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點亮智慧人生

  點亮智慧人生——20120603索達吉堪布對四衆弟子的希望和建議

  ◎ 一個希望

    今天,我和在座的道友們一起,重溫幾個簡單的佛教理念。

  學習佛法,對佛教徒而言,是至爲重要的。世間任何一門知識,都需要先學習、再實踐,在充分掌握其規律之後大膽創意;學佛也要先學習佛陀的法教,再親身修持、體驗,而後將佛法的精神傳遞給衆生。現今時代,先進的科學技術,爲佛教徒打開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之門。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光碟和電子書等方式研學佛法。我經常想,這一定是諸佛菩薩的加持!對此,佛教徒一定要充分意識並利用。

  你們千裏迢迢來喇榮參加法會,法會結束之後,又不得不回到城市的汪洋大海中。你們都有各自的家庭、工作、生活和學習,我們要找到你,是那麼不容易;你要找到一個能夠托付的寺院,也是難而又難!漢地的寺院是那麼少,人又是那麼多,即使你懷著忐忑之心,來到一座寺院,寺院也不一定能滿足你的追求和渴望。而網絡,向你提供了一個次第深入佛法的機會,你可以足不出戶,像山中的修行人那樣通達並修行佛法。佛教徒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通過網絡來學習佛法。

  佛陀在戒律及其它經典中強調:希求解脫之人,一定要長期依止善知識。佛陀並沒有說:“上師的法體殊妙莊嚴,你要天天瞻仰;上師的法音,即使是上師的哈欠之聲也美妙動聽,你要天天聆聽。”在具德上師的相續中,蘊藏著豐富的佛法寶藏。依止上師,就是隨學上師的意趣和一言一行,就是要獲得上師心中深藏的法,自己不斷地修習。如果依止上師,卻對上師心續中深邃的智慧一無所獲,所謂的學佛,也只是一紙空文。

  世間有那麼多在家佛弟子,如果每人依止一位善知識,可能沒有那麼多上師;如果共同依止一位上師,上師又不一定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而依靠網絡光碟等途徑,一樣可以依止善知識,獲得佛法的精髓要義。有些道友雖然不在上師身邊,但比山裏一些出家人修行更優異。那些人天天跟著上師、目不轉睛望著上師,就是不好好學習佛法、不實地修持,最後,他們會一無所得。而遠在城市的一些佛教徒,在聞思上師所傳的法教之後,真正改變了相續。

  現在,很多人爲了學佛而上網,包括老年人,這麼做很有必要。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居士說:“我一定要聽課,要好好學習佛法。我讓孫女幫我裝好電腦,我直接上就行。”老年人到山上或寺院聽法是不現實的,通過在家上網的方式學習,一樣能夠獲得大乘佛教智慧和悲心的意義。

  21世紀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佛教徒一定要與時俱進!所謂與時俱進,不是像世間人那樣標新立異,而是要利用現代科技,在不被網絡染汙自心的前提下,將上師充滿智慧、直指心性的開示,融入到心靈深處,運用在家庭、工作和生活中,調伏自己無始以來那顆桀骜不馴的心。

    ◎七點建議

  1. 在家佛教徒的責任:家庭、工作、修行

    在家佛教徒有叁種責任,第一是家庭的責任。本來,這不需要我來說明,但是在現實中,不強調這一點似乎不行;第二是工作的責任;第叁,你是一個佛教徒,與世間之人不同,你有修行的責任。

  一些佛教徒在學佛之後,對父母、丈夫或妻子兒女不聞不問、漠不關心。他們每天念《普賢行願品》、看光盤,引起家人強烈不滿,致使家中硝煙彌漫,經常處于一觸即發的緊張狀態中。由于學佛受到了阻擾,他們對家人深生厭離,一心渴望像山裏修行人那樣,過清修的生活。但是,他們出離塵世之心未必真實堅固,也許只是一時的逃避。出家後不久,由于環境艱苦、生活單調,修行艱難,他們又開始思念城市的舒適和便利,想回去過一種自由自在的世俗生活。如果佛教徒與家人長期冷戰,對佛教團體乃至整個佛教的發展不一定有利。

  在家人瑣事纏身,今天同學生日,明天親戚結婚……佛教徒既不能和他們同流合汙,也不能過于極端,有違世間的禮儀和規則。作爲一個佛弟子,應該盡量隨和、仁慈和體恤。一些修行要訣中說:世人之所爲與我之所爲,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完全百依百順也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你要從內心關注他們暫時和久遠的利樂,不能徹底抛下和放棄他們。在世間人非常重視的一些事情上,你要隨順他們;在不殺生等關鍵的問題上,你要把握原則。要利用一切剩余時間來修學佛法。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後出生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出家後,父母無人贍養,孩子沒有人撫育,家中會出現一系列困窘的局面,甚至難以爲繼。我們都是在父母的溫柔呵護下長大,父母和子女,是我們人生的一種責任。在我們短暫的此生中,如果盡自己的一生精進學修,學佛的時間也不算短。盡到家庭義務,是在家居士的第一個責任。

  第二是對工作的責任。有的人本來擁有驕人的職業,但學佛後不久,就棄之如敝屣。在現代社會中,要找一個好職業相當不易。你有沈重的生活壓力,因爲一時看破紅塵,就輕易抛棄了工作,最後走投無路,陷入非常可憐的境地。

