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記思”。作爲意志作用的思,爲善思時少,爲不善思時多,依不善思采取行動,雖會驅役自心,或令造善業,或令造不善業,但畢竟以造不善業爲多,所以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
六、“或因六愛造一切罪”:六愛,阿毗達摩發智論說:“一、眼觸生愛,謂眼能觸對世間所有赤黃青白等種種之色,貪愛不舍,是名眼觸生愛。二、耳觸生愛,謂耳能觸對世間所有絲竹歌詠等種種之聲,貪愛不舍,是名耳觸生愛。叁、鼻觸生愛,謂鼻能觸對世間所有旃檀沈水等種種之香,貪愛不舍,是名鼻觸生愛。四、舌觸生愛,謂舌能觸對世間所有珍馐美馔等種種之味,貪愛不舍,是名舌觸生愛。五、身觸生愛,謂身能觸對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及世間所有種種上妙衣服等,貪著不舍,是名身觸生愛。六、意觸生愛,謂意能觸對一切世間所有色聲香味觸等種種之法,貪著不舍,是名意觸生愛”,由六觸生六愛,對所觸對一切,自是貪著不舍,這也貪著,那也貪著,當就造成諸惡,所以說“或由六愛造一切罪”。
七、“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六疑是哪六種,經論未見說到。有說六根對六境時,對于善惡二法,不能予以肯定,未知是善是惡,所以就有六疑。不過在阿含中,說叁結,或說五下分結,或說十結等時,因皆說到疑,就是講五蓋或七隨眠時,同樣亦說到疑。佛因將疑說爲煩惱,諸部派論典中,亦說疑爲不善惑,從經論皆說疑爲不善煩惱,可知疑是不好的名詞。俗說“疑心生暗鬼”。只要心中有疑,對善惡因果,固疑惑不信,甚至有說因果是騙騙無智的人,根本沒有善惡因果可得,像這樣的懷疑因果,甚至予以否定,什麼罪惡不敢做?疑在心中,對四聖谛的真理,當亦猶豫不決,難得邀這種人生信心。如遠遠的看到枯樹或其他堅硬之物屹立在那裏,立刻就會生起懷疑,不知那究竟是人還是杌或鬼,于是不敢向前進。由于如此,疑念在心的人,善事不願做,認爲做了沒用,惡事做不停,認爲做了沒有關系,所以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
“如是”像上所說衆多“煩惱”,造成“無量無邊”的罪業,以此煩惱惡因及所造業,“惱亂六道一切衆生”,使衆生不能安甯的生存世間,又不知使衆生吃了多少苦頭。過去不知不再說它,“今日”確實知道錯了,“慚愧發露”自己所造一切罪業,“皆悉”在叁寶前,至誠懇切“忏悔”,使諸罪業消滅,得到身心清淨。
己五 忏悔七八數造罪
又複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衆生,今日發露皆悉忏悔。
此明忏悔七數、八數所造衆罪。“又複”在會“某等,自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不但從六根等方面造罪,並從七漏或八倒等造一切罪,現略說明如下:
一、“或因七漏造一切罪”:七漏之說,經論未見,現代大德,有說出于華嚴合論:一、見漏,有說是漏自體,有說是眼見色,不論哪種說法,都約衆生見到外在的境界,或因思想錯誤,或由妄加分別,這是美好的,那是醜陋的,于是生起憎愛,本于或憎或愛,造成種種罪惡。二、諸根漏,諸根統指六根,由于與見相應,不善分別見聞覺知所有的境界,于是造下不可饒恕的衆罪。叁、忘漏,就是對過去所曾做過的若好若壞的事情,好的完全忘記不複記憶,不能使善事多所增益,現在遇到不良環境現前,爲惡劣環境誘惑無力抗拒,于是就隨惡境所轉,造下不計其數的罪惡。四、惡漏,是說由于各個不同煩惱所引,自然隨之造成種種罪惡。五、親近漏,是說經常與諸不叁不四的酒肉朋友來往親近,爲諸惡友誤導熏染,久之隨諸惡友,造成各種罪惡,不能自拔,這在現實社會可說很多。六、愛漏,是說愛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如得到便愛著不舍,得不到便大發雷霆,隨之造諸衆罪。七、念漏,此念不是正念而是妄念,妄念不息奔馳于錯亂境界,因之造成種種罪惡,所以說“或因七漏造一切罪”。
二、“或因七使造一切罪”:七使,就是七隨眠,從貪、瞋、癡、慢、疑、不正見六根本煩惱中,將貪分爲欲貪與有貪二種,乃別立爲七隨眠,或名七使。一、欲貪,是將欲界愛,立爲欲貪隨眠,爲這欲貪驅使,要你向東就向東,不容你不向東;要你向西就向西,不容你不向西,決不容你有絲毫自主,所以稱爲欲貪。二、恚使,是說當一個生命生起瞋恚時,欲對某個生命給予傷害,決不猶豫的去實行,試看很多發脾氣的人,突然間會揮起利刃,將所殺的人殺死,在現代報紙上,時常看到這類報導可知。瞋恚雖亦欲對非情有所損害,但畢竟是少數,且恚使總是先對有情給予強有力的損害,然後方損害到外在的非情。叁、愛使,亦即有貪,爲色無色界所有的愛。叁界所有的貪愛,是對有情與苦相合並非是樂,而所以分爲欲貪與有貪,因欲界貪是向外門轉,上二界貪是向內門轉故。欲界的貪愛只是染著欲界所有的境界,上二界的貪愛,則是染著上二界的境界。