聖道門和淨土門、報身淨土論以及淨土生因說等,是本書弘揚淨土思想的幾個特點。

  1、時教相應說

  時教相應說是《安樂集》宣揚淨土思想的重要出發點。書中指出,「時」和「教」必須互相配合,佛教修行才能取得成果。時教相應,教法合乎時機,就易修易悟,反之則難修難人。所以時和教應當相應而不應相違。書中認爲今時衆生,正好處于佛去世後第四個五百年,故而修習佛道應以修福、忏悔、滅罪爲主。而修福忏悔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念佛稱名。「若去聖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學,後者是兼;如去聖已遠,則後者稱名是正,前者是兼。」這是因爲現今衆生離開佛世遙遠,根機淺浮暗鈍,不能修定修慧。《安樂集》還提出,諸佛出世,以四種方法普度衆生。第一是以佛法教化世人使之得渡,第二是以本身的行爲和形相來感化衆生,第叁是以種種神通濟度衆生,第四以自己的名號,即讓衆生專心稱念佛的名號,就能除障獲益。四種方法中,以稱念名號一法效果最大,「若一念阿彌陀佛,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煞費苦心之罪。」因此在五濁惡世,無佛之「時」,只有和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希望往生西方淨土的「教」才是相應的。結論是,稱名念佛的修行方法,是當時最有效的方法。往生淨土的修行結果,是最好的歸宿。

  時教相應說的根源在于末法思想的流行。按照《大集月藏經》等佛教經典的說法,佛滅後各個時期,修行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佛滅後第一個五百年中,佛弟子必須修習般若智慧,才能修得成果。第二個五百年則必須修習禅定。第叁個五百年中,要經常讀誦經典,聽聞佛法。第四個五百年必須造寺立塔,進行修福忏悔,多做功德。第五個五百年則百法隱沒,多有诤訟,很難修行了。隋初,末法思想在社會上非常流行,當時一些僧人如北齊法上、道安等紛紛研究佛滅年代,研究的結果認爲隋代正好開始進入了《大集經》所說的第四個五百年。這一時期衆生根機淺浮、人欲橫流,是所謂「五濁惡世,無佛時代」。

  魏晉以來,中國社會長期處于動蕩、分裂之中,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互相交織、錯綜複雜,鬥爭異常激烈嚴酷。作爲中華文明搖籃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經過長期的戰火摧殘,幾乎毀之殆盡。廣大人民有如生活在人間地獄之中,即使統治階級中的一部分人也感到朝不保夕,惶惶不可終日。隋代統一中國後,隋文帝雖勵精圖治,企圖治理出一番新氣象,但隨之而來的隋炀帝則更加暴虐肆掠,窮奢極欲,最後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在這種情況下,佛教對末法時期世界的描述,客觀上反映了一些現實社會的黑暗,因此容易被人們接受。

  此外,北魏太武帝和北周世宗先後兩次滅佛,沈重打擊…

《論《安樂集》的淨土思想(業露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