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诸众生”。别译杂阿含第十一说:“能起贪欲、瞋恚、愚痴,常为如是三毒缠缚不得远离”。大般涅槃经第五说:“无量劫中,被淫怒痴烦恼毒箭,受大苦切”。如是三毒,能生长一切罪恶,所以名根,又是生死根本,名之为根。三毒根是业因,因此作业,名造一切罪。如贪毒贪着自己所喜爱的一切,于是想尽种种不正当方法,即使杀生、劫盗亦在所不惜,务将自己所喜爱的财物弄到手,于是就造下一切罪恶;瞋恚之火在内心中燃烧时,立刻会反脸不认人,要杀毫无顾惜的将人杀死,所以亦会造下一切罪恶;痴毒是对因果事理不明,应做的好事不做,不当做的坏事反而去做,于是糊里糊涂造成一切罪恶。试想人所造恶,哪样不是三毒烦恼造成?
二、“或因三漏造一切罪”:三漏,是欲漏、有漏、无明漏;或名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长阿含经第八说:“复有三法,谓三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杂阿含经第十八说:“有漏者,三有漏: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可见有漏与三有漏,阿含经中皆有说到。漏是留住的意思,是将有情留住在三界中,令不得离。欲漏,指欲界的一切烦恼,不过要除去无明;有漏,指色无色界的一切烦恼,同样要除去无明;无明漏,指三界所有的无明。无明所以别立一漏,因它是三有生死的根本,其动力特别强。但大毗婆沙论第四十七,只举譬喻论师所立的无明漏及有爱漏的二种:无明是前际缘起的根本,有爱是后际缘起的根本,所以只立二漏就可。而分别论者却说有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的四漏。见指五利使的身等五见,因见烦恼有力障碍真理的体悟,所以特别立为一漏。不管说漏多少,都是烦恼别名,含有漏落意思。如破屋遇到天雨,就会有水漏落下来,令住屋内的人感到不安;或如破船在行进时,有水漏进船舱,使人感有生命威胁。烦恼令人漏落三界,所以又称为漏。贪等三毒固会造一切罪恶,三漏同样会造一切罪恶。如分别说:欲界所有一切烦恼的欲漏,造作欲界的一切罪恶,留住有情在欲界;上二界所有一切烦恼的有漏,造作上二界的一切有漏善法,留住有情在上二界;三界所有一切无明的无明漏,造作三界所有或善或恶的有漏业行,留住有情在三界,使诸众生没法出离三界牢狱。是以佛法行者,要想跳出三界,必须断除三漏,不如一般佛子,想要出离三界,就得出离三界。
三、“或因三苦造一切罪”: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坏苦又名变易苦。俱舍论第二十二说:“有三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坏苦性。诸有漏行如其所应,与此三种苦性合故,皆是苦谛,亦无有失。此中,可意有漏行法与坏苦合故名为苦;诸非可意有漏行法与苦苦合故名为苦;除此所馀有漏行法与行苦合故名为苦”。原来在有漏行蕴中,诸非可意的苦受法,其体是苦,直接逼恼身心,名为苦苦;诸可意的乐受法,生时虽乐,坏时逼恼身心,名为坏苦;可意非可意诸有所馀舍受法,众缘所作,不免生灭迁流,圣者认为这有逼恼身心之感,名为行苦。严格说来,一切有漏行,皆是无常的,没有一法不在生灭迁流,可说皆是行苦所摄,但今特说可意法为坏苦,不可意法为苦苦,由是说为不共三苦。三苦,就所感受说,为什么会造一切罪恶?这是人人必然想到的问题。原因当人苦上加苦,身心受到苦苦的逼恼,对前途感到无限失望,于是什么罪恶都敢去做,这不是苦苦造一切罪是什么?当人正为乐受所陶醉时,从没想到会有受苦一天,一旦乐受毁坏而消失时,为求再度得到快乐的享受,于是自然就去做不道德的行为,这不是坏苦造一切罪是什么?当人在迁流变化中生活,不知念念生灭的皆会成为过去,还能安分守己的做个有为有守的人,一旦知道现在所过生活会成过去,为了把握现实,也就会造诸恶。证知三苦虽是属于身心的感受,但到必要时确会造一切罪,如对三苦没有正确认识,造诸罪恶是必然的。
四、“或缘三倒造一切罪”:三倒,是想颠倒、见颠倒、心颠倒。如于六尘上,作不合理的思想,名想颠倒;对事理诸法,作邪妄的计度推求,即邪见,名见颠倒;对事事物物,以妄心乱识作错误的了别,名心颠倒,且是诸颠倒的根本。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有种种不同的颠倒,犹如迷于方向的人,将东方误为西方,将南方误为北方,不知怎样走上正确的方向。或问一般说的虚妄分别,是以什么为体,当知以颠倒想为本。宗镜录七十八说:“颠倒是烦恼根本”。大般涅槃经第二哀叹品说:“有想倒、心倒、见倒。以三倒故,世间之人,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是名颠倒”。如喝醉酒的人,仰头看上空的日月,日月本没有回转,但错误的生回转想;众生也是这样,为诸烦恼无明所覆,生起种种不正颠倒,是的以为不是,不是又以为是,由于颠倒妄想分别,所以造作种种罪业。所以会这样,病在对本真的事理,生起不正的妄见,倒见事理的真相,做诸不合法的行为,证知颠倒会造一切罪恶。宗镜录四十二说:“心如停贼主人,见是贼身,想如贼脚,根尘是贼媒,内外构速劫尽家宝”。众生在世间所以贫穷孤苦,就是为此三倒所害。如来已离想倒、心倒、见倒,所以得真解脱,永保家宝不失!
