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盡,煩惱沒有解決,不可能不造業,怎樣使無明轉成大智慧,是最重要的課題。俗說“斬草須除根”,根如不除,“春風吹又生”,所以下文特明忏悔一切煩惱。
己叁 願行圓成
願某等承是忏悔意業所起貪瞋癡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折憍慢幢,竭愛欲水,滅瞋恚火,破愚癡暗,拔斷疑根,裂諸見網。深識叁界,猶如牢獄,四大毒蛇,五陰怨賊,六入空聚,愛詐親善,修八聖道,斷無明源,正向涅槃,不休不息。叁十七品心心相續,十波羅密常得現前。
如上廣舉叁世罪業及諸煩惱誠摯忏悔,現明發願將諸已忏悔的惑業轉成功德智慧。
茲“願某等承是忏悔意業所起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藉此滅惑“所生”種種“功德”,不但在現世中獲得,並願“生生世世”,皆能得此功德,承此忏悔所得智力功德:首是“折憍慢幢”。貢高我慢,昂昂然的自以爲高人一等,好像樹起高幢一樣,因而人與人間關系,彼此很難相互接近,現以忏悔所生智力,折斷憍倨傲慢高幢,拆除一道障礙,自可親切往來。“竭愛欲水”,是說愛欲好像海水,若人墮在欲海之中,只有越墮越深,想使欲海幹枯,那是很困難的,現仗忏悔所得智力,猶如日光時刻照耀,足以使令欲海竭盡,自然就從愛欲水中得到解脫,不致再沈溺于欲海中。“滅瞋恚火”,是說瞋恚猶如大火,能將功德之林燒光,能將一切善法焚毀,好像燎原之火,焚燒一切草木,現仗忏悔所得慈悲之水,足將滅盡瞋恚之火,從此不再有瞋恚之火在內心中燃燒。“破愚癡暗”,是說愚癡猶如黑暗,障蔽心光無有認識,以致在黑暗中摸索,不能破無明殼,現仗忏悔所得慧光,澈底破除愚癡黑暗,見到萬有諸法真相。“拔斷疑根”,是說疑惑猶如樹根,有了疑心存在,總是疑神疑鬼,不是疑這個,就是疑那個,于是有諸煩惱生起,如樹有根枝葉繁茂,對于做人很不好的,現仗忏悔所得信力,就將疑惑從根拔除,深信善惡因果。“裂諸見網”,是說人有各種不同知見,就爲邪知邪見之網罩住,好像魚在網中,沒有辦法鑽出,唯有將網割開,始得在水中自在的遊來遊去。人爲諸見之網罩住,同樣不能鑽出見網,被系縛于生死海中。現仗忏悔所得慧劍,以此鋒利慧劍,將諸見網割裂,就可跳出生死苦海,不再爲見網籠罩,自由自在的真得解脫!
爲無明及諸煩惱蒙蔽時,以爲叁界天地很寬,于中往來以爲不錯,現仗忏悔之力,得般若智,“深”深認“識叁界”,並不怎樣寬大,“猶如牢獄”一樣,于中並不自在,自然求出叁界,不願再住下去。如說:“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豈可貪住叁界?
同時深識這生命體,是四大所假合的,如“四大毒蛇”住在一起,能各安份共住,不致成何問題,可是四大毒蛇,二上二下相鬥,産生種種疾病,鬥到同歸于盡,又換新生命體,如是幻化臭皮囊,有什麼值得貪著?生命肉體因由四大假合,整個生命亦是“五陰”共成,好像“怨”家惡“賊”一樣,無時不在伺機,或劫法財,或殺慧命,愛護養育這五陰共成的身體,只對自己有害無益,應當作怨賊一樣遠離,爲什麼還要妄執這五陰假體做什麼?
