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2)▪P18

  ..續本文上一頁人“耳”根又極“貪”著美“妙”的“聲”音,如染著于“宮、商、弦、管、伎樂歌唱”。宮是五音的首音;商是五音的第二音;弦是樂器的弦線,用膠過的生絲做成,藉以發出音聲,如有弦線可彈的樂器,像琵琶、琴、筝之類皆是,還有現在所發明的風琴、鋼琴等都是,複有經中說的箜篌筝笛,絲竹金色音樂,皆屬無情的音聲。“或取男女音聲語言啼笑之相,起非法想”。此指有情境的音聲,如有情男女歌唱的音聲,或所發出的嬌媚妖詞,或淫聲豔語等種種蕩人心弦可樂音聲,凡夫聽到不知它的壞人德性,反而對之愛好染著百聽不厭,于是起諸不正當的非法之想,從而追求淫聲豔語,造下種種的罪業。經說有五百仙人在雪山修道,本是修得相當不錯,但一聽到甄陀羅女的美妙歌聲,專心一意的傾聽,立刻失去所得的禅定,因如醉如狂的,爲那歌聲擾亂,不能繼續修定。經中複說有提波延那仙人,從修定中本已得到神通,偶而聽到舍脂夫人的輕言軟語,不禁生起不應有的欲念,于是立即失去神通,不能再在空中自由飛行。自古以來迄于今日,因聞伎樂歌唱,或聽嘤嘤的啼哭聲音,或聽妖豔浪漫的嬌笑聲音,生起非非之想而墮落的可說很多,此是耳根所造罪惡。

  叁、鼻根對香:香塵,亦有無情香及有情香,如文說“或鼻藉名香”,若“沈”香,若“檀”香,若“龍”液香,若“麝”香等,都屬無情的香境。沈香,瑞香科的植物,其材可做香料,燒之香味甚佳。檀香,是常綠灌木,木材堅重清香,用爲香料藥料,如通常所燒的檀香,就是指此。龍液香,有說鯨魚內髒的一種臘,其味是很香的;有說此香出于大石國,龍多藏海洋大石中,臥時吐出唾液,衆魚聚而食之,漁夫設網取得,能發衆香,名龍液香。麝香,是由雌麝臍部結成的塊狀物,香味很濃,可製化妝品及用作藥物。郁金香,是芳草名,爲百草之英,二叁月間開華,狀如紅蘭,四五月間可采。蘇合香,是紫赤色,似紫真檀,極芬芳,如石燒之,灰白者佳。衆生嗅到這些香氣,就會起非法想,造成種種罪惡。或世間的飲食馨香,或男女身上發出的香味,對之有所染著,生起非法妄想,于是造諸罪業。是皆鼻根所構成的罪業。

  四、舌根對味:味塵,向說有酸、甜、苦、辣、鹹、淡六味,以此六味調和飲食,又可調出種種可口的希有美味,如說“五味調和百味香”。世人對美味沒有不染著,所以在受用飲食時,總問味道好不好,因而世人特別考究做出美味可口的飲食。不特如此,世人“或”因“舌貪好味,鮮美甘肥”,殘殺“衆生”的生命,受用衆生的“血肉”,“資養”自己的“四大”,以爲如此,會使身體肥壯起來。當正飽啖美味時,似在大快朵頤的享受飲食樂趣,殊不知這是“更增”痛“苦”的根“本”,如貪口味,吃得太飽,就會生病,俗說“病從口入”,不是增苦是什麼?再以殺他身分養己四大說,被殺的衆生現雖無力抗拒,但他含冤待機複仇,現既成爲怨仇,來生隨時都會采取報複,傷害你的生命,這不是更增苦本是什麼?飲食能維持生命就可,不應對它生“起非法”妄“想”,想吃美味而造衆罪。經說過去有個貪好美味的沙彌,由于特別染著酪味,死後墮在酪中成爲酪蟲,這不是舌根貪味的過患是什麼?所以對于美味不應有所貪著!

