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點亮智慧人生▪P2

  ..續本文上一頁織者或佛學小組的組長,最首要、最根本的條件,就是德行高尚。如果是出家人,則要嚴持律儀。假如一個人戒律清淨,人格穩重、可靠,在這個基礎上,爲人正直、心地敦厚善良,就像上師法王如意寶在《教誨甘露明點》中所說的那樣,要具足賢善人格的功德。

  第二,負責人要有智慧。一個人如果人格卑下,就會無惡不作;如果智慧淺薄,就會把好事變成壞事,把團隊引往錯誤的方向。前不久,在一個二叁十所寺院參加的研討會上,我提出:“不管是活佛還是堪布,寺院最主要的負責人,應當具有很高的綜合素養,尤其是廣博的佛學知識和修證智慧。因爲寺院是知識分子的團體,如果管理者不是知識分子,人們就會不服。”在現在這個時代中,誰也不會服誰。除非管理者是真正具有水准和能力的人。

  以前,在一些偏遠地區和以老年人爲主的學佛團體中,由于人們的文化程度較低,我們只能從發心的人中選出一位負責人。但以後,希望各地在遴選負責人之時,一定要選智慧出衆的人。世間選舉一位村長,也需要一定的水平;錄用一位幼兒園或小學老師,也要經過各門學科的考試,如果總分不夠,就不會錄取他。佛教群體是智者的群體,智者團體的負責人必須是一位智者!否則,團體之中,人人都具有一定的素質,管理者卻缺乏取舍和決策的能力,這怎麼能行!

  無論是藏地還是漢地,有些寺院的最高管理者,顯現上學疏才淺,一旦權力掌握在他們手中,他們就會因循守舊,壓製一切建設性的創意。即便下面的人試圖發揮寺院的作用,提出高瞻遠矚的建議,也不會被他們采納和實施。現在是21世紀,智慧淺陋之人,已越來越不適應這個時代。

  第叁,要有利他心。負責人如果具有人格和智慧,卻沒有利他心,就不會關心這個團體,包括外界與之相關的一切,他都會漠然處之,不予重視。作爲一家之長,至少要對家人負責;一個團體的負責人,最關鍵的就是一切時分都思維利益他衆的心。無論是寺院還是居士團體的負責人,一定要有人格、智慧和利他心。有了這叁法,其他的一切功德都能圓滿。

  《君規教言論》中說:在這個世間中,所有功德都聚集于一身的君王很難尋覓。但是,一定要具足這最根本的叁點。這就是我對道場負責人的叁點希望。

    4.佛教徒需要信心、大悲、智慧

    佛教徒應當具備哪些要素?顯宗有顯宗的條件,密宗有密宗的資格。作爲一個佛教徒,至少應當具備叁樣。第一是信心,第二是悲心,第叁是智慧。佛教徒與其他人不同,對佛陀、甘露妙法和具相上師如果沒有信心,那麼,無論你擁有怎樣的頭銜和聲望,都無濟于事。許多知識分子對佛教抱有好感,但就是沒有信心。佛教徒與非佛教徒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就是信心之別。

  爲什麼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講皈依時,著重強調了叁種信心?沒有信心,就不會皈依;不同的信心,有不同層次的皈依。信心是入門之基,沒有信心,就沒有資格入門。佛經中說:沒有信心之人,如同種子被烈火焚燒殆盡,善法的妙藥功德,一絲一毫都不會在他心中産生。

  第二,大乘佛法的基礎,就是對一切衆生的悲心。沒有悲心就會鐵石心腸,視生命如草芥。你會一邊念經,一邊打蚊子、殺螞蟻。如果沒有悲心,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獲致證悟的菩提心就不可能産生,沒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佛子。

  第叁,佛教徒要有智慧。這幾年來,我到過很多地方,相比從前,佛教徒的佛法素養有了很大提高。以前,我每到一地,心裏都有一種說不出的心酸和慨歎:假如這些人了解佛法的內涵和意義,該多麼好!他們是那麼虔誠、那麼有信心,卻對佛法一無所知,多麼地可憐!

  雖然各地佛教徒有了較大的進步,但迄今爲止,不要說佛法深奧廣大的意義,有些人連基本的佛理都不懂,讓人十分悲憫。昨天,我遇到一位居士。他說:“有些佛教徒比非佛教徒還要迷信!”有些人平時也不重視學習,比不學佛的人還要迷信無知。

  一些參加金剛薩埵法會的人,不僅受過皈依戒,還得過密乘大圓滿灌頂,卻對密法法本和出家人的法衣滿不在乎,在上面任意跨越。法本就像佛像一樣,不能踩、不能跨。如果這麼做,受過皈依戒的人,就會失壞皈依戒的戒體。

  我在傳講《入菩薩行論》和《前行》時,都再叁提醒過,只要是學會學員,都知道如何恭敬叁寶所依。《大圓滿前行》中說:“出家人的叁衣,哪怕是一塊碎片也不能跨越,一定要恭敬頂戴。”學院的出家人在經堂走路時,都特別小心翼翼,盡量讓別人歸攏法衣和法本,不會在上面跨越。

  從這一小小的舉動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有的人自以爲是,認爲自己無所不知,但由于沒有次第系統地學習顯密經續,連基本的佛法常識都不懂。他們的行爲,與經論的要求相去甚遠。因此,佛教徒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所謂的佛教團體,如同群盲一樣,對自己、對衆生,不可能成辦任何利益。

