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下)▪P4

  ..續本文上一頁塔不淨,豈不是對佛及法不恭敬?哪裏可以這樣隨便?南傳各國寺塔,都要脫鞋進去,非常合乎佛製。

  “或”者有人“著屧屐,入僧伽藍”:屧讀屑,是無跟的涼鞋,屐讀及,是鞋的通稱,有木屐、草屐之類。僧伽藍,具作僧伽羅摩,或作僧伽羅磨,略說伽藍,譯爲衆園,就是衆僧所居住的房舍。十誦律第五十六說:“地法,佛聽受地,爲僧伽藍故,聽起僧坊舍故”。在印度,如華氏城的雞園、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等,是最著名的僧伽藍;在中國,各省著名的大叢林,如金山的江天寺,焦山的定慧寺,揚州的高旻寺,常州的天甯寺皆是有名的僧伽藍。著不如法的鞋子,入僧伽藍,都是有罪的。應當脫鞋入內,以免汙穢淨地。進入僧伽藍後,不得任意的“涕唾堂房,汙”染“佛”及“僧”的居“地”。至于交通工具,古代不外車馬,不得“乘車策馬”,推“排”沖“揬”,亂七八糟的橫放“寺”內“舍”外,以免阻礙行路,或是有礙觀瞻,到了現代以汽車代替驢馬,同樣要放得整齊,更不可隨便停放!

  諸“凡如是等,于叁寶間所起罪障”,看來好像是小事,但同樣是有罪的。如是“無量無邊”的罪業,縱或不是有心如此,現在既知是罪,就當從“今日”起,“至誠”懇切的,“向十方佛”、十方“尊法”、十方“聖衆”,無所保留的“皆悉忏悔”,以求罪業冰清!

  

  子五 發願成德

  願(承是忏悔佛法僧間所有罪障)生生世世,常值叁寶,尊仰恭敬,無有厭倦,天缯妙綵,衆寶璎珞,百千伎樂,珍異名香,花果鮮明,盡世所有,常以供養。若有成佛,先往勸請開甘露門,若入涅槃,願我常得獻最後供;于衆僧中,修六和敬,得自在力,興隆叁寶,上宏佛道,下化衆生。

  真誠發心忏悔,不特業障消除,且會産生功德,茲“願”承是忏悔于佛法僧所有罪障而有功德,得于“生生世世”之中,“常”常“值”遇“叁寶”,並對叁寶生起高度“尊仰恭敬”,不再對叁寶間生起罪障,而且這個崇仰尊敬之心,不是短時期的如此,就是直到盡未來際,“無有”一念“厭倦”之情。自己力量所能做得到的,常以“天缯妙綵”的衣服,各種“衆寶”所串成的“璎珞”,無數“百千”的微妙“伎樂”,最極“珍”貴奇“異”所有的“名香”,各種時“花”美“果”及諸“鮮明”的燈燭,總之,是以衣服等四事,“盡”其“世”間“所有”可供叁寶的諸物,“常”常的“以”之“供養”叁寶。

  “若有”菩薩行者因圓果滿,現在得到“成佛”,我願“先往”佛陀的面前,“勸請”佛陀慈悲,爲諸衆生“開甘露門”,就是請佛轉妙*輪。唯有佛陀轉大*輪,衆生才能得到法益,乃至入于不生不滅的妙甘露城。所以有佛出世,請轉*輪是很重要的,假定無人請轉*輪,佛可能就入涅槃,吾人哪裏會有正法可聞?又哪能循著正法走上菩提大道,最後如佛一樣的得道成佛?證知請轉*輪不可忽視!任何一尊佛的出世,不論住世或長或短,最後入滅是必定的,無有一佛永遠住在同一世界,在這世界入滅,又到另一世界度化。“若”是知道佛要“入”般“涅槃”,雖說可以請佛住世,但必然仍要入滅,因而“願我常得”對佛“獻最後供”,從佛求將來食。原來佛快臨入涅槃,拘屍城的工巧之子,名叫純陀,非常悲痛的向佛涕泣說:“我等從今,無主無救,貧窮孤苦,欲從佛求將來食,惟願哀受我等微妙,然後涅槃。佛言:我今爲汝斷除貧窮,以無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令汝具足檀波羅密。純陀號泣,複白大衆,同共禮勸佛莫涅槃。佛告純陀:諸佛法爾,有爲亦然,速辦所施,不宜久停。是時天人皆來奉佛,佛悉不受。大衆唱言:善哉!純陀成就大福,我等供具則爲唐捐。佛欲滿衆望,一一毛孔化無量佛,一一諸佛各有無量諸比丘,悉皆受供。釋迦自受純陀所奉,設者食滿八斛,以佛神力,皆悉充足一切大衆”。以是最後獻供,功德不可思量!

  佛住世或佛滅後,若我有緣出家,住“于衆僧”當中,定本和樂精神,同“修六和敬”的原則,決不做出有損僧團的聲譽。六和敬:一、見和同解,見即思想,我與大衆同以佛法的思想爲思想,決不有違佛法的錯誤思想;二、利和同均,我與大衆過著同一生活,決不想到自己有獨特的享受;叁、戒和同修,我與大衆共同遵守如來製定的戒行,決不有背個己的德行及僧團的律製。這叁和是和合的本質,如共同的做到,就能一、身和同住,我的身業行爲活動,必然是很有紀律而不與衆發生打鬥;二、口和無诤,我的口業語言的發出,必然是誠實和諧而不與衆發生不必要的诤論;叁、意和同悅,我的意業起心動念,必然是精神相通而不與衆勾心鬥爭。這叁和是和合的表現,如真共同做到,是就成爲和合安樂清淨的僧團,如來正法也就以這樣的僧團久住世間。如大衆同住一處,不能和合融洽,好像各爲己利而謀的群商,結果不能如己所想得到厚利;如二人同住一處,雖說和合同心,不得稱爲僧團,唯有衆而和合,方得稱爲僧寶,亦是福田之因。在僧團中修六和敬多麼重要!在同一僧團中,彼此和諧融洽,存著純潔友誼,就可“得自在力”,自由自在的,共同“興隆叁寶”,使叁寶永久住世,各本自己的悲智,或以大智“上宏佛道”以自利,或以大悲“下化衆生”以利他,如是自利利他,到達二利圓滿,就證無上正覺,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前佛後佛不斷的出現,叁寶也就永爲一切衆生的依歸,衆生也就陸續的得到解脫!