  五、身對觸塵:在此,觸是專就男女身體相觸而言。如男女身分,柔軟細滑,互相按摩,寒時體溫,熱時體涼,一旦互相接觸,尤其觸到殊好妙觸,有著快樂感受,對之有所染著,時生非法妄想,因而男貪女色,女愛男相,相互糾纏,難舍難離,由此觸對,造諸罪惡,這在社會每日見到的現象。“或”有“身樂華绮,錦繡缯縠,一切細滑,七珍麗服,起非法想”。這是約觸對衣服有所染著造成罪惡說。華绮,是指美觀的衣服,由細绫所做成的。錦以五色線織成的,亦即有文采的織物,如極華美的衣服,名爲錦衣,相當美觀。繡是用絲線在綢布上繡成五采花紋,如說刺繡,就是指此。缯是絲織物的總稱,不論什麼絲織物,總是華美的,爲人所愛的。縠是绉紗,同樣很好看。七珍麗服,是飾有七寶美麗的衣服。世人對美麗的衣服,沒有不愛好的,加上一般人們,“先敬羅衣後敬人”,更使人們愛著華麗衣裳,尤其女人對衣服更爲考究,所以五顔六色,各式各樣,奇裝異服,無不皆有,因而令人對之生起非法妄想,造成種種罪惡,身根造罪可知。

  六、意根對法:意所對的法很多,“或”有修行的人,修定本可入定,因“意”對于諸法,多所“亂想”,“觸向”無不“乖”違于“法”。乖法不能契入妙理,亂想不能入定,妄想紛飛,是以意根會造成種種罪惡。

  “由此”眼等“六根所造”成的“罪業”,有“無量無邊”那麼多,本于因果律說,有罪必要感果,苦果很不易受,然則應當怎辦?唯有從“今日”起,“至誠”懇切的“向十方佛”、十方“尊法”、十方“聖衆,皆悉忏悔”清淨,未來就可不受苦果。

  壬二 願成六功德

  願以忏悔眼根功德,願令此眼徹見十方諸佛、菩薩,清淨法身不以二相。

  一、“願以忏悔眼根”罪業清淨所成就的“功德”,由此功德,“願令此眼”能夠“徹見十方……”。“諸佛、菩薩”都已證得“清淨法身”,但是衆生眼根,從來不曾見過,原因是被眼根罪業蒙蔽,現在由于至誠忏悔,眼根罪業消除,願得徹見法身,“不以二相”分別。二相,是指眼色二相,一般以爲這是相對的,並且執著是實在有,殊不知根色都是空無自性的,哪裏還有什麼二相?維摩诘說:“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叁昧,見諸不以二相”。僧肇解說:“真天眼,謂法身無相之目,萬色彌目,有若目前,未嘗不定,未嘗不見,故無眼色二相”。所見法身,生佛原是平等的,還有什麼二相可見?

  願以忏悔耳根功德,願令此耳常聞十方諸佛、賢聖所說正法,如說奉行。

  二、“願以忏悔耳根”罪業清淨所成就的“功德”,由此功德,“願令此耳常”得聽“聞十方諸佛”、十方“賢聖所說”的“正法”,並且“如說”之所“奉行”。聽聞正法,不是爲求了解正法的理論,而是要依正法切實去行,唯有依教奉行,始得聞法實益。一般聽佛正法,只知甚深微妙,不知如教奉行,雖能了解很多正法,但對自己無所受用,這是非常可惜的!因此,佛說每一部經結束,總是要人“信受奉行”。

