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萬有開展的程序,但數論卻是妄執離蘊有我主要思想的有力學派,在當時印度奉行此學派的人很多。所執神我,雖無活動作用,但確足智多謀。如需什麼享受時,立即促使自性爲其變現,讓它有極爲美好的享受;如需怎樣的萬有諸法,同樣會使自性爲其變現。能變現的自性是被動的,主動的是神我,神我要自性怎樣變,自性很聽話的就怎樣變,決不會違抗神我的指使,因而神我能造諸惡,所以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
六、“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六十二見,是對外道所執妄見的總合。長含第十四梵動經說:“諸有沙門、婆羅門,于本劫、本見、未劫、未見,種種無數隨意而說,盡入六十二見中;本劫、本見、未劫、未見,種種無數隨意所說,盡不能出過六十二見焉”。六十二見有多說法,現舉兩種來說:一、斷常二見爲本的六十二見,屬有身見攝,于身心五陰,每陰執有四句:如說陰大我小,我在陰中,我大陰小,陰在我中;即色陰是我,離色陰是我,是爲四句。色陰有此四句,受、想、行、識四陰,各有此四句,五四成二十句。過去有此二十句,現在有此二十句,未來亦有此二十句,叁世綜合成六十句,再加根本的斷常二見,是爲六十二見。二、以有無二見爲根本的六十二見,屬邊、邪所攝,同于身心五陰,各執四句:如說如去;不如去;亦如亦不如去;非如非不如去,是爲四句。色陰有此四句,受、想、行、識四陰,亦各有此四句,五四成二十句。過去有此二十句,現在亦有二十句,未來同樣有此二十句,叁世綜合成六十句,再加根本的有無二見,是爲六十二見。一般宗教學者,對自己見解,或者是思想,真如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說:“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谛實,馀皆虛妄”。彼此皆認自己思想是對的,誰也不承認自己思想錯誤,正因思想上的意趣不一,在語言上互相诤論起來,更是唇槍舌劍的互相攻伐,好像口出矛的互相鑽刺,誰也不護誰,結果只有不歡而散,仍各執著自己的思想而去。如是思想鬥爭,不免會造諸惡,所以說“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
七、“或因見谛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然,開諸漏門造一切罪”:九十八使,是從見谛的八十八使及思惟的十使合成的數目。見谛所攝有欲界叁十二使,就是欲界見苦所斷的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的十使,見集、見滅所應斷的各有七使,于上所說十使中,除去身見、邊見、戒取的叁使,見道所應斷的有八使,于十使中,除去身見與邊見;色界有二十八使,見苦所應斷的有九使,于十使中除瞋使,因色界沒有瞋使,見集、見滅所應斷的有六使,于十使中,除瞋、身見、邊見、見取的四使;無色界有二十八使,如色界說。如是爲叁界見谛所應斷的共有八十八使。思惟所攝的有欲界貪、瞋、癡、慢的四使,色界、無色界,各有貪、癡、慢的叁使。如是思惟所應斷的共有十使。這樣,綜合見谛與思惟,成九十九使。使是驅使的意思,即九十九使,各有一股力量,驅使行人不斷在叁界流轉,無法得以超出叁界。百八煩惱,于九十八使外,再加無慚、無愧、嫉、悭、悔、睡眠、掉舉、惛沈、忿、覆的十纏。是諸煩惱,在吾人身心中,無時無刻不如大火那樣燃燒著,不說吾人怎樣行善,就是偶而有些微善,亦爲晝夜熾燃的煩惱火燒成灰燼。是以煩惱,確是造諸罪惡魁首,對于煩惱活動,不可不時刻的,予以密切注意,斷除,免造諸惡。
“開諸漏門造一切罪”:諸漏門,近說,是指九惱到百八煩惱,通說,從明煩惱造罪乃至最後。漏指煩惱,諸漏門,包括八萬四千煩惱乃至無量煩惱。煩惱門本關閉得緊緊的,但衆生自動的將之打開,于是不盡煩惱滾滾湧出,在在處處,時時刻刻,廣造諸有漏業,使自己在叁有中通行無阻,若將煩惱門關閉起來,不但阻塞叁途之路無法走入,就是叁界之門也不得入,就真出離叁界。當人煩惱沖動時,不說會惱亂衆生,就是賢聖亦被惱亂,所以說“惱亂賢聖及以四生”。賢聖在佛法中,小乘說有七賢四聖,大乘說有叁賢十聖,一切賢聖皆應予以恭敬尊重,更應知道自己是個苦惱凡夫,生大慚愧都來不及,反而加以惱亂,這不是無慚無愧的人是什麼?聖賢都敢惱亂,四生更不用說,所以“遍滿叁界,彌亘六道”,沒有一處不是衆生造惡的地方,想不造惡“無處可避”。“無處可避”,約造罪說固無不可,更重要的,是說衆生造了罪惡,必然在叁界中,常作漏門出入之客,要想找個地方,不做漏門之客,沒有可避之處。因造了有漏業,必感有漏果,依這有漏果,複造有漏因,如是因果相資,當然“遍滿叁界,彌亘六道”,一個生命接著一個生命的連續不斷,哪有些許之處,可以讓你躲避,不受有漏因果之所支配?
