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谓守护三业,就是控制三业的活动,不让它趣向恶的方面,专在善的方面活动。果能这样为人,不特不会像过去那样造恶,且真成为佛化新人修诸善法。
在这世间做个正正当当的人,自然不免会相当的辛劳,受种种的痛苦,但为要向解脱道或菩提道迈进,要勇猛精进的“捍”卫辛“劳”,“忍”受各种的痛“苦”,决不因辛劳,而使自己向上的一念“心”,逐渐的“退没”下来,不敢再向光明大道迈进,应知我现在这样做人,不是仅做一个好人就行,而是要“立”坚固不拔的“菩提志”愿,本菩提志愿,誓度众生,世间有很多众生,希望我济度他们,不论在怎样的艰难困苦下,宁可自己辛劳受苦,“不”能有“负众生”对我的希望,亦唯这样,才能报答佛陀的深恩!
丁三 礼佛结愿
发愿已,归命礼诸佛。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诸佛及诸大菩萨圣号,在前上卷已经解说,此地当然从略不赘。但诸学佛的行人,皆以阿弥陀佛净土为最胜,而且已深入一佛子的内心,古德到此,特举文殊成佛的净土与弥陀净土对比,显示文殊成佛净土,胜过弥陀净土。如经文殊大士表示说:“我愿将来成佛的时候,以恒河沙那么多诸佛世界成为一庄严清净的佛刹,世界名为普见。文殊说后,诸菩萨问佛言:如文殊将来所得的清净佛刹,与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国土,能不能相等?佛陀回答说:岂但可以相等,文殊佛刹超过弥陀净土很多。如有人分析一毛为百分,然后以此一分取大海中的一滴水,这滴水当然是很少的,以之喻弥陀佛刹的庄严,而大海水则喻普见佛刹的庄严,甚至还要超过。从这看来,可知弥陀净土固然是很庄严的,而文殊普见净土更为庄严!这是佛在宝积经中说的,不是我们贬低弥陀净土的庄严。如实际说:每个佛的净土,都是极庄严的,不用分别哪尊佛净土殊胜,哪尊佛净土不如。这样,“十方净土”,就可“随愿往生”,不必强调哪个佛的净土庄严,让众生自由的,要生哪个净土,就生哪个净土,是就不会争论。
丙三 报障
丁一 承前起后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向来已忏悔烦恼障,已忏悔业障;所馀报障,今当次第披陈忏悔。
本忏所要忏悔的,主要是常说的三障,前三句是承前,后两句是启后。意显“向来已忏悔”了“烦恼障”,亦“已忏悔”了诸“业障”;“所馀”因业而感果的“报障”,“今当次第”的一一“披陈忏悔”,以使报障消除,不再感受业报的痛苦。果报是由业所感的,由烦恼的策动,造各种的恶业,以此恶业的轻重,必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的苦报,是以报障不得不深切的忏悔。
丁二 列相分忏
戊一 总明
己一 引经示劝
经中说言:业报至时,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唯有忏悔力,乃能得除灭。
此引经说以明果报来临,逃是没有办法逃得了的。如四不可得“经中”曾有“说言”:过去有兄弟四人学仙,并且皆已得到五通,但到业力快要尽时,生命亦将结束,四人想到自己已有神通,神足飞腾所至无碍,自信运用神通之力,可避免死神的降临。老大说:现我踊入空中躲藏起来,相信无常找不到我,可是踊入空中没有好久,好像果熟从空中跌落而死;老二说:我入大海三百三十六万里下,不至海底,生存其间,无常自亦难觅到我,可是深入大海没有好久,为水淹死而为鱼类之所裹腹;老三说:我运用神力,辟开一座大山,显形山石之间,无常当然无法找得到我,可是进入山石没有好久,为没有空气窒息而死,为诸禽兽饱餐几日;老四说:我不要像你们这样麻烦,只要到市区夹杂在人群中,无常怎知哪个是他所要得的,可是入于市区为人挤来挤去,终于死在广大的人群中。我佛观知这个事实,特别对诸闻法者说:当一个人的“业报至时”,在烦恼尚未断除,业力必要感果“非”是踊入“空”中,“非”是深入“海中”,亦“非”隐“入山石”之间,更非夹在市区人群之“间”,就可不死。佛陀进而警告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有业必要受报,怎样也无法避免。然则应当怎办?“唯有”依于精诚“忏悔”之“力”,“乃能得”以“除灭”业及果报,始得不再在生死中受生!
己二 指事作证
何以知然?释提桓因,五衰相现,恐惧切心,归诚三宝,五相即灭,得延天年。如是等比,经教所明,其事非一,故知忏悔,实能灭祸!
