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王公偉)▪P3

  ..續本文上一頁雜毒之善求生淨土,那永遠也達不到目的。往生淨土,是深感人生的痛苦,是爲了徹底解脫,是人生的大事。如果自欺,僅從名利上著眼,結果只會永墮人生苦海。自欺的危害僅限于自身,而欺人卻殃及池魚了。由于內懷虛假,外現精進,不能往生。這就會使衆生由此而懷疑往生的可能性,進而影響對淨土信仰的信心,結果阻礙了衆生上進的道路,罪莫大焉!相反,如果一切從真實心出發,那就會給別人提供榜樣,引導他們歸依淨土。據載,善導是以身作則的:「叁十余年無別寢處,不暫睡眠,除洗浴外曾不脫衣。般舟行道、禮佛、方等以爲己任,護持戒品,秋毫不犯。曾不舉目視女人。一切名利無心起念,绮念、戲詞亦未曾有。」(23)善導的這種精神,影響所及,以至「京華諸州士女或投身高嶺,或寄命深淵,或自墮高枝,焚身供養者,略聞四遠,向百余人。諸修梵行,舍棄妻子者,誦《阿彌陀經》十萬至叁十萬者,念阿彌陀佛日得一萬五千至十萬者,及得念佛叁昧,往生淨土者不可勝數」(24)。由此看來,善導的影響是很大的。

  2、深心

  善導在《觀經疏》中說:「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25)深心又稱深信,也即深信之心,是對佛法的深厚信心。善導十分重視深心,並從主客兩個方面展開論述:一方面,善導認爲主體要樹立這樣的一種深信之心,即要相信自己是處于末法社會的凡夫,不具備依靠自力成佛往生的可能性,必須對自身全盤否定。另一方面,善導又從客觀方面立深信之心,它有叁方面內容:一要堅定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衆生乘其願力定能往生;二要堅信《觀經》中的叁福九品定散二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叁是深信《阿彌陀經》中諸佛證信稱名往生。善導通過這樣的論述,進一步確定了淨土經典在末法時期的地位,要求人們對淨土宗堅信不疑。

  表面看來,深心的主客兩方面說法有矛盾,善導強調兩方面實際上是統一的。在善導看來,罪惡深重而難以得救的衆生,由于充分認識到自身根機低劣,靠自力無法解脫,就能放棄一切異想邪見,一心指望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從這個角度看,是離阿彌陀佛國近了。相反,那些自恃自身根機好,不相信阿彌陀佛願力的衆生,距離阿彌陀佛是很遠的。善導認爲一旦樹立了深信之心,就能一心只信佛語,佛經上怎麼說就怎麼做。但這樣一來,也會出現有人利用其他佛經來非難淨土信仰的情況。善導認爲這首先要堅定自己的信心不動搖。其次,要認識到佛是對機說法,淨土經典是佛對末法衆生講的,其他的經典不適合末法衆生,不能用其他經典來非難淨土經典。總之,只要衆生牢記自身是罪惡凡夫,無出離之期,只有靠阿彌陀佛願力才能往生,那就不會動搖自己的深信之心,也就能經過修持進入佛國淨土了。

  3、回向發願心

  回向發願是佛教的一大特色,回者,回轉也;向者,趣向也。佛教徒所作的任何有利于佛教的事情都要回向發願,即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自己的期望。淨土宗的回向有二種:一往相回向,即以自己所作的功德回施于一切衆生,希望共同往生阿彌陀佛國。二還相回向,成就一切功德,往生淨土之後,願意再回到世俗的娑婆世界教化衆生,使衆生回向淨土。善導認爲,往相回向的善行有二方面,一是自己所修善行,包括衆生過去、現在所作的一切功德善行,衆生身、口、意叁業所作的一切功德善行,以及衆生所作的世俗善行和出世善行。世俗善行即戒福和行福。所謂戒福就是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所謂行福即發菩提心,相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勸進行者。往相回向的另一方面是隨喜善行。所謂隨喜也有兩方面含義,一見人喜事,隨之歡喜;二爲隨所喜。比如布施,富人施舍金帛,貧人施舍水草,各自都是出自內心所喜。

  發願,是指衆生應當發起往生淨土的誓願。發願在淨土信仰的地位很重要,一部《阿彌陀經》先後叁次勸導衆生應當發願。第一處是在描述西方淨土的莊嚴之後,勸導說:「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26)第二處是在開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時說:「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27)第叁處是在開示衆生已發願當生時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28)所以善導說:「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爲一切異見異學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唯是一心,投正直進。」(29)

