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在原子時代 一、科學與佛法

  一、科學與佛法

  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

  今天的講題是:“科學與佛法”。在未講之前,有兩點須加說明,第一,我選這個講題,似乎自不量力,因爲我既非科學家,又非佛學家,雖說學的是工程,信佛二十多年,卻很少研究,對于科學與佛法,只能說是膚淺的認識,我之所以大膽嘗試,以此爲題,只是一種信心鼓勵,我相信用通俗講法,可以闡明科學與佛法的關系,供大家作爲參考資料,引起追求真理的興趣,至于進一步專門性的研究,有待法師和專家門來竟其全功。我相信,佛法是多方面的,可以用常識去理解,也可以用科學來說明。第二,這次以粵語講述,亦可說是大膽的嘗試,以我生硬的粵語,可能詞不達意,但爲求普及和免除翻譯之煩,試以粵語出之,希望各位原諒。

  科學的定義及科學方法

  何謂科學

  簡單地講,科學是分科之學識,是對事物現象之相互關系作有系統地研究,經過實驗證明成爲公式化之知識,這種知識,便是科學知識,由此而獲得的結論,便是科學的結論。這種科學知識和結論,雖然也是由人類經驗中得來,但科學方法是必須經過實驗的,一種假設須經實驗證明,才能確立,所以通過科學方法而作出的結論,一定能正確地解釋某一種事象,因爲依靠實驗的科學方法,才能避免主觀的臆測和判斷的錯誤。人類對于周圍的事物,各有各的看法和想法,這種看法和想法,多數是主觀的,不一定是對的,譬如人類對天地的想法,起初以爲地是平的,天是圓的,太陽是繞著地面而旋轉,現在大家都知道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這就是科學糾正了人類主觀的臆測。

  科學知識及其演進

  科學對于宇宙實相(REALITY)方面的認識和發展,近世紀來不斷有極其重大的發現,對于宇宙的構成,有了更進步,更具體的認識,現在分兩節來講:

  (1)對原子概念的演進:在十七世紀,人類對物質的認識,認爲任何物體是由一種基本的,不可分的物質微粒所構成,這種物質微粒,稱爲原子(ATOM),它的原義,就是“不可分的”。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道爾登(JOHN DALTON)首創原子說(ATOMIC THEORY)認爲宇宙間一切物質,均由有限的元素構成,元素由同類原子所構成,原子則不可再分。一九一叁年,丹麥科學家波爾(BOYLE),經過實驗而獲得的結論:原子可以分爲兩部分,就是電子和核子,電子圍繞著核子而活動,核子堅實而電子含有磁力線。電學專家法拉第(FARADAY)描述原子的形狀,好似星魚,身體小而手臂長,這一概念,甚爲重要,已打破原有的原子獨立存在的概念,說明了物與物之間在互相攝拒、互相影響、相對地存在,這與佛法內“諸法衆緣生”的哲理可以會通。

  一九○五年,愛因斯坦(EINSTEIN)預測物質與能力可以互相轉變,並認爲極小的物質,可以變成極大的能力。他把物質和能的關系立出一個公式 E=MC*C,E代表能,M代表物質,C代表光速,C就是光速的自乘,換句話說,物質乘光速自乘的數字,就是能。光速每秒叁十萬公裏,即是說極小的物質可以轉成龐大到驚人的能量。如果把一磅煤轉化爲能,就可變成爲9.6乘以10的17次冪磅的能量。(一呎磅,就是把一磅量的物體,高舉一呎的能量。)

  他的預測,已由原子分裂的成功而得到完全的證實,原子不可分裂之說,終于打破了,確切地證實了物質和能可以互相轉變的,而更重要的,把不可想像的假設,——極小的物質變爲極大的能力——成爲現實。這是科學史上極端重要和具有革命性的發展。毫無疑義,對于人類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整個曆史,都將有深遠的影響。

  原子分裂及其它科學上的新發現,對于一般宗教來說,不也啻投下了一枚原子彈,動搖了某些宗教的神造萬物的理論基礎。唯一的例外,就是佛教。科學的發展,不但不足以否定佛教的理論,而且替佛教的理論作了有力的論證。在二千多年前,佛經中就用“芥子納須彌”來說明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收縮的時候,可藏之于芥子,釋放的時候,可以大過須彌山,(最大的山,形容其大。)釋迦牟尼佛在過去講法華經時,一坐就是五十劫,(劫是億萬年的長時間)這就是佛家對時空的體證。在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理論上,如果乘數倍于光速的飛機在太空飛行,時光同樣能不流或倒流,看到過去世的種種事物,這種科學的時空概念,與佛家的時空體證,正複相符。科學界的分裂原子,使極小的物質變成極大的力量,打破了原子不能分裂的理論;在佛教的理論上,如能打破“我執”,同樣可以産生無可比喻的精神力量,不過物理上的力量,可以看到的,精神上的力量,是無法衡量的。用比喻講,覺者破我執後所産生的大智慧與大慈悲,與物質界原子釋放後所産生的光和熱,極爲相似。