然則衆生是不是永作有漏門中往來之客?不!吾人從“今日”起,應當痛改前非,“至”誠真摯的致詞懇“禱”,敬“向十方”諸“佛”,十方“尊法”,十方“聖衆”,生起極大的“慚愧,發露”自己的罪業,毫不隱瞞的“皆悉忏悔”。古德說:“慚愧是出火宅之心,發露是出漏門之口,具此心口,則諸漏塞,火宅出也”。佛法所說忏悔法門,實極重要,不論有罪無罪,身爲佛子我人,皆當至誠忏悔。有罪,真能忏悔,就可消除,無罪,懇切至禱,不但福報增長,智慧功德亦成,是以忏悔爲使身心清淨,最極殊勝法門。
戊二 發願總忏
己一 承忏叁數德生
願某等承是忏悔叁毒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叁慧明,叁達朗,叁苦滅,叁願滿。
前明忏悔所造諸罪,此明忏悔所得功德。佛法教人忏悔,不唯使所造罪忏除清淨,並使忏悔法力,諸佛慈悲之力,衆聖功德之力,令諸福德出生。不過真心忏悔,還得發殊勝願,不發殊勝大願,好像淨琉璃瓶,不能貯獅子乳。現將發願忏悔所生功德,略明如下:
一、“願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不論什麼罪都得罪滅福生。如忏悔“叁毒”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皆能做到轉叁毒而“叁慧明”。叁慧,就是聞、思、修的叁有漏慧。慧以簡擇爲義,是即簡擇諸法事理的精神有叁:聞慧是從聽聞聖教而得,即從來所不知道的某個事理,現從聞法生起了解,是爲聞所成慧;聞後對所聞法,不是就這樣過去,進而對之加以審慎思惟,想想是不是這樣的,因而從思得以了解,原來確實是如此的,名爲思所成慧;思後對所思法,再進一步如實實踐,看看經不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從實踐中證明是這樣的,從修得到一種智慧,是爲修所成慧。佛法行者雖以求得實證的無漏慧爲目標,但必須先從聞、思、修叁慧下手,不經聞、思、修叁慧階段,無法得到無漏慧,所以先要得叁慧明。
二、願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轉叁漏而爲“叁達朗”。叁達朗,就是叁明,或名叁證法。修學佛法行者,到無學果位除盡愚暗,就于叁事得到通達無礙的智明。雜阿含經第叁十一說:“有叁種無學叁明。何等爲叁?謂無學宿命智證明,無學死生智證明,無學漏盡智證明”。此叁,或略說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宿命明,以無學位所攝宿命通爲體,對宿命的種種事,從一生到百千萬億生,不但知道自己及諸衆生,名是什麼,姓是什麼,是苦是樂,受用什麼飲食,壽命是長是短,從什麼地方死,生到什麼地方去,從其他地方死,來生到這地方,一一無所不知,名宿命智證明。天眼明,以無學位所攝天眼通爲體,對衆生的生時死時,善色惡色,上色下色,或由成就身口意叁業惡行的因緣,命終生惡趣中,或由成就身口意叁業善行的因緣,命終生善趣中,一一無不了知,名死生智證明。漏盡明,對學無學身中的愚暗,是不是已經斷盡,完全了知,如如實證四谛理而解脫漏心,我身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固皆了知,就是有學身中,或有愚暗未除,或暫伏滅愚暗,後又爲之蒙蔽,亦皆了知,名漏盡智證明。
叁、願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令“叁苦滅”而得叁樂。叁苦,是指苦谛的苦有叁:一、苦苦,謂于有漏行蘊中,諸有不可意的苦受,其體本是苦的,現又直接逼迫身心令受其苦,名爲苦苦。二、壞苦,謂諸可意的樂受,在感受時固然是樂,但到壞滅時,身心受到逼惱,同樣感受其苦,名爲壞苦。叁、行苦,謂諸可意不可意所馀舍法,衆緣所成,有生滅遷流的現象,聖者同樣會生起身心被逼的感受,名爲行苦。一切諸有漏行,無不無常演化,無不生滅遷流,都屬行苦所攝,現在所以特說不可意法爲苦苦,可意法爲壞苦,且是不同的,所以分別說爲叁苦。忏悔以後,滅此叁苦,得彼叁樂。古德沒有說到叁樂是什麼,現在大德說是神通遊戲樂、無生寂滅樂、涅槃真常樂,但這不是特有的法數,是將不同所說樂,集合說爲叁樂。叁藏法數,說有兩種叁樂:一、依天臺四教儀集注,說佛樂爲上樂,菩薩樂爲中樂,諸天樂爲下樂;一、依大寶積經,說天樂、禅樂、涅槃樂叁樂。生天的天人受殊勝的妙樂、名天樂;修禅行者入于禅定,一心清淨,萬慮俱寂,得禅樂趣,名禅樂;依法修持的行者,斷除所應斷的煩惱,出離生死的大苦,證得涅槃的妙樂,名涅槃樂。如經說:“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滅叁苦,得叁樂,以此爲善。
造罪文中,曾說“或緣叁倒造一切罪”,忏悔生功德文中,沒有說得何功德。古德對此亦未提及,今德說“轉叁倒爲勝叁修”。勝叁修是什麼,亦未指出。經查佛學大辭典,引涅槃經卷二,說勝第二種叁修:第叁修是無常修、非樂修、無我修,爲聲聞所修;勝叁修是常修、樂修、我修,爲菩薩所修。菩薩深知法身之體是常住不滅者,修此以破聲聞無常的妄執,菩薩洞悉諸法中自有涅槃寂靜之樂,修此以破聲聞苦的妄執;菩薩了知無我法中自有真我的自在,修此以破聲聞無我的妄執。現在承是忏悔的法力,就能轉叁倒而爲殊勝的叁修。
四、願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得以轉叁有而“叁願滿”。叁願:一、願諸衆生皆得證知諸…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