五、“或贪三有造一切罪”:三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亦即所谓三界,为众生所居的三种世界。三界,为众生果报分段的依处:从阿鼻地狱到他化自在天,男女互相参居,染欲极为众多,名为欲界;从初禅梵天到阿迦腻吒天,既没有女形,亦没有欲染,宫殿高大,是色化生,名为色界;从空无边处天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但有受想行识的心心所法,没有色的形质,名无色界。如是三界所以又名三有,因三界内的一切,特别是有情的生命,有因有果,因果不亡,所以名有。如经说:“三界无安,众苦充满”,可怖可畏,犹如火宅,没有一点值得贪恋,众生为无明所蔽,不知它的可怖可畏,反而妄生贪着,以为三界快乐无比,为求保持快乐不失,如有违反所得快乐,就会无理取闹的造一切恶,所以说“或贪三有造一切罪”。
“如是”向上所说三毒至三有“等”,所造的各种“罪”恶,多得真是“无量无边”。所有诸罪皆是众生自己造作成的,结果也就“恼乱一切六道四生”,使众生在三有中,时刻受到罪业的困扰,从没有片刻得到安宁。到了“今日”,经过仔细想想,像这样长期为诸罪业困扰恼乱,实在不是办法,应当消灭罪业,于是在三宝前,生大“惭愧”心,至诚的“皆悉忏悔”,不再让诸罪业困恼!
己二 忏悔四数造罪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四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执造一切罪,或因四缘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缚造一切罪,或因四贪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此明忏悔四数所造众罪。“又复”在会“某等”并诸其他有情,“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不但从三毒根等造一切罪,并从四住等造一切罪,现分别如下:
一、“或因四住造一切罪”:四住,指识依住于色、受、想、行四蕴。杂含卷第二说:“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善四取攀缘识住因。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由四识住安立五蕴,有情由四识住,佛在阿含常常说到,显示明了识别的情识,不是在色上起贪着,就是在情绪上起贪着,不是在认识上起贪着,就是在意志上起贪着,从而在五蕴法上,妄作我我所,造作诸罪恶,为之系缚流转生死,证知四住能造一切罪。古德恐人将四住,误为见一切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的四住,特加“识”字于四住间,名四识住,现有大德仍将四住误为四住烦恼。
二、“或因四流造一切罪”:四流,亦名四暴流,四瀑流,四大暴河,是将漂流善品的烦恼类别为四:一、欲流,二、有流,三、见流,四、无明流。增含第二十三,曾说到这四流。如佛对诸比丘说:你们应知佛曾说有四流之法,众生没溺在此四流中,不能得道。第一欲流,就是五欲:眼见色起眼识想,耳闻声起耳识想,鼻嗅香起鼻识想,舌尝味起舌识想,身知细滑起身识想,是名欲流。第二有流,有指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叫做有流。第三见流,是指种种执有,如执世有常世无常,世有边见无边见,彼身彼命非身非命,有如来死无如来死,若有如来死无如来死,亦非有如来死亦非无如来死,如此执见,名为见流。第四无明流,指无知无明,心意贪欲,恒有希望,不知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什么是灭,什么是道,名无明流。如此四流,在有情身心中活动,自然会使身语,造作种种罪业,由此罪业,使众生漂流生死海中,或上或下无有已时,所以说“或因四流造一切罪”。俱舍论第二十说:欲流是欲界系的见修所断烦恼;见流是三界见惑中身见等烦恼;有流是上二界见修所断的烦恼;无明流是三界见修所断的无明烦恼。
三、“或因四取造一切罪”:取是烦恼的别名,是将百八烦恼类别为四。大毗婆沙论第四十八说:“有四取,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取之所以名取,婆沙说有二原因:一、“能炽然业者,取令五趣有情业火恒炽然故”,二、“行相猛利者,诸取行相极勇捷故”。欲取是对五欲的乐境追求执取,这大都是俗人所有,试看世俗的人群,终日忙碌没停息时,无非是对欲乐取着不舍;见取大都是宗教师所有,不论哪类宗教师,对其所信仰的宗教,高级的或低级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为宣扬其教义的宗教师,总执取自己错误的见解是对,因而宗教与宗教间,常为思想的是否邪正,采取激烈不妥协的斗争,决不轻易接受他教思想;戒禁取就是通常说的非因计因,如印度有些宗教学者,将不是生天的持牛戒持狗戒,妄计为生天的真因,依如是错误路线…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