更要深切認識的,就是“六入空聚”。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爲組合生命體的六大要素,同樣是空無自性的,實有生命體絕對無有,如說有個什麼,不過是諸盜賊,衆生不知妄執有實自我。聚是聚落,中國說爲村莊。空聚,顯這村莊,已經空無一人,只是盜賊出沒而已。當知空聚落,是喻六入和合的生命體;聚落盜賊出沒,是喻煩惱于生命中活動,或喻六塵境界的出入。盜賊取人們財物,喻煩惱賊或六塵賊,盜取行者功德法財。對這六入無我之理,如能澈底洞悉,就不會爲賊所害。
“愛”欲,本是吾人怨家對頭,無始來被它害得很慘,但它來害人時,不是以凶惡的面目出現,而是“詐”現極爲“親善”的樣子,不但不會使你拒絕,且對它表示歡迎,結果爲怨家所害,修學佛法行者,對此應先識破,不要上它大當。經說:“深觀愛結,如怨誘親”。原來魔有兩種:一、強魔,變現種種怪相來威脅你,使你感到極爲可怕,但此強魔易于識透。二、軟魔,誘現對你極爲親善,使你對它有所好感,對此軟魔很難識破。不知多少佛法行者,不怕強魔逼迫,只怕軟魔誘惑,敗在軟魔手中。
無明爲生死萬苦的根源,亦是邪妄不正的根本,佛法行者應首斷去無明,然則修何聖道得以斷除?“修八聖道,斷無明源”,聖是正的意思,八聖道即八正道。此八正道,中卷會要談到,現姑一論正見,正見就是明慧,亦即大乘所說般若。唯有正見或般若,方能斷除無明根源,且此八正道修習,“不惟可以作斷無明之先鋒,抑亦可以直向涅槃城”。在向涅槃城邁進過程中,“不休不息”,沒有進入涅槃妙城,不論怎樣艱辛,決不中途停止。
八聖道是叁十七道品最後所修聖道,對“叁十七”助道“品”的修習,也要“心心相續”的不能間斷。叁十七道品,可說爲叁四、二五、單七、只八。叁四:一、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二、四正勤,就是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叁、四如意足,就是欲、念、進、慧。二五:一、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二、五力,亦是信、進、念、定、慧。單七,是指七覺支,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只八,就是八正道,如正見等。
至所應修的“十波羅密”,也要使之“常得現前”。十波羅密,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前六波羅密是正修,後四波羅密是助修,通常說六波羅密。願、力二波羅密,是從禅定開出;方便及智二波羅密,是從般若開出。行者修此十波羅密,不是修修停停,要能常得現前,方能修習圓滿。
戊二 禮佛結願
忏悔發願已,至心信禮常住叁寶。
上既“忏悔發願已”經完畢,現更以“至”誠“心”,深“信禮”敬“常住叁寶”。惟願叁寶,有求皆應,無禱不從,常在世間,救苦衆生,令得解脫。
贊
瘡如人面,宿憾何多!清泉一掬即消磨。憫己複憐他,述爲忏摩,萬古沐恩波。南無等覺地菩薩摩诃薩;或有改爲南無求忏悔菩薩摩诃薩。
悟達國師述此忏法,原因自己膝上長瘡,其“瘡”猶“如人面”一樣,不是由于不衛生長成,是由宿世怨業所感,此怨業在漢景帝時造成,到忏主作忏前生瘡已千馀年,仍要怨業怨報,多麼令人遺憾?所以說“宿憾何多”。證知爲人造業,不論經時多久,仍要受報,怎能不慎?國師遇到特殊因緣,得到“清泉一掬”,面瘡“即”刻“消磨”。除己慶幸,複感聖恩,爲報大恩,馀無辦法,想到怨業如此,自己這樣,他人亦然,憐“愍”自己受報,“複憐他”人怨業也將受報,就將自己經過及佛法所示,“述爲忏摩,萬古”千秋以“沐恩波”。不論當時,或在未來,如造怨業,依此忏悔,消除怨業,不感苦果。忏主認爲唯有如此,方報聖者清泉一掬之恩。贊語唱完,有接唱南無等覺地菩薩摩诃薩,有接唱南無求忏悔菩薩摩诃薩。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3)》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