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領袖欲”,相反地說就是“自我尊嚴”。“自我尊嚴”是什麼?一切的道理我說了就算,一切的是非我講了才對,就是“我對”。
我們的煩惱是來自什麼東西?來自這個人的我執太重。我執太重時會到什麼程度呢?那就是一句話可以形容、可以說明 ——“都是我對,都是你們不對”。你若是這個樣子,你會活得很痛苦,就會活得很慘;你認爲別人都該死,但是別人都比你健康。咦!這就奇怪了,你越不喜歡他,他越健康,你罵他“夭壽”(短命),結果他活到一百歲,你絲毫沒有辦法改變這個事實。
不要突出自我,就沒有內向。“不要突出自我”這句話,說得很輕松,但是辦不到。很多人外向、內向,這是一個人的性情,一生都很難改變的。唯一能改變的,就是王陽明講的:“我的良知猶如金丹一粒,點鐵成金。”我也講:“我的安祥也可以點鐵成金。”你現在絕對不是內向,也不是外向了吧?能救你的,只有安祥;能改變你痛苦根源的,也只有安祥。(解惑錄第二集。“唱禅歌就是修行”會後解惑)
十九、如何破除拘束、內向的我執
問:生性羞澀畏怯,待人謙恭有禮,自尊尊人,處事精細不認輸,愛面子,請問 師父,如何去我執?
答:我都跟你講了,我講了很多了。你刻意地對人謙虛,這是好的;你在別人面前有很多拘束,這是不好的。你若接受我的意見 ——“自他不二”,你跟別人是沒有距離,完全一樣,生命的真實完全是相同的。墨水有藍墨水、綠墨水、紅墨水……,但是氫二氧是相同的,而水分子沒有改變,它的結構式都沒有改變,這個叫“在塵不染”。
你要能夠自我認知、自我肯定,而且你要目中無人,你不要以爲他存在。有個人跟我講:“老師!我一個人練習演講的時候,我講得很好,很有信心呢!可是我到臺上一站,看到底下那麼多人,我一句話也講不出來了,這是什麼道理呀?”我說:“你看錯了對象,底下那些不是人呀,都是傻瓜呀(衆笑),你怎麼講,他也不懂,你只管講好了。”“真的嗎?”“你試試看,就知道。”他就把他們當傻瓜,結果他講得很好。你只管把這些人當傻瓜嘛,當傻瓜也沒有什麼不好意思了,是不是?
有的人拘束,有的人內向,這些是我執的現象。我執越多,越有壓縮感;沒有我,就沒有壓縮感了。我在《觀潮隨筆》寫了一小段 ——“垛生招箭”,你這個靶豎起來了,那槍就打你;靶倒了,他打誰呀?所以你面對這個我執,你就說“根本沒有我”。你若安祥越深,我執越淺。保持安祥久了以後,這個現象就會消失。(耕耘解惑錄第二集。安祥是佛出世的本懷”會後解惑)
二十、常常犯錯卻不自覺就是無明
問: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犯錯卻不自覺,需要別人來點破。是否正見不夠?還是無明垢重?
答:那就是無明垢重,也就是說“你只知不行”。所以學法,我們主要的是要去行,要去做。修行、修行,你要修,你又不行,不行等于不修,我特別強調王陽明的四句話。提到王陽明,當初很多人跟我學禅,我都要他們先學王陽明,他有個究竟話頭,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這講得很好,但是站在佛學的立場,站在不二法門的立場,卻很不好。
我也有個究竟話頭:“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這是我的究竟話頭。你沒有“時時自覺,念念自知”,才有這個現象。所以我要求你去做的,你沒做。你若做了,你念念自知,那你就沒有這個現象,就不會活在無明當中。
什麼叫無明?去找醫生,說:“這兩天情緒特別惡劣,爲什麼?不知道。”醫生說:“這是情緒的周期病。”其實這是無明,你有事情壓在心裏沒有解決的、不滿足的、憤恨的、不滿的,但是你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個叫無明,這個就表示不敬。
我有個要求,我第一次講禅,我講《禅、禅學與學禅》,就講了修行的要領就是要“誠敬信”。“不誠無物”,“誠”是儒家的心法;“敬”就是認真、敬事;“信”就是合理地相信,你若說太陽是黑的,我絕對不相信,你若說太陽是光明的,我相信,要相信真理。像你這樣的修行,誠意不夠、努力不夠。(耕耘解惑錄第二集。安祥是佛出世的本懷”會後解惑)
二十一、反省的入處
問:反省沒個入處,不知從何開始,請老師提示。
答:反省沒個入處,就是反省不夠由衷,馬馬虎虎,隨隨便便,沒有就算了,那就不用反省了嘛!
