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耕雲心藥錄——心理疾病篇 卷下▪P4

  ..續本文上一頁隨照失宗。當如何對治?弟子愚昧,懇請 恩師開示“努力精進之道”。

  答:關鍵就在安祥度不夠。心裏不夠安祥,所以才起執著,這是互爲因果的。執著心越重,安祥度越低;安祥度越高,那麼執著心也就越少。

  你要慢慢地培育出一個心安無愧的涵養,做事求心安。在我看來,你應該心安了,爲什麼?你的能力絕對滿足你職務的要求,而且你做人相當溫和,反應相當靈敏,你應該不會有那麼多的壓力和幹擾才對。你現在所要做的就是做笨功夫,笨功夫就是說努力追求並保持安祥。安祥是什麼感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保持安祥的心態,你的問題就會消失,你的關鍵在于安祥度不夠。安祥度不夠,所以自己就不能主宰自己。自己若能夠經常主宰自己的心,你沒有事的時候,它自然就自覺;念頭一起來,自然就知道。你能夠達到這個標准,那麼你所煩惱的狀況就會消失。

  十四、家有精神病患者該怎麼辦

  問:家屬中有位精神病患,時會發作。請問師父,弟子面對家屬中有此情形者,作爲一個修行人,應如何去做,才能夠消災去厄?又如何面對,才能心安學禅?

  答:我感覺到“結果都有原因,原因産生結果”,像這樣的精神病患,他必定有很多原因。這些原因有些是可說的,有些是不可說的。我並不是說不知道,用這個話來搪塞。你也可以這麼看,我是在搪塞你,沒有錯。但實在說,你如何心安呢?悉心照料他,教他、誘導他跟你一起唱禅歌,這樣對他有幫助。

  生老病死苦,人人都有,誰都不能免。而我自己就生病了,我病了也就快到一年了。人有業,就有報,這叫業報。人因爲有業就受報,這是個喜事,猶如我剛才跟各位講的,真正有使命、有任務到這裏(地球)來的人,這種人最倒楣啦!爲什麼?他一錯立刻就倒楣,錯一點立刻就要吃虧。你若不是有任務來的,你錯了以後感覺得很高興,因爲沒有馬上受報,可是結果就很慘。有人專門照顧你,你才能隨業受報 —— 現報(現醒報)。什麼叫現醒報?現在就報,叫你覺醒,叫你懸崖勒馬。跟我學法學得比較虔誠的人或者有這種體驗;你若不是很虔誠,就沒有這種體驗。

  你問這個話:“如何使自己心安呢?”就是悉心照料他、誘導他,自己好好地修行,自己努力保持安祥。自己能夠努力保持安祥,病人就會減輕煩惱、減輕痛苦;不是說你有安祥,他就好了,不敢這麼講,這個話我不敢講。但是因爲你安祥,你接近他,你照料他,他好得會比較快,他也不容易發作。我們禅刊也登過,這個話不是我講的,我講這話就太誇大其詞了;坐骨神經痛、神經病患有讀《安祥集》讀好的,這是大陸航天大學的教授寫的文章,這不是我寫的。而且也有人寫信來說(有一位禅友在大陸也看到這封來信,醫生寫的):“不但神經病,各種病都有因爲看安祥集就看好的。”我若這麼講的話,或許有人會說:“師父!這樣的講法是不是誇張?是不是代替醫藥?這是不科學的。”我也承認這麼說是不科學的,因此我不敢這麼說。但是你若用安祥心悉心去照料他,會減輕你的負擔,減輕你的煩惱,也增加他的健康,增加他的喜悅,對他是有幫助的。我只能這麼講。(解惑錄第二集。信願行證”會後解惑)

  十五、去掉愚昧的方法是離分別

  問:去掉愚昧的方法爲什麼是離分別?

  答:首先,大家不要搞錯了,離分別就是不離分別,不二法門就是這樣子。

  “離分別”,就是“照而不執”,也就是莊子講的“至人用心若鏡”,而不是照相機。若是照相機,一照,喀,就存在這裏。若是鏡子,你來了,它就顯影,你喜不喜歡它,都是一樣,它沒有好惡,王陽明把這個解釋爲“廓然而大公”—— 大公無私,沒有個人好惡;那你走了的話,不管你是美女也好,或是什麼也好,都一樣,也絕不留影爲念。你來的時候,也絕不會因爲你很難看,就不顯影。

  像這樣的話(離分別),不是智慧是什麼呢?一切的喜怒哀樂不會牽引、牽動你的本心,也不會叫你傷腦筋,也不會叫你很累。你若用這種心工作了一天,到了晚上回到家裏,就有一種感覺 ——“今天沒有什麼事情,沒事”。你若是樣樣都去牽動本心,分別心太強,那你就會很累,活得很苦。

  “去掉愚昧的方法爲什麼是離分別?”對啊!你一有執著,就是錯的。明明是假的,你說是真的;明明是真的,你又說是假的。你說人生如幻,既然如幻,把你家裏的錢給我,你幹嘛不幹?所以真假你不要去分別,真假不二。無風不起浪,假的也有素材啊!素材是什麼?就是法身。真假不二,若是有人說“這是空,那是有”,這叫偏見。偏見的人對佛法來講,靠邊站,你講的,根本就不能登大雅之堂。

  爲什麼說離分別就沒有愚昧呢?“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我是大公無私的,你來了,就顯影;你走了,不留影爲念”,那就不勞累,這就不愚昧。愚昧就是執著,一件不如意的事情你記它十年、八年,仇人你也恨他十年、八年,這就沒意思,那你自己浪費了自己的生命,而自己占有了自己性靈的空間,這都是不好的。(作者者座談會)

  十六、如何克服擔心害怕?