  近幾年來,各個地區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前進的步伐不能停頓、終止,還需要不斷地深入。提高佛教徒的綜合素質,不僅是我的責任,也是你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否則,在任何一個場合,或者在其他宗教徒面前,一些佛教徒的言行,讓我們深感羞愧,無地自容。學會裏一位大學老師說,本來,他認爲弘揚佛法是堪布和上師的事,現在,他終于明白,弘揚佛法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你們應該回憶,每天念誦的發心儀軌是怎麼說的?在座的每一個人,不論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有弘揚佛法、利益衆生的責任。

  有些人經常說,我是這個寺院的法脈傳承,那個上師的根本弟子……除此之外,對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漠不關心,這對整個佛教的發展是相當有害的。我們是否聽到過基督徒說,我是這個牧師的、那個神父和教堂的?他們都一致贊歎基督的慈悲,思考的是如何發揚基督的濟世精神,怎樣播種寬恕、喜樂、讓大愛充滿世界。由于他們卓越的努力和團結的力量,致使他們的教法傳遍人間。

  佛教徒卻作繭自縛,將自己禁锢于一個狹隘的概念中,開口就是我的上師是如何了不起。有人這麼贊歎我時,我也深感不悅。你如果對某位上師深具信心,不需要把信心變成嘴上的泡沫,發出空谷回聲。

  大家要感恩釋迦牟尼佛,要贊歎佛教的殊勝和偉大。只有這樣,佛教徒才會親如一家。否則,這位上師有一群弟子,那個上師有一群弟子,上師與上師之間,弟子與弟子之間,矛盾重重、互相隔閡乃至對立,這樣,佛陀的法教永遠也不會有廣弘的機會。佛教徒要有廣大的智慧,要精誠團結。是顯宗或是密宗,是藏傳抑或漢傳南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麥彭仁波切也說過:“佛教的各宗各派就像是一對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畢竟,你的父母是同一個,彼此應該相親相愛,而不是兄弟相煎,以一種偏狹的意識互相競爭、拉攏弟子。

  學會也要求不幹涉任何上師,不拉攏其他教派的弟子。未皈依之人多如繁星,如果能讓他們皈依叁寶,是對他們最大的利益;已經皈依叁寶之人,拉來拉去,都是在一個大家庭中,沒有些許意義。對具相上師而言,是從來不會缺人的。真正的上師不需要弟子拉人來填補空缺,不需要弟子關心上師弟衆的數量。我對佛教徒提出的第叁個要求,就是佛教徒一定要有智慧。

    5.藏地大德應以弘法爲主、基礎法爲主、素食爲主

    依靠叁寶的加持,近年來,很多藏地大德去漢地弘法,總體上是非常可喜的。畢竟,人人都有好奇心,如果最初沒有值遇上師,就不會皈依佛門,也不會有日後的修行。假如因緣不具足,這一切都不可能實現。但是,上師們到漢地,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回顧我爲漢地四衆道友傳法的經驗,對此,我也有叁個建議。至于是否接受,你們酌情而定。

  上師到漢地,第一不要化緣,而應以弘法爲主。化緣對佛教是相當有害的。作爲上師,不論是灌頂、傳法、皈依和念傳承,都要以利益衆生的心出發,不能摻雜其它目的。但是我確實發現,有些上師不是爲了弘法而去漢地,有的佛弟子也對傳播佛法漠不關心。這種做法,對自他、對佛教都是相當不利的。

  我經常對漢地的大德說:“你們應以弘法爲主。”在漢地,一些寺院成爲工商局、旅遊局和地産商開發的景點,根本體現不出佛教原有的精神和特色。寺院如果不弘揚佛法,就會成爲靠門票、經忏和旅遊業生存的營利場所。一場佛事需要多少錢,付錢才能超度,不付錢就不給念經。這樣,寺院就會淪爲金錢的奴隸。如果這種惡習廣爲流傳,未來的佛教究竟會變成什麼樣?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浩瀚如海,但迄今爲止,大多數佛弟子尚未獲得它甚深的智慧和力量。究其根源,上師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爲他沒有弘揚大乘佛教的內涵和精神,他們以建築爲主,以化緣爲主,以各式各樣表面上的善行爲主。以這個原因,那些皈依他、信仰他的人,也都是忙于形象上的善法。因此,我建議上師們去漢地時,一定要以弘法爲主。傳播大乘甚深和廣大的教義,是我們的第一責任。

  第二,要以傳基礎法爲主。很多上師直接傳最高的法,什麼本來清淨、任運自成、大威德……直接灌頂,連灌頂需要守護的誓言都不宣說。暫時,弟子看上去信心十足,似乎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從究竟上來說,這種做法卻相當危險。就像摩天大樓需要從最底層建起,依靠深厚、堅固的基礎,才會有高入雲霄的壯觀景象。而現在的佛教徒,只念了一點皈依,就高攀大手印、大圓滿等正行法,其結果會像城市的爛尾建築,由于缺乏資金、手續不全、老板逃之夭夭,最後不得不被迫終止。

  同樣,有些人在基礎法上蹒跚不前,這樣,即使你得到一個大法,也只是名相上得到。你的相續尚未成熟,暫時來說,得深法也未嘗不可,但從長遠而言,對你沒有利益。就像造一所公寓,你不打地基,造完後將它裝修一新。從表面上看,它和其它公寓沒有差別…

《點亮智慧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