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记思”。作为意志作用的思,为善思时少,为不善思时多,依不善思采取行动,虽会驱役自心,或令造善业,或令造不善业,但毕竟以造不善业为多,所以说“或因六行造一切罪”。
六、“或因六爱造一切罪”:六爱,阿毗达摩发智论说:“一、眼触生爱,谓眼能触对世间所有赤黄青白等种种之色,贪爱不舍,是名眼触生爱。二、耳触生爱,谓耳能触对世间所有丝竹歌咏等种种之声,贪爱不舍,是名耳触生爱。三、鼻触生爱,谓鼻能触对世间所有旃檀沉水等种种之香,贪爱不舍,是名鼻触生爱。四、舌触生爱,谓舌能触对世间所有珍馐美馔等种种之味,贪爱不舍,是名舌触生爱。五、身触生爱,谓身能触对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世间所有种种上妙衣服等,贪着不舍,是名身触生爱。六、意触生爱,谓意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色声香味触等种种之法,贪着不舍,是名意触生爱”,由六触生六爱,对所触对一切,自是贪着不舍,这也贪着,那也贪着,当就造成诸恶,所以说“或由六爱造一切罪”。
七、“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六疑是哪六种,经论未见说到。有说六根对六境时,对于善恶二法,不能予以肯定,未知是善是恶,所以就有六疑。不过在阿含中,说三结,或说五下分结,或说十结等时,因皆说到疑,就是讲五盖或七随眠时,同样亦说到疑。佛因将疑说为烦恼,诸部派论典中,亦说疑为不善惑,从经论皆说疑为不善烦恼,可知疑是不好的名词。俗说“疑心生暗鬼”。只要心中有疑,对善恶因果,固疑惑不信,甚至有说因果是骗骗无智的人,根本没有善恶因果可得,像这样的怀疑因果,甚至予以否定,什么罪恶不敢做?疑在心中,对四圣谛的真理,当亦犹豫不决,难得邀这种人生信心。如远远的看到枯树或其他坚硬之物屹立在那里,立刻就会生起怀疑,不知那究竟是人还是杌或鬼,于是不敢向前进。由于如此,疑念在心的人,善事不愿做,认为做了没用,恶事做不停,认为做了没有关系,所以说“或因六疑造一切罪”。
“如是”像上所说众多“烦恼”,造成“无量无边”的罪业,以此烦恼恶因及所造业,“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使众生不能安宁的生存世间,又不知使众生吃了多少苦头。过去不知不再说它,“今日”确实知道错了,“惭愧发露”自己所造一切罪业,“皆悉”在三宝前,至诚恳切“忏悔”,使诸罪业消灭,得到身心清净。
己五 忏悔七八数造罪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此明忏悔七数、八数所造众罪。“又复”在会“某等,自从无始以来”一直“至于今日”,不但从六根等方面造罪,并从七漏或八倒等造一切罪,现略说明如下:
一、“或因七漏造一切罪”:七漏之说,经论未见,现代大德,有说出于华严合论:一、见漏,有说是漏自体,有说是眼见色,不论哪种说法,都约众生见到外在的境界,或因思想错误,或由妄加分别,这是美好的,那是丑陋的,于是生起憎爱,本于或憎或爱,造成种种罪恶。二、诸根漏,诸根统指六根,由于与见相应,不善分别见闻觉知所有的境界,于是造下不可饶恕的众罪。三、忘漏,就是对过去所曾做过的若好若坏的事情,好的完全忘记不复记忆,不能使善事多所增益,现在遇到不良环境现前,为恶劣环境诱惑无力抗拒,于是就随恶境所转,造下不计其数的罪恶。四、恶漏,是说由于各个不同烦恼所引,自然随之造成种种罪恶。五、亲近漏,是说经常与诸不三不四的酒肉朋友来往亲近,为诸恶友误导熏染,久之随诸恶友,造成各种罪恶,不能自拔,这在现实社会可说很多。六、爱漏,是说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如得到便爱着不舍,得不到便大发雷霆,随之造诸众罪。七、念漏,此念不是正念而是妄念,妄念不息奔驰于错乱境界,因之造成种种罪恶,所以说“或因七漏造一切罪”。
二、“或因七使造一切罪”:七使,就是七随眠,从贪、瞋、痴、慢、疑、不正见六根本烦恼中,将贪分为欲贪与有贪二种,乃别立为七随眠,或名七使。一、欲贪,是将欲界爱,立为欲贪随眠,为这欲贪驱使,要你向东就向东,不容你不向东;要你向西就向西,不容你不向西,决不容你有丝毫自主,所以称为欲贪。二、恚使,是说当一个生命生起瞋恚时,欲对某个生命给予伤害,决不犹豫的去实行,试看很多发脾气的人,突然间会挥起利刃,将所杀的人杀死,在现代报纸上,时常看到这类报导可知。瞋恚虽亦欲对非情有所损害,但毕竟是少数,且恚使总是先对有情给予强有力的损害,然后方损害到外在的非情。三、爱使,亦即有贪,为色无色界所有的爱。三界所有的贪爱,是对有情与苦相合并非是乐,而所以分为欲贪与有贪,因欲界贪是向外门转,上二界贪是向内门转故。欲界的贪爱只是染着欲界所有的境界,上二界的贪爱,则是染着上二界的境界。