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障苦頭,多得難以言宣。“是故某等今日”,應當“至心忏悔”,不要再爲叁障所弄。
戊二 正推煩惱根本
第一先應忏悔煩惱障,而此煩惱皆從意起,所以者何?意業起故,則身與口隨之而動。意業有叁:一者悭貪,二者瞋恚,叁者癡暗,由癡暗故,起諸邪見,造諸不善。是故經言:貪、瞋、癡業,能令衆生墮于地獄、餓鬼、畜生受苦;若生人中,得貧窮孤露,凶狠頑鈍,愚迷無知諸煩惱報。意業既有如此惡果,是故某等今日,至心歸命諸佛,求哀忏悔。
在叁障中,“第一先應忏悔煩惱障”。于中,首當推求煩惱根本,看其究從哪兒生起。論究“此”諸“煩惱”的活動,“皆從意”生“起。所以者何”是問。由于“意業”生“起”,那“身與口”七支,就會“隨之而動”。動約業說,身口是生命體上的物質,本不能有所活動,必要意業所相應的煩惱活動,然後才會活動。如煩惱指揮你去殺生,身體上的手拿刀槍去殺,或煩惱指揮你播弄是非,你口才會構鬥兩頭,在這邊這樣說,在那邊那樣說,沒有意業相應的煩惱活動,身體與語言怎會去做罪惡業?經中有說:如人在年幼時,爲了好玩,拾取土塊瓦石,枯骨木枝,放在口中,非常危險。父母見到如此,恐爲土塊瓦石,傷害自己兒子,立用左手抓住兒頭,右手從兒口中,將諸土塊瓦石,一個個的取出。菩薩度化衆生也是如此,見到衆生身口意業,常行種種不善,恐爲諸惡所害,立即運用自己智力,將諸不善拔出,以免流轉生死。
“意業”本通善、惡、無記叁性,就通惡性說,不妨說它是過患的根本,唯識學所說二十六種煩惱,甚至所謂八萬四千煩惱,都由意業而有,但最根本的有“叁:一者悭貪”,是緣順境而起的;“二者瞋恚”,是緣逆境而起的;“叁者癡暗”,是由無知而起的。通常說這爲叁毒煩惱,爲諸煩惱的根本,其他各種煩惱,皆是依此活動。
“由癡暗故,起諸邪見”:癡暗,或名愚癡,實際就是無明。癡的正寫是癡,都有它的意思。愚癡不是完全無知,相反的還知得很多,諸如天文、地理、科學、哲學,甚至世間各種知識,無所不知,癡在知上加“病”字頭,顯示所知患大毛病,因而“起諸邪見”,既不信因果,亦不承認罪福,更不尊敬叁寶,否定一切倫常,像這樣的知,不是有病是什麼?不是癡暗是什麼?既起否定因果等的各種邪見,自然就會“造諸不善”惡業,根本不重視做人應有的德行。社會怎不紊亂?國家怎得安甯?世界怎不戰爭?家庭怎能安定?人與人間怎會和樂相處?所以愚癡的過患,確是極爲重大的!