  辛五 諸惡

  壬一 承前起後

  如上所說于叁寶間輕重諸罪,皆已忏悔;其馀諸惡今當次第,複更忏悔。

  “如上”一層一層“所說于叁寶間”所造的“輕重諸罪,皆已”一一“忏悔”,但是還有“其馀”各式各樣的“諸惡”,現“今當”再“次第”的“複更忏悔”。

  壬二 總舉勸忏

  如經中說有二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又有二種白法,能爲衆生滅除衆障:一者慚,自不作惡,二者愧,不令他作。有慚愧者可名爲人,若不慚愧與諸禽獸不相異也。是故今日至誠歸依于佛,如法忏悔。

  講到諸惡,當然很多,未指出前,先總勸忏。于中,先引經證,次明忏主作意結說。“如”大般涅槃“經中,說”世間“有二”勤勇無間,自強不息的“健兒”:第“一”類的是“自不作惡”,或是自諸善根深厚,或是遇到大善知識,在生命曆程中,自然從不作惡,當然不用如何忏法;第“二”類的是“作已能悔”,是說有些人,在作諸惡時,自己不知其惡,一旦知道不對,立刻而有悔意,認爲像我這樣堂皇的人,爲什麼做出不是人所應做的事,于是痛切悔改,立誓從此不再造作罪業。自不造作的健兒,固然值得贊許,作已能悔的健兒,同樣極爲難得!

  經中“又有二種白法”,其力“能爲衆生滅除衆障”。白法的白,是潔白純淨的意思,雖可指世出世間的一切善法,但在此專指慚愧二法。“一者”就是“慚”,吾人造了罪惡,自己或不以爲意,若以天眼通見了,自然就感自忏,有了忏的念頭,“自”己就“不作惡”,因爲惡是作不得的,對己對人都不利的;“二者”就是“愧”,意謂造了罪業,深感愧對他人,他人是人能不作惡,吾亦是人爲什麼作惡?有了悔的念頭,不但自己不作惡,亦“不令他”人“作”惡。

  慚愧在做人方面,確是兩股有力的白法,做人如常懷“有慚愧”的心,就“可”真正“名”之“爲人”,假“若”做人“不”具“慚愧”心,看來好像是人,忏主直斥爲“與諸禽獸不相異也”。由于如此,“是故”從“今日”起,“至誠”懇切的“歸依于佛,如法忏悔”。

  壬叁 列相分忏

  癸一 忏邪倒業

  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信邪倒見,殺害衆生,解奏魑魅魍魉鬼神,欲希延年,終不能得;或妄言見鬼,假稱神語。如是等罪,皆悉忏悔。

  “某等”衆生,“自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從無慚無愧中,流出很多罪業,如由邪見顛倒所造成的罪業就不少,所以說“或信邪倒見”。邪倒見是錯誤的思想,思想是指揮行爲的,思想不正確,行爲自不如法。生存在這世間的每個人,誰也免不了會有些病患的,病了就當求醫診治,使病早得痊愈,但有些人爲錯誤思想所導,以爲要想病好,最便利的辦法,就是“殺害衆生”,作法祭祀,“解奏”神明,或是禀告“魑魅魍魉鬼神”,請他們爲自己除病。魑魅,是“老物之精,山澤之怪”,實際就是大力鬼;魍魉,是山川的怪物,能學人的聲音,使人受他迷惑,以爲可以消災免難。向他們禱告,目的“欲希”自己長命“延年”,但“終不能”如自己所求而“得”。殊不知結束其他衆生的生命,要求自己病愈而得生命的延長,完全是愚癡迷惑的顛倒見,怎能如願?病是從業生的,或不衛生引起,唯有重視衛生,忏除所有業障,業消病就痊愈,怎可解奏神明?“或”有“妄言見鬼,假稱神語”,說鬼神告知應要怎樣,然後可見死去親人,自己病患亦得轉好。古德說:“如關亡捕鬼,童子女巫,附體關仙亂語之類”。像這樣的不以正途而行,一味信邪倒見,不是殺害衆生,就是說神說鬼,騙諸無知之人,當然就造下了很多罪惡。“如是”所造殺生妄言“等罪”,除了忏悔無法消除,而且難免地獄之苦,所以現在特地“皆悉忏悔”,以期衆罪如霜露一樣的消除。

  癸二 忏傲慢業

  又複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行動傲誕,自高自大;或恃種姓,輕慢一切;以貴輕賤用強陵弱;或飲酒鬥亂不避親疏,惛醉終日不識尊卑。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吾等衆生,“又複”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在這世間做人,“或”明顯的于“行動”上,表現非常的“傲誕,自高自大”的自以爲自己是最偉大的,所以“空腹高心,目空四海”,沒有一人看在眼裏。殊不知自己不如人的地方很多,有什麼值得貢高我慢?不說自己沒有什麼了不起,即或有超勝他人之處,亦不用在行動上表現出來,使人對你鄙視。…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的因果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