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3)▪P9

  ..續本文上一頁法的真理;二、願以無厭倦心爲衆生不斷的說法;叁、願舍自己的身命護持如來的正法,此叁大願與勝鬘所發的叁大願,除第一大願有所不同,第二,第叁大願完全一樣。勝鬘經說:“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爲衆生說,是名第二大願;我于攝受正法,舍身命財護持正法,是名第叁大願”。第一大願:“于一切生得一切智”,就自利說:“願一切衆生得證知法”,重利他說。實際二者可以會通。

  己二 承忏四數福生

  願承是忏悔四識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廣四等心,立四信業,滅四惡趣,得四無畏。

  前說忏悔叁法造罪,得所生叁法功德;現說忏悔四法造罪,得所生四法功德。

  一、“願承是忏悔四識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皆能做到轉四識而“廣四等心”。四等心,就是四無量心:一、慈無量心,以慈給與衆生的快樂,不是給與哪個衆生,或是某類衆生,而是給無量無數無有窮盡的衆生之樂;二、悲無量心,以悲拔除衆生的痛苦,不是拔除哪個衆生,或是某數衆生,而是拔除無量無數無有窮盡的衆生之苦;叁、喜無量心,喜對衆生得到什麼快樂事,爲之慶悅歡喜,決不稍有嫉妒之意,這同樣不是對一個衆生如此,而是對所有衆生皆然;四、舍無量心,舍是舍除怨親等的觀念,對任何人及任何衆生,都一視同仁的看待,沒有親怨的分別,不可對有關親人的離苦得樂,生起無限慶悅的心念,對冤家仇敵又是一種意識形態,是爲舍無量心。對此四心,定要廣大,不能局限,廣則自然無量,無量自必平等,等就沒有偏向,名四無量心,或四等心。說四等心爲四無量心是對的,有說四等心是維摩經中說的直心、行心、深心、菩提心,與此四等心,不怎麼符合。

  二、願承是忏悔的法力,亦能做到生生世世“立四信業”。四信業,就是四證淨,亦名四不壞。證得四聖谛理的聖者,對叁寶及戒,皆得到證淨,再也不會對此四者失去信心。雜阿含經第叁十說:“入流者,成就四法:謂于佛不壞淨,于法不壞淨,于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若四大地水火風,雖有變易增損,但此四不壞淨,未曾增損變異”。入流,是指初須陀洹果,唯有到達初果,對叁寶及戒的信心,才能得到不壞,不論什麼人毀謗叁寶,說戒不是道德行爲,聖者總是深信不疑,決不動搖自己對叁寶及戒的信心。佛證淨,是緣佛身中諸無學法所生的無漏信心;法證淨,是緣獨覺身中學無學法,菩薩身中諸學法及四谛法所生的無漏信心;僧證淨,是緣聲聞身中學無學法的無漏信心;聖戒證淨,是得無漏慧與此俱轉的無漏戒。于中略分別的:法與戒的證淨,在見道位現觀四谛時已得;佛與僧的證淨,唯現觀道谛時已得。叁寶以信爲體,聖戒以戒爲體。證淨雖有四種,論體唯信戒二。佛法行者,在凡夫位,雖已歸敬叁寶,受于律儀,但未得到證淨,必要到達見道,方能成就四不壞信,信心堅定再也不會失去。

  叁、願承是忏悔及叁寶加持之力,得以“滅四惡趣”。四惡趣,是于地獄、餓鬼、畜生叁惡趣外,再加阿修羅趣。趣是所經的意思,是諸有情應往之所,應生之所,結生之處,名之爲趣。所以會向四惡趣前往,完全由衆生所造的惡業之因驅使,或由惡品惡業通入叁種苦處或四種苦處。爲人墮入叁惡趣,是對財物的染著不舍,或由叁不善根。阿修羅,在爲人時,雖尚樂于施舍,但好勝及驕傲的心理很重,所以死後墮入阿修羅。叁惡趣的次第,經論說有不同,大體而言:小乘以地獄、餓鬼、畜生爲次第,認爲餓鬼勝于畜生;大乘以地獄、畜生、餓鬼爲次第,認爲畜生勝于餓鬼。餓鬼帶火而行,所受痛苦極重,恒患饑渴,設遇清流,亦變猛火;畜生沒有這些現象,所以勝過餓鬼。有說五惡趣的,即于叁惡趣外加人天趣。無量壽經卷下說:“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叁惡趣,亦說叁途:途是道的意思,是叁種道途之意。四解脫經說:“以叁途名火、血、刀”。地獄爲火途、地獄唯熱,從熱說名火途;畜生爲血途,從畜生互相吞噉,如大蟲吃小蟲,大魚吃小魚等,說名血途;餓鬼爲刀途,因常受諸逼迫,從逼迫名刀途。