以“是”之“故”,華嚴“經言”:由“貪瞋癡”叁毒,發身口意作諸“業”,“能令衆生墮于地獄、餓鬼、畜生受”叁惡趣的“苦”果。涅槃經說:“一切衆生不見佛性,故爲煩惱系縛生死,見佛性故,諸結煩惱所不能轉,解脫生死得大涅槃”。佛及諸大菩薩,雖同樣具諸煩惱起貪瞋癡,但能在叁界五趣中,隨緣救濟所當救的衆生,令出叁界五趣,不再轉來轉去。凡夫爲煩惱所縛,不得解脫,佛能運用煩惱,在生死中度生,可見問題不在煩惱,在看會得如何運用。
在惡趣受苦有情,非永遠沈淪惡趣,到惡趣苦果受盡,還會生到人間來,“若生人中”,仍受叁毒馀報,所以說“得貧窮孤露,凶狠頑鈍,愚迷無知,諸煩惱報”。貧窮就是沒有錢財,爲貪圖財寶的馀報;孤露就是沒有親屬,爲不孝六親的馀報;凶狠就是其心毒辣,爲瞋諸逆境的馀報;頑鈍就是頑劣遲鈍,爲愚昧無知的馀報。貪瞋癡造了各種罪業,要想不得各種苦果,決不可能,因而人的起心動念,不能不重視貪等活動,一發現貪等活動,應立刻將之壓製!“意業”所具的叁毒煩惱“既有如此”大的“惡果”,哪可因循怠惰的,使它在心中活動?然則應當怎樣?忏主告知唯一辦法就是忏悔,所以說“是故某等今日,至心歸命諸佛,求哀忏悔”。
丁二 出諸煩惱過患
戊一 諸聖所呵
夫此煩惱,諸佛菩薩,入理聖人,種種呵責;亦名此煩惱以爲怨家,何以故?能斷衆生慧命根故;亦名此煩惱以之爲賊,能劫衆生諸善法故;亦名此煩惱以爲瀑河,能漂衆生入于生死大苦海故;亦名此煩惱以爲羁鎖,能系衆生于生死獄不能得出故。所以六道牽連,四生不絕,惡業無窮,苦果不息。當知皆是煩惱過患。
“夫此”所說的“煩惱”,對衆生極爲不利,所以“諸佛菩薩”及“入理聖人”,無不對之“種種呵責”。“入理聖人”,除佛菩薩外,所有諸祖師僧,覺悟智者,無不對諸煩惱,予以不遺馀力的呵責!
一、“亦”有“名此煩惱以爲怨家,何以故”是問爲什麼將煩惱視爲怨家?怨家會傷害人的生命,人與人間成爲怨家,隨時可能結束彼此生命。煩惱“能斷衆生慧命”之“根”。衆生慧命在佛法修學中,本可繼續增長,但因煩惱時來斷衆生慧命,慧命不得增長,所以喻爲怨家。
二、“亦”有“名此煩惱以之爲賊”。爲什麼?如世盜賊,專門盜竊他人財物,使人感受貧窮困苦,生活感到極度艱難。煩惱,“能劫衆生諸善法故”,所以始終貧窮孤露。如諸佛法行者,今日修點善法,明日修點善法,功德法財積聚,本可逐漸富有,但因不斷爲煩惱賊之所盜取,結果仍是無有善法,所以將之譬喻爲賊。
叁、“亦”有“名此煩惱以爲瀑河,能漂衆生入于生死大苦海故”。世間波濤洶湧的瀑河,不是將人漂流于瀑河不能自拔,就是將人爲瀑流所卷走。煩惱有股力量,能漂流衆生入于生死大苦海中,頭出頭沒的沒有辦法跳出。楞嚴經說:“譬如瀑流,流急不息,非是無流,喻煩惱心心相續,無少間歇”。古德說:修行人要在急水灘頭一篙撐住,不爲急水漂流,方可算是好漢,所以喻爲瀑流。
四、“亦”有“名此煩惱以爲羁鎖,能系衆生于生死獄,不能得出故”。如人有了罪惡行爲,被政府關在牢獄中,且以極牢固的鎖,將牢獄門鎖得緊緊,要想出來沒法得出。煩惱好像堅固的鎖,將衆生鎖在叁界牢獄中,任憑運用怎樣大的力量,沒法出離,所以喻煩惱爲羁鎖。
由于煩惱如怨賊等,所以使諸衆生,在“六道”中“牽連”不斷。牽連,就是輪轉,六道牽連,就是六道輪轉。無常經說:“循環叁界內,猶如汲井輪”。試看六道衆生,人的生命剛結束,就又轉生天上,到天上生命結束,又轉生叁惡趣,生死死生,從沒停息,是爲六道牽連。