  總之,善導所講的至誠心是真實之心,是爲往生不僞之心,深心是深信佛的願力之心,回向發願心是回向所修之行,願求往生之心。此叁心總名爲安心,即將心安置于所求(淨土)、所歸(阿彌陀)與所行(念佛)叁者。叁心是安心之極要,由此善導說:「叁心既具,無行不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30)

  (二)稱名說

  善導認爲衆生是凡夫,不能依靠自力進入高妙的阿彌陀佛報土世界。只有借助阿彌陀佛的願力,才有可能進入。而啓動這一偉大願力的即是稱名。「南無阿彌陀佛」就像一個開關,本來衆生和佛的願力是互相隔絕的,靠了這六個字,二者得到了溝通,互相融合。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善導的稱名思想。

  首先,善導通過確定《觀經》的宗旨進而奠定稱名念佛的地位。淨影寺慧遠和吉藏等人認爲整部《觀經》講的是觀佛叁昧,善導認爲《觀經》講的是念佛叁昧。其中前十叁觀是觀佛叁昧,是韋提希請佛爲具有定機的衆生所說,後叁觀是佛爲了救度衆生而自說的法門。由于《觀經》的目的是佛爲末法衆生而說,因此觀佛叁昧就是佛爲了建立念佛的一種假說。這在釋尊向阿難傳授《觀經》時並未付囑觀佛叁昧,而是付囑「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31)中也可看得出來,善導認爲觀佛叁昧是說廢,念佛叁昧是說立,一廢一立,確立了《觀經》的念佛宗旨。

  其次,善導的稱名思想還表現在對臨終十念的解釋上。《觀經》下品下生文中有「此人爲苦所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佛,當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以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頃,亦得往生安樂國。」(32)善導認爲臨終十念,就是十聲稱佛。善導在《往生禮贊》中也說:「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33)在《觀經疏》解釋經文「具足十念」時又說:「今此十聲稱佛之中,十願十行具足。」(34)可見,善導是以稱名解釋十念的。

  再次,善導還通過對衆生所作正行雜行的區分確立稱名念佛的地位。善導認爲衆生的一切行爲,一種是專門依照淨土經典修行的「正行」,舍此之外的行爲都是「雜行」。善導依昙鸾的五念門(禮拜門、贊歎門、作願門、觀察門、回向門)將正行分成五種:一心專門讀誦淨土經典的讀誦正行;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阿彌陀佛國的觀察正行;一心專門禮拜阿彌陀佛的禮拜正行;一心專門供養、贊歎阿彌陀佛的贊歎正行;一心專門口稱阿彌陀佛的稱名正行。善導又將五種正行中的稱名正行稱之爲正定之業。認爲稱名是佛的本願,又是人人都可修行的,因此要舍雜行,修正定業。善導說:「衆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飄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憫,直勸專稱名字。」(35)

  前文提到淨土經典認爲,衆生處于末法社會,根機低劣,是一種有著很大缺陷的存在,而阿彌陀佛是無限的存在。佛的名號在二者之間架起了橋梁,爲凡夫往生提供了可能。名號爲何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呢?善導認爲,這必須從佛的慈悲上理解。佛哀憫衆生的不幸,于是將自己濃縮成「阿彌陀佛」名號,也即佛放棄了自己的一切,而以名號的形式存在。這樣,名號就包含了佛的全部功能,是其願力的集中體現。一切行,一切願,宇宙中的一切全都包含在「阿彌陀佛」當中。因此,善導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36)佛的存在,只有變成名號,才易于被衆生把握,而衆生也只有依靠名號,才能到達佛國的境界。善導還論述了衆生念佛的具體作用,認爲有叁種作用:一親緣的作用。即「衆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衆生憶念佛,佛亦億念衆生,彼此不相舍離,故名親緣。」(37)念佛在佛是其本願,因而念佛之人便與佛結有深緣。二近緣的作用。「衆生如願見佛,佛即應現前,故名近緣。」(38)念佛的衆生,如發願見佛,佛就會出現在面前。叁增上緣的作用。「衆生稱念佛名,即除多劫之罪。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則諸邪業無能系礙,故名增上緣。」(39)衆生由于專心稱佛名號,結果就消除了以往的罪過,排除了意識上的種種雜想,進入一種純粹的無善無惡的清淨狀態。這種狀態是超越一切善惡的淨心,所有的造作也都停止了,衆生也由此而得到解脫。所以說念佛能爲衆生的解脫起一種增上緣的作用。

