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耳”根又极“贪”着美“妙”的“声”音,如染着于“宫、商、弦、管、伎乐歌唱”。宫是五音的首音;商是五音的第二音;弦是乐器的弦线,用胶过的生丝做成,藉以发出音声,如有弦线可弹的乐器,像琵琶、琴、筝之类皆是,还有现在所发明的风琴、钢琴等都是,复有经中说的箜篌筝笛,丝竹金色音乐,皆属无情的音声。“或取男女音声语言啼笑之相,起非法想”。此指有情境的音声,如有情男女歌唱的音声,或所发出的娇媚妖词,或淫声艳语等种种荡人心弦可乐音声,凡夫听到不知它的坏人德性,反而对之爱好染着百听不厌,于是起诸不正当的非法之想,从而追求淫声艳语,造下种种的罪业。经说有五百仙人在雪山修道,本是修得相当不错,但一听到甄陀罗女的美妙歌声,专心一意的倾听,立刻失去所得的禅定,因如醉如狂的,为那歌声扰乱,不能继续修定。经中复说有提波延那仙人,从修定中本已得到神通,偶而听到舍脂夫人的轻言软语,不禁生起不应有的欲念,于是立即失去神通,不能再在空中自由飞行。自古以来迄于今日,因闻伎乐歌唱,或听嘤嘤的啼哭声音,或听妖艳浪漫的娇笑声音,生起非非之想而堕落的可说很多,此是耳根所造罪恶。
三、鼻根对香:香尘,亦有无情香及有情香,如文说“或鼻藉名香”,若“沉”香,若“檀”香,若“龙”液香,若“麝”香等,都属无情的香境。沉香,瑞香科的植物,其材可做香料,烧之香味甚佳。檀香,是常绿灌木,木材坚重清香,用为香料药料,如通常所烧的檀香,就是指此。龙液香,有说鲸鱼内脏的一种腊,其味是很香的;有说此香出于大石国,龙多藏海洋大石中,卧时吐出唾液,众鱼聚而食之,渔夫设网取得,能发众香,名龙液香。麝香,是由雌麝脐部结成的块状物,香味很浓,可制化妆品及用作药物。郁金香,是芳草名,为百草之英,二三月间开华,状如红兰,四五月间可采。苏合香,是紫赤色,似紫真檀,极芬芳,如石烧之,灰白者佳。众生嗅到这些香气,就会起非法想,造成种种罪恶。或世间的饮食馨香,或男女身上发出的香味,对之有所染着,生起非法妄想,于是造诸罪业。是皆鼻根所构成的罪业。
四、舌根对味:味尘,向说有酸、甜、苦、辣、咸、淡六味,以此六味调和饮食,又可调出种种可口的希有美味,如说“五味调和百味香”。世人对美味没有不染着,所以在受用饮食时,总问味道好不好,因而世人特别考究做出美味可口的饮食。不特如此,世人“或”因“舌贪好味,鲜美甘肥”,残杀“众生”的生命,受用众生的“血肉”,“资养”自己的“四大”,以为如此,会使身体肥壮起来。当正饱啖美味时,似在大快朵颐的享受饮食乐趣,殊不知这是“更增”痛“苦”的根“本”,如贪口味,吃得太饱,就会生病,俗说“病从口入”,不是增苦是什么?再以杀他身分养己四大说,被杀的众生现虽无力抗拒,但他含冤待机复仇,现既成为怨仇,来生随时都会采取报复,伤害你的生命,这不是更增苦本是什么?饮食能维持生命就可,不应对它生“起非法”妄“想”,想吃美味而造众罪。经说过去有个贪好美味的沙弥,由于特别染着酪味,死后堕在酪中成为酪虫,这不是舌根贪味的过患是什么?所以对于美味不应有所贪着!
