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祖師昙鸾與念佛法門(白正梅)

  淨土祖師昙鸾與念佛法門

  第一屆淨土會議論文

  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白正梅

  內容提要:在中國佛教文化史上,淨土文化擁有最爲廣泛的民衆信仰基礎,其念佛法門成爲各宗各派共修之基業,影響至爲久遠。它廣攝群機,利鈍全收,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收效宏。淨土法門成爲中國佛教最爲重要的門派之一,其思想及修持長期影響著中國佛教的走勢。究其星火燎原之因由,當首推開持名念佛百代之風氣、樹淨土萬世不拔之基的昙鸾大師。正是昙鸾繼承、吸收印度大乘佛學的彌陀淨土信仰,結合中土民生實際,建立起自己獨特的淨土學說。中國的彌陀信仰發展史,是由觀想念佛爲主進而持名念佛爲主,持名念佛又以口念爲主。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正是昙鸾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他轉向持名念佛,並明確提倡口念之法,這大大擴張了淨土信仰的可接受性和普及性,爲淨土信仰在中土的傳播開辟了一方新天地。

  關鍵字:二道二力、他力本願、持名念佛、自力與他力

  淨土法門,廣攝群機,利鈍全收,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收效宏。其修行理念,爲專念彌陀聖號六字洪名。持此洪名,以果地覺,修因地心,秉萬行之功德,具不可思議之妙用。其法門統攝律教禅宗,普被上中下根。似地均擎,如天普蓋。從宗門演進說,由實相念佛至觀像、觀想再到宣導持名,代不乏人。然呼籲最早,影響尤遠,開持名念佛百代之風氣,樹淨土萬世不拔之基者,唯昙鸾大師一人也。

  一、昙鸾大師行履

  昙鸾(476——542),或作昙巒,據《續高僧傳》卷六、《佛祖統紀》卷二十七、《古清涼傳》卷上、《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淨土往生傳》卷上、《往生集》卷一等載,爲雁門(治所在今山西代縣)人。唐代迦才《淨土論》說是並州汶水(今山西文水)人,日本國親鸾所撰《釋昙鸾法師傳》說是並州汾水縣人,恐誤。慧祥《古清涼傳》說昙鸾出身「本雁門高族」。道宣對昙鸾記載最詳:「雁門人,家近五臺山,神迹靈怪,逸于民聽。時未志學,便往尋焉。備觌遺蹤,心神歡悅,便即出家。內外經籍,具陶文理,而于四論佛性,彌所窮研。」1由此資料可透出如下資訊:

  (一)昙鸾所處地域及人文環境。雁門,乃郡名,秦置,今山西北部均爲其地。五臺山環周五百余裏,亦屬雁門郡轄。昙鸾生活的時代正是佛教在中國北方廣爲傳播之時。入主中原的鮮卑族在任用漢人並沿用漢製的同時,也「備究南夏佛法之事」。2道武帝拓跋珪在征戰中所過寺院,皆禮敬沙門。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後即建寺造像,並設道人統,專門攝製宗教事務。後來雖有拓跋焘的一度毀佛,但隨即繼位的文成帝很快就頒布诏書,宣稱佛教「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開演正覺,故前代以來,莫不崇尚,亦我國家常所尊事也。」3令沙門統昙曜開鑿舉世聞名的雲岡石窟。此後北魏諸帝無不崇敬佛法,使佛教在北方以更大規模傳播開來。位于平城東南的五臺山在此期間先後營建了清涼寺、大孚靈鹫寺、佛光寺、宕昌寺等數十處寺院。昙鸾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佛教氣氛濃郁的時代。

  (二)昙鸾出家之因緣。後趙時佛教傳入山西北部,北魏定都平城,諸帝大興佛法。于此背景下,佛教才傳入五臺山。作爲佛教聖地的五臺山,其靈魂爲文殊信仰。這種文殊信仰興起于北魏,盛行于唐代。北魏華嚴學盛行,傳入五臺山的主要是華嚴學。如《旌異記》載,太和初年,代京閹官自慚刑余,奏乞入五臺山修道,赍《華嚴》一部,晝夜誦讀。《華嚴經傳記》載,熙平元年(516)懸甕山沙門靈辯,頂戴《華嚴經》入五臺山行道,造《華嚴經疏》100卷。五臺山文殊信仰的興起當歸功于這些華嚴學者。昙鸾生當北魏後期,其時五臺山已漸成佛教重鎮,佛教傳說及五臺山作爲文殊菩薩應化道場的故事在民衆中已廣爲流傳。正是因了他家近五臺山,自幼聞聽感應靈迹,「少遊五臺,感其靈異,誓而出俗。」4昙鸾出家的寺院即是五臺山著名的佛光寺。《古清涼傳》說:「在俗之日,曾止其寺,結草爲庵,心祈真境。既而備睹聖賢,因即出家。其地即鸾公所止之處也。」5

  (叁)昙鸾出家後的學養。昙鸾出家後研讀涉獵很廣,儒、釋、道諸種文化皆成爲哺育他的乳汁。但作爲一個沙門,他更多傾心力于佛學,即「于四論佛性,彌所窮研」。所謂「四論」,指的是龍樹、提婆一系對《大般若經》注釋的著作,有《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等,強調「緣起性空」,主張宇宙萬物的形成只是各種條件的結合,並無永恒自存、自生的本體。可見昙鸾在出家之初,對佛教義理是下過一番功夫的,特別是對空宗的中道觀情有所鍾。這爲他日後成爲一代大師儲備了豐厚的資糧。

