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3)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3)

  丁二 結上勸誡

  戊一 如法罪滅福生

  生如是等七種心已,緣想十方諸佛賢聖,擎拳合掌,披陳致禱,慚愧改革,舒曆心肝,洗蕩腸胃。如此忏悔,何罪不滅?何福不生?

  上明興發七種增上勝心,既然“生”起“如是等七種”極爲殊勝的心,就當如法忏悔,若不忏悔,發心有什麼用?所以現在特加勸誡。忏悔不是心中想想就算,應該“緣想十方諸佛賢聖”,顯示諸佛雖不在自己面前,但想諸佛猶如在自己面前,面對諸佛賢聖忏悔,既得諸佛證明,亦得諸佛加被,罪業自可得到清淨。觀想諸佛在前,進當“擎拳合掌”。拳是拳頭,擎拳是將自己拳頭高舉起來,從而合掌,表示自己決心忏悔。有這決心,“披”剖“陳”詞,懇切禱告,達于極點,名爲“致禱”。

  七種勝心,第一慚愧心,忏悔而不具有“慚愧”,不是真切忏悔,唯有以慚愧心痛切“改革”,于忏悔後,方不再造諸惡。改是更改罪惡而行諸業,革是革除過去所有罪惡。“舒曆心肝,洗蕩腸胃”:舒是舒展,就是發露,亦即坦白;曆是經曆,將從前造諸罪過的經曆,一一自陳出來,決不覆藏隱瞞。腸胃都掬出來,將之洗得潔淨。總之,這兩句,古德說:“分明要脫皮換骨,卻將從前所爲,盡情改換,從前知見,著實顛倒一番”。這是重新立志做人,亦即大死一番才得大活。

  緣想,是意業的至誠;擎拳合掌,是身業的恭敬;發言忏悔,是語業的真實:“如此”真心“忏悔”,必得十方諸佛,哀憐攝受,“何罪”而“不”得“滅”?何福而“不”得“生”?罪滅福生,自可出生死苦,得涅槃樂,證知洗心革面的求哀忏悔,確能得到很大利益。

  戊二 不忏種種過失

  若複不爾,悠悠緩縱,情慮躁動,徒自勞形,于事何益?且複人命無常,喻如轉燭,一息不還,便同灰壤,叁途苦報,即身應受,不可以錢財寶貨,囑托求脫,杳杳冥冥,恩赦無期,獨嬰此苦,無代受者!

  反過來說:“若複不”是這樣(不爾),即不能叁業精誠的洗心而忏,仍然“悠悠緩縱,情意躁動”,就不是真心忏悔。悠悠,是怠惰的意思,根本不把忏悔當一回事。緩是不能急急于心,如有人表面在忏悔,實際是慢慢吞吞的,不認忏悔重要。縱是放縱,若無其事的,不積極的求忏。躁動是輕躁浮動,內心不能沈靜,怎能滌除罪垢?一上一下的好像在忏悔,實際沒有如法忏悔,不過是“徒自勞形,于”忏悔“事”有“何”利“益”?忏悔本欲滅罪生福,現在罪不能滅,福不能生,試問忏悔有什麼補益?只是徒自勞形,空過光陰而已。

  忏主不特告誡吾人不可懈怠,現更引喻勖誡吾人不可大意。所以說“且複”應知吾“人”生“命”,是“無常”迅速,不能久住世間。“喻如轉燭”,燭是燈燭,原本光明,將燭倒轉過來使之息滅,光明立即轉成黑暗,暗中光明不會再來,且其轉變非常的快。喻人壽命,看來好像每天都在過活,其實只是一口氣而已,如果“一息不還”,或入息不再出息,或出息不再入息,氣絕精神消失,立即“便同”冷“灰”土“壤”,哪裏還有生命存在?且人命無常,不問任何人,有無錢財固是如此,有無地位亦是如此,有無才幹同樣如此,且什麼時候要你生命結束,也沒有一定,原因是生命時刻在變,如人與人一天不見,就知生命已經變了,誰也不能說昨天的我就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就是明天的我。經說:有人在胎中生命就結束,有人剛出生生命就結束,有人剛能言行生命就結束,誰能保證自己活到多少歲?敢說誰也不能保護自己。

  生前以及過去,造了很多罪業,並不因你生命過去,罪業也就跟著消逝,造了什麼罪業,必感什麼苦報,造了餓鬼罪業,就感餓鬼苦報,造了畜生罪業,就感畜生苦報,造了地獄罪業,就感地獄苦報,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容假借,所以說“叁途苦報,即身應受”,決免不了,不說貧窮人如此,就是你有很多錢,亦“不可以錢財寶貨,囑托求脫”。古德說:“陽網疏而易漏,陰網密而難逃,豈同人間賄囑之所能爲哉”?人間有錢人犯罪,如果貪官汙吏,用錢托人運動,免掉坐牢受苦,是還可以做到,陰間卻是不能。藥師經說:“琰魔法王,隨罪輕重,考而罰之”,無論如何逃脫不了罪刑,不論你有多少金錢,都無法收買公正無私的琰魔法王。世說錢能通神,人世間或有可能,但到陰間,金錢完全失去作用。