五、身对触尘:在此,触是专就男女身体相触而言。如男女身分,柔软细滑,互相按摩,寒时体温,热时体凉,一旦互相接触,尤其触到殊好妙触,有着快乐感受,对之有所染着,时生非法妄想,因而男贪女色,女爱男相,相互纠缠,难舍难离,由此触对,造诸罪恶,这在社会每日见到的现象。“或”有“身乐华绮,锦绣缯縠,一切细滑,七珍丽服,起非法想”。这是约触对衣服有所染着造成罪恶说。华绮,是指美观的衣服,由细绫所做成的。锦以五色线织成的,亦即有文采的织物,如极华美的衣服,名为锦衣,相当美观。绣是用丝线在绸布上绣成五采花纹,如说刺绣,就是指此。缯是丝织物的总称,不论什么丝织物,总是华美的,为人所爱的。縠是绉纱,同样很好看。七珍丽服,是饰有七宝美丽的衣服。世人对美丽的衣服,没有不爱好的,加上一般人们,“先敬罗衣后敬人”,更使人们爱着华丽衣裳,尤其女人对衣服更为考究,所以五颜六色,各式各样,奇装异服,无不皆有,因而令人对之生起非法妄想,造成种种罪恶,身根造罪可知。
六、意根对法:意所对的法很多,“或”有修行的人,修定本可入定,因“意”对于诸法,多所“乱想”,“触向”无不“乖”违于“法”。乖法不能契入妙理,乱想不能入定,妄想纷飞,是以意根会造成种种罪恶。
“由此”眼等“六根所造”成的“罪业”,有“无量无边”那么多,本于因果律说,有罪必要感果,苦果很不易受,然则应当怎办?唯有从“今日”起,“至诚”恳切的“向十方佛”、十方“尊法”、十方“圣众,皆悉忏悔”清净,未来就可不受苦果。
壬二 愿成六功德
愿以忏悔眼根功德,愿令此眼彻见十方诸佛、菩萨,清净法身不以二相。
一、“愿以忏悔眼根”罪业清净所成就的“功德”,由此功德,“愿令此眼”能够“彻见十方……”。“诸佛、菩萨”都已证得“清净法身”,但是众生眼根,从来不曾见过,原因是被眼根罪业蒙蔽,现在由于至诚忏悔,眼根罪业消除,愿得彻见法身,“不以二相”分别。二相,是指眼色二相,一般以为这是相对的,并且执着是实在有,殊不知根色都是空无自性的,哪里还有什么二相?维摩诘说:“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见诸不以二相”。僧肇解说:“真天眼,谓法身无相之目,万色弥目,有若目前,未尝不定,未尝不见,故无眼色二相”。所见法身,生佛原是平等的,还有什么二相可见?
愿以忏悔耳根功德,愿令此耳常闻十方诸佛、贤圣所说正法,如说奉行。
二、“愿以忏悔耳根”罪业清净所成就的“功德”,由此功德,“愿令此耳常”得听“闻十方诸佛”、十方“贤圣所说”的“正法”,并且“如说”之所“奉行”。听闻正法,不是为求了解正法的理论,而是要依正法切实去行,唯有依教奉行,始得闻法实益。一般听佛正法,只知甚深微妙,不知如教奉行,虽能了解很多正法,但对自己无所受用,这是非常可惜的!因此,佛说每一部经结束,总是要人“信受奉行”。
愿以忏悔鼻根功德,愿令此鼻常闻香积入法香位,舍离生死不净臭秽。
三、“愿以忏悔鼻根”罪业清净所成就的“功德”,由此功德,“愿令此鼻常”得“闻”到“香积入法香位”,并且依此“舍离生死”的“不净臭秽”。鼻以嗅香为主,有时亦说闻香,唯此所说嗅香,是嗅种种功德之香,不是嗅一般所有的香。如说“常闻香积入法香位”,是维摩诘经香积佛品所说香积佛国,香积饭所特有的香气。香积佛国在上方世界,离开娑婆世界,约过四十二亿恒河沙这么远,该世界到处充满一切微妙香气,所以在此国中,有佛号名香积,因佛色身是由众多功德妙香之所积成。其国众生,鼻根最利,香积佛也就以香尘的香饭作大佛事,使其国中众生,嗅到微妙香气,立刻得大法益。香积国中香气,比十方诸佛世界人间天上的香还要香,所以其香最为第一。一切的一切固皆以香为主,就是所受用的食物,亦是以香为本,且其食香遍流十方无量世界,没有一个世界不闻到其香。