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主人的情緒,所以說“捶打奴婢”。僮吏或名僮仆,年少的爲僮,年長的爲吏,都是受人驅使,驅使你向東就得向東,驅使你向西就得向西,不容你有所違背。現生做爲奴婢僮吏,雖或是由過去業感,但畢竟也是人,不應任意捶打,亦不可隨意驅使,對于工作人員,亦應多所體貼。如每日辛苦工作,有時亦應問問是不是饑渴,若感肚子饑餓,就應做些點心供給,若是覺得口渴,就應准備茶水供用,像這樣以愛護子女之心憐惜,爲僮仆者自亦會以事父母之心事主,各得其情多好?可是世間很多做主的,極少能體諒僮仆,所以說“不問饑渴”。又如氣候有寒暑不同,爲主人的對僮仆,應時常的問寒噓暖,天氣寒冷應爲准備衣服,不讓他們受凍,天氣炎熱應讓多所休息,不可讓他們做得大汗淋漓,無片刻休息。可是世間很多做主人的,只知榨取僮仆勞動力,不管天冷天熱,只知一味要你工作,從不關心僮仆冷暖,所以說“不問寒暑”。爲了方便行人,世間有做修橋補路的功德,可是“或”亦有人,砍伐大“橋”,以阻衆人通過,或是“撤”去小“梁”,以截衆人通行,如是“杜絕行路”,令人感到不便,當然有大過失。古德說:“無論城鄉道路,或磚瓦堆地,或草長覆路,使長幼不便于行馳,沾衣濕襪,破履戕靴,皆所不宜,凡動人心事,皆不可爲”。不可爲而偏偏有人這樣做,怎能說是無過?“如是”捶打奴婢“等罪,今”日皆“悉忏悔”令除淨盡。
癸七 忏放逸業
或放逸自恣,無記散亂,摴蒲圍棋,群會屯聚,飲酒食肉,更相擾餞,無趣談話,論說天下,從年竟歲,空喪天日,初中後夜禅誦不修,懈怠懶惰屍臥終日,于六念處心不經理,見他勝事便生嫉妒,心懷慘毒備起煩惱,致使諸惡猛風吹罪薪火,常以熾然無有休息,叁業微善一切俱焚,善法既盡爲一闡提,墮大地獄無有出期。是故今日至禱稽颡,向十方叁寶,皆悉忏悔。
“或”有人在這世間,“放逸自恣”。放逸,依一般說,就是肆無忌憚的放蕩縱逸,或是不受任何拘束的放縱逸樂;依佛法說,是一切惡法的根本,爲人所造成的一切罪惡行爲,皆從心的放蕩縱逸而來,“特別是對五欲的放縱,任意的要在怎樣五欲中漫然享受,就怎樣的漫然在五欲中享受,從來不知有所節製”,唯有不放逸才能對治放逸,爲佛子者所應特別重視!外在既然放逸,內在自然自恣,縱情任意,想要怎樣就去怎樣。“無記”,是說昏昏然的無所記別,不知是善是惡;“散亂”,有說心亂或心散亂,有股使令身心躁動煩擾的力用,不是善就是惡的時候,皆有令心流蕩的散亂。
“摴 蒲”,傳說老子作來用以蔔課,後來逐漸成爲古時賭博的遊戲,現在通稱賭博;“圍棋”,亦名圍棊,相傳堯帝造以教子丹朱學習,到了舜帝仍然以之教子商均學習,爲兩人對奕的遊戲,棋局分叁百六十格,以黑白二子互相占領及侵奪地盤,由此分別勝負,雖說是種遊戲,但亦可以益智。不過後來成爲賭博的性質,除了有輸贏而傷感情,還浪費很多寶貴時間,最好還是不要玩這套,以免影響身體健康,消耗大好時光。
“群會屯聚”,是說有很多群衆聚會在一處,假定做有益社會國家的事,像現在各國所提倡的提高生産力,當然是很好的,但現在聚會的群衆,是一些酒肉朋友,只是“飲酒食肉”作樂,而且“更相擾餞”,就是今我做東道主,請大家吃喝玩耍,明天你做東道主,又到你那兒吃喝作樂,像這樣的互爲東道主,不是互相侵擾是什麼?大家聚會飲食,如研究一些學問,探討一些義理還好,竟談些無“趣”無味的閑“話”,“論說”無關宏旨的“天下”大事,好像各有“治國平天下”的雄略,實際“從年竟歲”的只說是無義味語,不過是“空喪天日”而已。
作爲一個佛弟子,更要寶貴時間,抓緊每個時間,不是讀誦經典,就是安心坐禅,一刹那的時間,都不讓它空過。遺教經中佛陀最後教誡說:“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所以夜叁時中,或坐禅或誦經,精進勇猛修學。可是世有懈怠比丘,“初中後夜禅誦不修”,就是初夜後夜,既不精勤修禅,中夜也不誦經,如是不善修習,自就惛沈散亂,不是“懈怠懶惰,屍臥終日”,空喪天年,虛誕歲月是什麼。這對自己是相當不利的,要如小水長流那樣勤加精進才可。
自己“于六念處心不經理”,應當慚愧才對,然而不特無慚愧心,“見”到“他”人修念佛、參禅、持誦等的“勝事”,反而“生嫉妒”心,說他裝模作樣的做給人看,根本沒有實質的修持,這不是嫉妒是什麼?六念處,阿含經中所曾說到的六念法門:“念佛爲慈悲導師,念法爲叁世佛母,念僧爲人天福田,念天爲長壽安樂,念戒爲清淨身心,念施爲普濟貧窮”。這是爲佛弟子,所當精勤修學,現說“于六念處心不經理”,顯示對此懈怠,毫未將心放在上修。嫉妒他人,“心懷慘毒”,不願他人向上向善向解脫,其用心慘毒可知,進而“備起煩惱”,無惡不作。