要由衷,發心,發大心,然後說“我不反省、不改過,煩惱永遠與錯誤同在,毀滅永遠與罪惡同步,當我走向罪惡就是走向毀滅,當我製造錯誤也是在製造煩惱。我要想不煩惱,潇灑自在,一定要找出快樂無憂的原因來。”你不把這些因子抽換,事情永遠不會改變。而抽換這些因子的努力,就是修行。
修行只是改變自己,很多人搞反方向了,總想改變別人,說“這小子怎麼看就是不順眼,這小子拿掃把怎麼這種拿法?不對!那個小子吃飯怎麼嘴巴直響,像個豬……”這都是你生氣的原因、誘因。可是你沒有想到,你不但吃飯嘴巴響,而且你睡覺時聲音更大。
人要向內收斂。人決心要了解自己,決心要改過遷善,那是個決心的問題,所以要有心力,心力跟反省有直接的關系。若沒有心力的人,那麼反省就要由衷。什麼叫由衷?這不是勉強,這不是一種工作、一種負荷,而是一種享受,這是一種自我開發,比叁溫暖還享受,你要有這種想法。然後你說“我若不反省,就不能認識自己。連自己都不認識,還說能了解別人,那是欺人自欺,我應該先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我們若反省、認識自己以後,就會發現這個宇宙有太多不公平的現象了 —— 什麼人爲萬物之靈啊?其實人比狗都不如。這個話說得好像太過分?其實不過分。你看那個狗,它的主人再窮,它都不會棄暗投明,它一定跟著你;你不喂它,它也跟著你;來了生人,它還是在叫,盡忠職守。人則不然,人很現實,人很追逐名利,不講道義。人雖爲萬物之靈,多出一個思維能力跟智慧的成分,但是人在本能上超過所有的動物,狗一年發情一次,人不要說每天發情,有些人甚至每個小時都在發情,這個可惡得很。人若不管住自己,人就會毀滅自己。你看你這樣子活著,你怎麼能說你光明磊落呢?愛說笑,沒這回事,那怎麼可能呢?
所以透過了反省,你才認識自己。找到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再不會洋洋自得 ——“高人一等”。當你看到你赤裸裸的真相時,你說“我實在不是個玩意兒,不是個東西”,那你就一切的罪惡瓦解冰消。但是你必須有個基本前提,就是不再犯。你若明知故犯,明明知道這個是壞的,還去做,你若硬說“罪性空”,空不空?你試試就知道,不會空的。(牛的禮贊解惑)
二十二、要掃除妄念就必須多多持咒、唱禅曲
問:弟子平時雖以持咒、唱禅曲克製妄念,但于持咒、唱禅曲之當下,還是妄念不斷,如何克服?
答:這就是說你持咒、唱禅曲做得還不夠。但是你的努力已經顯出功效來了,可以知道自己的妄念不斷;你平常不唱禅曲、不持咒時,你每一秒鍾都有妄念,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自己有妄念而不知道,這是典型的無明。你自己有妄念而自己知道,這是我講的“念念自知”,那已經是有進步了。而知道的目的,就是要你掃除妄念。掃除妄念,就是說要到達心如明鏡。《六祖壇經》講的“心如明鏡臺”,心如明鏡就是本來無一物,就是恢複到原來的本心。能夠恢複到本心,那就是成功。(解惑錄第二集。信願行證”會後解惑)
二十叁、常自生煩惱、好惡心重怎麼克製?
問: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常爲別人一句話而自生煩惱,好惡心很重,自己也知道不好,但是不易控製自己的心,請問 老師,究竟要怎樣做才能克製?
答:怎樣克製?只有安祥。你沒有安祥,所以太著相,做事情著相,對人也著相。你如果有了安祥,就有金剛心。金剛心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只活在責任義務裏求心安就夠了。你要努力提高安祥度,安祥度加深了,自然就契入離執禅定。離執禅定是修禅的起點,也是“身去身來本叁昧”,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這個是什麼?就是安祥。能夠不離安祥,就不會執著,不起分別心,一切就淡化了,要學“用心如鏡,過化存神”—— 用心像一面鏡子,男的來了是男的,女的來了是女的,臉上長了雀斑都清清楚楚,但是過去了就沒有了,不感光、不留影爲念,這樣活才省心省力,切莫對什麼都執著它。像你這樣,多唱《自性歌》、《安祥歌》就可以了,每天有興趣就唱。修行好的人,唱《杜漏歌》,一切漏洞都沒有了,就是真無漏。真無漏即是無執禅定,那就到家了。(“耕雲禅學基金會春節聚會”解惑)
二十四、“看別人不順眼”是煩惱的來源
問:“我總覺得別人對我不好,連做夢也是如此。”另外一個問題:“某人並無得罪我之處,但我見他一舉一動皆覺討厭,明知不對,但是改不過來。”應如何對治?
答:我不是說嗎? ——“煩惱從哪裏來?”“煩惱從人來。”如果你一個人在地球上,你活不下去了;如果有很多人,你活得下去,但是你活得很苦惱,因爲人都是有點幹擾性的,他都會幹擾你。但是你必須有自尊自信,你若沒有自尊自信,不夠堅強,你就沒有心力。像玄奘大師、法顯大師,通過絲路到印度取經,來回路上就要走十幾年,沒有心力的人是不行的,他甯可上吊,他受不了。修行需要心力。
很多人都是看著別人的臉色去生活,我講過一句話:“我們生命的意義跟價值並不建立在少數主觀、偏見者的好惡之上”,請你記住我這句話。如果你的生命意義跟價值建立在別人主觀、淺見的好惡之上,你這個人活得沒有什麼價值、沒有什麼意義,不值得一提了。不要爲別人的好惡而活,我們活著只求心安。
有很多人說“你們禅學會沒有戒律”,我們活得已經夠不自由了,再加幾條戒律有什麼必要?我們有一條戒律,誰若…
《耕雲心藥錄——心理疾病篇 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