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下)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下)

  以偈贊佛

  大慈大悲愍衆生,大喜大舍濟含識,相好光明以自嚴,衆等志心歸命禮。

  本忏中卷講完,現在續講下卷。現在流行的忏本,每卷開頭都以偈贊佛,但古德注釋,只有上卷用偈贊佛,而該偈就是現在的偈頌,今德注釋,叁卷皆無偈贊,現遵流通本,每卷首偈贊。此贊佛偈,中國叢林早晚課誦,晚課忏悔文前亦有此偈,現在略爲解說:初二句是贊佛陀四無量心的功德;第叁句是贊佛陀的相好莊嚴;第四句是表四衆佛子對佛的誠敬歸依。

  “大慈大悲”,講忏題時,已略解說。慈悲是佛法的宗本,佛法亦最重視慈悲,特再略明。不論什麼,不加比較,難以顯出勝劣。如說佛的大慈大悲,唯有從世間的父母慈愛,得以反顯佛的慈悲廣大。如世間的父母,對兒女的慈愛,真是無微不至,無法形容得出。但若子女不孝,甚至做出有辱家門的事,不但不會再對子女慈愛,而且會對子女生起瞋恚,所以其慈愛心是很薄弱而又微小的,不特如此,即使始終慈愛到底,亦不過止此一世,到了任何一方生命結束,改頭換面互不相識時,根本就沒有慈愛存在,諸佛的慈悲不是這樣,不說現在對衆生慈悲,在未究竟離苦得樂前,生生世世的不舍對衆生的慈悲,在在處處的實踐與樂拔苦的慈悲,不說在這現實人間對衆生慈悲,就是衆生墮入無間地獄受痛苦的襲擊,亦會跟隨在衆生後面,願代衆生受無量苦。像這樣的大慈大悲,哪裏是世間父母的慈愛可與相比?所以說爲大慈大悲。佛之所以這樣大慈大悲的對待衆生,實因見到衆生爲諸痛苦之所逼迫,自己盡管忍受不了,而又沒法可以除苦,確是太過可憐,實太值得哀愍,所以縱曆無量那麼久的時間,縱曆無量那麼廣的空間,縱要度無量多的衆生,與樂拔苦的一念心,總是精進勇猛不休不息的去利益衆生,直到衆生離生死大苦,得涅槃大樂而後已,所以說“愍衆生”。

  “大喜大舍”,亦是佛陀的特德。如見別人有了什麼榮耀,或是真的已經離苦得樂,內心對之生起無限的歡喜,認爲他之得有今天,全是他的德學以及修持所感,實應爲之喜有今天。世間一般衆生不是這樣想法,反而好像總是感到有點不大自然,認爲這不是他所應得的,從而對他高度嫉妒,甚至予以無情打擊,哪裏會對他有一些兒慶喜?大聖佛陀,本望每個衆生,得到所應得的利樂,如衆生沒有得到還要給與,現在衆生基于本身的勤行,得到世出世間的樂事,怎不爲之大大慶喜?舍在這兒當不執著講,如以內外財施,只要哪個需要,就無條件施與,決不于中分別執著,是我親的我就施與,是我怨的就不施與。不特具有怨親平等的觀念,就是度生的心想,給與衆生的大樂,諸如此類的心想樂念,做了就算,好像大圓鏡中,無有絲毫影子存在,是爲大舍。“濟含識”,含識範圍很廣,包括一切具有心識活動的有情,不管含識有情是怎樣多,皆是佛陀所要救濟的對象。用什麼濟諸含識?就是四無量心。心地觀經說:“大慈四法,能生一切福德智慧,利益安樂無量衆生,速證菩提”。

  “相好光明以自嚴”,此贊佛的身相莊嚴。諸佛皆具叁身:法是真理之法,此法遍一切處而無所不在,以之爲身,無有形像,當就談不上有什麼相好。爲大機示現的報身,爲凡小示現的應身,皆有其特殊相好,或說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相、無量好,並有威德光明照耀,而這皆由因中修四無量心等種種功德,自然而然的任運莊嚴,不用假藉任何力量,使諸衆生見了,自然予以禮敬。

  “衆等志心歸命禮”,此明忏悔大衆竭誠歸命。志心就是一心,在向佛歸命時,唯是一心向佛,更無其他異想,以表對佛誠敬到極點。吾人以佛爲叁界尊,對之尊敬作禮,必須五體投地,以全生命奉敬,方算是歸命禮。

  二 敘忏法意

  一切諸佛,愍念衆生,爲說水忏道場總法,今當歸命一切諸佛。

  這如中卷開頭所說。

  叁 禮叁世佛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這如上卷禮諸佛時解說。

  辛四 叁寶

  壬一 承前起後

  禮諸佛已,次複忏悔。上來已忏身叁、口四竟,今當忏悔佛法僧間一切諸障。

  “禮諸佛已”,是承前;“次複忏悔”,是起後。“上來已”經“忏”悔“身叁、口四”所造罪業已“竟,今當”繼續“忏悔”在“佛法僧”叁寶之“間”所起“一切諸障”。叁寶是佛弟子的歸敬對象,恭敬尊重理應不成問題,但因罪障深重,亦有佛弟子對叁寶起障,不信佛者對叁寶起障自必更多,所以需要忏悔。

  

  壬二 列相分忏

  癸一 總明忏滅

  經中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衆僧難值,信心難生,六根難具,善友難得;而今相與宿植善根,得此人身,六根完具,又值善友,得聞正法,于其中間,複各不能盡心精勤,恐于未來長溺萬苦無有出期;是故今日至誠求哀忏悔。

