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耕雲心藥錄——心理疾病篇 卷下▪P3

  ..續本文上一頁錯,很有良心。我沒有跟你相處過,我知道你這個人還是一個好人。但是你不要自己摸索,自以爲是,還是要找一個你信得過的人,人家怎麼講,你怎麼做,那就對了,就這樣。(學禅的四個個基礎解惑)

  九、如何克製妄想?

  問:我白天教書、晚上上課,平常很容易想個不停,想很多事情大都沒有結論。請問 師父,有什麼方法能夠克製妄想?

  答:佛法最重要的是方法,如果你勉強給佛法下個定義:“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如果說這句話還不夠通俗,再加個注釋,那麼成佛就是生命的覺醒,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覺醒的方法。

  不二法門,想與不想是一回事,想即是不想。我要大家多讀《六祖壇經》,大家都忽略了《六祖壇經》最關鍵、最重要的地方。《六祖壇經》真假動靜偈講:“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我也講過這樣的一句話:“若覓真無念,念上有無念”,這個話怎麼講呢?博陵王向牛頭融禅師問道的那一首對答很好,“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若問無心處,不與有心殊。”現在在座的各位,應該都是無心的,但是無心既不妨礙你聽話,也不妨礙你說話,有念、無念也是如此。

  我之所以沒有逐條地跟各位講八正道,因爲八正道的要求在我前後的講話中都已包括了,不必再刻意地把它提出來。在佛講的八正道裏面,就講到“正念”,如果不是爲了非分之念,如果不是只能想不能說,換句話說我們能想的,都可以說出來,那麼你想的都是“正念”。假如我只能想不能說,說出來沒面子,那就不要去想。所謂的“正念”,爲了國家、爲了工作、爲了一個學術……而去思索,那個都無傷,對身體沒有傷害,對修行也不構成障礙。如果毫無目標地去亂想,那叫“妄想”,沒有用的。妄想不但容易心亂,而且容易造成重大的傷害。

  至于說如何才能克製妄想呢?今年的春節我曾經送給各位四句話 —— 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這四句話叫《如意箴》。爲什麼叫《如意箴》?人活得都很無奈,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活得萬事如意,心想事成,這四句話你若做到了,那就萬事如意了。我稍稍講一下前面兩句:

  第一句:時時自覺 —— 自己覺自己,這個叫做修行,也就是我剛才講的“安分守己”,時時做自覺的功夫。

  第二句:念念自知 —— 每個念頭來了都知道,需要想下去的,就繼續把它想下去,一定要找到結論,沒有結論絕不罷休。如果沒有結論,絕不換第二個主題。像這樣的話,我們的思想就變成一個創造力。無論你是想一個學術問題,想一種教學方法,想如何突破老師和學生之間教學上的障礙,這些都是很好的正念。如果你想了一夜,第二天完全都用不上,那叫“妄想”,幹脆就不要想。能夠念念自知,這個人已經進入觀心的第二個步驟,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爲一般人在想什麼都不知道,這個叫“無明厚重”,你知道你有妄想,這表示你很進步。

  你想克製妄想,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要換個主題。你要想,可以,靜靜地想一個有用的主題,比方說靜靜地想一個當前你的工作上、生活上必須突破的問題,或你的修行上必須突破的問題,只想一個主題,而且沒有結論以前,絕不換第二個主題,你可以把它想一年、想兩年,都無妨。我告訴各位,任何一個人把一個主題接著想一個禮拜,有空只想一個主題的話,他都會得到很可貴的答案。那個答案絕對不是沖動,絕對是靈感。

  第二個辦法,你要想的時候,以毒攻毒啊!你念佛、持咒也好,唱唱禅歌也好,都可以把妄想攔住,不要叫無聊的問題持續發生下去。一切的妄想都會傷害你的身體、汙染你的心靈,這個話怎麼講呢?有人說“說火並不會燒口,說說又何妨”,這話雖沒錯,但是我們說一個好吃的東西,尤其是我們一向愛吃又吃不到的,我們說著說著,口水就增多了,雖然還沒有吃,他已經完成消化准備了。我們若講那些黃色的話,就會刺激我們的性激素分泌,産生性沖動。新兵上戰場,平常便秘,槍一響,拉肚子,爲什麼?增加膽汁分泌,膽汁一大量分泌,就增加腸蠕動,所謂嚇破膽,這是有道理的。心理絕對影響生理,心物一元,就是這麼來的。所以要修行就要掌握(降伏)自己,自己拿出方便來,去克製自己的妄想的偏向,克服這些不正常的發展,以正念代替妄想。要想把念頭止住,這是不可能的,但是要以正念代替妄想。(安分守已解惑)

  十、去掉我執,才會有真正的謙虛

  問:內心謙虛,行到極點,可否去掉我執?

