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下)▪P8

  ..续本文上一页恃”现在正是“盛年”,亦即所谓年富力强,身体又没有什么病痛,况且我还有很多的“财宝”,亦有相当的“势力”,这么早学佛修行做什么?于是“懒惰懈怠”的“放逸自恣”,以为自己还有千秋万年活在世间,殊不知“死苦一至,无问”你是年“老”年“少”,亦不论你“贫”穷“富”有,更不分别你是高“贵”有地位的,或是“贱”如乞丐无地位的,到了一口气不来,“皆悉摩灭”,无常“奄忽而至”,并“不令人知”它什么时候来。古德说:“既不问少,则盛年不足恃;不问富,则财宝不足赖;不问贵,则势力不足尚。少年富贵尚尔,况老而贫贱者乎”?如是说来,做人应趁年富力强,生活安定,正好急急的预为忏悔过去所造成的罪恶,更应尽量的与性命竞,修学无上的佛法。要知时间是最无情的,一刹那一刹那的一味前进,从不停下来在等你,且时间一经过去就不再回头,吾人岂可浪费大好光阴?古德曾常警告行人说:“莫道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夫”为“人”的生“命”,确实是“无常”的,无常迅速到“喻如朝露”。如早上所见到的露水,刚刚好像还是一颗水晶珠,但太阳一出,立化为乌有,当知吾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在你“出息”的时候,“虽”还有你的生命“存”在,但是到你“入息”的时候,就“难”担“保”你的生命还活泼泼的存在,因为人命诚如四十二章经中所说在“呼吸间”。刹那刹那都在生灭的生命,哪里可以长期生存?果知生命在呼吸间,“云何忽”视于“此而不”精进“忏悔”?

  

  

  己五 世事虚假

  但五天使者既来,无常杀鬼卒至,盛年壮色,无得免者。当尔之时,华堂邃宇,何关人事?高车大马,岂得自随?妻子眷属非复我亲,七珍宝饰乃为他玩。以此而言,世间果报,皆为幻化。

  生命固是生灭无常的,就是世间的一切,亦无不虚假而如幻如化的。五天,婆沙论说:“自四天王已下,有日月天、星宿天、常憍天、持鬘天、坚首天”。上天敕令做什么的,是为天使;阎罗王请问经说:“生老病死刑,为五天使者”。此中所说五天使者,应是指此。生是生命的开始,亦即一般所谓最吉庆的事,殊不知生即迈向死的第一步,死是由生而来的,有什么值得欢喜的?是以生为第一个使者,接着老、病、死、刑各个使者,一个一个的紧逼而来,告诉我们生命已到什么阶段,应好好的运用人身,多做好世间善事及出世解脱事。“但五天使者既”然陆续而“来,无常杀鬼”又“卒”然而“至”。到这时候,任你生命力怎样正在“盛年”,而体又是怎样的健“壮”,甚至红光满面有着丰腴之“色”,是都没有办法抗拒无常杀鬼,要你去就得去,不能说我还年轻,不想这么快就走。古人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当尔之时”,纵然是个大富大贵的人,生前衣食住行,不论怎样美满,住的高大的“华堂”,幽深的“邃宇”,再也不为你住,“何关人事”?人是指我,亦即自己,意显与自己还有什么关系,唯有留在此间让儿女们争取,想想这有什么意思?但是世人迷而不悟,不想如何趣求解脱,所以久受生死大苦!还有生前所用的“高车”,驰驱的“大马”,同样的留给别人去用,“岂得”更“随”自己而去?至于“妻子眷属”,尽管对你百般恩爱和尊敬,但是到你死时,“非复”是“我亲”切的人。古语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到时各自飞”。并不是夫妇间各自忘掉恩情,而是各自的业力不同,纵或夫妇合葬一处,亦不过是将要腐烂的尸体,真正的生命仍是岐路各别,该生天的走上生天的大道,该入地狱的必要走上岐岖的黑暗之路。留下来的金、银、琉璃、真珠、琥珀、珊瑚、砗磲等“七珍宝饰”,作为后人的把玩,所以说“乃为他玩”。无常经说:“眷属皆舍去,财宝任他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资粮”。通常亦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以此而言”,证知“世间果报”,一切“皆为”如“幻”如“化”,不唯外在的一切是虚假的,就是内在的生命亦不真实,如不运用危脆败坏的人身,多多的修诸善业以充实生命,一旦被业牵到恶趣去受苦,那到真实受苦,不是如幻如化,对于行为活动能不注意?

  己六 天福有尽

  天上虽乐,会归败坏,寿尽魂逝,堕落三途。是故佛语须跋陀言:汝师郁头蓝弗,利根聪明,能伏烦恼,至于非非想处,命终还作畜生道中飞狸之身,况复馀者?故知未登圣果已还,皆应轮转,备经恶趣,如不谨慎,忽尔一朝亲婴斯事,将不悔哉!

  在三界内,不特人身不可靠,就是天福亦不可靠,世人不知此理,以为人生是苦,求生天堂享乐。殊不知“天上虽”比人间快“乐”。但毕竟“会归败坏”的,到你天福享受完了,“寿”命穷“尽”,“魂”飞魄散,生命长“逝”,仍然要“堕落三途”去受苦报的。这不是想像而有事实为据。“是故”如“佛语须跋陀言”。须跋陀罗是佛最后所度的弟子,在没有从佛得度以前,是从郁头蓝弗学道的,实际佛初出家,亦从郁头蓝弗,学习非想非非想处定,后来知不究竟,乃走自己路线。郁头蓝弗在佛世时,是个相当具有权威修学禅定的宗教学者,从他学习禅定的人很多,当然是很聪明,所以说“汝师郁头蓝弗,利根聪明”,从修定中,以世俗智,“能伏”下地的“烦恼,至于”生入“非非想处”天,当然是很难得的,但尚未出离三界,所以到“命终”之后,“还作畜生道中”的“飞狸之身,况复”其“馀”一般的众生?