  昙鸾在研讀佛經的過程中,因感《大集經》詞義深奧,意欲注解,未成染疾,遂辍筆求醫。一日行至汾川秦陵故墟(今山西文水、交城兩縣交界處),睹異征,病遂愈。深感生命脆危,人生無常,發願求長生之術,以完成自己修習佛法的弘願。時聞南朝隱士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即往江南尋訪。至建康,與梁武帝在重雲殿談論佛性,深得贊許。不久去茅山從陶弘景學修仙術,得《仙經》十卷而返。北歸途中,于洛陽遇印度高僧菩提流支,請教「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菩提流支回答說:「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長生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回叁有耳。」並把一部《觀無量壽經》授予昙鸾說:「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昙鸾接受此經,將所攜《仙經》焚燒。從此,昙鸾更爲專注地投身于弘法利生的事業中。

  昙鸾返回魏地後,自行化他,流靡弘廣,聲譽日盛。孝靜帝對他非常敬重,稱之爲「神鸾」,並敕住並州大寺(故址在今太原)。南朝梁武帝亦譽其爲「肉身菩薩」。6

  後來,昙鸾移居汾州北山石壁寺(今山西交城玄中寺),精修淨業,弘宣法化,使並汾之地直至唐代仍爲傳布淨土信仰的中心。又時常到介山(今山西介休縣綿山)之陰集衆念佛,後人稱此處爲鸾公岩。

  東魏興和四年(542),昙鸾因疾入滅于平遙山寺,時年六十七歲。魏孝靜帝敕葬于汾西泰陵文谷,營造磚塔,並爲立碑。

  關于昙鸾入滅的年代,唐時已有異說。唐代迦才《淨土論》卷下的《昙鸾傳》載:「魏末高齊之初猶在」。《續高僧傳》卷十二《道綽傳》及文谂、少康《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都稱他爲「齊時昙鸾法師」。另外,據近人羅振玉所藏拓本北齊天保五年二月《敬造太子像銘》中有「比丘僧昙鸾」之名。據此,昙鸾入滅似應在北齊天保五年(554)之後。

  昙鸾的主要著作有:《往生論注》二卷,《略論安樂淨土義》一卷,《贊阿彌陀佛偈》(七言偈頌195行)。此外,《續高僧傳》說他善于「調心練氣,對病識緣」,著有《調氣論》。《隋書.經籍志》子部醫方類載昙鸾著《療百病雜丸方》叁卷,《論氣治療法》一卷。《舊唐書.經籍志》丁部醫術類錄昙鸾《調氣方》一卷,《宋史.藝文志》子部神仙類錄昙鸾《服氣要訣》一卷。

  二、昙鸾淨土學說

  佛教淨土信仰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稱爲「娑婆世界」,其中業障重重,受苦無量,故又稱爲「穢土」。與此相對應的則是「淨土」,其中法樂充滿,清淨殊勝,故又稱爲「極樂世界」。淨土信仰在漢魏之際傳入中國內地,兩晉時期流行于社會。傳入中國的淨土信仰主要是彌勒信仰和阿彌陀佛信仰,昙鸾之前彌勒信仰最是流行。與彌勒信仰盛行的同時,關于阿彌陀佛的經典也漸漸傳入,東漢末年支婁迦谶譯出《般舟叁昧經》、叁國時吳支謙譯出《大阿彌陀經》、曹魏康僧铠譯《無量壽經》,其他經典也陸續流傳。東晉名僧廬山慧遠邀集文人學士「建齋立誓,共期西方」,修習以觀想念佛爲內容的禅定。唐宋以後淨土系的僧人將慧遠奉爲中國淨土宗初祖。慧遠的淨土思想可以上溯至其恩師道安。道安時便笃信彌勒淨土,與弟子八人在彌勒像前立誓,願生兜率天。慧遠雖未歸信彌勒淨土,但其信仰淨土的思想卻是受到道安影響的。慧遠深信因果報應及神不滅論,在諸多淨土中選擇了彌陀淨土,組織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等僧俗123人共誓往生西方;約集同志寫詩著文,弘傳淨土;宣導以觀想念佛爲主的念佛叁昧,把般若、禅法與淨土信仰結合起來。他是彌陀信仰的實行者、組織者和宣傳者,對于彌陀信仰的流傳起了開一代新風之作用。他在《答桓玄書》中說:「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過隙。以此而尋,孰得久停,豈可不爲將來作資?」指出人生短促、生命無常,應爲來世早作准備。他在《與隱士劉遺民等書》中更明確地說:「君與諸人,並爲如來賢弟子。策名神府,爲日已久。徒積懷遠之興,而乏因籍之資,以此永年,豈所以勵其宿心哉?意謂六齋日,宜簡絕常務,專心空門,然後津寄之情笃,來生之計深矣。」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你們都是佛的弟子,早是屬于佛國中在冊之人,但如果只是空懷這種想望,而不具有切實可行的修爲,那怎麼能實現自己心中的這個宿願呢!最切實的是每于六齋日,要摒棄日常俗務,專心于佛事,這樣道心就會堅固,往生之願望就可保證。這裏慧遠表達了要與劉遺民等人同生西方淨土的願望。在劉遺民所著《發願文》中,得以印證,《發願文》說:「維歲在攝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霜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叁人,集于廬山之陰般若雲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率以香華敬薦而誓焉。」這樣看來,慧遠大師以豐隆德業宣導念佛,流風余韻,影響深遠,確爲中國淨土宗的先驅者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慧遠大師的念佛主要是依《般舟叁昧經》,側重于禅觀念佛,也就是于六時中與大衆在法堂中坐禅入定,來觀想佛的相好。這種以觀想念佛爲主…

《淨土祖師昙鸾與念佛法門(白正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