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點亮智慧人生▪P3

  ..續本文上一頁,但因爲它地基不穩,時間一長,就會全盤坍塌。

  因此,我希望大德們以傳基礎法爲主。就像學會安排的課程,在最初的五六年中,讓學員們打下堅實的基礎。既學習大乘理論,也進行實地修持。明年或後年,第一批圓滿加行之人,我考慮通過直播或其它方式,給他們傳講密法。我有把握,只有這樣,他們此生的修行高樓,才不會突然化爲齑粉。

  雖然人身無常,壽命短暫,但無論如何,我們也要爲未來做准備。你們不要以爲:我不修加行也照樣能……只要生命沒有出現意外,我們就要按照菩提道次第一步步走。就像學院裏很多修行人,在長年聞思修行、積資淨障之後,他們的修行之路才會變成通途。所以我建議,最初傳法時,應以基礎法門爲主。

  第叁,希望藏地大德去漢地時,以素食爲主,最好不要在大衆面前公然吃肉,否則,藏傳佛教的形象會由此受到嚴重損害。前不久,在雪域寺院高僧大德參加的一個研討會上,有一位堪布指出,他所在寺院的一個木匠說:如果要皈依,他不會皈依藏傳佛教,而是要皈依漢傳佛教。唯一的原因是,藏傳佛教的很多上師吃肉!一個木匠的智慧是有限的,他不了解,自古以來,藏傳佛教素食的大德非常衆多。但是,從一個工人嘴裏說出這樣的話,值得我們深思!

  在青海舉辦的另一個佛教研討會上,一位法師說,有的上師認爲:“因爲衆生可憐,我要和它結緣,如果吃一點肉,我就能超度它。”對此,一位堪布開玩笑似地反駁:“吃肉只是與六根中的舌根結緣,除了舌根,還有五根,爲什麼你不能眼睛看它一眼;敲一敲肉,耳朵聽一下它的聲音;鼻子聞一聞;手摸一摸?這些都是結緣的方式。難道這樣不能超度,非要吃它的肉不可嗎?”

  有些弟子也說:“上師啊,你應該好好地吃一頓,邊吃邊爲它超度,不然,衆生也太可憐了!”我們承認,有的弟子對金剛上師有著非同一般的信心。但是,有些佛教徒也可能過于愚癡和盲目了。

  現在,以學院爲主的藏地大德都在倡導斷除肉食,總的來說,藏傳佛教正在改變舊有的習俗,向素食轉變。但是,也有些上師偷偷摸摸地去漢地,在不同的場合大吃特吃,並大肆贊歎吃肉的行爲。一些學會甚至學院的出家人也不辨是非,隨聲附和。佛陀在大量經教中說,吃肉就斷絕了大乘的種性。如果你實在業力深重、煩惱難忍,不吃不行,我們也沒有辦法。我們不敢說,只要是佛教徒,一律都不許吃肉。有的地區也有其特殊的情況。但是一般來說,漢傳佛教的素食觀,才是最令人贊歎的,漢地信衆在這方面的行持也格外清淨。

  有的書中說:“吃肉就是吃衆生的生命。”確實如此。我並不是說,所有的藏地大德都必須這麼做,這只是我的一個小小建議。現在是21世紀,人人都有言論自由。我相信上師們不會生氣,包括上師的弟子們,也不會因此勃然大怒。假如他們真的遷怒于我,我也沒有辦法。

    6.依止上師要細心觀察、恒心依止、開心得法

    如何依止上師,是佛教徒最關鍵的問題。對此,我也有叁個希望。依止上師應該有叁心。最初是細心觀察,中間是恒心依止,最後是開心得法。首先,我們一定要細致用心地觀察,不能一遇到上師就立刻依止。在世間,你結交一位友人、一個合作夥伴,或爲自己的孩子找一個德育老師,也會先從各方面觀察,了解他的人品和能力,看他是不是值得你信賴和托付。依止上師也是如此。有些人急于得法,說:“來不及觀察了,就要灌頂傳法了!”沒有什麼來不及的,這樣的行爲,只能反映出這些人的無知。

  尤其是現代社會,信息業是如此暢通和發達。如果他是從藏地來,他來自藏地什麼地方?哪一家寺院?在寺院裏是什麼身份?在當地口碑如何?假如是漢地法師,他來自漢地哪所寺廟?在廟裏擔任什麼職位?表現如何?他們所持的戒律是否清淨無染?人格和智慧是否真實具足?這些都需要充分了解。你不能因爲他是某某活佛的轉世,就不加觀察,立刻依止。今世究竟有沒有成就和功德,還是要詳細觀察。

  我們並不是反對活佛,我們的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也是伏藏大師列繞朗巴的轉世活佛。有的活佛自己也承認:活佛也需要艱苦地學習和訓練,需要長期精進地修行。前不久,頂果欽哲仁波切的轉世活佛,年輕的楊希仁波切公允地說:

  “別人都說我是頂果欽哲仁波切的轉世,對此,我壓力很大。我一點也回憶不起我的前世,既然想不起來,相續中的所有功德,只有從零開始。所以,我從小就學習英語、聞思佛法、聽受世間各種知識,每天都要學十幾個小時,這些年來,我一直都在拼命。我覺得,我和別人沒有差別,有的只是一個轉世活佛的頭銜、幾個不同尋常的夢境而已。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特殊的地方。至今,我都不認爲我是他的轉世,我和他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我曾經用學開車來比喻學佛,學習開車時,教練尤爲重要。如果教練不會開車,卻教我們如何開車,其結果一定是車毀人亡,雙雙墜入懸崖深壑。有一次,我們坐車出去,開車的人不熟練,車偏離大路,駛到曠野上。他不踩刹車,卻大叫:“快祈禱叁寶!快祈禱叁寶!”我們中的一個人對他吼:“祈禱叁寶沒用,你快踩刹車!”當然,祈禱叁寶是決不會空耗的,但與此同時,你也要踩刹車。

