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衆生”。別譯雜阿含第十一說:“能起貪欲、瞋恚、愚癡,常爲如是叁毒纏縛不得遠離”。大般涅槃經第五說:“無量劫中,被淫怒癡煩惱毒箭,受大苦切”。如是叁毒,能生長一切罪惡,所以名根,又是生死根本,名之爲根。叁毒根是業因,因此作業,名造一切罪。如貪毒貪著自己所喜愛的一切,于是想盡種種不正當方法,即使殺生、劫盜亦在所不惜,務將自己所喜愛的財物弄到手,于是就造下一切罪惡;瞋恚之火在內心中燃燒時,立刻會反臉不認人,要殺毫無顧惜的將人殺死,所以亦會造下一切罪惡;癡毒是對因果事理不明,應做的好事不做,不當做的壞事反而去做,于是糊裏糊塗造成一切罪惡。試想人所造惡,哪樣不是叁毒煩惱造成?
二、“或因叁漏造一切罪”:叁漏,是欲漏、有漏、無明漏;或名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長阿含經第八說:“複有叁法,謂叁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雜阿含經第十八說:“有漏者,叁有漏: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可見有漏與叁有漏,阿含經中皆有說到。漏是留住的意思,是將有情留住在叁界中,令不得離。欲漏,指欲界的一切煩惱,不過要除去無明;有漏,指色無色界的一切煩惱,同樣要除去無明;無明漏,指叁界所有的無明。無明所以別立一漏,因它是叁有生死的根本,其動力特別強。但大毗婆沙論第四十七,只舉譬喻論師所立的無明漏及有愛漏的二種:無明是前際緣起的根本,有愛是後際緣起的根本,所以只立二漏就可。而分別論者卻說有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的四漏。見指五利使的身等五見,因見煩惱有力障礙真理的體悟,所以特別立爲一漏。不管說漏多少,都是煩惱別名,含有漏落意思。如破屋遇到天雨,就會有水漏落下來,令住屋內的人感到不安;或如破船在行進時,有水漏進船艙,使人感有生命威脅。煩惱令人漏落叁界,所以又稱爲漏。貪等叁毒固會造一切罪惡,叁漏同樣會造一切罪惡。如分別說:欲界所有一切煩惱的欲漏,造作欲界的一切罪惡,留住有情在欲界;上二界所有一切煩惱的有漏,造作上二界的一切有漏善法,留住有情在上二界;叁界所有一切無明的無明漏,造作叁界所有或善或惡的有漏業行,留住有情在叁界,使諸衆生沒法出離叁界牢獄。是以佛法行者,要想跳出叁界,必須斷除叁漏,不如一般佛子,想要出離叁界,就得出離叁界。
叁、“或因叁苦造一切罪”:叁苦,是苦苦、壞苦、行苦,壞苦又名變易苦。俱舍論第二十二說:“有叁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叁、壞苦性。諸有漏行如其所應,與此叁種苦性合故,皆是苦谛,亦無有失。此中,可意有漏行法與壞苦合故名爲苦;諸非可意有漏行法與苦苦合故名爲苦;除此所馀有漏行法與行苦合故名爲苦”。原來在有漏行蘊中,諸非可意的苦受法,其體是苦,直接逼惱身心,名爲苦苦;諸可意的樂受法,生時雖樂,壞時逼惱身心,名爲壞苦;可意非可意諸有所馀舍受法,衆緣所作,不免生滅遷流,聖者認爲這有逼惱身心之感,名爲行苦。嚴格說來,一切有漏行,皆是無常的,沒有一法不在生滅遷流,可說皆是行苦所攝,但今特說可意法爲壞苦,不可意法爲苦苦,由是說爲不共叁苦。叁苦,就所感受說,爲什麼會造一切罪惡?這是人人必然想到的問題。原因當人苦上加苦,身心受到苦苦的逼惱,對前途感到無限失望,于是什麼罪惡都敢去做,這不是苦苦造一切罪是什麼?當人正爲樂受所陶醉時,從沒想到會有受苦一天,一旦樂受毀壞而消失時,爲求再度得到快樂的享受,于是自然就去做不道德的行爲,這不是壞苦造一切罪是什麼?當人在遷流變化中生活,不知念念生滅的皆會成爲過去,還能安分守己的做個有爲有守的人,一旦知道現在所過生活會成過去,爲了把握現實,也就會造諸惡。證知叁苦雖是屬于身心的感受,但到必要時確會造一切罪,如對叁苦沒有正確認識,造諸罪惡是必然的。
四、“或緣叁倒造一切罪”:叁倒,是想顛倒、見顛倒、心顛倒。如于六塵上,作不合理的思想,名想顛倒;對事理諸法,作邪妄的計度推求,即邪見,名見顛倒;對事事物物,以妄心亂識作錯誤的了別,名心顛倒,且是諸顛倒的根本。一切衆生從無始來,有種種不同的顛倒,猶如迷于方向的人,將東方誤爲西方,將南方誤爲北方,不知怎樣走上正確的方向。或問一般說的虛妄分別,是以什麼爲體,當知以顛倒想爲本。宗鏡錄七十八說:“顛倒是煩惱根本”。大般涅槃經第二哀歎品說:“有想倒、心倒、見倒。以叁倒故,世間之人,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淨見不淨,是名顛倒”。如喝醉酒的人,仰頭看上空的日月,日月本沒有回轉,但錯誤的生回轉想;衆生也是這樣,爲諸煩惱無明所覆,生起種種不正顛倒,是的以爲不是,不是又以爲是,由于顛倒妄想分別,所以造作種種罪業。所以會這樣,病在對本真的事理,生起不正的妄見,倒見事理的真相,做諸不合法的行爲,證知顛倒會造一切罪惡。宗鏡錄四十二說:“心如停賊主人,見是賊身,想如賊腳,根塵是賊媒,內外構速劫盡家寶”。衆生在世間所以貧窮孤苦,就是爲此叁倒所害。如來已離想倒、心倒、見倒,所以得真解脫,永保家寶不失!