  四、承是忏悔及叁寶加持之力,得以“得四無畏”。四無畏,是四種無所畏。增一阿含經第十九說:“如來出世有四無畏,如來得此四無畏,便于世間無所著。在大衆中而師子吼轉于*輪。雲何爲四?我今已辦此法,正使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蜎飛蠕動之類,在大衆中言我不成此法,此事不然,于中得無所畏,是謂第一無所畏。如我今日諸漏已盡更不受胎。若有沙門、婆羅門衆生之類,在大衆中言我諸漏未盡者,此事不然,是謂第二無所畏。我今已離愚暗法,欲使還就愚暗之法者,終無此處。若複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衆生之類,在大衆中言我還就愚暗之法者,此事不然,是謂如來叁無所畏。諸賢聖出要之法盡于苦際,欲使不出要者,終無此處。若有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衆生之類,在大衆中言如來不盡苦際者,此事不然,是謂如來四無所畏。如是比丘,如來四無所畏,在大衆中能師子吼轉于梵輪,如是比丘,當求方便成四無所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此中,初名一切智無畏,二名漏盡無畏,叁名說障道無畏,四名說苦盡道無畏。前二無畏,是顯佛陀的自利德圓,後二無畏,是顯佛陀的利他德圓。顯自利德圓中,第一是智德,第二是斷德;顯利他德圓中,前者是修斷德,後者是修智德。佛陀的四無畏是如此,菩薩亦有四無畏:一、總持不忘無畏;二、盡知法樂及衆生根性無畏;叁、善能問答無畏;四、能斷物疑無畏。佛菩薩的度化衆生,能使衆生易得成就,因各有此四無畏力。

  己叁 承忏五數福生

  願承是忏悔五蓋等諸煩惱,所生功德,度五道,豎五根,淨五眼,成五分。

  前說忏悔四法造罪,得所生四法功德,現說忏悔五法造罪,得所生五法功德。

  一、“願承是忏悔五蓋等諸煩惱,所生”一切“功德”,皆能一一度五道等。如忏悔五蓋一切煩惱,就能做到“度五道”。五道,又名五惡趣,或說爲五有。即顯有情所趣的地方,有五種差別:一、地獄;二、餓鬼;叁、傍生(即畜生);四、人;五、天。此五道,欲界有四趣全,叁界各有天趣一分,智論第十說:“佛亦不分明說五道,說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說,婆蹉弗妒路部(犢子部)僧說有六道。複次,應有六道,何以故?叁惡道一向罪處,若福多罪少,是名阿修羅”。再加人、天二道,即成六道。智論第叁十又作是說:“問曰:經說有五道,雲何言六道?答曰:佛去久遠,經說流傳五百年後,多有別異,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說五者,于佛經回文說五;若說六者,于佛經回文說六。又摩诃衍中,法華經說有六趣衆生。觀諸義旨應有六道。複次,分別善惡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叁善道,天、人、阿修羅;惡有上、中、下故,地獄、畜生、餓鬼。若不爾者,惡有叁果報,而善有二果,是事相違。若有六道,于義無違”。不論說五道或六道,其中衆生皆沈淪于生死苦海中,受諸痛苦逼迫,對此衆生應當度脫,所以說度五道。

  二、願承是忏悔及叁寶加持之力,亦得“豎”立“五根”。五根,在此是指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此五對伏煩惱,引聖道,有增上用,名根,屬叁十七菩提分的一科。雜阿含經第二十六說:“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爲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實善觀察,如實善觀察者,于叁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于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信根,當知是四不壞淨,如對如來所起的清淨信心,根本極爲堅固,其馀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馀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對佛如此,對法、對僧、對戒,也具有如此堅固的清淨信心。精進根,即四正斷,對已生惡不善法令斷;對未生惡不善法令不起;對未生善法令生起及使增進;對已生善法安住不忘並令增長。念根,就是四念處,對身、受、心、法,觀其不淨、是苦、無常、無我。這根,就是四禅,對離生喜樂初禅,定生喜樂二禅,離喜妙樂叁禅,舍念清淨四禅,一一皆能具足安住。慧根,即四聖谛,對苦聖谛如實知,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一一皆如實而知。如是五根,善根堅固,于四善根的忍位,有增上義,能伏煩惱,能引聖道,故立五根。五根的次第安立;先于因果生起信心,次爲果修因生大精進,由精進得以住念所緣,由念力持心即得定,心定能如實知,是故這樣次第安立。

  叁、願承是忏悔及叁寶加持之力,獲得清“淨五眼”。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智論第叁十叁解釋說:“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以此礙故,求天眼。得是天眼,遠近皆見,前後、內外、晝夜、上下,悉皆無礙……爲實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見衆生,盡滅一異相,舍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衆生,所以者何?無所分別故,以是故生法眼。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衆生各各方便門,令得道證。法眼不能遍知度衆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佛眼無事不知,覆障雖密,無不見知;于馀人極遠,于佛至近;于馀幽暗,于佛顯明;于馀爲疑,于佛決定;于馀微細,于佛爲粗;于馀甚深,于佛甚淺。是佛眼,無事不聞,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爲難,無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以人分別五眼:凡夫唯有肉眼,天眼,無馀叁眼;二乘其義不定,若依觀入的次第,具有法眼、肉眼、天眼,若依從寂起用,具有慧眼、肉眼、天眼;菩薩就觀入門,具有慧眼、肉眼、天眼,若依起用,具有法眼、肉眼、天眼;在佛,五眼悉見圓滿。

  四、願承是忏悔及叁寶加持之力,得以“成”就“五分”法身,具有無漏五蘊法身之意。增一阿含經第二十九說:“若比丘,具足戒身、定身、慧身…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