  答:謙虛與去掉我執互爲因果,若是沒有我執的人,他是真謙虛;有我執而又謙虛到極點,是假謙虛,那不是真的謙虛。因此,必須真正去掉我執,才是真謙虛。

  當然,你若處處謙虛,不管你去不去我執,“能謙虛”就是一種功德,爲什麼?菩薩是“施無畏”。你若不謙虛,處處跟別人摩擦,給別人製造煩惱,別人的煩惱反射到你身上,你也煩惱。你若處處謙虛,你就給別人製造喜悅,你就有功德,你也活在喜悅中。

  我覺得,真正的謙虛是去掉我執,不是因爲謙虛才去掉我執,所以真正地去掉我執才是真謙虛,不是謙虛以後才去我執,事情就是如此。但是謙虛對于去我執,是有幫助的,因爲去我執是很難的事,你能夠把我執都去得掉,那一切都圓滿。而謙虛也是很難的,我明明會,別人卻說我不會;明明我做得對,他卻說我不對,我若肯承認 ——“你說得對,請你多指教”,就已經開始去我執了,這是互爲因果的。

  你若很謙虛,謙虛到極點,甚至別人誣蔑你、壓低你,把你貶值,你也不生氣,那就是真的去掉我執了。你這個問題很好,謝謝你!(學禅的四個個基礎解惑)

  十一、如何改正不敢放手做事的缺點

  問:我做事情常常不敢放手去做,自覺于情、于理上站得住腳,但常常要問過別人才敢去做,總怕得罪別人。請問師父,如何改正這種習氣?

  答:這就叫做執著。我們尊重別人,小心謹慎,這是個優點。我們人生有很多的毛病,就是因爲不謹慎。因爲不謹慎,就隨便說話;說錯一句話,你要知道,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會有影響的,行爲必有影響,每一個行爲都有影響的。人不是孤立在宇宙之外的,人的每一句話不但影響他的周邊,還影響全世界,影響整個宇宙的靈氣,你不要把自己看小了。《信心銘》說“極大同小,忘絕境界”、“極小同大,不見邊表”,極大不見邊表,極小也是沒有邊表的,你找個微粒子的核心找不到的。所以人謹慎很好,但是執著就不好。

  你以後用一種喜悅、成全、求心安的心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顧慮別人主觀的看法。我們不是爲任何人而活,我們是爲自己而活,自己走自己應走的道路。孔夫子也沒有辦法保證人人都喜歡他,因爲他也有遭人誤會、在陳、蔡絕糧的時候;耶稣是聖人,也沒有辦法保證人人都喜歡他,還被最親近的弟子出賣了。放松自己,不要執著,用愛心,不計得失,但求心安無愧就好了。(解惑錄第二集。信願行證”會後解惑)

  十二、如何對治拘謹、不灑脫的習性

  問:恩師開示“學佛法的基本目的就是求心安”,然而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世上,總常會有我心不安之感,因此常常拘謹而不自在、不灑脫。也時時做反省,自覺在思想、言行上努力盡心盡力,可問心無愧,但是易受環境影響,習于多思多慮,以至于放不下,無法自肯心安,安祥心態也就因而降失,該如何對治?

  答:“如何保持安祥”你都知道,你都很清楚,你今天不是“知”的問題,而是“行”的問題。你所缺乏的是什麼?意志力,就是決心。想做的事,常常忘掉了。你若意志力強,把它堅持下去,你就不會忘記,不會忘記就很好了,心安就喜悅了。

  人若是“不屑人言”,人家怎麼說都不在乎,那這個人很狂妄。反之,假如我們把自己生活的意義建立在別人的好惡之上,那我們自我貶值、自我否定了。因此我們只求心安,保持安祥,絕不有損人利己的念頭,總是爲別人好。爲別人好,不是要別人感覺到我們對他好。比如說小孩病了,我們給他藥吃,我們是爲他好,但是他吃得很痛苦,又哭又鬧,拼命地不吃,你拼命地灌他,你用不著抱歉;類似這樣的事,你用不著抱歉,我們求心安就可以了。像你這個樣子修養很好,還得不到心安,表示你意志力不夠。要死守善道,擇善固執,鍛煉意志力。

  天下的事,事極必反,物極必反,而理極也必反。什麼叫物極必反?你看看,過荒年的時候,那個最不值錢的番薯簽(幹地瓜絲),都是無價之寶。什麼叫理極必反?他研究佛法,深入叁藏,經律論都通達,等到他一旦大徹大悟,見到自性的時候,桶底脫落,什麼都沒有了,“理”真正到了極點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了。

  所以你現在要鍛煉意志力,因爲你做一件事情都不能維持很久,興趣也不能固定地保持很久,這表示說你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自我意志力比較差,以後就練習意志力。你鍛煉意志力,若能像印度的瑜伽術,做很多的姿勢,這個對女孩子很有幫助,又能保持身材的美,又能……,很多優點。瑜伽術不是做強身用的,不要搞錯了,瑜伽術的目的是要鍛煉意志力,所有的苦行都在于鍛煉意志力。苦行什麼時候畢業?如果做苦行感覺很快樂,那就畢業了。如果做苦行都很快樂的話,那這個人的意志力堅強得很,意志如鋼一般的堅強。

  你要鍛煉意志力,因爲你的意志力不夠。那你就每天決定做一件事,由簡單到複雜,或者每天由幾點到幾點,一定做自覺的功夫,不管是任何因素,都不能阻撓,只要不耽誤你的責任義務,不影響到別人,都可以。你能夠這樣堅持下去,能堅持到一個月,每天一個鍾頭,不要說兩個鍾頭,我看你的意志力就會提升。(解惑錄第二集。信願行證”會後解惑)

  十叁、處世常常粘滯,應如何對治

   問:悟心容易息心難,我對人、對事、對物,常因情多慧少,習于粘滯,而難以徹底過化存神,因而…

《耕雲心藥錄——心理疾病篇 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