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下)▪P5

  ..续本文上一页俗说:“强中还有强中手”,你自以为自己伟大,别人说不定比你更伟大,何必倨傲妄诞?做人应以谦虚为本,不要昂昂然的故现骄态。

  “或”有在这世间做人,仗“恃”自己的“种姓”尊胜,因而“轻慢”其馀“一切”种姓。古代印度,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种姓的划分,而婆罗门自以为是最高最胜的种姓,对首陀罗种姓极度瞧不起,不说不能在路上同行,在后踏到婆罗门反射的影子,都有可能遭杀身之祸;现代世界,仍有自以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其馀劣等人群应受我控制。诸如此类,不是自恃种姓而轻慢诸馀有色人等吗?现在世界各个角落,仍然发生种族战争,不是源于种姓或民族优秀而来的过患吗?世间有贵贱、强弱的差别,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在无常法则的推动下,现在你是尊贵的,换了一个环境,就会变成卑贱,他现在是卑贱的,换了一个环境,就会变成尊贵,贵贱是不定的,尊贵的有什么值得骄傲?“以贵轻贱”,可说完全出于无知。贵贱如此,“用强陵弱”,同样要不得。不特个人的强弱会改变的,就是国族的强弱,同样是变来变去,不特从历史上可以看出国族的强弱,就是现实世界亦明显的看到,如有国族原是最强的第一等的强国,曾几何时已变成不足道的弱国,现在有所谓超级强国,似乎非常的威风,但再过一个时期,难道不会变成弱国?所以当一国族正在强盛的时候,对于弱小国族应该扶助,不应予以欺凌、剥削,甚至当着奴隶民看待!

  “或”有人喜欢“饮酒”,且一饮酒必醉,醉酒就会失去理智,种种“斗乱”行为表现,成为斗争的根本,致病的根由。如人不醉酒时,待人彬彬有礼,从不恶言恶色,一旦醉乱以后,完全换了个人,对于奴仆施以无情的捶打,对于众生施以残忍的横杀,对于他妻施以非礼的奸淫,对于他人的财物也就随便的偷来,到了喝得大醉,不但对外人如此,甚至“不避亲疏”,就是自己父母,亦会无礼漫骂,尽管平时对父母很孝顺,到这时候似已忘记是自己的父母,试想醉酒的过失多大?有些醉酒的人,“惛”惛然的“醉”乱“终日,不识尊卑”,尊长来劝说他几句,忘了来者是尊长,泼口对劝说者大骂,至于卑下的奴仆,稍有不如他意,拿起棍棒就打,应该亲近的善人,反而逐渐的疏远,不应接近的小人,反而如兄若弟的友好得不得了,这不是醉乱所产生的颠倒是什么?

  醉酒的过失,确是很大的,梵网经说:“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过酒气与人,或是执酒器令相劝,如说来嘛,再来一杯,或是过空器令斟酌,如说喂,再来一壶。像这样子,总是要不得的,因这无异是鼓励人饮酒,甚至把人灌得酩酊大醉,岂是做人之道”?五百世无手,不是再来做人无手,而是堕在畜生感无手的众生果报!

  “如是”像上所说傲诞“等罪”,是有无量无边的那么多,如不忏悔,将来必受果报,所以现“今”特地皆“悉忏悔”,唯愿从诚心忏悔中,使此罪业皆悉消灭,不再因此感受未来的苦果。

  癸三 忏秽浊业

  或嗜饮食,无有期度;或食生鲙;或噉五辛,薰秽经像,排揬净众;纵心恣意,不知限极,疏远善人,狎近恶友。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饮食为维持生命生存不可或缺的,然“或”有人“嗜”好“饮食”,不但吃时“无有期度”的限制,就是每天吃多少次数亦没有节制,高兴时想吃就吃,不高兴时明明到进餐时间亦不去吃,这不是自由用餐,而是找自己身体的麻烦,因不定时定量的受用饮食,会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或呕吐或便利,致秽气冲天。“或”有嗜“食生鲙”,如鱼脍,切成丝细的鱼肉,生鲙,是指鯹羴之物,有股难以嗅闻的腥味。“或”有嗜“噉五辛”。五辛,又名五荤,是五种荤辛之意,就是比丘等不可食的五种辛菜。大般涅槃经第十一说:“五辛能荤,悉不食之”。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八说:“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所以“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梵网经卷下说:“不得食五辛:大蒜、荤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诸经要集第二十引杂阿含经说:“不食五辛,何等为五?一、本葱;二、荤葱;三、蒜;四、兴渠;五、兰葱”。关于这五辛,各家说不同,现不去多谈。但此五种,皆有一股腥臭的气味,天仙嗅到这些臭味,都皆远离这样的人。现在吃了,以此臭味,“薰秽”如来的“经”典,薰秽如来的圣“像”,这是多么大的过失!五辛气臭,既薰秽佛法,亦“排揬净众”,净众是指专修净业的海会僧众,使净众受不了臭味的薰习,不能安心的修其净业,同样是有大罪过的。如是“纵”放嗜食之“心”,“恣”任贪图食辛之“意”,而且还“不知”有所“限极”,一味的嗜食生鲙、五辛等。自己既是这样的人,自然“疏远善人”,不愿与之接近,反而“狎近恶友”,做更多的罪恶。“如是”像这样的嗜好饮食,噉食五辛“等”,必然就会造成很多的“罪”恶。有罪当忏悔,故于“今”日诚心诚意的皆“悉忏悔”,不让这些罪恶始终存在!