维摩居士变现为威德殊胜的大菩萨,到香积国见香积佛,“愿得世尊所食之馀,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化菩萨取得香积如来所食之馀的饮食,回到娑婆世界,虽小小一钵饭,使在会人等悉皆饱食,且每个食此饭者,身心轻安愉快,毛孔皆出微妙香气。维摩到此闻众香菩萨说:“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功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所以现说闻香积国香气,即入法位,舍离这个世界的生死不净臭秽。
愿以忏悔舌根功德,愿令此舌常餐法喜禅悦之食,不贪众生血肉之味。
四、“愿以忏悔舌根”罪业清净所成就的“功德”,由此功德,“愿”我从今以后,“令此舌”根“常”常得以饱“餐法喜禅悦之食”。增一阿含经第四十一说:食分世间出世间食,总有九种。经说:“夫观食有九种,四种人间食,五种出世间食”。四种人间食,在此不谈。经接着说:“彼云何名为五种之食出世间之表?一者禅食,二者愿食,三者念食,四者八解脱食,五者法喜食”。出世间食,超出世间的食,是长养保持圣者的慧命。华严经疏第二十八解释出世间五种食说:禅悦食,是出世间修行人,由得定力而自长养慧命,道品圆明,心常喜乐;愿食,是修行人以愿持身,不舍万行,长养一切善根;念食,是行者常持正念,长养一切善根;解脱食,解脱是自在的意思,即修行人离诸系缚,于法自在,长养一切菩提善根;法喜食,是行者爱乐大法,资养道种,心生欢喜。于此五种食中,以法喜、禅悦二食为上,所以现说常餐法喜、禅悦之食。受用出世间有益慧命及诸根之食,当“不”再“贪众生血肉之味”,臭秽消除,而餐甘露法味之食。
愿以忏悔身根功德,愿令此身,披如来衣,着忍辱铠,卧无畏床,坐法空座。
五、“愿以忏悔身根”罪业清净所成就的“身根功德”,由此功德,“愿”从今以后,使“令此身,披如来衣,着忍辱铠,卧无畏床,坐法空座”。此在法华经卷四,法师品第十说:“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披如来衣就是着如来衣,着此衣者,其心柔和忍辱,所以说着忍辱铠;卧无畏床就是入如来室,因入室内方睡床上,此床说为无畏,显示卧此床上,一切皆无所畏;坐法空座就是坐如来座,因唯如来,始达一切法空,所以说坐法空座。大般涅槃经说:“大菩萨施床时,愿令一切众生,得天中天所卧之床,得大智慧,坐四禅处,卧于菩萨所卧之床,得安隐床,离生死床,成大涅槃师子卧床,无上床,忍辱床,无畏床,清净床,善法床,右胁卧床”。心地观经说:“上根菩萨常于露地常坐不卧,中根菩萨于枝叶中常坐不卧,下根菩萨于石室中常坐不卧。如是三根出家菩萨,坐三种座”。只要忏悔身根罪业而得功德,若衣若床若座,亦皆如佛。
愿以忏悔意根功德,愿令此意,成就十力、洞达五明,深观二谛空平等理,从方便慧入法流水,念念增明,愿发如来大无生忍。
六、“愿以忏悔意根”罪业清净所成就的“功德”,由此功德,“愿令此意”,得以“成就十力,洞达五明”。十力,在前十力、无畏文中已说,现不重述。五明,是五种学艺之意,明亦可解说学问,是将各种知识,归纳成五大类,所以说为五明,对此应当学习明了通达。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八说:“一切明处所摄有五明处:一、内明处,二、因明处,三、声明处,四、医方明处,五、工巧明处”。大唐西域记第二说:“七岁以后,逐渐讲授五明大论:第一叫做声明,解释字义,把条目搞清楚,加以区分;第二叫作工巧明,教授工程技巧,阴阳历算;第三是医方明,讲念咒制邪,草药矿物药,针灸和艾;第四叫因明,鉴定正邪,考定真伪;第五叫内明,研究五乘的因果和妙理”。