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3)
丁二 结上劝诫
戊一 如法罪灭福生
生如是等七种心已,缘想十方诸佛贤圣,擎拳合掌,披陈致祷,惭愧改革,舒历心肝,洗荡肠胃。如此忏悔,何罪不灭?何福不生?
上明兴发七种增上胜心,既然“生”起“如是等七种”极为殊胜的心,就当如法忏悔,若不忏悔,发心有什么用?所以现在特加劝诫。忏悔不是心中想想就算,应该“缘想十方诸佛贤圣”,显示诸佛虽不在自己面前,但想诸佛犹如在自己面前,面对诸佛贤圣忏悔,既得诸佛证明,亦得诸佛加被,罪业自可得到清净。观想诸佛在前,进当“擎拳合掌”。拳是拳头,擎拳是将自己拳头高举起来,从而合掌,表示自己决心忏悔。有这决心,“披”剖“陈”词,恳切祷告,达于极点,名为“致祷”。
七种胜心,第一惭愧心,忏悔而不具有“惭愧”,不是真切忏悔,唯有以惭愧心痛切“改革”,于忏悔后,方不再造诸恶。改是更改罪恶而行诸业,革是革除过去所有罪恶。“舒历心肝,洗荡肠胃”:舒是舒展,就是发露,亦即坦白;历是经历,将从前造诸罪过的经历,一一自陈出来,决不覆藏隐瞒。肠胃都掬出来,将之洗得洁净。总之,这两句,古德说:“分明要脱皮换骨,却将从前所为,尽情改换,从前知见,着实颠倒一番”。这是重新立志做人,亦即大死一番才得大活。
缘想,是意业的至诚;擎拳合掌,是身业的恭敬;发言忏悔,是语业的真实:“如此”真心“忏悔”,必得十方诸佛,哀怜摄受,“何罪”而“不”得“灭”?何福而“不”得“生”?罪灭福生,自可出生死苦,得涅槃乐,证知洗心革面的求哀忏悔,确能得到很大利益。
戊二 不忏种种过失
若复不尔,悠悠缓纵,情虑躁动,徒自劳形,于事何益?且复人命无常,喻如转烛,一息不还,便同灰壤,三途苦报,即身应受,不可以钱财宝货,嘱托求脱,杳杳冥冥,恩赦无期,独婴此苦,无代受者!
反过来说:“若复不”是这样(不尔),即不能三业精诚的洗心而忏,仍然“悠悠缓纵,情意躁动”,就不是真心忏悔。悠悠,是怠惰的意思,根本不把忏悔当一回事。缓是不能急急于心,如有人表面在忏悔,实际是慢慢吞吞的,不认忏悔重要。纵是放纵,若无其事的,不积极的求忏。躁动是轻躁浮动,内心不能沉静,怎能涤除罪垢?一上一下的好像在忏悔,实际没有如法忏悔,不过是“徒自劳形,于”忏悔“事”有“何”利“益”?忏悔本欲灭罪生福,现在罪不能灭,福不能生,试问忏悔有什么补益?只是徒自劳形,空过光阴而已。
忏主不特告诫吾人不可懈怠,现更引喻勖诫吾人不可大意。所以说“且复”应知吾“人”生“命”,是“无常”迅速,不能久住世间。“喻如转烛”,烛是灯烛,原本光明,将烛倒转过来使之息灭,光明立即转成黑暗,暗中光明不会再来,且其转变非常的快。喻人寿命,看来好像每天都在过活,其实只是一口气而已,如果“一息不还”,或入息不再出息,或出息不再入息,气绝精神消失,立即“便同”冷“灰”土“壤”,哪里还有生命存在?且人命无常,不问任何人,有无钱财固是如此,有无地位亦是如此,有无才干同样如此,且什么时候要你生命结束,也没有一定,原因是生命时刻在变,如人与人一天不见,就知生命已经变了,谁也不能说昨天的我就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就是明天的我。经说:有人在胎中生命就结束,有人刚出生生命就结束,有人刚能言行生命就结束,谁能保证自己活到多少岁?敢说谁也不能保护自己。
生前以及过去,造了很多罪业,并不因你生命过去,罪业也就跟着消逝,造了什么罪业,必感什么苦报,造了饿鬼罪业,就感饿鬼苦报,造了畜生罪业,就感畜生苦报,造了地狱罪业,就感地狱苦报,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容假借,所以说“三途苦报,即身应受”,决免不了,不说贫穷人如此,就是你有很多钱,亦“不可以钱财宝货,嘱托求脱”。古德说:“阳网疏而易漏,阴网密而难逃,岂同人间贿嘱之所能为哉”?人间有钱人犯罪,如果贪官污吏,用钱托人运动,免掉坐牢受苦,是还可以做到,阴间却是不能。药师经说:“琰魔法王,随罪轻重,考而罚之”,无论如何逃脱不了罪刑,不论你有多少金钱,都无法收买公正无私的琰魔法王。世说钱能通神,人世间或有可能,但到阴间,金钱完全失去作用。
三恶趣是极黑暗的地方,所以说“杳杳冥冥”,显示受苦的时间很长,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得出来。在人世间犯罪的人,虽被处无期徒刑关在狱中,但遇国家庆日,举行特赦可得宽恕,早日得出牢狱,但是堕入三恶趣中,在你受苦罪业未尽,所谓“恩赦”是“无期”的,唯有自己“独婴(受)”此苦,“无”人可“代受”苦,自作唯有自受,要人代受决不可能,不说一般人不能为你代受,就是至亲父子,恩爱夫妻,亦代替不了。地藏经地狱名号品说:“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赖吒和罗经说:“善恶随人,如影随身。人死后家室宗亲,啼哭悲哀,棺殓葬埋。人生独生,死亦独死。身作善恶,身独当之,无有人代者”。四自侵经说:“获百千岁,何足言乎?会归当死。行道一日,胜寿百年。不计无常,反更贪爱,言有父母、兄弟、妻子、中外宗族。疾病忽至,困劣在床,晓语诸亲,分取吾痛,皆言不能。疾者乃觉,五种亲戚,谓当益己。常坐汝等,勤劳治生,随时给足,使身堕贪,自缚自侵,忧念九族,妨废善行,怀乱道心。老病死来,善恶苦乐,独自当之,无有代者”。不说无人愿意代你受苦,就是有人乐意代受,也代替不了,自作恶业,自受其苦,苦在你身,怎能代替?应知“死后有报,纤毫受之”。人既代替不了,亦不能说人无情义。