五、“或貪叁有造一切罪”:叁有,是欲有、色有、無色有,亦即所謂叁界,爲衆生所居的叁種世界。叁界,爲衆生果報分段的依處:從阿鼻地獄到他化自在天,男女互相參居,染欲極爲衆多,名爲欲界;從初禅梵天到阿迦膩吒天,既沒有女形,亦沒有欲染,宮殿高大,是色化生,名爲色界;從空無邊處天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但有受想行識的心心所法,沒有色的形質,名無色界。如是叁界所以又名叁有,因叁界內的一切,特別是有情的生命,有因有果,因果不亡,所以名有。如經說:“叁界無安,衆苦充滿”,可怖可畏,猶如火宅,沒有一點值得貪戀,衆生爲無明所蔽,不知它的可怖可畏,反而妄生貪著,以爲叁界快樂無比,爲求保持快樂不失,如有違反所得快樂,就會無理取鬧的造一切惡,所以說“或貪叁有造一切罪”。
“如是”向上所說叁毒至叁有“等”,所造的各種“罪”惡,多得真是“無量無邊”。所有諸罪皆是衆生自己造作成的,結果也就“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使衆生在叁有中,時刻受到罪業的困擾,從沒有片刻得到安甯。到了“今日”,經過仔細想想,像這樣長期爲諸罪業困擾惱亂,實在不是辦法,應當消滅罪業,于是在叁寶前,生大“慚愧”心,至誠的“皆悉忏悔”,不再讓諸罪業困惱!
己二 忏悔四數造罪
又複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四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執造一切罪,或因四緣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縛造一切罪,或因四貪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衆生,今日慚愧皆悉忏悔。
此明忏悔四數所造衆罪。“又複”在會“某等”並諸其他有情,“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不但從叁毒根等造一切罪,並從四住等造一切罪,現分別如下:
一、“或因四住造一切罪”:四住,指識依住于色、受、想、行四蘊。雜含卷第二說:“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善四取攀緣識住因。何等爲四?于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于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由四識住安立五蘊,有情由四識住,佛在阿含常常說到,顯示明了識別的情識,不是在色上起貪著,就是在情緒上起貪著,不是在認識上起貪著,就是在意志上起貪著,從而在五蘊法上,妄作我我所,造作諸罪惡,爲之系縛流轉生死,證知四住能造一切罪。古德恐人將四住,誤爲見一切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的四住,特加“識”字于四住間,名四識住,現有大德仍將四住誤爲四住煩惱。
二、“或因四流造一切罪”:四流,亦名四暴流,四瀑流,四大暴河,是將漂流善品的煩惱類別爲四:一、欲流,二、有流,叁、見流,四、無明流。增含第二十叁,曾說到這四流。如佛對諸比丘說:你們應知佛曾說有四流之法,衆生沒溺在此四流中,不能得道。第一欲流,就是五欲:眼見色起眼識想,耳聞聲起耳識想,鼻嗅香起鼻識想,舌嘗味起舌識想,身知細滑起身識想,是名欲流。第二有流,有指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叫做有流。第叁見流,是指種種執有,如執世有常世無常,世有邊見無邊見,彼身彼命非身非命,有如來死無如來死,若有如來死無如來死,亦非有如來死亦非無如來死,如此執見,名爲見流。第四無明流,指無知無明,心意貪欲,恒有希望,不知什麼是苦,什麼是樂,什麼是滅,什麼是道,名無明流。如此四流,在有情身心中活動,自然會使身語,造作種種罪業,由此罪業,使衆生漂流生死海中,或上或下無有已時,所以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俱舍論第二十說:欲流是欲界系的見修所斷煩惱;見流是叁界見惑中身見等煩惱;有流是上二界見修所斷的煩惱;無明流是叁界見修所斷的無明煩惱。
叁、“或因四取造一切罪”:取是煩惱的別名,是將百八煩惱類別爲四。大毗婆沙論第四十八說:“有四取,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取之所以名取,婆沙說有二原因:一、“能熾然業者,取令五趣有情業火恒熾然故”,二、“行相猛利者,諸取行相極勇捷故”。欲取是對五欲的樂境追求執取,這大都是俗人所有,試看世俗的人群,終日忙碌沒停息時,無非是對欲樂取著不舍;見取大都是宗教師所有,不論哪類宗教師,對其所信仰的宗教,高級的或低級的,正確的或錯誤的,爲宣揚其教義的宗教師,總執取自己錯誤的見解是對,因而宗教與宗教間,常爲思想的是否邪正,采取激烈不妥協的鬥爭,決不輕易接受他教思想;戒禁取就是通常說的非因計因,如印度有些宗教學者,將不是生天的持牛戒持狗戒,妄計爲生天的真因,依如是錯誤路線…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