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下)▪P4

  ..续本文上一页塔不净,岂不是对佛及法不恭敬?哪里可以这样随便?南传各国寺塔,都要脱鞋进去,非常合乎佛制。

  “或”者有人“着屧屐,入僧伽蓝”:屧读屑,是无跟的凉鞋,屐读及,是鞋的通称,有木屐、草屐之类。僧伽蓝,具作僧伽罗摩,或作僧伽罗磨,略说伽蓝,译为众园,就是众僧所居住的房舍。十诵律第五十六说:“地法,佛听受地,为僧伽蓝故,听起僧坊舍故”。在印度,如华氏城的鸡园、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等,是最著名的僧伽蓝;在中国,各省著名的大丛林,如金山的江天寺,焦山的定慧寺,扬州的高旻寺,常州的天宁寺皆是有名的僧伽蓝。着不如法的鞋子,入僧伽蓝,都是有罪的。应当脱鞋入内,以免污秽净地。进入僧伽蓝后,不得任意的“涕唾堂房,污”染“佛”及“僧”的居“地”。至于交通工具,古代不外车马,不得“乘车策马”,推“排”冲“揬”,乱七八糟的横放“寺”内“舍”外,以免阻碍行路,或是有碍观瞻,到了现代以汽车代替驴马,同样要放得整齐,更不可随便停放!

  诸“凡如是等,于三宝间所起罪障”,看来好像是小事,但同样是有罪的。如是“无量无边”的罪业,纵或不是有心如此,现在既知是罪,就当从“今日”起,“至诚”恳切的,“向十方佛”、十方“尊法”、十方“圣众”,无所保留的“皆悉忏悔”,以求罪业冰清!

  

  子五 发愿成德

  愿(承是忏悔佛法僧间所有罪障)生生世世,常值三宝,尊仰恭敬,无有厌倦,天缯妙綵,众宝璎珞,百千伎乐,珍异名香,花果鲜明,尽世所有,常以供养。若有成佛,先往劝请开甘露门,若入涅槃,愿我常得献最后供;于众僧中,修六和敬,得自在力,兴隆三宝,上宏佛道,下化众生。

  真诚发心忏悔,不特业障消除,且会产生功德,兹“愿”承是忏悔于佛法僧所有罪障而有功德,得于“生生世世”之中,“常”常“值”遇“三宝”,并对三宝生起高度“尊仰恭敬”,不再对三宝间生起罪障,而且这个崇仰尊敬之心,不是短时期的如此,就是直到尽未来际,“无有”一念“厌倦”之情。自己力量所能做得到的,常以“天缯妙綵”的衣服,各种“众宝”所串成的“璎珞”,无数“百千”的微妙“伎乐”,最极“珍”贵奇“异”所有的“名香”,各种时“花”美“果”及诸“鲜明”的灯烛,总之,是以衣服等四事,“尽”其“世”间“所有”可供三宝的诸物,“常”常的“以”之“供养”三宝。

  “若有”菩萨行者因圆果满,现在得到“成佛”,我愿“先往”佛陀的面前,“劝请”佛陀慈悲,为诸众生“开甘露门”,就是请佛转妙*轮。唯有佛陀转大*轮,众生才能得到法益,乃至入于不生不灭的妙甘露城。所以有佛出世,请转*轮是很重要的,假定无人请转*轮,佛可能就入涅槃,吾人哪里会有正法可闻?又哪能循着正法走上菩提大道,最后如佛一样的得道成佛?证知请转*轮不可忽视!任何一尊佛的出世,不论住世或长或短,最后入灭是必定的,无有一佛永远住在同一世界,在这世界入灭,又到另一世界度化。“若”是知道佛要“入”般“涅槃”,虽说可以请佛住世,但必然仍要入灭,因而“愿我常得”对佛“献最后供”,从佛求将来食。原来佛快临入涅槃,拘尸城的工巧之子,名叫纯陀,非常悲痛的向佛涕泣说:“我等从今,无主无救,贫穷孤苦,欲从佛求将来食,惟愿哀受我等微妙,然后涅槃。佛言:我今为汝断除贫穷,以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令汝具足檀波罗密。纯陀号泣,复白大众,同共礼劝佛莫涅槃。佛告纯陀:诸佛法尔,有为亦然,速办所施,不宜久停。是时天人皆来奉佛,佛悉不受。大众唱言:善哉!纯陀成就大福,我等供具则为唐捐。佛欲满众望,一一毛孔化无量佛,一一诸佛各有无量诸比丘,悉皆受供。释迦自受纯陀所奉,设者食满八斛,以佛神力,皆悉充足一切大众”。以是最后献供,功德不可思量!

  佛住世或佛灭后,若我有缘出家,住“于众僧”当中,定本和乐精神,同“修六和敬”的原则,决不做出有损僧团的声誉。六和敬:一、见和同解,见即思想,我与大众同以佛法的思想为思想,决不有违佛法的错误思想;二、利和同均,我与大众过着同一生活,决不想到自己有独特的享受;三、戒和同修,我与大众共同遵守如来制定的戒行,决不有背个己的德行及僧团的律制。这三和是和合的本质,如共同的做到,就能一、身和同住,我的身业行为活动,必然是很有纪律而不与众发生打斗;二、口和无诤,我的口业语言的发出,必然是诚实和谐而不与众发生不必要的诤论;三、意和同悦,我的意业起心动念,必然是精神相通而不与众勾心斗争。这三和是和合的表现,如真共同做到,是就成为和合安乐清净的僧团,如来正法也就以这样的僧团久住世间。如大众同住一处,不能和合融洽,好像各为己利而谋的群商,结果不能如己所想得到厚利;如二人同住一处,虽说和合同心,不得称为僧团,唯有众而和合,方得称为僧宝,亦是福田之因。在僧团中修六和敬多么重要!在同一僧团中,彼此和谐融洽,存着纯洁友谊,就可“得自在力”,自由自在的,共同“兴隆三宝”,使三宝永久住世,各本自己的悲智,或以大智“上宏佛道”以自利,或以大悲“下化众生”以利他,如是自利利他,到达二利圆满,就证无上正觉,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前佛后佛不断的出现,三宝也就永为一切众生的依归,众生也就陆续的得到解脱!