戊三 引经诫勿覆藏
莫言我今生中无有此罪,所以不须恳祷忏悔。经中谓言:凡夫之人,举足动步,无非是罪。又复过去生中,皆悉成就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若不忏悔,罪恶日深。故知包藏瑕疵,佛不许可,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故使长沦苦海,实由隐覆。是故某等今日发露忏悔,不复覆藏。
前发露忏悔文中,曾说“何人无罪?何人无愆”?足证人人有罪,应当至诚忏悔。世间有些愚痴之人,认为自己并没有罪,何必求哀忏悔?现对这类人特别告诫说:“莫言我今生中无有此罪,所以不能恳祷忏悔”。殊不知这是极大错误!如佛在“经中谓言:凡夫之人”,不论“举足动步,无非是”造“罪”。大经说:“举足动步,不依律行,安得无罪?譬如二手相拍,声在其中”。地藏经利益存亡品说:“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如来赞叹品又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如此,所作罪业,多难计算,如要一一举出,真是举不胜举。既有这么多罪,怎么可说无罪?
不说现生造种种罪,“又复过去生中”,同样“皆悉成就无量恶业”,始终“追逐行者”,你到什么地方受生,恶业跟着到什么地方,“如影随形”,从不离你。如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随身不离的罪业,除非已感受苦果,假“若不”予“忏悔”,那你“罪恶”就会一“日”一日加“深”,所受苦果亦越严重。
以是之“故”,应“知包”含覆“藏瑕疵”,我佛绝对是“不许可”。瑕疵,喻所造的罪业:瑕是白玉内在的污秽,如人暗中所造罪过,疵是外在的黑点,如人明目张胆的造诸过失;前者要天眼才能见到人们不正当的行为,后者是一般肉眼所共见的。做人不论有些什么微细罪业,自己或可瞒得过去,不会有人知我错处,殊不知“举头三尺有神明”,绝对不会包藏得了。俗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是以为人,不论造了什么大小罪业,都当立刻忏悔,将诸污点洗净,不能越积越多。不然,佛陀对你即使怎样慈悲,也不容许像你这样死不肯改悔的人。恳祷忏悔该是刻不容缓,没有不忏悔而罪得消灭的!
“说悔先罪,净名所尚”。净名,就是维摩诘居士。他在维摩诘经说:人能忏悔过去所造罪业,应当不着佛求,不着法求,唯反观诸身而求,如此在自身中,求诸过失了不可得,才是最好的忏悔,如不反求自求而忏,过去诸罪无法消除。大经亦说:“心初无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虽有过去一切善业,悉为是罪之所垢污,所有现受轻报,转为地狱极重恶果”。所以说得如是严重,因为现在忏悔,应当坦白所有罪恶,如不发露罪业,必存瞒昧之心,是为欺骗自己,这已是很不对,在佛前忏悔,还瞒昧佛陀,你这造恶之心,永无开晓之日,不长期的沉沦苦海怎么可能?“故”知“使”诸众生“长沦苦海”,不是有个什么大力者令你如此,“实”在是“由”于自己“隐覆”自己恶业使然。
以“是”之“故”,“某等今日”,全将罪业“发露”出来“忏悔”,决“不覆藏”,自欺欺佛,如是罪灭福生,是名真实忏悔。经中佛一再说:覆藏罪业,罪业不特不会减少,反会越为增长起来;发露忏悔,罪业就会逐渐消灭,不致再受极重苦果。但这唯有智者做到,不是一般人所能如此。
乙二 别忏三障
丙一 忏烦恼障
丁一 推求烦恼根本
戊一 三障生起次第
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二名为业,三是果报。此三种法更相由藉:因烦恼故,所以起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是故某等今日至心忏悔。
前说罪相虽有无量,无不外于烦恼、业及果报三障,且略解说,现广解释。“所言三障者”:就是“一曰烦恼,二名为业,三是果报”。如“此三种”障“法”,不是乱七八糟现前,而是有其一定次第,“更”互“相”资,互相“由藉”,次第生起。先“因烦恼”的冲动,“所以起诸”不同的“恶业”,再由各种“恶业因缘,故得”感受种种“苦果”。若问苦果怎样来的?由诸恶业而来;恶业又是怎样造成?由诸烦恼引发。如是三障次第,不容有所倒乱。每个发心忏悔者,对此应有所了知。吾人无始来吃这…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