  願以忏悔鼻根功德,願令此鼻常聞香積入法香位,舍離生死不淨臭穢。

  叁、“願以忏悔鼻根”罪業清淨所成就的“功德”,由此功德,“願令此鼻常”得“聞”到“香積入法香位”,並且依此“舍離生死”的“不淨臭穢”。鼻以嗅香爲主,有時亦說聞香,唯此所說嗅香,是嗅種種功德之香,不是嗅一般所有的香。如說“常聞香積入法香位”,是維摩诘經香積佛品所說香積佛國,香積飯所特有的香氣。香積佛國在上方世界,離開娑婆世界,約過四十二億恒河沙這麼遠,該世界到處充滿一切微妙香氣,所以在此國中,有佛號名香積,因佛色身是由衆多功德妙香之所積成。其國衆生,鼻根最利,香積佛也就以香塵的香飯作大佛事,使其國中衆生,嗅到微妙香氣,立刻得大法益。香積國中香氣,比十方諸佛世界人間天上的香還要香,所以其香最爲第一。一切的一切固皆以香爲主,就是所受用的食物,亦是以香爲本,且其食香遍流十方無量世界,沒有一個世界不聞到其香。維摩居士變現爲威德殊勝的大菩薩,到香積國見香積佛,“願得世尊所食之馀,當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化菩薩取得香積如來所食之馀的飲食,回到娑婆世界,雖小小一缽飯,使在會人等悉皆飽食,且每個食此飯者,身心輕安愉快,毛孔皆出微妙香氣。維摩到此聞衆香菩薩說:“香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衆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功德藏叁昧。得是叁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所以現說聞香積國香氣,即入法位,舍離這個世界的生死不淨臭穢。

  願以忏悔舌根功德,願令此舌常餐法喜禅悅之食,不貪衆生血肉之味。

  四、“願以忏悔舌根”罪業清淨所成就的“功德”,由此功德,“願”我從今以後,“令此舌”根“常”常得以飽“餐法喜禅悅之食”。增一阿含經第四十一說:食分世間出世間食,總有九種。經說:“夫觀食有九種,四種人間食,五種出世間食”。四種人間食,在此不談。經接著說:“彼雲何名爲五種之食出世間之表?一者禅食,二者願食,叁者念食,四者八解脫食,五者法喜食”。出世間食,超出世間的食,是長養保持聖者的慧命。華嚴經疏第二十八解釋出世間五種食說:禅悅食,是出世間修行人,由得定力而自長養慧命,道品圓明,心常喜樂;願食,是修行人以願持身,不舍萬行,長養一切善根;念食,是行者常持正念,長養一切善根;解脫食,解脫是自在的意思,即修行人離諸系縛,于法自在,長養一切菩提善根;法喜食,是行者愛樂大法,資養道種,心生歡喜。于此五種食中,以法喜、禅悅二食爲上,所以現說常餐法喜、禅悅之食。受用出世間有益慧命及諸根之食,當“不”再“貪衆生血肉之味”,臭穢消除,而餐甘露法味之食。

  願以忏悔身根功德,願令此身,披如來衣,著忍辱铠,臥無畏床,坐法空座。

  五、“願以忏悔身根”罪業清淨所成就的“身根功德”,由此功德,“願”從今以後,使“令此身,披如來衣,著忍辱铠,臥無畏床,坐法空座”。此在法華經卷四,法師品第十說:“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室者,一切衆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披如來衣就是著如來衣,著此衣者,其心柔和忍辱,所以說著忍辱铠;臥無畏床就是入如來室,因入室內方睡床上,此床說爲無畏,顯示臥此床上,一切皆無所畏;坐法空座就是坐如來座,因唯如來,始達一切法空,所以說坐法空座。大般涅槃經說:“大菩薩施床時,願令一切衆生,得天中天所臥之床,得大智慧,坐四禅處,臥于菩薩所臥之床,得安隱床,離生死床,成大涅槃師子臥床,無上床,忍辱床,無畏床,清淨床,善法床,右脅臥床”。心地觀經說:“上根菩薩常于露地常坐不臥,中根菩薩于枝葉中常坐不臥,下根菩薩于石室中常坐不臥。如是叁根出家菩薩,坐叁種座”。只要忏悔身根罪業而得功德,若衣若床若座,亦皆如佛。

