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点亮智慧人生▪P2

  ..续本文上一页织者或佛学小组的组长,最首要、最根本的条件,就是德行高尚。如果是出家人,则要严持律仪。假如一个人戒律清净,人格稳重、可靠,在这个基础上,为人正直、心地敦厚善良,就像上师法王如意宝在《教诲甘露明点》中所说的那样,要具足贤善人格的功德。

  第二,负责人要有智慧。一个人如果人格卑下,就会无恶不作;如果智慧浅薄,就会把好事变成坏事,把团队引往错误的方向。前不久,在一个二三十所寺院参加的研讨会上,我提出:“不管是活佛还是堪布,寺院最主要的负责人,应当具有很高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广博的佛学知识和修证智慧。因为寺院是知识分子的团体,如果管理者不是知识分子,人们就会不服。”在现在这个时代中,谁也不会服谁。除非管理者是真正具有水准和能力的人。

  以前,在一些偏远地区和以老年人为主的学佛团体中,由于人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我们只能从发心的人中选出一位负责人。但以后,希望各地在遴选负责人之时,一定要选智慧出众的人。世间选举一位村长,也需要一定的水平;录用一位幼儿园或小学老师,也要经过各门学科的考试,如果总分不够,就不会录取他。佛教群体是智者的群体,智者团体的负责人必须是一位智者!否则,团体之中,人人都具有一定的素质,管理者却缺乏取舍和决策的能力,这怎么能行!

  无论是藏地还是汉地,有些寺院的最高管理者,显现上学疏才浅,一旦权力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就会因循守旧,压制一切建设性的创意。即便下面的人试图发挥寺院的作用,提出高瞻远瞩的建议,也不会被他们采纳和实施。现在是21世纪,智慧浅陋之人,已越来越不适应这个时代。

  第三,要有利他心。负责人如果具有人格和智慧,却没有利他心,就不会关心这个团体,包括外界与之相关的一切,他都会漠然处之,不予重视。作为一家之长,至少要对家人负责;一个团体的负责人,最关键的就是一切时分都思维利益他众的心。无论是寺院还是居士团体的负责人,一定要有人格、智慧和利他心。有了这三法,其他的一切功德都能圆满。

  《君规教言论》中说:在这个世间中,所有功德都聚集于一身的君王很难寻觅。但是,一定要具足这最根本的三点。这就是我对道场负责人的三点希望。

    4.佛教徒需要信心、大悲、智慧

    佛教徒应当具备哪些要素?显宗有显宗的条件,密宗有密宗的资格。作为一个佛教徒,至少应当具备三样。第一是信心,第二是悲心,第三是智慧。佛教徒与其他人不同,对佛陀、甘露妙法和具相上师如果没有信心,那么,无论你拥有怎样的头衔和声望,都无济于事。许多知识分子对佛教抱有好感,但就是没有信心。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信心之别。

  为什么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皈依时,着重强调了三种信心?没有信心,就不会皈依;不同的信心,有不同层次的皈依。信心是入门之基,没有信心,就没有资格入门。佛经中说:没有信心之人,如同种子被烈火焚烧殆尽,善法的妙药功德,一丝一毫都不会在他心中产生。

  第二,大乘佛法的基础,就是对一切众生的悲心。没有悲心就会铁石心肠,视生命如草芥。你会一边念经,一边打蚊子、杀蚂蚁。如果没有悲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获致证悟的菩提心就不可能产生,没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佛子。

  第三,佛教徒要有智慧。这几年来,我到过很多地方,相比从前,佛教徒的佛法素养有了很大提高。以前,我每到一地,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和慨叹:假如这些人了解佛法的内涵和意义,该多么好!他们是那么虔诚、那么有信心,却对佛法一无所知,多么地可怜!

  虽然各地佛教徒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迄今为止,不要说佛法深奥广大的意义,有些人连基本的佛理都不懂,让人十分悲悯。昨天,我遇到一位居士。他说:“有些佛教徒比非佛教徒还要迷信!”有些人平时也不重视学习,比不学佛的人还要迷信无知。

  一些参加金刚萨埵法会的人,不仅受过皈依戒,还得过密乘大圆满灌顶,却对密法法本和出家人的法衣满不在乎,在上面任意跨越。法本就像佛像一样,不能踩、不能跨。如果这么做,受过皈依戒的人,就会失坏皈依戒的戒体。

  我在传讲《入菩萨行论》和《前行》时,都再三提醒过,只要是学会学员,都知道如何恭敬三宝所依。《大圆满前行》中说:“出家人的三衣,哪怕是一块碎片也不能跨越,一定要恭敬顶戴。”学院的出家人在经堂走路时,都特别小心翼翼,尽量让别人归拢法衣和法本,不会在上面跨越。

  从这一小小的举动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有的人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但由于没有次第系统地学习显密经续,连基本的佛法常识都不懂。他们的行为,与经论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佛教徒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所谓的佛教团体,如同群盲一样,对自己、对众生,不可能成办任何利益。