怎知唯有忏悔实能灭祸?所以问“何以知然”。为除人们疑问,佛特指出事实作为证明。如“释提桓因”,即帝释天,为欲界忉利天的天主,享尽了天上的福乐,但到“五衰相现”时,亦即五德离身,自知生命将结束时,一切福乐亦将不保,甚大忧恼,“恐惧切心”,不知怎样才能挽救此一生命,接着想到在这三界之中,能够拔济众生苦厄,唯有三界人天导师,于是就到灵山佛前,请佛慈悲救济,时佛坐禅,正入普济三昧。天帝释见到这现象,立即作礼伏地,至心“归诚”佛法圣众“三宝”。当伏地尚未起身时,其生命就告结束,投胎到陶家驴母腹中作子。时驴深自了解,特地走到瓦坯间,将所有的瓦坯踏坏。到了驴主发现,自然相当忿怒,于是棒打该驴,伤到其驴胎儿,小驴未得出世,就又感帝释身。佛出普济三昧,对帝释赞言:你真是太好了,到生命结束时,还能归命三尊,你的罪业已尽,不再受畜生苦。佛再为帝释说法,帝释闻法以后,立得须陀洹道,“五”种衰“相即灭,得”以“延”长“天年”,继续享受天人之福。
“五衰相现”,涅槃经说:“诸天五衰相:一、头上华萎;二、腋下汗出;三、衣常垢染;四、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这是大五衰,有这五种相,决不能不死。另外俱舍论说有小五衰相,就是衣服绝香、身光忽灭、浴滴沾身、本性嚣驰、两目眴运。此小五衰相现,假定遇到胜缘,可以得到化解,不一定必死。现天帝释,得以延长天年,当是小五衰相。五衰相现的天人,所感受的大苦,不减地狱之苦,是以任何天人,见到有此相现,必感极大痛苦,能不能如帝释那样的得延天年,就看能不能遇到胜缘,亦要自己是不是诚敬忏悔。“如是等”的“比”类,“经教”当中“所明”很多,“其事”并“非”此“一”。由是之“故”,证“知忏悔”,确“实能灭祸”患。
己三 举报警迷
但凡夫之人,若不值善友奖导,则靡恶而不造,致使大命将尽,临穷之际,地狱恶相皆现在前,当尔之时,悔惧交至,不预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殃福异处,宿预严待。当独趣入到地狱所,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如此之时,欲求一礼一忏,岂可复得?
以佛法说,做人得到暇满人身,既不是没有多馀的时间,正好利用馀暇,多多修积善法,如果是佛弟子,正好修学解脱。“但”身为“凡夫之人”,自己既不知道怎样行善修学佛法,“若”又“不值善友奖”劝引“导”,开示佛法正理,指示趣向光明坦途,糊里糊涂的过生活,“则靡恶而不造”,换成白话说,就是无恶不作。做人做到什么罪恶都造,既然种下了苦因,“致使大命将”要“尽”时,“临”到生命“穷”极“之际”,各种“地狱”的“恶相”,一一“皆现在前”。如镬汤地狱的狱卒,捉诸犯罪的人,投着铁釜之中,汤沸或上或下,犹如人间的大釜煮豆,使豆在釜中或上或下,或如地藏经地狱名号品所说各个不同的地狱及地狱罪报的恶相,使你看了胆战心惊。“当尔之时”,虽然懊“悔”在生未曾好好的行善,恐“惧”将来要受这样的苦报,如是悔惧互相交发,名曰“交至”。在你能够行善时,不如法的修诸善业,亦即此处说的“不预”先“修善”,到了“临”于“穷”极,“方”才知道后“悔”。如是“悔之于后,将何及乎”?就是怎么来得及?亦即俗说“悔之晚矣”。得到圆满人身的凡夫,不知怎样的修善,无有过于像这样的自己欺骗自己,亦无过于比这更愚痴的了。所以在世做人,应当精勤不懈的积极行善,不要到了最后关头才来后悔!
“殃福异处”者,殃是祸殃,在此代表罪恶,福是福乐,在此代表诸善,因中造有善恶不同,果中自有苦乐报殊,善恶因果各异其报,所以说为“异处”。如清楚说:造恶业的人,以此恶业牵引,自然走到所要到的地狱处,造善业的人,以此善业牵引,自然走到所要到的天堂处,天堂与地狱不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吗?“宿预严待”,是说在人尚未死时,生前所造是怎样的业,现应感受怎样的果报,早已为你分明安排清楚,如为你安排天堂的宫殿,或为你安排的那个地狱,严格而明白的等待死者的来临。如你是个造恶多端的,就待罪人来到狱所,决不会走错的。而且这时,任何孝子贤孙,没有一个能陪伴你,“当独”自一人,一步一步的“趣入到地狱所”,且走上了赴地狱的这条路,“但得”继续不断的“前行”,绝对没有回转的馀地,终而“入于火镬”之中,使得“身心摧碎,精神痛苦”!火镬,就是镬汤地狱。经说“镬汤地狱狱卒,捉诸罪人,投沸热镬汤之内,令诸罪人,肉烂骨糜,痛苦万端”。堕入镬汤地狱,不是短期可出,要经千万亿年的受苦。“如此之时”,只有受苦的时间,“欲求一礼”佛一拜,欲求“一”短时间的“忏”悔,哪里可以得到?所以说“岂可复得”。欲想礼佛求忏悔唯有现在!
己四 人命无常
众等切莫自恃盛年,财宝势力,懒惰懈怠,放逸自恣,死苦一至,无问老少,贫富贵贱,皆悉摩灭,奄忽而至,不令人知。夫人命无常,喻如朝露,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云何忽此而不忏悔?
有很多人谈到学佛修行,总是以为我还年轻,慢慢来没关系,事实不是如此,“众等切莫自…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