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下)▪P8

  ..續本文上一頁恃”現在正是“盛年”,亦即所謂年富力強,身體又沒有什麼病痛,況且我還有很多的“財寶”,亦有相當的“勢力”,這麼早學佛修行做什麼?于是“懶惰懈怠”的“放逸自恣”,以爲自己還有千秋萬年活在世間,殊不知“死苦一至,無問”你是年“老”年“少”,亦不論你“貧”窮“富”有,更不分別你是高“貴”有地位的,或是“賤”如乞丐無地位的,到了一口氣不來,“皆悉摩滅”,無常“奄忽而至”,並“不令人知”它什麼時候來。古德說:“既不問少,則盛年不足恃;不問富,則財寶不足賴;不問貴,則勢力不足尚。少年富貴尚爾,況老而貧賤者乎”?如是說來,做人應趁年富力強,生活安定,正好急急的預爲忏悔過去所造成的罪惡,更應盡量的與性命競,修學無上的佛法。要知時間是最無情的,一刹那一刹那的一味前進,從不停下來在等你,且時間一經過去就不再回頭,吾人豈可浪費大好光陰?古德曾常警告行人說:“莫道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夫”爲“人”的生“命”,確實是“無常”的,無常迅速到“喻如朝露”。如早上所見到的露水,剛剛好像還是一顆水晶珠,但太陽一出,立化爲烏有,當知吾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在你“出息”的時候,“雖”還有你的生命“存”在,但是到你“入息”的時候,就“難”擔“保”你的生命還活潑潑的存在,因爲人命誠如四十二章經中所說在“呼吸間”。刹那刹那都在生滅的生命,哪裏可以長期生存?果知生命在呼吸間,“雲何忽”視于“此而不”精進“忏悔”?

  

  

  己五 世事虛假

  但五天使者既來,無常殺鬼卒至,盛年壯色,無得免者。當爾之時,華堂邃宇,何關人事?高車大馬,豈得自隨?妻子眷屬非複我親,七珍寶飾乃爲他玩。以此而言,世間果報,皆爲幻化。

  生命固是生滅無常的,就是世間的一切,亦無不虛假而如幻如化的。五天,婆沙論說:“自四天王已下,有日月天、星宿天、常憍天、持鬘天、堅首天”。上天敕令做什麼的,是爲天使;閻羅王請問經說:“生老病死刑,爲五天使者”。此中所說五天使者,應是指此。生是生命的開始,亦即一般所謂最吉慶的事,殊不知生即邁向死的第一步,死是由生而來的,有什麼值得歡喜的?是以生爲第一個使者,接著老、病、死、刑各個使者,一個一個的緊逼而來,告訴我們生命已到什麼階段,應好好的運用人身,多做好世間善事及出世解脫事。“但五天使者既”然陸續而“來,無常殺鬼”又“卒”然而“至”。到這時候,任你生命力怎樣正在“盛年”,而體又是怎樣的健“壯”,甚至紅光滿面有著豐腴之“色”,是都沒有辦法抗拒無常殺鬼,要你去就得去,不能說我還年輕,不想這麼快就走。古人說:“叁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當爾之時”,縱然是個大富大貴的人,生前衣食住行,不論怎樣美滿,住的高大的“華堂”,幽深的“邃宇”,再也不爲你住,“何關人事”?人是指我,亦即自己,意顯與自己還有什麼關系,唯有留在此間讓兒女們爭取,想想這有什麼意思?但是世人迷而不悟,不想如何趣求解脫,所以久受生死大苦!還有生前所用的“高車”,馳驅的“大馬”,同樣的留給別人去用,“豈得”更“隨”自己而去?至于“妻子眷屬”,盡管對你百般恩愛和尊敬,但是到你死時,“非複”是“我親”切的人。古語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到時各自飛”。並不是夫婦間各自忘掉恩情,而是各自的業力不同,縱或夫婦合葬一處,亦不過是將要腐爛的屍體,真正的生命仍是岐路各別,該生天的走上生天的大道,該入地獄的必要走上岐岖的黑暗之路。留下來的金、銀、琉璃、真珠、琥珀、珊瑚、砗磲等“七珍寶飾”,作爲後人的把玩,所以說“乃爲他玩”。無常經說:“眷屬皆舍去,財寶任他將,但持自善根,險道充資糧”。通常亦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以此而言”,證知“世間果報”,一切“皆爲”如“幻”如“化”,不唯外在的一切是虛假的,就是內在的生命亦不真實,如不運用危脆敗壞的人身,多多的修諸善業以充實生命,一旦被業牽到惡趣去受苦,那到真實受苦,不是如幻如化,對于行爲活動能不注意?

  己六 天福有盡

  天上雖樂,會歸敗壞,壽盡魂逝,墮落叁途。是故佛語須跋陀言:汝師郁頭藍弗,利根聰明,能伏煩惱,至于非非想處,命終還作畜生道中飛狸之身,況複馀者?故知未登聖果已還,皆應輪轉,備經惡趣,如不謹慎,忽爾一朝親嬰斯事,將不悔哉!

  在叁界內,不特人身不可靠,就是天福亦不可靠,世人不知此理,以爲人生是苦,求生天堂享樂。殊不知“天上雖”比人間快“樂”。但畢竟“會歸敗壞”的,到你天福享受完了,“壽”命窮“盡”,“魂”飛魄散,生命長“逝”,仍然要“墮落叁途”去受苦報的。這不是想像而有事實爲據。“是故”如“佛語須跋陀言”。須跋陀羅是佛最後所度的弟子,在沒有從佛得度以前,是從郁頭藍弗學道的,實際佛初出家,亦從郁頭藍弗,學習非想非非想處定,後來知不究竟,乃走自己路線。郁頭藍弗在佛世時,是個相當具有權威修學禅定的宗教學者,從他學習禅定的人很多,當然是很聰明,所以說“汝師郁頭藍弗,利根聰明”,從修定中,以世俗智,“能伏”下地的“煩惱,至于”生入“非非想處”天,當然是很難得的,但尚未出離叁界,所以到“命終”之後,“還作畜生道中”的“飛狸之身,況複”其“馀”一般的衆生?