由于做人“心懷慘毒,備起煩惱”,“致使”因煩惱所造“諸惡”業的煩惱“猛”烈狂“風”,不斷的“吹”拂“罪”惡的柴“薪”之“火,常以熾然”的“無有休息”的燒著,不說沒有積集衆多的善業,就是稍微修集了一些善業,亦被吹拂著的大火燒得“一切俱焚”。經說“瞋恚之火能燒功德之林”,就是此意。衆生不是沒有修積善法功德,但可惜的,即剛集成的功德柴薪,立又爲煩惱之火焚盡,所以始終成爲貧窮孤露者!不特如此,一旦微善都被燒得微塵許不留,就要成“爲一闡提”人,將來還要“墮大地獄”,縱經百千萬億劫這麼久,也“無有出”離的時“期”,而在大地獄中所受痛苦,不是吾人所能想像。“是故今日至禱稽颡”,敬“向十方叁寶皆悉忏悔”。
壬四 蹑前結忏
向來所有一切衆罪,若輕若重,若粗若細;若自作,若教他作;若隨喜作,若以勢力逼迫令作;如是乃至贊歎行惡法者,今日至誠,皆悉忏悔。
這是總結忏悔。“向來”的“向”,有改爲“上”字,是亦可以的。意說上來“所有一切衆罪”,不論“若輕”罪,“若重”罪,或是“若粗”罪,“若細”罪,都是衆生無始以來所造作的,在造作的過程中,有的是“自”己直接造“作”的,有的是間接“教他”造“作”的,有的看到別人作惡,自己“隨喜”他“作”,認爲他這樣做不錯,有的“以”自己的“勢力逼迫令”他去“作”,他本不願做這不道德的事,但在你的逼迫下,不得不勉強的去做。“如是乃至贊歎行惡法”的人,說這人非常勇敢的,既無畏的殺人,亦大膽的搶劫,真是了不起。細論起來,能說我們造惡不多嗎?依此惡業感果,不知要在地獄受多少劫的痛苦,到那時候,就知造惡是絕對要不得!幸而我佛開示忏悔法門,令我們有自新的機會,所以從“今日”起,我要“至誠”懇切的,“皆悉忏悔”,如有絲微罪惡存在,亦不放棄依佛指示的方法忏悔,務必令障皆得消除!
壬五 發願成德
願承是忏悔一切諸惡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慈和忠孝,謙卑忍辱,知廉識恥,先意問訊,循良正謹,清潔義讓,遠離惡友,常遇善緣,收攝六情,守護叁業,捍勞忍苦,心不退沒,立菩提志,不負衆生。
忏悔不但忏除所造的諸惡,同時還能出生種種的功德。現我“願承是”真誠“忏悔一切諸惡所生”的各個“功德”,不是專爲自己的享受快樂,而是爲人如何有益于人。首先我要做個“慈和忠孝,謙卑忍辱”的人。如上所說“殺害衆生”、“食生鲙等”、“捶打驅使僮仆”、乃至“嫉妒勝事”等,誰都知道有違慈愍的精神,現我當做一個慈愍憐念的,不論對什麼人都以慈相待。如說“傲誕輕慢鬥亂”,“跋扈抵揬慘毒備起煩惱”等,這當然有傷于人與人間的和樂,現我當做一個非常和樂的人,對什麼人都以和相處,決不以不禮貌的態度待人。如說“妄言見鬼”、“欺诳自活”、“撤橋杜路”,都是爲人不忠,現我當做一個極爲忠實的人,決不對人說些不誠實的話。如說對于父母不孝,對于民族不孝,這也不是做人之道,現我當做一個不但孝順父母的兒女,亦要做個孝順民族的國民。如說“傲誕自高”、“輕慢他人”等,這同樣不是做人之道,現我當做一個“謙卑忍辱”的,如經說:“謙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唯有對人謙卑,才能生起道行,唯有對人忍辱,才能和氣無诤,彼此融洽無間。同時做人要能“知廉識恥,先意問訊”。如所說的“臨財無讓”,爭先恐後的想得到該財,不但有喪于廉,亦複是無恥的,現我忏悔以後,知這是不對的,從此不應爲我所得的錢財,即使一分一厘的錢財亦不妄求。如此,與任何人相見,首先自己向人問訊,不要等到別人對自己表現禮貌,才向他人還禮。“先意問訊”這話,出華嚴經離世品,說菩薩有十種手,第叁就是“先意問訊手”,舒展自己的手掌,迎接來臨的人,表示對來者的敬意!
同時表示忏悔以後,真正做個佛化新人,一切行爲活動,決不苟且放縱,在在表現“循良”規矩,端“正謹”慎,“清潔”自守,“義讓”不貪。知道“惡友”對自己是不利的,不論在什麼地方都要“遠離”,以免受到惡友不良影響,使自己亦成爲壞份子。惡友遠離,自會“常遇善緣”,過去所以善緣難遇,因己終日與不良份子爲伍,怎會遇到善緣?善緣是不容易遇到的,一旦遇到,就當“收攝六情”,六情就是六根,如羅什叁藏,就將六根譯爲六情,古德說六情就是六識,是不怎樣恰當的。向說六根是賊媒,引進外賊盜取吾人的功德法財,要想功德法財不失,就得將六根收攝起來,不得讓它任意的奔向六塵。除了六根要嚴格的收攝,還得認真的“守護”身語意“叁業”,不使身業有不正當的行爲,不使語業說不合情理的話,不使意業起貪瞋癡的煩惱。身語意叁是造業的工具,向惡的方面發展,就會造成惡業,向善的方面發展,就會造成善業,…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