这在印度,是类别诸科的学艺,类于现在所说文、理、医、工等的科别。对此五明,愿我意根洞彻明达。同时能“深观二谛”,是深切的观察俗谛与真谛。此二谛,为佛法根本论题。中观今论第十章谈二谛中说:“佛法的目的,在乎引导众生转迷开悟,而引导的方法,即以二谛为本,故对二谛应求得确当的了解……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从教义说,佛以二谛的方式为众生说法,故对于二谛不能确当辨别,即对于佛法也不能了解”。是以为佛子者,应当深观二谛。俗谛,是常识的境界,属于世俗有,名为世俗谛。古德说:“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如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治恶,显地狱之苦”。诸如此类,皆是俗谛。真谛,是特胜的真智界,属圣人知见所体悟到的诸法本相,不是一般认识所认识的名为胜义谛。古德说:“彰本寂之理,一性混然,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指万有即真如,会三乘归实际”。诸如此义,皆是真谛。不特要深观二谛,并深观“空平等理”。诸法空性,是平等的,没有差别可得,世人见有差别,对空性未深观,若深观空,即知诸法真理本是平等。
“从方便慧入法流水”:方便慧,又名方便智,是对真实智说。经论到处说佛智有二,就是真实智与方便智。真实智,是契证真如妙理的智慧,方便智,是以三业方便权巧化导众生的智慧。以方便智巧化众生,“入法流水”,显示与佛的法流水接,念念流入法性妙海,“念念”获得“增明”,终于圆证诸法法性,“显发如来大无生忍”。无生,就是诸法不生不灭,说为忍者,显示将证未证此法时,其微细法都不可得,名为无生法忍。即观诸法无生之理而谛忍之。得到无生法忍的,即可名为不退转菩萨。是菩萨观诸法空,入见道初欢喜地,即得无生法忍。如是无生法忍,究竟而言,乃是如来无上之法,所以名为大无生忍。由于入法水念念增明,所以大无生忍得以显发,从是安住大无生忍,不受任何所动,堪称无上菩提。
发愿已,归命礼常住三宝。
这是发愿总忏的结忏。意说如是“发愿已”,当再“归命”常住三宝,敬“礼常住三宝”。
赞
西蜀九陇,有泌其泉,厥名三昧涤冤愆;迦诺启真源,清净通玄,其法广流传。南无妙觉地菩萨摩诃萨,或改为南无求忏悔菩萨摩诃萨。
“西蜀”,指四川,省名,在中国西部,故称西蜀。“九陇”,是山名,在四川省。古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原因四川到处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时代;到四川确难,而九陇山即相当高的大山。山中“有泌其泉”的泉水“厥名三昧”德水,能“涤”人世间的“冤愆”。人与人的冤仇,不论经过多久,用此三昧水一洗,立刻解冤释结。此三昧水,任何山川,根本没有,为迦诺迦尊者示现,所以说“迦诺启真源”。尊者洞彻真源,知悟玄过去曾与人结有深冤,为接引玄,化解冤仇,特示摩罗疾,考验人们对病患者是否同情,知玄能对病人照顾,特再示三昧水,所以说“清净通玄”。玄感尊者恩深似海,德高如山,乃造这部忏法,除了自修忏悔,并使流传利人,所以说“其法广流传”。不特空间到处流传此忏法,在时间上直到今日仍流传此忏法,不知多少佛子,依此忏法忏悔,得除无边罪业,在本卷结束时,特以赞语赞叹!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2)》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