  郁頭藍弗墮入畜生,經過是這樣的:他在未生非非想天,在人間習非非想定,已得有漏的五通,不特爲時人的宗師,亦受到國王的尊敬,常請到宮中去應供,出入王宮都是運用神足通。有次飛入王宮,受到國王夫人的禮足,不意夫人的手接觸到他,生起不應有的一念貪欲,于是失去神通,不能自由飛行,受了供養以後,只好步行回去。所以有說:“才生一念欲,便失五神通”。感到相當慚愧,于是繼續修定,希求再得神通。修定要有安定環境,雖則專心一意,但因山林之中,常有鳥鳴,擾亂心意,乃轉水邊去修,哪知水中,複有魚躍,發出音聲,不能安心修習,大發瞋心說:你們這樣擾亂我,我當盡殺魚鳥,經過一個時期,定又修成,得生非非想天,到了天上壽盡,過去因發惡願,下生報爲飛狸,既殺林中飛鳥,複食水中遊魚,造成無量罪惡,終于墮叁惡道。“故知”一個佛法行者,如果“未登聖果已還”,“皆應”在叁界中“輪轉”,而于六趣之中,“備經”叁“惡趣”苦。可見爲佛子者,“如不謹慎”小心,“忽爾”突然的“有”這麼“一朝,親”自“嬰(受)斯”果報之“事”,那豈不是要大大的懊悔?所以說“將不悔哉”!雖則後悔,但已太遲,不知又要在世間輪轉多少時。是以做人絕對不可大意,特別是解脫行的修學,一日不可或緩!

  己七 取譬世事

  如今被罪,行詣公門,已是小苦,情地慞惶,眷屬恐懼,求救百端。地獄衆苦,比于此者,百千萬倍,不得爲喻。

  此舉世事爲喻,證明惡趣諸苦,難以忍受。譬“如”現“今”在這世間,“被”所犯“罪”所纏,爲政府所查獲,將你帶往治罪,一步一步“行詣公門”,就是政府治罪部門,論罪處罰,“已是”一種“小苦”,可是在你自己,“情(心)地”已感“慞惶”,不知要受怎樣痛苦,至于“眷屬”亦複“恐懼”異常,乃想種種方法,“求救”有關部門,或與政府相識的人,這個求救不行,另外再去求救,如是“百端”的設法,無非是減輕痛苦。可是“地獄”所受的“衆苦”,“比于此”世間的小苦,真可說是“百千萬倍,不得爲喻”,反而不覺得怎樣害怕,豈不是愚癡顛倒到極點!佛說衆生爲可憐愍者,在此。

  己八 離罪結忏

  衆等相與塵劫以來,罪若須彌,雲何聞此安然不畏、不驚、不恐,令此精神複嬰斯苦?實爲可痛!是故至誠求哀忏悔。

  地獄之苦既然超過人間牢獄之苦,忏主進一步的勸導我人遠離罪報說:在會求忏悔的“衆等,相與塵劫以來”,塵劫形容時間久遠,亦即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所造的“罪”惡之多,假有體積堆之起來,猶“若須彌”那樣高,實際何只如此,誠如行願品說,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須彌就是須彌山,中國譯爲妙高,相傳此山四寶所成,超過一切高山,所以稱爲妙高。既有這麼多的罪惡,“雲何”世人“聞此”地獄不忍卒聞的痛苦,竟“安然”的“不”感絲毫“畏”懼,“不”覺有所“驚恐”,“不”知有所惶怖,到了生命結束時,“令此精神複嬰(受)斯苦”,豈不“實”在極“爲可痛”?由“是”之“故”,應思踏上高高的懸崖,足心感到酸澀的怖畏,立刻“至誠”懇切的“求哀忏悔”。唯有忏悔,罪業才得消除,才不致于受報,對于忏悔,怎可不真誠的實行?一再說到,自己造業,自己受報,若不忏悔,其罪益深!

  在忏悔報障文中,先仍說到業障可畏,到此可說告一段落,下文正式忏悔報障。

  戊二 分列

  己一 忏地獄罪報

  庚一 忏阿鼻獄報

  某等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所有報障,然其重者,第一唯有阿鼻地獄。如經所明,今當略說其相:此獄周匝有七重鐵城,複有七重鐵網,羅覆其上,下有七重鐵刀爲林,無量猛火,縱廣八萬四千由旬,罪人之身遍滿其中。罪業因緣,不相妨礙,上火徹下,下火徹上,東西南北,通徹交過。如魚在鏊,脂膏皆盡。此中罪苦,亦複如是。

  此明阿鼻獄中惡相惡報:在會忏悔“某等”,自“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所有報障”,當然是很多的,“然”而說“其”最“重”的果報,“第一唯有阿鼻地獄”,沒有哪個果報再比阿鼻報重。阿鼻是印度話,中國譯爲無遮,或譯無救,就是無間地獄。觀佛叁昧海經第五觀佛心品說:“雲何名爲阿鼻地獄?阿言無,鼻言遮;阿言無,鼻言救;阿無間,鼻無動;阿極熱,鼻極惱;阿不閑,鼻不住。不閑不住名爲阿鼻地獄。阿大火,鼻猛烈,猛火入心名爲阿鼻地獄”。

  …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的因果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