  郁头蓝弗堕入畜生,经过是这样的:他在未生非非想天,在人间习非非想定,已得有漏的五通,不特为时人的宗师,亦受到国王的尊敬,常请到宫中去应供,出入王宫都是运用神足通。有次飞入王宫,受到国王夫人的礼足,不意夫人的手接触到他,生起不应有的一念贪欲,于是失去神通,不能自由飞行,受了供养以后,只好步行回去。所以有说:“才生一念欲,便失五神通”。感到相当惭愧,于是继续修定,希求再得神通。修定要有安定环境,虽则专心一意,但因山林之中,常有鸟鸣,扰乱心意,乃转水边去修,哪知水中,复有鱼跃,发出音声,不能安心修习,大发瞋心说:你们这样扰乱我,我当尽杀鱼鸟,经过一个时期,定又修成,得生非非想天,到了天上寿尽,过去因发恶愿,下生报为飞狸,既杀林中飞鸟,复食水中游鱼,造成无量罪恶,终于堕三恶道。“故知”一个佛法行者,如果“未登圣果已还”,“皆应”在三界中“轮转”,而于六趣之中,“备经”三“恶趣”苦。可见为佛子者,“如不谨慎”小心,“忽尔”突然的“有”这么“一朝,亲”自“婴(受)斯”果报之“事”,那岂不是要大大的懊悔?所以说“将不悔哉”!虽则后悔,但已太迟,不知又要在世间轮转多少时。是以做人绝对不可大意,特别是解脱行的修学,一日不可或缓!

  己七 取譬世事

  如今被罪,行诣公门,已是小苦,情地慞惶,眷属恐惧,求救百端。地狱众苦,比于此者,百千万倍,不得为喻。

  此举世事为喻,证明恶趣诸苦,难以忍受。譬“如”现“今”在这世间,“被”所犯“罪”所缠,为政府所查获,将你带往治罪,一步一步“行诣公门”,就是政府治罪部门,论罪处罚,“已是”一种“小苦”,可是在你自己,“情(心)地”已感“慞惶”,不知要受怎样痛苦,至于“眷属”亦复“恐惧”异常,乃想种种方法,“求救”有关部门,或与政府相识的人,这个求救不行,另外再去求救,如是“百端”的设法,无非是减轻痛苦。可是“地狱”所受的“众苦”,“比于此”世间的小苦,真可说是“百千万倍,不得为喻”,反而不觉得怎样害怕,岂不是愚痴颠倒到极点!佛说众生为可怜愍者,在此。

  己八 离罪结忏

  众等相与尘劫以来,罪若须弥,云何闻此安然不畏、不惊、不恐,令此精神复婴斯苦?实为可痛!是故至诚求哀忏悔。

  地狱之苦既然超过人间牢狱之苦,忏主进一步的劝导我人远离罪报说:在会求忏悔的“众等,相与尘劫以来”,尘劫形容时间久远,亦即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所造的“罪”恶之多,假有体积堆之起来,犹“若须弥”那样高,实际何只如此,诚如行愿品说,尽虚空界不能容受。须弥就是须弥山,中国译为妙高,相传此山四宝所成,超过一切高山,所以称为妙高。既有这么多的罪恶,“云何”世人“闻此”地狱不忍卒闻的痛苦,竟“安然”的“不”感丝毫“畏”惧,“不”觉有所“惊恐”,“不”知有所惶怖,到了生命结束时,“令此精神复婴(受)斯苦”,岂不“实”在极“为可痛”?由“是”之“故”,应思踏上高高的悬崖,足心感到酸涩的怖畏,立刻“至诚”恳切的“求哀忏悔”。唯有忏悔,罪业才得消除,才不致于受报,对于忏悔,怎可不真诚的实行?一再说到,自己造业,自己受报,若不忏悔,其罪益深!

  在忏悔报障文中,先仍说到业障可畏,到此可说告一段落,下文正式忏悔报障。

  戊二 分列

  己一 忏地狱罪报

  庚一 忏阿鼻狱报

  某等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所有报障,然其重者,第一唯有阿鼻地狱。如经所明,今当略说其相:此狱周匝有七重铁城,复有七重铁网,罗覆其上,下有七重铁刀为林,无量猛火,纵广八万四千由旬,罪人之身遍满其中。罪业因缘,不相妨碍,上火彻下,下火彻上,东西南北,通彻交过。如鱼在鏊,脂膏皆尽。此中罪苦,亦复如是。

  此明阿鼻狱中恶相恶报:在会忏悔“某等”,自“从无始以来”,一直“至于今日,所有报障”,当然是很多的,“然”而说“其”最“重”的果报,“第一唯有阿鼻地狱”,没有哪个果报再比阿鼻报重。阿鼻是印度话,中国译为无遮,或译无救,就是无间地狱。观佛三昧海经第五观佛心品说:“云何名为阿鼻地狱?阿言无,鼻言遮;阿言无,鼻言救;阿无间,鼻无动;阿极热,鼻极恼;阿不闲,鼻不住。不闲不住名为阿鼻地狱。阿大火,鼻猛烈,猛火入心名为阿鼻地狱”。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法的因果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