四、慢使,就是一般說的貢高我慢,世人總以爲自己是最了不起的,無人可與自己相比,因而傲傲然的總是將眼長在頭角上。五、無明使,是對叁界所有善不善法,沒有正確認識,善的看成不善,不善看成善的,這實是造諸罪惡的根源。六、見使,這雖含有身、邊、邪、見、戒的五見,但此專指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而以邪見過失最重,因人有了錯誤的思想存在,就會什麼都不信,否定善惡罪福,甚至叁寶亦在否定中,成爲無惡不作的斷滅論者。七、疑使,是前曾經說到的猶豫不決,不論對什麼,都不加肯定,總是徘徊歧路,不知走上人生正軌好,還是隨便的做個惡人。如上所說七使,一一皆有力量,驅使我人這樣那樣,且驅向惡的方面多,是以世間到處是惡人,所以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
叁、“或因八倒造一切罪”:八倒,就外道說,是指我見、衆生、壽命、士夫、常、斷、有、無的八倒;就凡夫二乘說,是指凡夫所有的無常計常,苦計爲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的四倒,二乘所有的常計無常,樂計爲苦,我計無我,淨計不淨的四倒,合此兩種四倒,名爲八倒。智論第叁十一說:“世間有四顛倒:于不淨中有淨顛倒,于苦中有樂顛倒,于無常中有常顛倒,于無我中有我顛倒”。這是有爲的四倒,即凡夫對生死有爲法,所起的四種妄見。南本涅槃經哀歎品說:“爲諸煩惱無明所覆,上顛倒心:我計無我,常計無常,淨計不淨,樂計爲苦”,這是無爲的四倒,即二乘對涅槃無爲法,所起的四種妄見。南本涅槃經四倒品又說:于苦作非苦想,于非苦作苦想,是爲第一顛倒;于無常作常想,于常作無常想,是爲第二顛倒;于無我作我想,于我作無我想,是爲第叁顛倒;于不淨作淨想,于淨作不淨想,是爲第四顛倒。看來是說四倒,實際是八顛倒。凡夫生起常等的倒見,佛特說無常等對治;二乘封滯于無常等的倒見,佛特再說常等對治,最後悉破常無常等倒見,顯示究竟的真實理體。能斷有爲四倒的是二乘,爲無爲的八倒悉斷的是菩薩。八倒既皆是顛倒,以是爲非以非爲是,所行所爲皆不如法,當就造成各式各樣罪惡,所以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
四、“或因八垢造一切罪”:八垢,亦名八妄想。究竟是指哪八種垢,經論很少有說。古德說念煩惱、不念煩惱、念不念煩惱、我煩惱、我所煩惱、自性煩惱、差別煩惱、攝受煩惱,名爲八垢。垢以穢染爲義,煩惱自性就是汙染的,所以名垢。現代大德將這八垢,說爲八福田的反面:不信敬叁寶爲叁垢,不孝父母爲第四垢,不敬師長爲第五垢,不濟貧窮爲第六垢,不看病人爲第七垢,不憐畜生苦爲第八垢,叁寶爲敬田,父母師長爲恩田,後叁爲悲田,合爲八福田。在此八福田中,人應多多種福,自己福德就會不斷增長,可是愚癡無智衆生,不但不知在福田中種福,反對叁寶加以毀謗,說恭敬叁寶根本沒有福德,恭敬有什麼用?至對父母師長,不但不會知恩報恩,反對父母忤逆不孝,對師長輕慢不敬,現在有些青年不正是這樣嗎?對于自己有恩的尚且如此,對素不相關的貧窮之人,當然不會加以救濟,對有病在身的人,更不願意看護,甚或怕會受到傳染。對異類畜生的痛苦,不特不加憐愍,還要殺而食之,所以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
五、“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八苦,就是通常說的生老等八苦:一、生苦,生是生命的出現,除感受相當痛苦,本不會造罪的,但遇到難産時,新生命固非常危險,懷胎的母親亦受到生命的威脅,甚至因難産而結束生命的,世間一般無知的人,爲此求神禱鬼,願子母皆獲安甯,如得神鬼的呵護,順利的得到誕生,就殺害其他的生命,廣聚親友飲酒食肉以爲慶賀,這不是造罪是什麼?二、老苦,一個人到了年老,生理機構就退化,世人不知這是必然的現象,爲了滋補退化的生命,不惜殺害其他的生命,以爲自己進補,使身體強壯,活得久一點,這不是造罪是什麼?叁、病苦,出現在這世間生命,只要四大有所不調,病患就會跟著而來,爲求疾病快得痊愈,于是聽從醫生勸告,要用什麼生命做藥引,于是殺害種種衆生,甚至以所殺害的生命,解奏神明,請乞福佑,使病苦早日脫除,願生命得以延長,這不是造罪是什麼?四、死苦,任何一個生命,最後總要結束,沒有永生不死,到了臨命終時,理當多爲行善,可是世人無知,明明快要死了,還要殺害生靈,以期挽救生命,或已咽下一口氣,亦要殺害衆生祭祀,這不是造罪是什麼?五、愛別離苦,人與人的關系,假使極爲親密,相聚一處,沒有什麼,到要離別時,除感受痛苦,爲對親愛的人,舉行離別餞行,菜肴做得越豐富越好,可是不知因此殺害了多少生命,這不是造罪是什麼?六、怨憎會苦,人與人的關系,不可能都是親切的,彼此間有著怨仇憎恨,自也難以避免的,但怨家見面,不但不能消除誤解,反更增加惡感,甚至會將怨仇的生命…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