  佛法所說衆生,或五趣或六道,但以人類最勝,不特惡趣生命不及,就是天人生命亦所不及,因在大小乘“經中、佛”曾“說”人有六種特勝,不是其他各趣所及。

  一、“人身難得”:有以爲做人沒有意思,這實是極大錯誤觀念,以佛告訴我們,人身最爲難得,得到人身,應該慶幸!如佛有次與阿難在外遊化,偶然停息在一個地方,佛亦沒有放棄說法的機會,立從地上以爪取少泥土,問阿難道:你看我的指爪上土多?還是大地上的土多?阿難本于事實回答說:我看大地上的土多,指爪上的土少,少得沒有辦法與大地土比。佛接著對阿難說:衆生要想得到人身,好像指爪上的土那樣少,但是失去人身,卻有大地土那樣的多。人身怎樣難得,于此可以了知。現在得到人身,應怎樣的珍惜人身,不讓人身空過?

  二、“佛法難聞”:得到現實人身,要想聽聞佛法,是也相當困難,不如想像容易。試看人類現有四十多億人口,但能聽到佛法的有幾人?不說整個世界,就是某個地方,假定只有一二百萬人,能聞正法者有沒有十分之一?我想誰也不敢說會有這麼多人聞法。聞法的人所以少有,一方面要看他有沒有聞法的善根,另方面還要看世間有沒有佛法的流行。以後者說,法華經說:“于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這麼久沒有佛出世,哪裏會有佛法流行?沒有佛法流行,怎麼得聞正法?是以佛法極難聽聞,現在有緣聽聞佛法,應生難遭難遇之想,不要錯過聞法機會。

  叁、“衆僧難值”:僧是負有住持及弘法的重任,佛滅度後,如沒有僧代佛宣揚,正法還是難得流行。可是得人身的,雖說不是沒有,但能學佛的已經不多,出家爲僧的自是更少,是以欲得值遇高僧大德,自是同樣很難,特別沒有佛法流行的邊地,一般人不說沒有遇過衆僧,就是僧的名號亦未聽過,證知值遇弘法度生的僧伽,不要以爲很易。設有僧伽弘揚正法,應對僧伽恭敬供養,見到僧伽應生歡喜,不要不禮貌的對待僧人。

  四、“信心難生”:有雖得到人身,亦聽到如來正法,當亦值遇助佛宣揚的衆僧,照理應該正信叁寶,做個忠實的佛弟子,但是有人認爲我只要做個好人就行,爲什麼還要信仰叁寶?是以信心亦難生起。殊不知這是錯誤的,做個好人並不如想像那樣容易,明明走錯了人生正確的路向,還自以爲是對的,這對做人是不利的,假定你能正信叁寶,叁寶指導你正確的人生正道,甚至爲你指出向上向善向光明的大道,那豈不是對你極爲有利?爲什麼不能生起對叁寶的信心?

  五、“六根難具”:六根,就是組成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的六大要素,唯有六根完具不缺,生命體的相貌才得端正。做人不唯是要做個人,還要“五官端正”,“六根完具”,才能成爲堂堂皇皇的人,但這要你過去做個像樣的人,現得人身六根才得完具,假定過去做人沒有做得好,現在要想六根具足也就很難。諸位都是六根具足的善男子善女人,應知這不是簡單得來的!

  六、“善友難得”:善友,以佛法說,就是善知識。人生在世,要在人生正道一直走下去,最要是得善友的協助,但是“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真正的善友是極爲難得的,不要把得善友,看得極爲平常,一旦得到善友,就當經常接近善友,聽善友的忠告指導,不要把善友的話當作無所謂,甚至不願多聽。

  “而今”吾人“相與宿植善根”,“得此”難得的“人身”,值遇難以值遇的衆僧,生起難以生起的信心,“六根”又是這樣的“完具”無缺,“又值”遇到難以值遇的“善友”,“得聞”難以聽到的“正法”,該是怎樣的爲自己慶幸?但于慶幸之馀,“于其”一期生命“中間”,應當運用這樣殊勝的因緣,精勤勇猛的修學佛法,完成生命的自由解放!設“複各”各“不能”利用這個人身,“盡心”盡力的“精勤”爲道,“恐”怕“于未來”中,“長”期的沈“溺”,感“萬”般的痛“苦”,那就難受得了。亦“無有出”離的時“期”。過去已經過去,對于過去所造衆罪,無人可以爲你赦免,“是故”唯有從“今日”起,“至誠”懇切的“求哀忏悔”,願諸罪障悉皆消滅!

  癸二 別列罪忏

  子一 忏慢佛罪

  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常以無明覆心,煩惱障意,見佛形像不能盡心恭敬,輕蔑衆僧,殘害善友,破塔毀寺,焚燒經像,出佛身血。或自處華堂,安置尊像卑猥之處,使煙熏日曝,風吹雨露,塵土汙坌,雀鼠毀壞,共住同宿,曾無禮敬。或裸露像前,初不嚴飾,遮掩燈燭,關閉殿宇,障佛光明。如是等罪,今日至誠,皆悉忏悔。

  發心在此忏悔的“某等,自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對于叁寶,本應恭敬尊重,現在不但不如此,反而在叁寶前,造成種種罪惡,將來果報豈輕?于叁寶中,先忏慢佛罪,其造罪的原因如下:

  吾…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的因果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