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下)▪P7

  ..續本文上一頁所謂守護叁業,就是控製叁業的活動,不讓它趣向惡的方面,專在善的方面活動。果能這樣爲人,不特不會像過去那樣造惡,且真成爲佛化新人修諸善法。

  在這世間做個正正當當的人,自然不免會相當的辛勞,受種種的痛苦,但爲要向解脫道或菩提道邁進,要勇猛精進的“捍”衛辛“勞”,“忍”受各種的痛“苦”,決不因辛勞,而使自己向上的一念“心”,逐漸的“退沒”下來,不敢再向光明大道邁進,應知我現在這樣做人,不是僅做一個好人就行,而是要“立”堅固不拔的“菩提志”願,本菩提志願,誓度衆生,世間有很多衆生,希望我濟度他們,不論在怎樣的艱難困苦下,甯可自己辛勞受苦,“不”能有“負衆生”對我的希望,亦唯這樣,才能報答佛陀的深恩!

  丁叁 禮佛結願

  發願已,歸命禮諸佛。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諸佛及諸大菩薩聖號,在前上卷已經解說,此地當然從略不贅。但諸學佛的行人,皆以阿彌陀佛淨土爲最勝,而且已深入一佛子的內心,古德到此,特舉文殊成佛的淨土與彌陀淨土對比,顯示文殊成佛淨土,勝過彌陀淨土。如經文殊大士表示說:“我願將來成佛的時候,以恒河沙那麼多諸佛世界成爲一莊嚴清淨的佛刹,世界名爲普見。文殊說後,諸菩薩問佛言:如文殊將來所得的清淨佛刹,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國土,能不能相等?佛陀回答說:豈但可以相等,文殊佛刹超過彌陀淨土很多。如有人分析一毛爲百分,然後以此一分取大海中的一滴水,這滴水當然是很少的,以之喻彌陀佛刹的莊嚴,而大海水則喻普見佛刹的莊嚴,甚至還要超過。從這看來,可知彌陀淨土固然是很莊嚴的,而文殊普見淨土更爲莊嚴!這是佛在寶積經中說的,不是我們貶低彌陀淨土的莊嚴。如實際說:每個佛的淨土,都是極莊嚴的,不用分別哪尊佛淨土殊勝,哪尊佛淨土不如。這樣,“十方淨土”,就可“隨願往生”,不必強調哪個佛的淨土莊嚴,讓衆生自由的,要生哪個淨土,就生哪個淨土,是就不會爭論。

  丙叁 報障

  丁一 承前起後

  禮諸佛已,次複忏悔。向來已忏悔煩惱障,已忏悔業障;所馀報障,今當次第披陳忏悔。

  本忏所要忏悔的,主要是常說的叁障,前叁句是承前,後兩句是啓後。意顯“向來已忏悔”了“煩惱障”,亦“已忏悔”了諸“業障”;“所馀”因業而感果的“報障”,“今當次第”的一一“披陳忏悔”,以使報障消除,不再感受業報的痛苦。果報是由業所感的,由煩惱的策動,造各種的惡業,以此惡業的輕重,必感地獄、餓鬼、畜生叁惡趣的苦報,是以報障不得不深切的忏悔。

  丁二 列相分忏

  戊一 總明

  己一 引經示勸

  經中說言:業報至時,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唯有忏悔力,乃能得除滅。

  此引經說以明果報來臨,逃是沒有辦法逃得了的。如四不可得“經中”曾有“說言”:過去有兄弟四人學仙,並且皆已得到五通,但到業力快要盡時,生命亦將結束,四人想到自己已有神通,神足飛騰所至無礙,自信運用神通之力,可避免死神的降臨。老大說:現我踴入空中躲藏起來,相信無常找不到我,可是踴入空中沒有好久,好像果熟從空中跌落而死;老二說:我入大海叁百叁十六萬裏下,不至海底,生存其間,無常自亦難覓到我,可是深入大海沒有好久,爲水淹死而爲魚類之所裹腹;老叁說:我運用神力,辟開一座大山,顯形山石之間,無常當然無法找得到我,可是進入山石沒有好久,爲沒有空氣窒息而死,爲諸禽獸飽餐幾日;老四說:我不要像你們這樣麻煩,只要到市區夾雜在人群中,無常怎知哪個是他所要得的,可是入于市區爲人擠來擠去,終于死在廣大的人群中。我佛觀知這個事實,特別對諸聞法者說:當一個人的“業報至時”,在煩惱尚未斷除,業力必要感果“非”是踴入“空”中,“非”是深入“海中”,亦“非”隱“入山石”之間,更非夾在市區人群之“間”,就可不死。佛陀進而警告說:“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有業必要受報,怎樣也無法避免。然則應當怎辦?“唯有”依于精誠“忏悔”之“力”,“乃能得”以“除滅”業及果報,始得不再在生死中受生!

  己二 指事作證

  何以知然?釋提桓因,五衰相現,恐懼切心,歸誠叁寶,五相即滅,得延天年。如是等比,經教所明,其事非一,故知忏悔,實能滅禍!