四、慢使,就是一般说的贡高我慢,世人总以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无人可与自己相比,因而傲傲然的总是将眼长在头角上。五、无明使,是对三界所有善不善法,没有正确认识,善的看成不善,不善看成善的,这实是造诸罪恶的根源。六、见使,这虽含有身、边、邪、见、戒的五见,但此专指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而以邪见过失最重,因人有了错误的思想存在,就会什么都不信,否定善恶罪福,甚至三宝亦在否定中,成为无恶不作的断灭论者。七、疑使,是前曾经说到的犹豫不决,不论对什么,都不加肯定,总是徘徊歧路,不知走上人生正轨好,还是随便的做个恶人。如上所说七使,一一皆有力量,驱使我人这样那样,且驱向恶的方面多,是以世间到处是恶人,所以说“或因七使造一切罪”。
三、“或因八倒造一切罪”:八倒,就外道说,是指我见、众生、寿命、士夫、常、断、有、无的八倒;就凡夫二乘说,是指凡夫所有的无常计常,苦计为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的四倒,二乘所有的常计无常,乐计为苦,我计无我,净计不净的四倒,合此两种四倒,名为八倒。智论第三十一说:“世间有四颠倒:于不净中有净颠倒,于苦中有乐颠倒,于无常中有常颠倒,于无我中有我颠倒”。这是有为的四倒,即凡夫对生死有为法,所起的四种妄见。南本涅槃经哀叹品说:“为诸烦恼无明所覆,上颠倒心:我计无我,常计无常,净计不净,乐计为苦”,这是无为的四倒,即二乘对涅槃无为法,所起的四种妄见。南本涅槃经四倒品又说:于苦作非苦想,于非苦作苦想,是为第一颠倒;于无常作常想,于常作无常想,是为第二颠倒;于无我作我想,于我作无我想,是为第三颠倒;于不净作净想,于净作不净想,是为第四颠倒。看来是说四倒,实际是八颠倒。凡夫生起常等的倒见,佛特说无常等对治;二乘封滞于无常等的倒见,佛特再说常等对治,最后悉破常无常等倒见,显示究竟的真实理体。能断有为四倒的是二乘,为无为的八倒悉断的是菩萨。八倒既皆是颠倒,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所行所为皆不如法,当就造成各式各样罪恶,所以说“或因八倒造一切罪”。
四、“或因八垢造一切罪”:八垢,亦名八妄想。究竟是指哪八种垢,经论很少有说。古德说念烦恼、不念烦恼、念不念烦恼、我烦恼、我所烦恼、自性烦恼、差别烦恼、摄受烦恼,名为八垢。垢以秽染为义,烦恼自性就是污染的,所以名垢。现代大德将这八垢,说为八福田的反面:不信敬三宝为三垢,不孝父母为第四垢,不敬师长为第五垢,不济贫穷为第六垢,不看病人为第七垢,不怜畜生苦为第八垢,三宝为敬田,父母师长为恩田,后三为悲田,合为八福田。在此八福田中,人应多多种福,自己福德就会不断增长,可是愚痴无智众生,不但不知在福田中种福,反对三宝加以毁谤,说恭敬三宝根本没有福德,恭敬有什么用?至对父母师长,不但不会知恩报恩,反对父母忤逆不孝,对师长轻慢不敬,现在有些青年不正是这样吗?对于自己有恩的尚且如此,对素不相关的贫穷之人,当然不会加以救济,对有病在身的人,更不愿意看护,甚或怕会受到传染。对异类畜生的痛苦,不特不加怜愍,还要杀而食之,所以说“或因八垢造一切罪”。
五、“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八苦,就是通常说的生老等八苦:一、生苦,生是生命的出现,除感受相当痛苦,本不会造罪的,但遇到难产时,新生命固非常危险,怀胎的母亲亦受到生命的威胁,甚至因难产而结束生命的,世间一般无知的人,为此求神祷鬼,愿子母皆获安宁,如得神鬼的呵护,顺利的得到诞生,就杀害其他的生命,广聚亲友饮酒食肉以为庆贺,这不是造罪是什么?二、老苦,一个人到了年老,生理机构就退化,世人不知这是必然的现象,为了滋补退化的生命,不惜杀害其他的生命,以为自己进补,使身体强壮,活得久一点,这不是造罪是什么?三、病苦,出现在这世间生命,只要四大有所不调,病患就会跟着而来,为求疾病快得痊愈,于是听从医生劝告,要用什么生命做药引,于是杀害种种众生,甚至以所杀害的生命,解奏神明,请乞福佑,使病苦早日脱除,愿生命得以延长,这不是造罪是什么?四、死苦,任何一个生命,最后总要结束,没有永生不死,到了临命终时,理当多为行善,可是世人无知,明明快要死了,还要杀害生灵,以期挽救生命,或已咽下一口气,亦要杀害众生祭祀,这不是造罪是什么?五、爱别离苦,人与人的关系,假使极为亲密,相聚一处,没有什么,到要离别时,除感受痛苦,为对亲爱的人,举行离别饯行,菜肴做得越丰富越好,可是不知因此杀害了多少生命,这不是造罪是什么?六、怨憎会苦,人与人的关系,不可能都是亲切的,彼此间有着怨仇憎恨,自也难以避免的,但怨家见面,不但不能消除误解,反更增加恶感,甚至会将怨仇的生命…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