  (2)靜的力學概念演進至相對論動的力學概念:牛頓的靜則恒靜,動則恒動的力學概念,對于地球上各種物理現象的應用是適合的,但對于太空外的大宇宙(MACRO COSMIC)和原子內部的小宇宙(MICRO COSMIC)牛頓的定理就無法應用。直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問世,新的力學概念,代替了牛頓定理,它認爲動靜相對,絕對動與絕對靜同樣沒有意義,所有一切物質能力都在相對情形下而存在而發展,甚至時間與空間亦屬相對地存在,由空間的變動才能産生時間的概念。現在太空航行中已證實了這一點。對于此後MINKOVSKY創立四度空間的理論,致關重要,所謂四度空間,即是長、闊、高叁度空間加上時間,(也就是時間加空間)物質在叁度空間內存在,並不能充分描述動的宇宙,必須加添一時間因素進去,才能表達宇宙實相。這便是科學的宇宙觀,這種宇宙觀是科學家以數學方式推求出來的,科學家認識這四度空間的宇宙雖是實相,但無法爲我人意識所了解與思議出來,這正與佛法中所說的“一真法界”,或是“諸法實相”一樣,是不可思議的,至少在這一點上和現代科學家所作出的結論是一致的,正如尤智表君在“佛教科學觀”中所說:“科學愈昌明,佛教的教義愈能發揚光大”。佛教的教義,不只經得起科學的考驗,而且科學上的新發現,更有力地爲佛教教義作了注解。

  科學發達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1)從一般的說,科學發達,促進了人類的物質文明,增進了生活的享受;而另一方面,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特別在都市方面,由于工業發達,人口密集,工作繁忙,生活緊張,都市病的患者日益增多,尤其是物質文明高漲的國家,最近報載,英國心理學家霍士稱:“英國成年人有四分之一都有精神病,原因是由于焦慮與恐懼所致。(見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一日星島日報)其它工業發達的國家,都有類似的現象。即在本港,過去叁月中,就發生了一百○二起自殺事件,這在農業社會時代,是無法想像的,這可說是科學發達對人類所引致的一種不健康情緒。科學豐富了人類物資生活;也爲人類帶來了更多的煩惱!推其原因,主要的不外下列數點:A、過去維系人心的道德觀念,宗教信仰,由于科學發達而逐漸被沖淡了。B、科學本身並未建立新的道德或新宗教,致使人類精神方出現了真空狀態,失卻了精神的寄托。C、物質方面的成就,增加了人類對物欲的享受,所謂欲壑難填,是現代人苦惱的根源!人除了工作、享樂外,就惶惶然無所適從。

  (2)就特殊方面講,科學的發達,論證了四度空間的宇宙實相,建立了科學的宇宙觀,在哲學上自有其極重大的意義,但對一般人說來,艱深的數字公式,並無多大用處。不過以佛學觀點看,這種科學宇宙觀,不違乎佛法內的宇宙觀,無異替佛教理論作了科學的說明!同時也構成了使科學與佛法融會貫通的橋梁,故對于佛教來說,卻是極端重要的發展,必然的,有助于今後佛法的發揚光大!

  對科學應有之認識與評價

  科學豐富了人類的知識經驗,科學提高了物質的利用,科學滿足了人類的生活享受,科學也造成了足以毀滅人類的武器,科學究竟爲人類帶來幸福抑或罪惡呢

  這是運用科學的“人”自己的事,科學本身,原是人類的一種工具,無所謂功過,譬如火,善用之,可以煮餐,不善用之可以成災。現在人類對人生宇宙的真理尚未有正確的普遍認識,內心的貪、瞋、癡、疑、慢無法控製,在這時候忽然擁有了絕大毀滅力的核子彈,無異小孩子手執火把,實屬極爲危險的事,我們需冷靜地去面對現實:

  (1)科學在物質方面的成就,可以增加人類的幸福,也可毀滅整個文化,關鍵所在,還在人類怎樣去運用,是禍是福,仍在人類自己去選擇。

  (2)科學對于精神方面的研究和成就,遠不如物質方面,相對地,在科學領域中,精神方面就顯得落後,因此,雙方發展失卻平衡,實是增加人類種種困惑、煩惱的主因。

  (3)由于科學的發展,某些宗教的理論受到破壞;某些社會道德觀念受到影響;某些人精神上喪失信仰,造成人類精神上的空虛和彷徨。

  (4)科學所作出的宇宙實相的數學公式,很少人能了解它的哲學意義,以致無法成爲一般人追求真理之研究對象,科學所産生出來的“瑰寶”,卻無法爲人普遍享用,以彌補科學所造成的精神上的空虛!

  這些事實,無論我們喜歡與否,無法否定它的存在,也無法使人類的曆史開倒車!今後人類精神上何去何從

  應該把已有的豐富科學知識轉過來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本體;認識知識的本源,才能進而認識宇宙人生的實相和真理!于此,只有介紹佛法來解答及解決這個迫切的問題。

  佛是什麼

  

  佛(BUDDHA)是覺悟的人,就是徹底覺悟人生、宇宙實相(REALITY)的人。在我們這個世界裏,第一個大徹大悟的人,是印度釋迦牟尼(GOTAMA SAKYAMUNI)他徹悟宇宙人生真理,…

《佛法在原子時代 一、科學與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