以怎樣形態在六道出現?是以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的“四生不絕”形態出現。胎生,如人類及豬馬牛羊等,在母胎中形成一完整生命,然後出生。卵生,如雞鴨鳥雀等,先生一個卵,再經短時期的孵化,脫殼而出,成活潑潑的生命。濕生,如魚蝦等有情,初亦從母體下卵,卵生下後,母不過問,經過一定時期,自從卵子而出,成爲新的生命。化生,是現世間有類有情,不須父母外緣,唯憑自己業力,忽然産生出來,如天與地獄及劫初有情。
衆生無始所造“惡業”,有“無窮”那樣多,一個惡業感受一期生命苦果剛剛結束,另一惡業緊接著又感新的一期生命苦果,如是惡因感苦果,惡業未終了時,苦果總如大海中的波浪那樣滾滾而來,所以說“苦果不息”。苦果雖由惡業所感,但惡業是由煩惱策動而成,沒有煩惱策動,不會造成惡業,是則澈底推究,魁首實是煩惱,所以說“當知皆是煩惱過患”。煩惱給衆生苦頭太多,應看成是自己最大敵人,時刻注意它的非法活動,不但不讓它繼續造惡,且應依佛法修學,將它澈底撲滅,以求獲得生活安定及生命解放!
戊二 正求忏悔
是故今日運此增上善心,求哀忏悔。
煩惱應該解決,但是未解決前,已造成的惡業,要它不感苦報,應當怎辦?唯一辦法就是忏悔,“是故”從“今日”開始,下大決心,“運此增上善心”,在叁寶前“求哀忏悔”。善心,指行人清淨心中的至誠力、慚愧力、忏悔力,默密運轉使之增上勝進,再仗佛菩薩慈悲運轉加持力,如是精勤忏悔,煩惱固會轉成般若,一切惡業亦會忏悔清淨,是以忏悔爲清除惑業的最勝方便。
丁叁 明諸煩惱造罪
戊一 列數分忏
己一 忏悔叁數造罪
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愚惑,繁滿胸襟。或因叁毒根造一切罪,或因叁漏造一切罪,或因叁苦造一切罪,或緣叁倒造一切罪,或貪叁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慚愧皆悉忏悔。
此明叁數造衆罪惡:未明叁數前,先明造罪時、處。時是時間,就是造業時間已經很久,如說“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處是處所,就是受果之處不是一地,如說“或在人天六道受報”。在時間或空間,有這生命,就“有此心識”,沒有一個生命,沒有心識活動,或說六識,或說八識,起惑造業最強的,莫過第六意識,八識規矩頌說:“動身發語獨爲最”,就是此意。身體的動作、語言的發表,都不是身語本身所能做到,要有推動者推動,身始可動,語始可發,推動者就是意識,意識推動力極強,因諸根本煩惱與隨煩惱,都與意識相應,因而心識“常懷愚惑”。愚惑,是根本煩惱中的無明,亦即一切煩惱的根本。愚癡無智,不信因果,以致無惡不作,不知如何行善,不知勤求解脫,方寸間充滿妄想,胸次所懷是煩惱,所以說“繁滿胸襟”。心識既皆是煩惱活動,當然造諸有漏之業,不是感受人天善報,就是感受惡趣苦報,生命在六道中或上或下,從沒超出苦樂二途。在人天中,向說是得樂果,實際,不但人間有很多苦,就是天上有情,甚至最高非想非非想處天,亦有極微細的痛苦,所以在六道四生受生的有情,四惡趣固受苦報,人天亦不免痛苦,所以說“叁界之內衆苦充滿”。
一、“或因叁毒根造一切罪”:叁毒,亦名叁不善根,是毒害出世善心的叁種煩惱,如常說的貪毒、瞋毒、癡毒。如是叁毒,通攝叁界一切煩惱,能害衆生的法身慧命,其猶毒蛇,亦如毒龍,所以喻名爲毒。大般涅槃經卷下說:“叁毒熾然火,恒燒…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