  近几年来,各个地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前进的步伐不能停顿、终止,还需要不断地深入。提高佛教徒的综合素质,不仅是我的责任,也是你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否则,在任何一个场合,或者在其他宗教徒面前,一些佛教徒的言行,让我们深感羞愧,无地自容。学会里一位大学老师说,本来,他认为弘扬佛法是堪布和上师的事,现在,他终于明白,弘扬佛法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你们应该回忆,每天念诵的发心仪轨是怎么说的?在座的每一个人,不论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有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责任。

  有些人经常说,我是这个寺院的法脉传承,那个上师的根本弟子……除此之外,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漠不关心,这对整个佛教的发展是相当有害的。我们是否听到过基督徒说,我是这个牧师的、那个神父和教堂的?他们都一致赞叹基督的慈悲,思考的是如何发扬基督的济世精神,怎样播种宽恕、喜乐、让大爱充满世界。由于他们卓越的努力和团结的力量,致使他们的教法传遍人间。

  佛教徒却作茧自缚,将自己禁锢于一个狭隘的概念中,开口就是我的上师是如何了不起。有人这么赞叹我时,我也深感不悦。你如果对某位上师深具信心,不需要把信心变成嘴上的泡沫,发出空谷回声。

  大家要感恩释迦牟尼佛,要赞叹佛教的殊胜和伟大。只有这样,佛教徒才会亲如一家。否则,这位上师有一群弟子,那个上师有一群弟子,上师与上师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矛盾重重、互相隔阂乃至对立,这样,佛陀的法教永远也不会有广弘的机会。佛教徒要有广大的智慧,要精诚团结。是显宗或是密宗,是藏传抑或汉传南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麦彭仁波切也说过:“佛教的各宗各派就像是一对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毕竟,你的父母是同一个,彼此应该相亲相爱,而不是兄弟相煎,以一种偏狭的意识互相竞争、拉拢弟子。

  学会也要求不干涉任何上师,不拉拢其他教派的弟子。未皈依之人多如繁星,如果能让他们皈依三宝,是对他们最大的利益;已经皈依三宝之人,拉来拉去,都是在一个大家庭中,没有些许意义。对具相上师而言,是从来不会缺人的。真正的上师不需要弟子拉人来填补空缺,不需要弟子关心上师弟众的数量。我对佛教徒提出的第三个要求,就是佛教徒一定要有智慧。

    5.藏地大德应以弘法为主、基础法为主、素食为主

    依靠三宝的加持,近年来,很多藏地大德去汉地弘法,总体上是非常可喜的。毕竟,人人都有好奇心,如果最初没有值遇上师,就不会皈依佛门,也不会有日后的修行。假如因缘不具足,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但是,上师们到汉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回顾我为汉地四众道友传法的经验,对此,我也有三个建议。至于是否接受,你们酌情而定。

  上师到汉地,第一不要化缘,而应以弘法为主。化缘对佛教是相当有害的。作为上师,不论是灌顶、传法、皈依和念传承,都要以利益众生的心出发,不能掺杂其它目的。但是我确实发现,有些上师不是为了弘法而去汉地,有的佛弟子也对传播佛法漠不关心。这种做法,对自他、对佛教都是相当不利的。

  我经常对汉地的大德说:“你们应以弘法为主。”在汉地,一些寺院成为工商局、旅游局和地产商开发的景点,根本体现不出佛教原有的精神和特色。寺院如果不弘扬佛法,就会成为靠门票、经忏和旅游业生存的营利场所。一场佛事需要多少钱,付钱才能超度,不付钱就不给念经。这样,寺院就会沦为金钱的奴隶。如果这种恶习广为流传,未来的佛教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浩瀚如海,但迄今为止,大多数佛弟子尚未获得它甚深的智慧和力量。究其根源,上师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没有弘扬大乘佛教的内涵和精神,他们以建筑为主,以化缘为主,以各式各样表面上的善行为主。以这个原因,那些皈依他、信仰他的人,也都是忙于形象上的善法。因此,我建议上师们去汉地时,一定要以弘法为主。传播大乘甚深和广大的教义,是我们的第一责任。

  第二,要以传基础法为主。很多上师直接传最高的法,什么本来清净、任运自成、大威德……直接灌顶,连灌顶需要守护的誓言都不宣说。暂时,弟子看上去信心十足,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从究竟上来说,这种做法却相当危险。就像摩天大楼需要从最底层建起,依靠深厚、坚固的基础,才会有高入云霄的壮观景象。而现在的佛教徒,只念了一点皈依,就高攀大手印、大圆满等正行法,其结果会像城市的烂尾建筑,由于缺乏资金、手续不全、老板逃之夭夭,最后不得不被迫终止。

  同样,有些人在基础法上蹒跚不前,这样,即使你得到一个大法,也只是名相上得到。你的相续尚未成熟,暂时来说,得深法也未尝不可,但从长远而言,对你没有利益。就像造一所公寓,你不打地基,造完后将它装修一新。从表面上看,它和其它公寓没有差别…

《点亮智慧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