  善導認爲,在堅持稱名的同時,還要有正確的修行方式。善導提出四種方式:一恭敬修,衆生禮拜阿彌陀佛時,應表示殷重恭敬的態度。二無余修,即身、口、意叁業起行時,要不間雜別的行爲,只專門口稱阿彌陀佛名,專門思念、觀想、禮拜、贊歎阿彌陀佛以及淨土中的大衆。叁無間修,安心、起行沒有間斷。這種修法應該不雜余業,不起妄念煩惱。但由于衆生是生死凡夫,經常會使正行間斷。善導認爲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隨時忏悔即可。四長時修,從開始發心直到臨終之時,都要信行相續,絕不中止。總之,在善導看來,只要衆生發起叁心,專修持名正定業,不雜余業,無間斷而不懈怠地修行,就一定能夠乘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到阿彌陀佛報土世界。

  四、善導對後世的影響及其曆史地位

  善導繼承昙鸾、道綽以來的淨土思想,將「稱名念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加上自身的身體力行,爲信徒樹立了榜樣。從此以後,稱名念佛的淨土宗迅速發展,以至達到了「戶戶彌陀佛」的程度。後來唐武宗滅佛,許多宗派都遭到沈重打擊而一蹶不振,只有淨土宗和禅宗盛況依然。由于稱名念佛簡單易行,深入人心,因此後來其他宗派也都注意吸收淨土思想,逐漸與淨土宗趨于一致,淨土宗成爲各派的共宗。

  雖然善導在曆史上有很大影響,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卻忽視了對善導稱名念佛思想的研究,低估了善導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我們認爲,要理解善導的地位,不能單從思想理論上論斷。佛教傳入中國後,相對而言,大體上經過了兩個發展階段,一是唐中期前以理論形態爲特征的佛教,二是唐中期後以信仰形式爲特征的佛教。前者可以稱爲經典佛教,後者可以稱爲民俗佛教。經典佛教向民俗佛教轉變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善導的淨土宗的創立。淨土宗的出現,一舉解決了佛教發展面臨的兩個問題:一是佛教理論的高度精致化、專門化,使得非經過專門訓練的人不能掌握。但這樣一來,佛教就逐漸變成了學院式宗教,遠離了大多數人的需要,也就有衰微的危險。二是佛教的高僧大德的各種注疏、著述大都是試圖從理論上論證信仰,就埋伏著導致信仰破裂,即脫離修持實踐的危險。善導提出簡單易行的稱名念佛法門,並和同樣簡便易行的禅宗相呼應,打破了上層貴族對佛教的壟斷,使一般信徒成爲了佛教信仰的主體。此後,中國佛教也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佛教深入到千家萬戶,真正紮根于中國大地。可以說,善導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一個具有轉折性的裏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地位應該得到確定,他的思想應該受到重視,他是我們應當著力研究的一位佛學大師。(轉載自「白人岩」)

  注釋:

  (1)《大正藏》第26卷,第41頁中。

  (2)五濁,指命濁、衆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

  (3)《大正藏》第12卷,第343頁上。

  (4)《觀經疏》卷叁,《大正藏》第37卷,第267頁上。

  (5)《大正藏》第12卷,第344頁上。

  (6)《大正卷》第37卷,第179頁上。

  (7)同上書,第191頁中。

  (8)《大正藏》第12卷,第346頁上、中。

  (9)《大正藏》第37卷,第260頁中。

  (10)《觀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卷,第341頁下。

  (11)《大正藏》第12卷,第268頁中。

  (12)《觀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7卷,第250頁中。

  (13)《觀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卷,第344頁中。

  (14)《觀經疏》卷二,《大正藏》第37卷,第250頁下,第251頁上。

  (15)《高僧傳》卷二,《大正藏》第50卷,第359頁上。

  (16)《大正藏》第15卷,第281頁上、中。

  (17)《遠什大乘要義問答》,《續藏經》第2編第1套第1冊,第4頁。

  (18)同上書,第5頁。

  (19)《大正藏》第47卷,第3頁下。

  (20)《安樂集》卷上,《大正藏》第47卷,第4頁中。

  (21)《觀經疏》卷四,《大正藏》第37卷,第270頁下。

  (22)同上書,第271頁上。

  (23)《新修往生傳》,《黑谷上人語燈錄》卷九,《大正藏》第83卷,第158頁上。

  (24)同上書,第158頁中。

  (25)《大正藏》第37卷,第271頁上。

  (26)(27)《大正藏》第12卷,第347頁中。

  (28)同上書,第348頁上。

  (29)《觀經疏》卷四,《大正藏》第37卷,第272頁中。

  (30)同上書,第273頁。

  (31)《觀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卷,第346頁中。

  (32)《大正藏》第12卷,第346頁上。

  (33)《大正藏》第47卷,第448頁上。

  (34)《大正藏》第37卷,第250頁上。

  (35)《法事贊》卷下,《大正藏》第47卷,第439頁上。

  (36)《往生禮贊》,《大正藏》第47卷,第439頁中。

  (37)(38)(39)《觀經疏》卷叁,《大正藏》第37卷,第268頁上。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王公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