  怎知唯有忏悔實能滅禍?所以問“何以知然”。爲除人們疑問,佛特指出事實作爲證明。如“釋提桓因”,即帝釋天,爲欲界忉利天的天主,享盡了天上的福樂,但到“五衰相現”時,亦即五德離身,自知生命將結束時,一切福樂亦將不保,甚大憂惱,“恐懼切心”,不知怎樣才能挽救此一生命,接著想到在這叁界之中,能夠拔濟衆生苦厄,唯有叁界人天導師,于是就到靈山佛前,請佛慈悲救濟,時佛坐禅,正入普濟叁昧。天帝釋見到這現象,立即作禮伏地,至心“歸誠”佛法聖衆“叁寶”。當伏地尚未起身時,其生命就告結束,投胎到陶家驢母腹中作子。時驢深自了解,特地走到瓦坯間,將所有的瓦坯踏壞。到了驢主發現,自然相當忿怒,于是棒打該驢,傷到其驢胎兒,小驢未得出世,就又感帝釋身。佛出普濟叁昧,對帝釋贊言:你真是太好了,到生命結束時,還能歸命叁尊,你的罪業已盡,不再受畜生苦。佛再爲帝釋說法,帝釋聞法以後,立得須陀洹道,“五”種衰“相即滅,得”以“延”長“天年”,繼續享受天人之福。

  “五衰相現”,涅槃經說:“諸天五衰相:一、頭上華萎;二、腋下汗出;叁、衣常垢染;四、身體臭穢;五、不樂本座”。這是大五衰,有這五種相,決不能不死。另外俱舍論說有小五衰相,就是衣服絕香、身光忽滅、浴滴沾身、本性囂馳、兩目眴運。此小五衰相現,假定遇到勝緣,可以得到化解,不一定必死。現天帝釋,得以延長天年,當是小五衰相。五衰相現的天人,所感受的大苦,不減地獄之苦,是以任何天人,見到有此相現,必感極大痛苦,能不能如帝釋那樣的得延天年,就看能不能遇到勝緣,亦要自己是不是誠敬忏悔。“如是等”的“比”類,“經教”當中“所明”很多,“其事”並“非”此“一”。由是之“故”,證“知忏悔”,確“實能滅禍”患。

  己叁 舉報警迷

  但凡夫之人,若不值善友獎導,則靡惡而不造,致使大命將盡,臨窮之際,地獄惡相皆現在前,當爾之時,悔懼交至,不預修善,臨窮方悔,悔之于後,將何及乎?殃福異處,宿預嚴待。當獨趣入到地獄所,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如此之時,欲求一禮一忏,豈可複得?

  以佛法說,做人得到暇滿人身,既不是沒有多馀的時間,正好利用馀暇,多多修積善法,如果是佛弟子,正好修學解脫。“但”身爲“凡夫之人”,自己既不知道怎樣行善修學佛法,“若”又“不值善友獎”勸引“導”,開示佛法正理,指示趣向光明坦途,糊裏糊塗的過生活,“則靡惡而不造”,換成白話說,就是無惡不作。做人做到什麼罪惡都造,既然種下了苦因,“致使大命將”要“盡”時,“臨”到生命“窮”極“之際”,各種“地獄”的“惡相”,一一“皆現在前”。如镬湯地獄的獄卒,捉諸犯罪的人,投著鐵釜之中,湯沸或上或下,猶如人間的大釜煮豆,使豆在釜中或上或下,或如地藏經地獄名號品所說各個不同的地獄及地獄罪報的惡相,使你看了膽戰心驚。“當爾之時”,雖然懊“悔”在生未曾好好的行善,恐“懼”將來要受這樣的苦報,如是悔懼互相交發,名曰“交至”。在你能夠行善時,不如法的修諸善業,亦即此處說的“不預”先“修善”,到了“臨”于“窮”極,“方”才知道後“悔”。如是“悔之于後,將何及乎”?就是怎麼來得及?亦即俗說“悔之晚矣”。得到圓滿人身的凡夫,不知怎樣的修善,無有過于像這樣的自己欺騙自己,亦無過于比這更愚癡的了。所以在世做人,應當精勤不懈的積極行善,不要到了最後關頭才來後悔!

  “殃福異處”者,殃是禍殃,在此代表罪惡,福是福樂,在此代表諸善,因中造有善惡不同,果中自有苦樂報殊,善惡因果各異其報,所以說爲“異處”。如清楚說:造惡業的人,以此惡業牽引,自然走到所要到的地獄處,造善業的人,以此善業牽引,自然走到所要到的天堂處,天堂與地獄不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嗎?“宿預嚴待”,是說在人尚未死時,生前所造是怎樣的業,現應感受怎樣的果報,早已爲你分明安排清楚,如爲你安排天堂的宮殿,或爲你安排的那個地獄,嚴格而明白的等待死者的來臨。如你是個造惡多端的,就待罪人來到獄所,決不會走錯的。而且這時,任何孝子賢孫,沒有一個能陪伴你,“當獨”自一人,一步一步的“趣入到地獄所”,且走上了赴地獄的這條路,“但得”繼續不斷的“前行”,絕對沒有回轉的馀地,終而“入于火镬”之中,使得“身心摧碎,精神痛苦”!火镬,就是镬湯地獄。經說“镬湯地獄獄卒,捉諸罪人,投沸熱镬湯之內,令諸罪人,肉爛骨糜,痛苦萬端”。墮入镬湯地獄,不是短期可出,要經千萬億年的受苦。“如此之時”,只有受苦的時間,“欲求一禮”佛一拜,欲求“一”短時間的“忏”悔,哪裏可以得到?所以說“豈可複得”。欲想禮佛求忏悔唯有現在!

  己四 人命無常

  衆等切莫自恃盛年,財寶勢力,懶惰懈怠,放逸自恣,死苦一至,無問老少,貧富貴賤,皆悉摩滅,奄忽而至,不令人知。夫人命無常,喻如朝露,出息雖存,入息難保,雲何忽此而不忏悔?

  有很多人談到學佛修行,總是以爲我還年輕,慢慢來沒關系,事實不是如此,“衆等切莫自…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的因果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