  其實,在工作的同時,你可以對你的領導、同事和下屬慈悲以待,以大乘菩提心開顯宇宙人生的實相,闡揚大乘佛法的寶藏。你的工作,就是度化衆生的道場。你身邊的人本來不信佛,由于你的悲心和智慧、你出衆的能力、你的聰穎和善巧,最終,你可以讓他們的心歸向佛法。你要對工作認真負責,爲你身邊的人樹立一個新時代佛教徒的形象,一個楷模。

  有的佛弟子各方面都出類拔萃,有的人最初精進苦行,抛棄配偶子女和工作,一心想在今世就取得出世間的成就。但是,當所有壓力都集于他一身,他又無法承受。最後,他爲了現世的利益,與人同流合汙,徹底放棄學佛,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

  人們認爲,只要生活優裕、家庭美滿、工作出人頭地,人生也就不過如此了。但我們是希求解脫之人,與世間人不同。所以,第叁個最重要的責任,就是不間斷修行。如果你天天高朋滿座,就會斷送自己的解脫慧命。因此,無論你身處怎樣的環境,都要堅持修學佛法。或許,你會遭遇家人、同事、朋友的不解和質疑。這時,你要有面對的能力,有應對的准備和方法。你要在這方面下功夫,只要你具足機智和善巧,一切會吉祥如意的。

  在漢地城市中,有許多成功人士。他們家庭和睦,在企業中肩負要職,個人的修行也相當優秀,基本圓滿了所有課程。當然,他們疲憊不堪,沒有娛樂和閑暇。學院裏精進的修行人,連星期天也會用于學修,但大部分出家人還是會稍事休息;而學會的道友在一周緊張的工作之後,周六和周日都要共修學習。家人難以理解,你周末跑到哪裏去了?爲什麼不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作爲佛教徒,相信你有能力讓你的家人不僅信賴你,而且支持你。不間斷修行,這就是在家佛教徒的第叁個責任。

    2.佛教道場應當聞思、實修、傳播佛法

    接著,我想對以漢地爲主的道場,提出我的幾個建議。所謂的佛法,就是教法和證法。教法是由聞思叁藏十二部而得到的;證法是將佛陀的教法,在相續中數數修行,成爲與你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道場應該具備什麼?不是巍峨的佛像、不是香煙繞梁、信衆如雲,當然,如果這些一應俱全,也非常好。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要學習顯密經論並潛心串習,而後,將釋迦牟尼佛的精神傳遞到其他衆生的相續中。

  如果一個道場或寺院不具足這叁法,即使佛菩薩像修葺得殊妙莊嚴,周邊林木幽深,令人心曠神怡,這個道場依然是不圓滿、不完整的。因爲,一個寺院的根本——它的精要和靈魂就是聞思修行。

  在雪域舉辦的研討會上,我們對藏地寺院提出這樣的要求:寺院,要起到寺院的作用。人們來到寺院,是出于對博大精深的佛教的敬畏和興趣;是因爲虔誠的信仰和對解脫的渴望。如果寺院不給他們提供學習論疏和修行竅訣的機會,不起到傳播和弘揚佛法的作用,這些人就會懵懵懂懂地來,迷迷糊糊地去,得不到任何實際的利益。

  當然,他們會在佛菩薩像前磕頭、燒香、許願說:“請佛菩薩保佑我孩子平平安安、考上大學,保佑我丈夫身體健康……”諸佛菩薩的加持力不可思議,他們也可能如願以償,這麼做無可厚非。但是,在釋迦牟尼佛真正的法教中,如果沒有聞思修行,凡是和寺院相關的一切人,都是盲目而行。

  在雪域藏地,一些寺院的僧侶及周邊的百姓,具有相當高的佛學素質。他們既能講解深奧的教典,又知道如何在心上修行。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顆忘我利他的心,會盡他們的一切力量,把諸佛菩薩的心要寶藏傳遍四方。

  我覺得在漢地的道場中,真正的寺院不算多。但是可喜的是,一些學習顯密經論的小型佛教團體正在蓬勃興起。比如學會的道場、居士林、佛教中心……如果佛教徒聚集在一起,只是聚餐閑聊,就沒有些許意義;即使天天諷誦經文,也意義不大。誦經雖然是一種善法,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要通曉佛法的內涵和精髓。

  爲了讓衆生獲得佛法殊勝的利益,上師法王如意寶殚精竭慮、不遺余力。喇榮五明佛學院從二十多年前就開始廣弘佛法。不久前,我去壤塘覺囊派、噶舉派的一些寺院。在覺囊派的一個道場中,有300多人正在進行爲期叁年的閉關,300多人正在聞思經續論典。我班門弄斧,爲聞思的僧人傳講了時輪金剛的六加行。

  我驚訝地發現,這些寺院的法師都是出自喇榮五明佛學院。其中一位還做過我的鄰居,我有些眼熟,卻叫不出他的名字。當時,他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修行人。在佛學院中,這些出家人鮮爲人知,一旦走出山門,卻能在幾百人面前廣引博征,宣講五論,而且非常圓滿和成功。所以,我希望正在學習學院課程、具有殷切利他心的在家學子,未來能在不同的環境中廣弘佛法。只有佛法興盛,衆生才能安樂。這就是我對佛教道場的叁點建議。

    3.道場負責人應具備人品、智慧、利他心

    無論是寺院住持、居士道場的組…

《點亮智慧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