  癸四 忏暴戾业

  或贡高矫假,偃蹇自用,跋扈抵揬,不识人情,自是非他,希望侥幸。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或”有在世为人,“贡高矫假”,即是假造,自己本没有什么德学,矫揉造作的装成很有德学的样子,以此生起贡高,活像有德有学,使人对他另眼看待。“偃蹇自用”,偃蹇亦是傲慢的样子,自矜有很大的才能,傲物以自用,使人以为他确实了不起。自强自逞,肆无忌惮的“跋扈抵揬”,意是有些强悍的人,强梁霸道的,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总是恃强逞能,从中掌握实权,认为别人不行。抵揬,是抵触搪突貌,不论对人对事,总是不顺理的强制执行,以为此事唯有我才做得好。在人与人接触方面,完全“不识人情”,一意孤行,不想到别人的感受如何。因而“自是非他”,凡其所有不该是他所当得的,总是“希望”能为自己“侥幸”所得。像这样的为人,无疑会造成很多罪恶。“如是”矫揉造作“等罪”,现知确非做人之道,现“今”唯有“悉”皆“忏悔”,唯愿未来不再这样的做人!

  癸五 忏贪诳业

  或临财无让,不廉不耻。屠肉沽酒,欺诳自活。或出入息利,计时卖日,聚积悭尅,贪求无厌。受人供养,不惭不愧,或无戒德,空纳信施。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或”有在世为人,贪心特别的重,“临”到钱“财”关头,不论此财是怎样来的,唯有归我所得,绝对“无”心“让”给他人,认为别人没有资格可得此财,这可说完全是小人行径,哪里像个正人君子?古人说:“临财不苟得”,不是属于自己应得的钱财,不论多少现在面前,都不应当苟且求得。可是世间的人,只要见到钱财,唯有争先恐后的为自己所得,从不问这财是怎样来的?我应不应得此财?这与“见得思义”的精神,完全相反。像这样的临财唯恐在后,是即伤于廉洁,没有羞耻之心,所以说“不廉不耻”。以佛法说,这虽不是犯盗戒,但已接近于盗,为佛子者,不应把财看得这样重!

  或有在世为人,做生意是对的,应做正当的生意,不应做与德行相违的生意,如“屠肉沽酒”,就是要不得的。屠肉是杀害众生的生命,不管是高级或低级的生命,如果予以屠杀,总是很残忍的,等于是犯杀戒,为佛子者不可做这样的生意。沽酒是卖酒给人,令他人喝酒而醉,等于令人愚痴,大乘梵网戒本,说为十重戒之一,比个人喝酒的过失还大,个人喝酒只是影响个人,卖酒影响很多人,如有一万人到你店内买酒,是就等于十万人因饮酒而受害,这种生意为佛子所不应做的。像这样的“欺”昧于心,“诳”施于口,借此二种生意,以求“自活”其命,是相当罪过的。如屠肉贩卖,明明是伤害众生,但昧于本心的,欺骗来买肉者,说这是怎样的营养。再以卖酒说,喝了酒是会伤害身体的,但却诳惑于人,说酒是养命酒。现代商业社会中,不是常见常听到的宣传吗?

  “或”有在世为人,正当生意不做,专门靠“出入息利,计时卖日”,以谋暴富。在过去,这是“放债盘折,算子母钱”,本为父母,利即如子。在现代,这是“放高利贷”。放债取利,所以成为过失,不是周转一下,令人度过难关,而以日息计算,是为“计时卖日”,现在有些地方银行,为了争取人民存款,亦以日息计算号召。像这样求重利,适所以滋润自己的贪心。由此贪心“聚积”厚利,而又“悭”吝的“尅”扣钱财不舍。如是谋求不已的“贪”着“无厌”,纵然成为暴发户,亦不过是为富不仁,为什么要如此?但事实上,像这样的人,世间多的是,不但在家人放高利贷,就是出家人亦有放高利贷的,岂不可悲!

  出家僧众,“受人供养”,本是佛制,因为舍家出家学道,放弃世俗的一切,不能再如俗人那样的做经商种植的工作,但正受人供养时,应忖度自己的德行,有没有受人供养的资格,不但没有自忖,反而“不惭不愧”的,以为受人供养,是僧伽的本份。要知信众发心供养,是为成就僧众道业,设“或”全“无”净“戒”的“德”行,“空纳信”众诚信的“施”供,不要看成是本份事,其过失是很重大的。如不如法修持,如不生大惭愧,将来要还债的。如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读此能不悚然!

  “如是”像上所说“临财无让”“等罪”,细说起来是很多的,现“今”唯有皆“悉忏悔”,以求清净。

  

  癸六 忏残忍业

  或捶打奴婢,驱使僮吏,不问饥渴,不问寒暑;或发撤桥梁,杜绝行路。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或”有人在这世间,由于过去造了很多福业,到了现生就成为大富翁,拥有很多的奴婢童吏,听自己呼唤使用,古代就形成奴婢社会制,但作为奴婢的非常悲惨,做为主人的,不但可以呼来呼去,要你做什么就得做什么,稍微做得不如主人心意,立刻予以无情的捶打,打得或轻或重,完全看当时…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法的因果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