  第二,要恒心依止。恒心依止就是像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那樣,長年依止上師。法王如意寶在世時,我們依止他老人家長達二十多年。但對有些利根者來說,也許不需要這麼久。比如法王如意寶依止托嘎如意寶只有六年。長期厮守在上師身旁,不一定叫依止。所謂的依止,就是學習上師傳授的法要。如果你學習了六年,就是依止了六年。如果你什麼也不學,即使跟著上師亦步亦趨,也不叫依止。

  有人認爲所謂的依止,就是做上師的侍者:給上師開車、做飯……其實,真正的依止,就是長年聽受、思維、潛心修持上師所傳的顯密修要,相續發生徹底地轉變。隨著時光推移,有一天,生死無畏的境界會真實降臨……正如法王如意寶在一首道歌中所唱的那樣:

  活著我非常快樂

  因爲能成就弘法大業

  死了我極其歡喜

  因爲能往生清淨刹土

  大成就者從佛法中品嘗到無法言喻的歡喜,無論是痛苦還是快樂,對輪回中任何一種業感的顯現,都已經超越了希望和擔憂的患得患失之心。我們也是這樣,生活中有時歡樂,有時悲傷,時而諸事如意,時而千曲百折。然而,你內心已經得到了寶,你心裏洋溢著無比的歡樂,世間的榮辱得失和生老病死都不能再左右你,無論是活著還是死去,都無法改變你內心的喜悅。

  如果心中沒有一點佛法的體驗和成就,就會患得患失,終年生活在憂慮和緊張中。如果你長期依止上師學修佛法,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認識心的光明,從而沈浸在深深的法喜中。就像米拉日巴、智悲光尊者和六祖依止上師,最後大徹大悟,生起了無與倫比的大安樂,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在家佛教徒通過長期學修佛法,最後,一定會了解輪回虛幻的本質,從而坦然面對生命中的一切,忏悔過往今來的所有惡業,不間斷修持佛法。這樣,臨終之際,就會有往生的機緣和把握。即使此生未能往生清淨刹土,也不會墮落惡趣。這就是依止善知識的最後結果。

  也有人雖然依止上師,卻一無所得。佛陀說過:“我已經爲你指出了一條解脫妙道,能否解脫,就要看你自己了。”看你是否真正誠信,看你是否精進修行。上師再好,你如果不按照上師的言教去行持,是不可能解脫的;或者就像提婆達多和善星比丘一樣,以正法爲因,反而墮入惡趣。解脫,首先要依靠上師指點迷津,而後要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修習。這就是我對依止上師的叁點希望。

    7.弘法應有無偏悲心、無私奉獻、無畏精神

    有些道友希望自己即生中就能弘揚佛法、利益衆生。關于弘法,我也有叁個建議。第一是無偏的大悲心;第二要無私奉獻;第叁是無畏的精神。

  弘揚佛法時,首先要具足周遍所有衆生的大悲心。無論是哪個民族、國家和地區;不論是人類、旁生還是其它形式的生命,只要是生命,只要他們正在承受深重的痛苦,就要盡一切可能解除他們的苦難。這種發心,叫做真實無偏的大悲心。

  我們只對與自己生死攸關的人,才能生起些許的悲心;對無關痛癢之人,乃至我的仇敵、我親朋的怨敵就無法産生悲心。我們要警惕和斷除《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九種負面心態。如果真正想把大乘智悲雙運的精神傳遍世界,要記住所有生命都是我們利益的對境。這是我的第一個要求。

  第二是無私地奉獻。利益衆生是無條件的,假如有條件,就是自私的行爲。前不久,我送給智悲學校義工和愛心學生四個字:“無私奉獻”。我們幫助衆生,哪怕是在路上向一位老人伸出援手,既不是爲了今生得到回報,也不是爲了來世人天或解脫的果位,而是無私奉獻。無論我走到哪裏,無論我做什麼,即使別人埋怨我、誤解我或傷害我,我也要不計個人利益,不摻私人動機,只要能解救衆生于苦難,我無怨無悔,因爲我是一個大乘佛教徒。有了無私奉獻,才能修成一顆刹那也不爲自己的大悲菩提心。在尋求一己私利的染汙心驅使下,你所做的一切,都不會趨向菩提的果位。

  第叁,弘揚佛法要有無畏精神。我們凡夫經常會遭遇挫折和困難,如果沒有大無畏的精神,就會中途夭折。就像學會的很多道友,剛開始時發心非常踴躍,一旦受到非議和誤解,就會灰心喪氣,心生畏懼,只想退而獨善其身。在佛教徒中,修自己解脫的人比比皆是,能英勇無畏地站起來,無論遭遇何種艱難,都要把佛法如意寶傳遍世界的人很少。在家佛教團隊中,尤其需要有能自我犧牲、奉獻一切,真正利益衆生的人。

  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種種違緣和障礙,這時,我們要想到釋迦牟尼佛因地時,爲了利益一個衆生,是怎樣甘願墮入地獄十萬劫,又是怎樣割截自己的身體、獻出自己的生命的。我們要效仿和追隨佛陀偉大的足迹,以大無畏的精神來弘揚佛法。

  

《點亮智慧人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