  問:日常慣于擔心害怕,這是否與複印慣性有關?我母親就是這樣,如何克服這種心理?

  答:這就是我執,缺乏安全感就是自我執著。因爲我執,就有“我欲”。“我欲”就是我剛剛講的領袖欲、占有欲、支配欲,還有自我保有欲,說我不要被破壞,我不要受傷害,我要永久保存下去,這是長生不老欲,這樣的欲望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只不過“擔心害怕”表示我執比較重一點。而我執重固然是煩惱的根源,而且它常常呈現兩極,對事情上就是“我對”,凡是個性強的人,膽子都小。你不相信,你看!他是兩極,“有”極了以後就是“無”,“無”極了以後就是“有”。

  你要如何克服呢?要保持調和 —— 人際關系要調和,家庭、人格要調和,自己的心理要調和……,這樣就不會擔心害怕了;而且要多唱唱《安祥歌》,多唱《安祥歌》可以吸收生命力,也就是改變自己想念的念波(想念的念波,每個人都不同,等到有些人看得到的時候,就知道每個人的念波都不大一樣)。這樣的話,心裏就無挂礙。

  《心經》講“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挂礙是什麼?就是執著。不要執著什麼。要把自己徹底地認識清楚,很多人基礎工作做得不夠,入門的工作沒做好,也就是反省不由衷,敷衍、不徹底,反省完了,還說我對 ——“我做了那件事固然是不太好,但我是不得已嘛”,還在原諒自己,你就完了。所以不要給自己辯護,要吹毛求疵地找自己的毛病,好好地做一次反省,就不怕了,絕對不怕。

  再說,你學安祥禅,無所謂怕。我這個不是心理治療,我跟你講的是實話,你也沒有什麼值得可怕的了。如果有的話,你就觀想老師,大概有點用,可能有點用,不敢肯定。(作者者座談會)

  十七如何對治「想陰」

  問:「往事渾忘卻」,但我卻容易睹物生情,陷於往事的追憶,也知道「想陰障道」,但不知如何對治?

  答:最直接的辦法,你不要去睹物嘛!不就好了嗎?你不要去睹物,不要去專心看那些不必要看的東西;看那些不必要看的東西,只會浪費生命力。

  「想」並不是不好,這個話很難說明白,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基於不二法門,想就是不想,不想就是想。想是虛偽的,並沒有實體;既然沒有實體,那就是沒有。假如你不是一種自私,不是一種我執,不是一種遮蔽,不是一種私慾,就沒有想陰。

  所以你想要克服這個毛病,就不要去睹物、少睹物。「睹物」養成習慣了,就形成慣性,要不然就沒有修行的必要了。修行就是不斷地修正想念行為,使它合乎「法」,合乎安祥禪,這就是修行。修行不是磕頭、燒香、拜拜、吃素,不是這樣,只要你不斷地修正。「睹物思人」或者「睹物思情」,這些東西都可以慢慢修正的,修正、抽掉那些不好的因子,就沒事了。(作者者座談會)

  十八、如何修正偏去的個性

  問:弟子個性內向,沈默寡言,遇事容易緊張,缺乏自信。請問 師父,如何做才能修正這種偏去的個性?

  答:我的一個藥治百病,還是安祥。這個藥治百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都可以治。

  人爲什麼內向?就是我執太重。比方說,我說這個話,太在意別人的反應;我做一件事,太過于在意別人的評價;處處好像爲別人而活,處處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好像跟別人都有距離、都有隔閡。太在意的結果,就有點“大衆威德畏”,佛經上有這句話;他不敢面對群衆,群衆對他構成壓力、束縛。他若把自己沖淡一點,連“我”都沒有,壓誰呀?讓他去壓好了。但是,能夠做到“無我”,那還是偏,有、無嘛!是兩個極端,你不如做到安祥。

  安祥是“無我”的,現在誰都沒有執著了,我相信你現在絕對不會內向,絕對沒有執著自我,但是你也不會把錢拿來放在別人口袋裏去。“有我”跟“無我”是不二的,你不要太在意別人的存在,不要太執著外境,也不要太執著自己,自我保衛的觀念很重,不要這個樣子。

  佛法特別強調“無我”,人若能夠“無我”的話,就沒有什麼內向、外向。人若“有我”的話,就有了“俱生無明”—— 無明與我同在。若沒有我,無明根本沒處立足,沒有它立足之地。“我”是個最大的壞,因爲你太執著自我,所以才內向,內向是“我執”的一種強烈的發露。“我執”是什麼?“我執”就是衆生痛苦的本源,也就是苦根。

  我執,我大略地說一下。因爲有了“我”,太在意“我”,所以就産生了“我欲”。“我欲”再細分,大概有下列幾種:

  “自我保存欲”:就是說我不能死,我不能受到傷害,因此就貪生怕死。

  “自我占有欲”:這個東西好,若是我的,這多麼好;若不是我的,我想辦法變成是我的,一切的問題都來了。

  “自我支配欲”:你們大家要聽我的,我就開心;你們大家不聽我的,我就要生氣,這是我執的發露。

  “領袖欲”:至于說“…

《耕雲心藥錄——心理疾病篇 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