  叁惡趣是極黑暗的地方,所以說“杳杳冥冥”,顯示受苦的時間很長,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得出來。在人世間犯罪的人,雖被處無期徒刑關在獄中,但遇國家慶日,舉行特赦可得寬恕,早日得出牢獄,但是墮入叁惡趣中,在你受苦罪業未盡,所謂“恩赦”是“無期”的,唯有自己“獨嬰(受)”此苦,“無”人可“代受”苦,自作唯有自受,要人代受決不可能,不說一般人不能爲你代受,就是至親父子,恩愛夫妻,亦代替不了。地藏經地獄名號品說:“父子至親,岐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賴吒和羅經說:“善惡隨人,如影隨身。人死後家室宗親,啼哭悲哀,棺殓葬埋。人生獨生,死亦獨死。身作善惡,身獨當之,無有人代者”。四自侵經說:“獲百千歲,何足言乎?會歸當死。行道一日,勝壽百年。不計無常,反更貪愛,言有父母、兄弟、妻子、中外宗族。疾病忽至,困劣在床,曉語諸親,分取吾痛,皆言不能。疾者乃覺,五種親戚,謂當益己。常坐汝等,勤勞治生,隨時給足,使身墮貪,自縛自侵,憂念九族,妨廢善行,懷亂道心。老病死來,善惡苦樂,獨自當之,無有代者”。不說無人願意代你受苦,就是有人樂意代受,也代替不了,自作惡業,自受其苦,苦在你身,怎能代替?應知“死後有報,纖毫受之”。人既代替不了,亦不能說人無情義。

  戊叁 引經誡勿覆藏

  莫言我今生中無有此罪,所以不須懇禱忏悔。經中謂言:凡夫之人,舉足動步,無非是罪。又複過去生中,皆悉成就無量惡業,追逐行者如影隨形,若不忏悔,罪惡日深。故知包藏瑕疵,佛不許可,說悔先罪,淨名所尚。故使長淪苦海,實由隱覆。是故某等今日發露忏悔,不複覆藏。

  前發露忏悔文中,曾說“何人無罪?何人無愆”?足證人人有罪,應當至誠忏悔。世間有些愚癡之人,認爲自己並沒有罪,何必求哀忏悔?現對這類人特別告誡說:“莫言我今生中無有此罪,所以不能懇禱忏悔”。殊不知這是極大錯誤!如佛在“經中謂言:凡夫之人”,不論“舉足動步,無非是”造“罪”。大經說:“舉足動步,不依律行,安得無罪?譬如二手相拍,聲在其中”。地藏經利益存亡品說:“閻浮衆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如來贊歎品又說:“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如此,所作罪業,多難計算,如要一一舉出,真是舉不勝舉。既有這麼多罪,怎麼可說無罪?

  不說現生造種種罪,“又複過去生中”,同樣“皆悉成就無量惡業”,始終“追逐行者”,你到什麼地方受生,惡業跟著到什麼地方,“如影隨形”,從不離你。如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隨身不離的罪業,除非已感受苦果,假“若不”予“忏悔”,那你“罪惡”就會一“日”一日加“深”,所受苦果亦越嚴重。

  以是之“故”,應“知包”含覆“藏瑕疵”,我佛絕對是“不許可”。瑕疵,喻所造的罪業:瑕是白玉內在的汙穢,如人暗中所造罪過,疵是外在的黑點,如人明目張膽的造諸過失;前者要天眼才能見到人們不正當的行爲,後者是一般肉眼所共見的。做人不論有些什麼微細罪業,自己或可瞞得過去,不會有人知我錯處,殊不知“舉頭叁尺有神明”,絕對不會包藏得了。俗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爲”。是以爲人,不論造了什麼大小罪業,都當立刻忏悔,將諸汙點洗淨,不能越積越多。不然,佛陀對你即使怎樣慈悲,也不容許像你這樣死不肯改悔的人。懇禱忏悔該是刻不容緩,沒有不忏悔而罪得消滅的!

  “說悔先罪,淨名所尚”。淨名,就是維摩诘居士。他在維摩诘經說:人能忏悔過去所造罪業,應當不著佛求,不著法求,唯反觀諸身而求,如此在自身中,求諸過失了不可得,才是最好的忏悔,如不反求自求而忏,過去諸罪無法消除。大經亦說:“心初無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雖有過去一切善業,悉爲是罪之所垢汙,所有現受輕報,轉爲地獄極重惡果”。所以說得如是嚴重,因爲現在忏悔,應當坦白所有罪惡,如不發露罪業,必存瞞昧之心,是爲欺騙自己,這已是很不對,在佛前忏悔,還瞞昧佛陀,你這造惡之心,永無開曉之日,不長期的沈淪苦海怎麼可能?“故”知“使”諸衆生“長淪苦海”,不是有個什麼大力者令你如此,“實”在是“由”于自己“隱覆”自己惡業使然。

  以“是”之“故”,“某等今日”,全將罪業“發露”出來“忏悔”,決“不覆藏”,自欺欺佛,如是罪滅福生,是名真實忏悔。經中佛一再說:覆藏罪業,罪業不特不會減少,反會越爲增長起來;發露忏悔,罪業就會逐漸消滅,不致再受極重苦果。但這唯有智者做到,不是一般人所能如此。

  

  乙二 別忏叁障

  丙一 忏煩惱障

  丁一 推求煩惱根本

  戊一 叁障生起次第

  所言叁障者:一曰煩惱,二名爲業,叁是果報。此叁種法更相由藉:因煩惱故,所以起諸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是故某等今日至心忏悔。

  前說罪相雖有無量,無不外于煩惱、業及果報叁障,且略解說,現廣解釋。“所言叁障者”:就是“一曰煩惱,二名爲業,叁是果報”。如“此叁種”障“法”,不是亂七八糟現前,而是有其一定次第,“更”互“相”資,互相“由藉”,次第生起。先“因煩惱”的沖動,“所以起諸”不同的“惡業”,再由各種“惡業因緣,故得”感受種種“苦果”。若問苦果怎樣來的?由諸惡業而來;惡業又是怎樣造成?由諸煩惱引發。如是叁障次第,不容有所倒亂。每個發心忏悔者,對此應有所了知。吾人無始來吃這…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