  願以忏悔意根功德,願令此意,成就十力、洞達五明,深觀二谛空平等理,從方便慧入法流水,念念增明,願發如來大無生忍。

  六、“願以忏悔意根”罪業清淨所成就的“功德”,由此功德,“願令此意”,得以“成就十力,洞達五明”。十力,在前十力、無畏文中已說,現不重述。五明,是五種學藝之意,明亦可解說學問,是將各種知識,歸納成五大類,所以說爲五明,對此應當學習明了通達。瑜伽師地論第叁十八說:“一切明處所攝有五明處:一、內明處,二、因明處,叁、聲明處,四、醫方明處,五、工巧明處”。大唐西域記第二說:“七歲以後,逐漸講授五明大論:第一叫做聲明,解釋字義,把條目搞清楚,加以區分;第二叫作工巧明,教授工程技巧,陰陽曆算;第叁是醫方明,講念咒製邪,草藥礦物藥,針灸和艾;第四叫因明,鑒定正邪,考定真僞;第五叫內明,研究五乘的因果和妙理”。這在印度,是類別諸科的學藝,類于現在所說文、理、醫、工等的科別。對此五明,願我意根洞徹明達。同時能“深觀二谛”,是深切的觀察俗谛與真谛。此二谛,爲佛法根本論題。中觀今論第十章談二谛中說:“佛法的目的,在乎引導衆生轉迷開悟,而引導的方法,即以二谛爲本,故對二谛應求得確當的了解……中論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從教義說,佛以二谛的方式爲衆生說法,故對于二谛不能確當辨別,即對于佛法也不能了解”。是以爲佛子者,應當深觀二谛。俗谛,是常識的境界,屬于世俗有,名爲世俗谛。古德說:“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如勸臣以忠,勸子以孝,勸國以治,勸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樂,治惡,顯地獄之苦”。諸如此類,皆是俗谛。真谛,是特勝的真智界,屬聖人知見所體悟到的諸法本相,不是一般認識所認識的名爲勝義谛。古德說:“彰本寂之理,一性混然,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指萬有即真如,會叁乘歸實際”。諸如此義,皆是真谛。不特要深觀二谛,並深觀“空平等理”。諸法空性,是平等的,沒有差別可得,世人見有差別,對空性未深觀,若深觀空,即知諸法真理本是平等。

  “從方便慧入法流水”:方便慧,又名方便智,是對真實智說。經論到處說佛智有二,就是真實智與方便智。真實智,是契證真如妙理的智慧,方便智,是以叁業方便權巧化導衆生的智慧。以方便智巧化衆生,“入法流水”,顯示與佛的法流水接,念念流入法性妙海,“念念”獲得“增明”,終于圓證諸法法性,“顯發如來大無生忍”。無生,就是諸法不生不滅,說爲忍者,顯示將證未證此法時,其微細法都不可得,名爲無生法忍。即觀諸法無生之理而谛忍之。得到無生法忍的,即可名爲不退轉菩薩。是菩薩觀諸法空,入見道初歡喜地,即得無生法忍。如是無生法忍,究竟而言,乃是如來無上之法,所以名爲大無生忍。由于入法水念念增明,所以大無生忍得以顯發,從是安住大無生忍,不受任何所動,堪稱無上菩提。

  發願已,歸命禮常住叁寶。

  這是發願總忏的結忏。意說如是“發願已”,當再“歸命”常住叁寶,敬“禮常住叁寶”。

  贊

  西蜀九隴,有泌其泉,厥名叁昧滌冤愆;迦諾啓真源,清淨通玄,其法廣流傳。南無妙覺地菩薩摩诃薩,或改爲南無求忏悔菩薩摩诃薩。

  “西蜀”,指四川,省名,在中國西部,故稱西蜀。“九隴”,是山名,在四川省。古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原因四川到處崇山峻嶺,交通不便時代;到四川確難,而九隴山即相當高的大山。山中“有泌其泉”的泉水“厥名叁昧”德水,能“滌”人世間的“冤愆”。人與人的冤仇,不論經過多久,用此叁昧水一洗,立刻解冤釋結。此叁昧水,任何山川,根本沒有,爲迦諾迦尊者示現,所以說“迦諾啓真源”。尊者洞徹真源,知悟玄過去曾與人結有深冤,爲接引玄,化解冤仇,特示摩羅疾,考驗人們對病患者是否同情,知玄能對病人照顧,特再示叁昧水,所以說“清淨通玄”。玄感尊者恩深似海,德高如山,乃造這部忏法,除了自修忏悔,並使流傳利人,所以說“其法廣流傳”。不特空間到處流傳此忏法,在時間上直到今日仍流傳此忏法,不知多少佛子,依此忏法忏悔,得除無邊罪業,在本卷結束時,特以贊語贊歎!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2)》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