  辛五 诸恶

  壬一 承前起后

  如上所说于三宝间轻重诸罪,皆已忏悔;其馀诸恶今当次第,复更忏悔。

  “如上”一层一层“所说于三宝间”所造的“轻重诸罪,皆已”一一“忏悔”,但是还有“其馀”各式各样的“诸恶”,现“今当”再“次第”的“复更忏悔”。

  壬二 总举劝忏

  如经中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又有二种白法,能为众生灭除众障:一者惭,自不作恶,二者愧,不令他作。有惭愧者可名为人,若不惭愧与诸禽兽不相异也。是故今日至诚归依于佛,如法忏悔。

  讲到诸恶,当然很多,未指出前,先总劝忏。于中,先引经证,次明忏主作意结说。“如”大般涅槃“经中,说”世间“有二”勤勇无间,自强不息的“健儿”:第“一”类的是“自不作恶”,或是自诸善根深厚,或是遇到大善知识,在生命历程中,自然从不作恶,当然不用如何忏法;第“二”类的是“作已能悔”,是说有些人,在作诸恶时,自己不知其恶,一旦知道不对,立刻而有悔意,认为像我这样堂皇的人,为什么做出不是人所应做的事,于是痛切悔改,立誓从此不再造作罪业。自不造作的健儿,固然值得赞许,作已能悔的健儿,同样极为难得!

  经中“又有二种白法”,其力“能为众生灭除众障”。白法的白,是洁白纯净的意思,虽可指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但在此专指惭愧二法。“一者”就是“惭”,吾人造了罪恶,自己或不以为意,若以天眼通见了,自然就感自忏,有了忏的念头,“自”己就“不作恶”,因为恶是作不得的,对己对人都不利的;“二者”就是“愧”,意谓造了罪业,深感愧对他人,他人是人能不作恶,吾亦是人为什么作恶?有了悔的念头,不但自己不作恶,亦“不令他”人“作”恶。

  惭愧在做人方面,确是两股有力的白法,做人如常怀“有惭愧”的心,就“可”真正“名”之“为人”,假“若”做人“不”具“惭愧”心,看来好像是人,忏主直斥为“与诸禽兽不相异也”。由于如此,“是故”从“今日”起,“至诚”恳切的“归依于佛,如法忏悔”。

  壬三 列相分忏

  癸一 忏邪倒业

  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信邪倒见,杀害众生,解奏魑魅魍魉鬼神,欲希延年,终不能得;或妄言见鬼,假称神语。如是等罪,皆悉忏悔。

  “某等”众生,“自从无始以来”,一直“至于今日”,从无惭无愧中,流出很多罪业,如由邪见颠倒所造成的罪业就不少,所以说“或信邪倒见”。邪倒见是错误的思想,思想是指挥行为的,思想不正确,行为自不如法。生存在这世间的每个人,谁也免不了会有些病患的,病了就当求医诊治,使病早得痊愈,但有些人为错误思想所导,以为要想病好,最便利的办法,就是“杀害众生”,作法祭祀,“解奏”神明,或是禀告“魑魅魍魉鬼神”,请他们为自己除病。魑魅,是“老物之精,山泽之怪”,实际就是大力鬼;魍魉,是山川的怪物,能学人的声音,使人受他迷惑,以为可以消灾免难。向他们祷告,目的“欲希”自己长命“延年”,但“终不能”如自己所求而“得”。殊不知结束其他众生的生命,要求自己病愈而得生命的延长,完全是愚痴迷惑的颠倒见,怎能如愿?病是从业生的,或不卫生引起,唯有重视卫生,忏除所有业障,业消病就痊愈,怎可解奏神明?“或”有“妄言见鬼,假称神语”,说鬼神告知应要怎样,然后可见死去亲人,自己病患亦得转好。古德说:“如关亡捕鬼,童子女巫,附体关仙乱语之类”。像这样的不以正途而行,一味信邪倒见,不是杀害众生,就是说神说鬼,骗诸无知之人,当然就造下了很多罪恶。“如是”所造杀生妄言“等罪”,除了忏悔无法消除,而且难免地狱之苦,所以现在特地“皆悉忏悔”,以期众罪如霜露一样的消除。

  癸二 忏傲慢业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行动傲诞,自高自大;或恃种姓,轻慢一切;以贵轻贱用强陵弱;或饮酒斗乱不避亲疏,惛醉终日不识尊卑。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吾等众生,“又复”从“无始以来”,一直“至于今日”,在这世间做人,“或”明显的于“行动”上,表现非常的“傲诞,自高自大”的自以为自己是最伟大的,所以“空腹高心,目空四海”,没有一人看在眼里。殊不知自己不如人的地方很多,有什么值得贡高我慢?不说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即或有超胜他人之处,亦不用在行动上表现出来,使人对你鄙视。…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法的因果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